在公選面試中,為了全面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題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分值高、難度大,有時甚至佔了面試題的大半。對於綜合分析題的回答,需要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辯證解析。幾乎所有的綜合題都需要辯證解析,只是辯證解析的表述方法有所不同而已。筆者在此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考生在面試中辯證解析的水平,主要體現在對綜合分析題的解析上。
社會現實中發生的事情,包括社會事件、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人物、社會言論乃至社會政策,還有哲理名言、古詩古訓、成語典故、格言俗語等,大多都有其兩面性、客觀性,需要運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去分析它、看待它、解決它。考生只有善於運用這種方法,才能更全面地、客觀地闡述清楚問題,亮明自己的觀點,顯示自己深刻分析問題的水平。那種絕對性、一面性的答案註定無法得到高分。
對於面試綜合分析題的辯證解析,因出題的寬度、深度、因素的不同,在回答時表述方面也有輕重差別。對辯證解析的表述,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對於綜合分析題,在判斷、認定的用語上,主要是對錯、好壞、利弊等。有些題在對錯、利弊的確認上對等或幾乎對等,因此在表述時就會用到「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有利有弊」等詞語。
如下題:時下,有些領導幹部面對貪腐官員屢屢被嚴厲懲治的形勢,不斷發出「官不好當」「官不聊生」的感嘆。請談談你對這種感嘆的看法。
解析:其實這種感嘆心態並非全都是錯的,一種是消極的、牴觸的,還有一種是客觀的、正面的。有的領導幹部面對這種嚴厲治官的形勢,意識到過去官員腐敗的嚴重性。他們發出「官不好當」「官不聊生」的感嘆,對於所有的領導幹部都是一種警醒。當官就應該有這個意識。這正符合「治國先治吏」的精神。再看發出這種感嘆的另一類人。
自身有腐敗行為的官員感到「官不聊生」,那是自然的。這種人本身存在著腐敗現象或不作為、混日子的情況,在嚴治貪官的形勢下當然會驚慌失措、提心弔膽,從而產生牴觸情緒,發出牢騷和怨言。對這種人,就應當讓他們感到「官不好當」「官不聊生」。
再如下題:韓國「歲月」號船隻沉沒事件發生後,由於船長對形勢的錯誤估計,讓乘客聽命令不要動,等待救援,大多數學生因聽命令放棄主動自救而死亡,少部分不聽命令主動逃生的學生反而得救了。有人將其總結為「遇險還是不聽號令的好」。對這種說法,你怎麼看?
較為得當的表述應該是:凡事不能絕對化,不能一概而論,要分析具體環境、具體條件。就「歲月」號沉船事件說,條件是船長錯估了沉船的形勢,發出了錯誤的指令,船上的學生習慣性地聽從了命令,錯失了逃生的良機。而這時卻有學生觀察到事情發展的嚴重性及其危險的發展趨勢,正確地判斷出必須違背命令而選擇逃生,這種做法當然值得肯定。
但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律,在較多的時候,如學校突發火災,校長、老師的指令往往是指引慌亂無助的學生有序逃生的幫手,這時候如果學生自作主張,不聽指令,四處亂逃,就很容易出現混亂,造成更大的傷亡。所以,在危急的情況下,不聽命令就能逃生的「經驗」不能錯用、亂用。
在對綜合分析題進行辯證解析時,有的對利弊、對錯的判斷和認定並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這就有了多少、大小的不同表述,比如,「有利有弊,利大於弊」「主流是好的,但有缺陷」等。這就分清了主次,分清了大小、多少的分量,表明了考生的觀點。
如下題:某市政法委領導決定在三伏天去現場看望交警。交警正午時分在高溫下等待領導的接見。領導到了現場,用一條新毛巾分別給十幾個交警一一擦汗,交警很是感激。對這個事情,你怎麼看?
對此事看法的應有表述:首先應對市政法委領導的決定和做法加以肯定和讚賞。這表明領導關心工作在一線的下屬,在大熱天想到了他們,到現場視察本身就是對下屬工作人員的關心、體貼、鼓勵,時間雖然短暫,但既是一種調查研究的工作方式,又是體驗、關切的實踐,更是處理好上下關係的必要措施。
但從另一面說,這次行動的一些做法又欠妥當。一是這種行動不應預先告知,讓下邊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造成交警站在烈日下等待領導視察;二是用一條毛巾分別給十幾個交警一一擦汗,不僅不衛生,更是對下屬的不尊重,有「作秀」嫌疑,表明考慮不周、工作粗糙,令實際效果打了折扣。這種粗糙的工作方法值得反思。
又如下題:舉報是當前進行社會治理、反腐反貪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地都有重獎舉報的措施和規定。但據多地統計,舉報者棄獎率竟有六七成。有人質疑這個舉措,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首先應肯定獎勵舉報者的舉措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值得推廣。獎勵舉報者的辦法,古今中外皆有採用。某省曾有統計,一年被處理的腐敗案件中,有70%是經舉報發現後立案的,這足見舉報的威力。所以,有必要給予舉報者表彰、獎勵乃至重獎。
但從另外的角度說,棄獎率高說明我們的辦法、規定還不夠完善,法制環境還跟不上法制手段。棄獎率高的原因,主要是舉報者怕打擊報復,所以,必須著力解決舉報者的人身安全問題,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切實解除舉報者的後顧之憂。
有些綜合分析題在進行辯證解析時基本上是持肯定或否定態度的,或對錯,或好壞,但有些題沒有明確交代,沒有限制條件,容易引發另外的聯想。為了使問題回答得更全面、更圓滿,有必要在深入分析問題並認定時,從另一面作條件假設,做補充分析。這種另面捎帶式的表述,更能體現一個考生思考全面、慮事周到的突出特點。
如下題:對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來說,有一個培養領導力的問題。一些人認為領導力就是「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解析:一些人關於領導力就是「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的說法,顯然是片面的,不準確的,不能認同。先說「領導力」,它是包含多種因素的,比如知識、經驗、方法、作風、作用等,故不能簡單地說成是「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再說,「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的做法,又往往是「家長制」「一言堂」霸道作風的表現,容易形成官僚主義作風。
有這種作風,就很難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容易脫離群眾,不符合發揚民主的要求。所以,對這種說法不能認同。不過,也有一種特殊情況。有的領導幹部在工作中確實一向都是堅定地按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去做的,平時又能堅持原則,深得群眾信任,他的「說一不二,能夠鎮得住」未嘗不是一種「領導力」。
又如下題:人們在社會現實中發現一個現象,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違法、違規、貪汙、腐敗等,多是經群眾舉報和媒體披露後,政府有關部門才有行動,才去解決。有人認為這是「舉報依賴症」。對此,你怎麼看?
解析:這個說法是群眾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的一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舉報依賴症」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點到了問題的要害。有些部門、單位及具體責任者,平時工作中不能盡職盡責,不能深入調查研究,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非要等到群眾舉報或媒體曝光,才被動地去解決、處理,這是明顯的失職或不作為表現。
有舉報就去解決,沒舉報就相安無事、無所事事,這是典型的「舉報依賴症」,是當前必須解決和糾正的不良工作作風。當然,這個說法也不能一概而論。有舉報才行動,雖然被動,但立即、迅速地去解決、處理,也是一種彌補。再說,有些時候也確實是事出有因,比如,人手少、難分身、無法全天候監管等。但即使有客觀原因,也應從中總結教訓,彌補欠缺,擴大監管,改進工作作風,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對綜合分析題進行辯證解析,是考生應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不斷地積累,才能在面試中顯現出來。因此,功夫在平時,這話沒有錯。
文| 李士謙,來源:面試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公務員面試資深考官揭秘面試中的小門道和大智慧,助你「擺渡」面試,「成公」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