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遇見」波德萊爾

2021-01-10 新民晚報

我在「偶遇」散文集《巴黎的憂鬱》後,領略了波德萊爾的光芒——剝開表面的「惡」,欣賞被掩蓋的「花」。

作為中文系學生,大學期間我從未讀過波德萊爾的作品。寢室和我同月同日生的好友特別喜歡波德萊爾,鑑於她的品味和我們的共同志趣,我後來也買了一本《惡之花》,但不曾細讀。

以前採訪體育的時候,申花隊和中遠經常「別苗頭」,不斷地換外國主教練。中遠隊有一年請來了法國人克勞德·勒瓦爾,新華社體育記者稱他為「法國足球白巫師」。我從來不寫足球技術,那不是我的擅長,然後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這個法國人喜歡讀波德萊爾。估計其他體育記者聽了都不知道是啥,我暗自一笑,摸到採訪線路了。

回到家,我打開《惡之花》,老實說,這位法國文學地位堪比雨果、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的大詩人,他的經典作品我並沒能喜歡上,可能當時我年輕狷狂、心浮氣躁,不能靜心體會,我想也許是語境的不同使然。然而,此後我並沒找到合適的機會以此作為採訪線索,直到法國主教練離開。

十幾年過去了,我也去過巴黎,有一次在蒙馬特高地看見一位老者彈豎琴,俯瞰巴黎全景時,腦中突然冒出了波德萊爾。

今年夏天某周三,經過南京西路上海電視臺門口,看到一輛像賣冰淇淋的那種小貨車,上前一看是個流動圖書館(靜安圖書館),可以借書!還可以全市圖書館還。我正好飯後散步,順便看看。然後一本書名吸引了我:《巴黎的憂鬱》。因為我很喜歡《巴黎的天空》這首曲子,就拿出來翻,作者居然是波德萊爾。我當即就辦了借書證,借下這本書。

再次「遇見」波德萊爾,它讓我欣喜。

摘兩篇段落:

在一尊巨大的維納斯雕像下,一個人為的瘋子、自願的小丑……穿一身閃光而可笑的衣服,戴著犄角和鈴鐺,蜷縮在像座上,抬起一雙包含淚水的眼睛,望著永恆的女神。

他的眼睛說:「我是人類中最卑劣、最孤獨的了,失去了愛情和友誼,甚至連動物都不如。然而,我也像所有的人一樣,生來就是為了理解和感覺永恆的美的呀!女神啊,可憐可憐我的憂傷和狂熱吧!」

可是,無情的維納斯用她那大理石的眼睛望著遠方不知道什麼東西。

——《瘋子與維納斯》

我相信,有些東西會戳中當代一些人的點,人前的歡笑掩藏不住人後的落寞,生活的不易讓一些人感到憂傷,甚至得了抑鬱症,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這位乾癟的小老太婆看見了這個漂亮的小孩,感到滿心歡喜,所有的人都善待他,都想討他喜歡;這漂亮人兒,像她一樣脆弱,小老太婆,也像他一樣,沒有牙齒,沒有頭髮。

她走近他,想討他微笑一下,做出一番討他喜歡的樣子。

可是孩子卻嚇壞了,尖叫聲充滿了整個屋子。

於是,小老太婆又退回到永久的孤獨中去,在一個角落裡哭,自語道:「不幸的衰老的女人啊,討人喜歡的年齡,哪怕是對於天真的人,已經過去了;我們想要喜歡那些小孩,可我們卻讓他們害怕!」

——老婦人的絕望

法國批評家萊蒙·讓曾這樣評論波德萊爾的作品:非常冷靜(有人情味、溫柔)地描寫城市風光,行人、盲者、小老太婆、紅髮女乞丐都迷失在「古老首都曲曲彎彎的(城市)褶皺裡」。他擅長描繪小巷、潮溼的馬路、醫院和牆落,用如同家常話般的樸素親切的語調,描繪世間。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平常所見,而波德萊爾似乎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思考出深邃的人生哲理。他在書的封底寫道:這些思想,無論出於自我,還是從事物本身湧出,都立刻變得過於強烈。快感中的力給人一種不安和有益的痛苦。

《惡之花》被波德萊爾稱為「病態的花」,其中有一首詩《憂鬱》,寫人面獅身像的,稱其有比活了一千年更多的回憶,藏了很多秘密:

它乃是金字塔、大墳場,

收容比萬人冢更多的死屍

——是一塊連月亮也厭惡的墓地。

……

當陰鬱的冷淡所結的果實——厭倦,

正在擴大為不朽之果的時光,

還有什麼比這跛行的歲月更長?

古老的人面獅,

野性難馴,只會對夕陽之光歌唱。

譯者錢春綺認為,波德萊爾的詩和李賀有相似之處,比較追求音樂的和諧、奔放的想像和優美的意境,構思精巧、表現新穎、風格奇特。我因為不懂法語,無法體會其韻律,反而在「偶遇」散文集《巴黎的憂鬱》後,領略了波德萊爾的光芒——剝開表面的「惡」,欣賞被掩蓋的「花」。(李伶)

相關焦點

  • 《波德萊爾》節選:浪蕩子波德萊爾
    [版畫](厭惡工作的波德萊爾過著一種自由放蕩的生活。此時已升為指揮官的奧皮克為他的繼子安排了「一次漫長的海上旅行,到印度或某個比印度更遠的地方去」,以便讓他遠離「巴黎的陰溝」。[巴黎,裝飾藝術美術館])鳳凰網讀書頻道專稿,如無授權,請勿轉載。
  • 帕斯卡爾·皮亞著《波德萊爾》簡介
    本書通過細讀波德萊爾的文本,勾勒還原出詩人無盡探索的一生。書的下半部中精選了波德萊爾對同時代文學家的批評,展現出他作為美學評論家的現代魅力。【作者簡介】帕斯卡爾·皮亞(Pascal Pia,1903—1979),法國作家、記者、學者,「荒誕玄學社」都督。皮亞年輕時著有詩集《發情的繆斯及其他詩歌》(1928)。他於1938年開始新聞生涯,加繆曾把《西西弗神話》題贈給他。
  • 《波德萊爾》節選:預言家波德萊爾
    預言家波德萊爾 Baudelaire Prophète 儘管具有諷喻意味,但這最後一句話還是清晰地表明,波德萊爾自豪地擁有的「某些信念」並非政治信念,而是道德信念。若要揣測這些信念究竟是什麼,也許莫過於《迸發》中這些最重要也最完整的段落了:世界行將終結。世界還能延續的惟一理由是它存在著。
  • 波德萊爾:他是惡魔,也是上帝
    這位詩人就是波德萊爾,那本被告上法庭的代表作,叫《惡之花》。而波德萊爾心中的詩神,像是赤腳在冬夜流亡的孤者,他的雙肩凍痕累累,口袋空空,饑寒交迫。但是,波德萊爾是如此珍愛著他可憐的詩神。因為,那是真正的,獨屬於自己的美。在他看來,美不僅存在於善中,越是骯髒罪惡的土地,就越能生出嬌豔的花朵。詩歌,讓「惡」開出了花,而「惡之花」,即是對惡的反思,對惡的覺悟。
  • 廢墟集|《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評註(上)
    波德萊爾,《惡之花》受朋友之邀,捋一捋本雅明的這篇《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文章分為十二個小節,本雅明由此探討從波德萊爾的詩歌引發而去的一些思考。講故事的藝術與之截然相對,本雅明在另一篇文章《講故事的人》,具體描繪了講故事這種古老藝術,如何將聽眾的生命與感受置身其中的能力:在講故事的人這一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見了自己。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今天是波德萊爾誕辰198年紀念日。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
  •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2020-10-04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波德萊爾:末世感、現代性和醜陋的美學
    詩者推薦語:本文有助於重新認識現代詩歌,詳細分析了波德萊爾關於詩歌的末世感、現代性和醜陋的美學,值得一讀。正文內容2423字,請耐心看完,會有幫助!末世感和現代性在主題內容上也可以看到讓波德萊爾與浪漫主義相分離的那種轉折。
  • 本雅明論波德萊爾: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在書中,本雅明與波德萊爾一起對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漸次熄滅的煤氣燈、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號、日漸墮落成商品生產者的專欄作家」發出輓歌式的哀嘆,一起作為「城市的閒逛者」躲在人群裡注視著這個嘈雜的商品物質世界,一起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發出「震驚」的慨嘆,卻又在結尾處理性而憂鬱地擊碎了波德萊爾的現代主義英雄之夢。
  • 詩論|波德萊爾:末世感、現代性和醜陋的美學
    波德萊爾將進步定義為「靈魂的日漸消瘦,物質的逐漸掌權」,在另一處將其定義為「精神的萎縮」。我們聽到了他對海報、報紙、「拉平一切的民主運動高漲的洪流」的「無限厭惡」。這也是司湯達、託克維爾和稍晚的福樓拜曾經說過的。然而波德萊爾的現代性概念還有另一個方面。這個概念是充滿不諧和音的,同時從消極之物中製造出了一種讓人著迷之物。貧窮、墮落、邪惡、暗夜、人造物都提供了被當做詩來感受的刺激材料。
  •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編者按】1821年4月9日,法國19世紀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出生於巴黎。艾略特稱他為「所有詩人的楷模」,芥川龍之介曾說「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他的詩集《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傳統業已消失,新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裡「一叢奇異的花」。
  • 愛倫坡: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記不清是哪個人這樣說過,但就是如此匆匆不曾追究來處的一句話,卻始終叫我難以忘記。波德萊爾的一生本來該與別人大同小異,可正如聖經中那些平平無奇的牧羊人一樣,他在聽到人類之外聲音的呼喚之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這個神秘聲音為他打造的傳奇當中,他走進了與人類「共識」所迥異,但卻處處對應息息相關的森林。
  • 詩人之外,身為「毒舌」與「差評師」的波德萊爾
    詩人之外,身為「毒舌」與「差評師」的波德萊爾 2019-12-21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塵世的繁雜 靈魂的超凡——在波德萊爾的詩裡盡情暢遊
    ——《惡之花 ·高翔》讀波德萊爾的詩,似乎能感受到極度渴望自由的靈魂,勇敢也畏懼、執著卻孤獨。波德萊爾一直以專業的反叛者而自居。波德萊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想要結束生命,卻也留戀著世界,因此,他的反抗是悄無聲息而厚積薄發的。 波德萊爾的憤恨和敵意正是善良、正義和純真的表現,他無法改變背叛他的戀人、無法逃脫窮困潦倒的生活、難以改變資產階級對窮人的壓榨和對藝術世界猖狂的掌控。
  • 現代詩由此發端,聽樹才講波德萊爾《惡之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現代派詩歌從波德萊爾開始發展到現在,各個國家凡是表達現代經驗的詩人,都繼承了波德萊爾的遺產。6 月30日,由十月文學院策劃主辦的大型系列文學講座活動「名家講經典」第十一場講座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辦。
  • 「欲為大乘的藝術家,誠不可不借波陀雷爾(波德萊爾)的魔惡之劍,一...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編輯推薦19世紀文學經典之作《巴黎的憂鬱》,是法國有名詩人波德萊爾對散文詩這一在當時還尚未成為獨立文體的新的文學形式的嘗試與完善。波德萊爾自己則這樣評價《巴黎的憂鬱》:「這還是《惡之花》,但更自由、細膩、辛辣。」
  • 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本雅明筆下的波德萊爾無疑是「文人」的最地道的形象。這既非由于波德萊爾「什麼都寫」或在藝術主張上朝三暮四,也非由於他曾在煙霧瀰漫的小酒館裡密謀策劃,在二月革命的街角上扛著長槍高喊「打倒奧皮克將軍(他的繼父)」。在本雅明看來,波德萊爾今天宣揚「為藝術而藝術」,明天卻又聲稱藝術與道德功利不可分,不過是在表明自己隨心所欲的自由;而他的政治直覺也並沒有超過那些滿腦袋異念怪想的職業密謀者(馬克思稱他們為「革命的鍊金術士」)。
  • 這樣一個深秋 我們讀波德萊爾的詩
    [導讀]波德萊爾(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象徵派詩歌先驅,代表作有《惡之花》,他針對浪漫主義的重情感而提出重靈性。本文選自他的《秋歌》,王以培翻譯。波德萊爾(圖片來自網絡)秋歌 王以培/譯I 我們即將沉入冰冷的暗夜; 永別了,短暫夏日的流光!
  • 愛人就是你內心情感的映照,讀波德萊爾《情人的形象》
    還是扯回到法國象徵主義詩歌鼻祖、現代主義詩歌先驅波德萊爾身上來。貳波德萊爾著名的詩集是《惡之花》,大家公認的好。不過,對於我來說,可能有些深奧了些,讀過幾首之後就罷了,沒有再去深究。或許正因為如此,在別人眼中的浪蕩子,詩人先驅者波德萊爾,才能夠在現場,為自己的作品找到現實場景。詩人總是多情的,或者說濫情才更加恰當。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 法國大詩人波德萊爾,這十句驚豔陰鬱的詩,感受他的憂鬱和孤獨
    提到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名字,可能很多人對他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說起他的代表作《惡之花》,大概你就不會感覺到陌生了。《惡之花》是19世紀很有影響力的詩集之一,在歐美詩壇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波德萊爾也是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