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了舒明月的《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一書,部分認同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而我認為好文筆是讀與寫有機結合練出來的。
閱讀對提高寫作能力故然是有用的,但如果光讀不寫,不會練出好的文筆,同樣光寫不讀就更難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能力要靠大量的閱讀來提高,從閱讀中汲取精華,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技巧。但光讀不練,即使腹有萬卷詩書,要寫出好文章來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寫作是創造而不是複製,創造需要思考,需要洞察,需要語句的創新型組合。
寫作也不光是文學知識的積累,還要有生活體驗的積累,最重要的是對事對人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有充沛的感情。另外,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一顆天生的善感的心。
舒明月在《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一書中對於一些作家給予神明似的褒揚,而對於不合自己口味的作家給予了無底線的貶低。作者對張愛玲頂禮膜拜,對魯迅極力推崇,對沈從文極度讚揚,這也無可厚非,但不應該把別的作家貶得一無是處,說什麼莫言得諾獎是因為翻譯得好,只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以及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就說莫言的書讀不下去,就說莫言不善於應用比喻,這就有點片面狹隘和斷章取義的味道了。
作者還在書中說,要提高寫作能力,就要多讀詩詞和古文,如果要讀現代文也要多讀1949年以前的作家的作品。當代作家只讀臺灣作家白先勇、宗濮和大陸作家汪曾祺的就夠了。
是的,確實許多現當代作家寫的作品確實讓人無法有興趣讀下去,即使是茅盾文學獎作品,也讓人感覺不知所云,基本沒有吸引力,很多讀者衝著茅獎買完書,也曾試著想讀下去,實在讀不下去後,只好束之高閣。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把所有的現當代作家的作品打死,其實每個作家都有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力,也都有很好的作品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僅要看它是否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表現手法,而且還要看它有沒有思想性,能不能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能不能鼓舞和教育一代人。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雖然有所謂的文學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評價不高,說這部小說沒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頂多算是一部勵志小說。我卻不這樣認為,什麼是真正文學藝術的價值,文學藝術是為什麼服務的?我認為,文學藝術的價值所在是能真正喚醒人、撫慰人、激勵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為了藝術而藝術。所以有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社會的文學藝術都是沒有生命力和存在價值的。文學藝術歸根到底是為社會,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作者在書中還強調,儘量不看翻譯的作品,因為她認為,中國的許多翻譯家,本身都懷揣著一個文學夢,自我創作沒有發展才改做文學翻譯的,所以這些譯者本身的文學素養肯定不會太高,這也許有些道理。
但作為讀者要了解外國文學,大多只能通過閱讀翻譯作品達到目的,能讀懂原著的很少。因為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名作家和優秀作品,作為一般人窮盡一生,也不可能把世界各國的語言學懂學通,所以通過讀翻譯作品了解外國文學是不可逆轉的。
翻譯者的水平高低,直接會影響原著的完美真實再現,但我們也能從每一部翻譯作品中學到東西,可以學到文學理念,可以學到整部書的架構技巧,總之,並不是所有的翻譯作品就一無是處,就沒有營養汲取。並不是所有的翻譯作品的文學素養就差,就不能較好地把原著所有表達的東西表現出來。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光讀不寫,他的寫作水平也會有所提升,如果一個光寫不讀,那他的寫作水平就很少能夠提高。如此說來讀確實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忘了寫。只讀不寫,就如有了建築材料,卻不去建造一樣,房子永遠不可能建好。
所以,很多作家都堅持每天都要寫點東西,就是沒有靈感也要寫,堅持寫下去,越寫越順暢,越寫越有成就感,寫著寫著就寫成了。寫著寫著就由最初的沒有頭緒無法下筆,變成妙筆升華一瀉千裡。
因此,我的觀點是,多讀多寫,才是成就好文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