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A股,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某段時間醫藥、消費等行業漲的好,另一段時間證券、銀行等又一馬當先。就比如今年疫情期間醫藥、科技悄然領跑。7月初經濟復甦,證券、房地產、銀行採掘等行業又領銜上漲。
為什麼A股的各個行業總是你追我趕,此起彼伏,而不會同漲同跌呢?
原因是兩個字:周期。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周期,有的行業受經濟周期影響很強,不能一直穩定地賺錢,盈利和股價都會呈現周期性變化,我們稱之為強周期行業;
有的行業的盈利基本不受經濟周期影響,比較穩定,我們稱之為弱周期行業。
強周期和弱周期行業
一般來說,銀行、證券、房地產、有色金屬、交通運輸、採掘、建築材料、鋼鐵、化工、電氣設備等都屬於典型的強周期行業,相應的股票一般被稱為周期股,它們的漲跌與經濟周期息息相關,有一段形象的描述是這樣的:
有的行業靠「天」吃飯,景氣度高時躺著都能賺錢;
在行業衰退時,入不敷出,甚至破產。
但只要能熬過行業的冬天,又是一條好漢。
而像醫藥、食品飲料、計算機等行業,不管經濟發展情況如何,人們都需要的行業,就是弱周期行業。
簡單來說,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就是弱周期性行業,提供非必需品的就是強周期性行業。
由於很多周期股彈性較大,有人說,周期股存在暴富機會,同時也有著極其兇險的一面。也就是說投資難度較大。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一書中談及周期股投資時說:
對大多數股票而言低市盈率是好事,但周期性股票並非如此。如果它們市盈率變得很低,那麼這很可能預示著它們已經接近高潮的尾聲。
反之高市盈率對周期股也不是一件壞事,它可能意味著公司正走出最難熬的困境,業務將會改善。
他還提到如果沒有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踏不準節奏,投資周期性公司是較為危險的。並且打了個比方:如果你是一位水暖工人,那麼你來購買相應股票獲利的機會比一個MBA碩士要高。
常見行業分析
接下來我們以證券、銀行、醫藥等常見的行業為例,看看它們的周期性。
01
交易佣金是證券行業的重要收入來源。
A股牛短熊長,在漫長的熊市裡很多人不參與股市交易,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會處於較低狀態。而一旦牛市啟動,往往短時間內股市成交量暴漲。
比如7月初連續8個交易日成交量破萬億,券商板塊業也迎來上漲周期,從前期的低估區域,漲到了高估區域。用通俗的話來說,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02
我們再來看看銀行。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是息差收益,且由於大多數國家對牌照的發放有嚴格限制,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銀行穩賺不賠,利潤率應該一直不錯。
其實銀行也有周期性,作為「百業之母」,銀行是全社會的資金渠道和間接融資渠道。因此一國的經濟周期,會不可避免地明顯影響到銀行業。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好的階段,息差收益更多,客戶還款能力也強,不容易出現壞帳,銀行業的股市整體表現也會更好。例如2009-2010年、2014年、2016-2018年。
03
醫藥、食品飲料則屬於另一種周期—弱周期,吃吃喝喝,就醫吃藥,是人類的剛需。不管經濟發展情況如何,我們都需要消費和醫藥。
注意這裡說的是必需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時,人們收入增長放緩和對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強,會主動減少對一些可選消費品如轎車、奢侈品、航空等的需求,所以一些非必需的消費品行業也具有鮮明的周期性特徵。
如何看待行業的周期性
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行業的周期性呢?南南總結有三點。
首先,不同行業的強弱周期,對我們在不同時期的投資方向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例如在經濟低谷出現拐點時,開始復甦時,水泥、建築等傳統基建行業會先受益;在隨後的復甦增長階段,機械設備、周期性電子產品等資本密集型行業會表現得較為優異;而在經濟景氣的高峰期,則一般是轎車、高檔服裝、奢侈品等非必需消費品上場成為主角。
其次在一輪經濟周期裡,不同階段配置受益最多的行業,有助於投資回報最大化。
但A股市場風雲變幻,往往一兩天行業表現差異較大。前一天A大漲,B下跌,第二天可能就變成了A跌B漲,作為投資者此時一定要坐得住,切勿頻繁交易追漲殺跌,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最後一些行業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單純地以市盈率作為買賣標準可能並不適合,所以在具體投資某一行業時務必要充分了解其周期規律、行業特徵和投資難度,不懂不投。
(文章來源:南方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