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聲 [經濟新高度] 第一篇:經濟發展 國力強盛

2020-12-19 央廣網
    

    中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韓志峰 趙嘉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變,中國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從8月13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今天播出第一篇:經濟發展 國力強盛。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經濟上卻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60年後的今天,新中國已經是頂天立地,中國經濟在許多領域和層面,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帶動了國力的強盛。

    60年間,國家的財力不斷上升。1950年,我國財政收入只有區區62億元,到2008年突破6萬億元大關,近60年增長了約1000倍!

    60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萬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8.5倍。

    60年間,中國從以糧為綱的農業單一結構,過渡到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5萬2871萬噸,比1949年增長3.7倍,糧食自給率高達95%。

    60年間,中國實現了工業結構的明顯升級。鋼、煤、水泥、化肥、棉布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時,工業生產已逐步走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60年間,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產業結構極大改善,比例也日趨合理。到2008年,第三產業則由28%大幅上升至40%。

    60年間,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增強。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近60年後,這個數字增長了2600倍,「中國製造」遍及世界。

    60年間,從東部沿海城市的率先開放,到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中部崛起,中國的區域經濟接連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正在破題。

    (片花)

    每一次跨越,承載著奮鬥與輝煌

    每一個高度,連接著歷史和未來

    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

    1956年,毛澤東在他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曾經構想:「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歷史學家說:這是新中國最早提出的「中國夢」的藍圖。 圓這個夢想,中國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們來看一看60年前還不存在的一個指標:GDP。

    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1952年實際增長77倍,經濟總量大幅提升,躍居全球第三位。2009年,這個指標有可能超過日本,僅從這個指標說,中國將居世界第二。

    中國GDP達到今天的高度意味著什麼?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中國經濟持續向新的高度邁進?

    記者報導:各位聽眾,我是經濟之聲記者韓志峰。國內生產總值,英文簡稱為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不但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這一數據在今天看來,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然而, 60年前,這一數據在我國並不存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直到1985年,我國統計部門才建立了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最早我們從蘇聯學過來的,就是只計算五個物質生產部門,比如說,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只把它們作為物質財富,而不算科學教育文化等創造的財富。後來,我們改變了計算方法以後,把非物質文化比如說服務業也計算進來,這時我們才真正知道,很多財富實際上是科學文化所創造的,包括各種各樣廣闊的第三產業。

    這一計算方法的轉變,恰恰反映出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側面。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來計算,195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 679億元,然而到了2008年,達到了30萬億元,使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縮小了與當今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差距,躍居全球第三位,那麼,這一排位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指出: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相對於中國13億人來講,人均到每個人頭上並不是很多,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大國,我們的整個經濟實力以及由經濟實力帶來的各方面分量、影響力,都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我國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60年間,我國不僅用佔世界 7%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 22%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絕大多數群眾都脫離了貧困,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一詞,寄託了億萬中國人多少年的夢想。在這一夢想的推動下,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片花)

    每一次跨越,承載著奮鬥與輝煌

    每一個高度,連接著歷史和未來

    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

    60年來,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是如何得來的?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總結?我們來聽聽經濟學家的點評!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沈驥如,出生於1942年,他見證了新中國60年的成長。作為世界與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他更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宏觀政策對6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沈驥如:誰的好我們就學誰的,那麼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上面有它的優點,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後就把它學過來了。另外我們又發揚了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越性,就是說我們最終的目的要實現共同富裕,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當中過分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動蕩,所以我們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是做的很到位的。

    對於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從上世紀70年代自己上山下鄉的經歷感覺到,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過了對包產到戶的艱苦的討論,當時很多人以為包產到戶就是個人單幹、私心或者資本主義。事實上,在當時的時代,包產到戶就是把個人的勞動投入和勞動成果結合起來,這會有一種激勵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中國現在發展這麼快?很多外國人很佩服的說:「每個中國人都是很勤勞的,他們都在想盡辦法勞動致富。」

    說起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人們往往談到改革開放以後的巨大變革。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指出,在肯定最近30年的成果時,不能忽略改革開放前30年奠定的基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就是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之前那30年,我們整個工業體系、經濟體系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所以我想這兩方面的因素都要說到,就是說我們的成功經驗就是緊緊地把握住中國的國情,尊重中國人民的意願,尊重中國人民的選擇,來制定我們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

相關焦點

  • 經濟的莫比烏斯環|新巴比倫繁榮,為何功於奴隸和商業良性循環?
    前言新巴比倫王國建立之初,雖然依靠著亞述帝國瓦解之前西部繁華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形成了比較不錯的王國發展現象。但是在這強盛發展局面的背後,其實新巴比倫同樣也將亞述帝國時期的地方矛盾以及西亞和北非之間的國際矛盾繼承了下來。
  • 建設工程經濟第一篇工程經濟
    建設工程經濟是建造師考試的基礎課之一,這門考試是建造師考試中計算題最多的科目,總分100分,考計算題接近20道,其中第一篇工程經濟考9道左右的計算題,下面唐唐唐,介紹第一篇的計算題。第一節:1.終值現值計算,難度5,考試頻率高;2.名義利率有效利率計算,難度5,考試頻率高第二節:3.投資收益計算, 難度3,考試頻率高4.投資回收期計算,難度2,考試頻率高5.財務淨現值計算,難度4,考試頻率高6.財務內部收益率計算,難度2,考試頻率高第三節7
  • 知與行|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經濟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抉擇,對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體經濟包括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門類,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門類,直接關係到產業良性發展、民生不斷改善和消費需求升級,是一個國家、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根基與核心。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創新——學習習近平關於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站在新時代和全局戰略的高度,對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特徵作出準確判斷;從新發展理念、「六穩」工作、「兩個輪子」等方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點作出正確把握;客觀分析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如何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問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取向即以人民為中心、強化民生服務作了科學定位。
  • 經濟之聲節目全國各地頻率分布表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廣播,也是唯一一套覆蓋全國的財經專業廣播頻率。憑藉中、短波和幾十個城市的調頻網覆蓋全國3億多廣播聽眾。  立足於中央臺「國家級現代傳媒機構」的宏觀定位,2010年,經濟之聲實施了以「頂天立地」為發展目標的綜合配套改革,實施了從節目到體制、機制的全方位改革創新。  2010年12月16日零時起,經濟之聲全新節目正式亮相,實現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播出。  新經濟之聲以評論為旗幟,開闢線性欄目《央廣財經觀察》全天13次整點滾動播出。
  •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中國經濟發展新航向
    會議根據國內外發展大勢,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其中,一些新提法、新表述及其工作部署,傳遞出明確的政策信號,指引中國經濟邁向新徵程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經過艱苦努力,我們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技術為智能經濟注入新動能
    此外,我國經濟發展開始淡化經濟增速,更加強調發展質量與效益,尤其注重發展數字經濟,以此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經濟的復甦,對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這背後得益於雙循環與新基建戰略推行。國內雙循環戰略推進下,刺激消費為經濟釋放增長潛力。以5G、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激活新經濟、數字經濟發展。
  • 上半年經濟述評之三——實體經濟發展添活力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實體經濟實現穩中向好,確實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的結果,是舉國上下加快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奮力拼搏的結果,充分彰顯了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的巨大作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新動能加速成長。
  • 湖裡區舉行新經濟產業招商引資推介會,為新經濟發展鼓勁助力_中國...
    因改革而生、隨潮流而動,作為特區發祥地的湖裡乘勢而上,迎來了新經濟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機。屆時,數十位新經濟業界精英將在這裡圍繞「媒體融合與企業品牌高質量發展」「人工智慧與產業變革」「現場雲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三大熱門主題,開展主題演講、沙龍對話等活動,為湖裡的新經濟發展帶來最前沿、最深入、最獨到的見解。
  • 臺灣經濟評述之二:蔡英文「經濟發展新模式2.0計劃」之檢討
    蔡英文在上屆選舉前提出「臺灣經濟發展新模式」概念,就是以「創新、就業、分配」為主軸,以創新開創臺灣經濟發展新局,解決社會各界關注的就業與分配問題。這一所謂「新經濟發展模式」透露了蔡「輕增長重分配」、「輕發展重公平」的左翼經濟發展理念。
  •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將持續深化
    大陸學者指出,兩岸經貿合作是支持臺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臺灣無論是對外貿易成長還是貿易順差來源,均顯示出兩岸經貿關係緊密性和高度互動性,以及大陸對臺灣經濟成長和穩定的重要性。在這些確鑿的數字面前,臺灣當局所謂的「脫中、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實際上不攻自破。眾所周知,自民進黨再次上臺後,絞盡腦汁妄圖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在陸臺商「回流」。
  • 我國國力不斷提升,很多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廣東這城市發展太慢
    現在我國國力不斷提高,許多城市的經濟也迅速發展,但仍有一些城市發展速度緩慢,更糟糕的是有一些城市,發展沒有進步卻原地踏步後退, 今天我們來談談廣東公認為「最失敗」的三個城市, 一個發展太慢了,一個十幾年沒有變化,一、汕頭, 汕頭是公認的最失敗的城市之一,可以說是拿著好牌瞎了, 這裡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
  • 經濟之聲英語節目再一次走進聽眾
    經濟之聲英語之夜節目主編、主持人與現場聽眾交流     中廣網北京10月21日消息 提起最近幾年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舉行的文化活動,人們也許會想到大型歌劇10月16日、17日在第三屆北京市民外語遊園會上,經濟之聲英語節目的主創人員有幸在太廟廣場進行了兩場專場演講,首先由經濟之聲早間英語節目主持人、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賴世雄就英語學習發表了演講,外籍主持人弗羅伊德也就人生立志作了演講,《英語之夜》節目主編和主持人還和聽眾朋友見面,進行了互動交流。
  • 數據時代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範式及新機遇
    計算社會經濟學是指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數據、新方法來獲取並分析數據,從而研究與解釋經濟社會的一種新的範式。針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一些常見問題,比如: 衡量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標僅靠PPI、CPI、GDP這些宏觀指標就可以科學刻畫嗎? 生活的規律是成為學霸型人才的必要條件嗎?
  • 2020智慧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暨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盛典在淄博市舉行
    江敦濤在致辭中指出,新時代需要大智慧。智慧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為支撐,以創新、創意、創造等為核心,顯著影響著產業演進的方向和速度,正在逐步成長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主動擁抱、大力發展智慧經濟,既是應有之義,也是戰略之舉。
  • 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導語: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持久的戰亂時期,當時雄踞在我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諸侯總共有十幾個。他們原來都是周天子的僕人,但東周王朝衰落後,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也趁機稱霸一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禮崩樂壞」。
  • 央廣經濟之聲與大連地方電臺合辦廣播頻率開播
    人民網大連9月18日電   今天上午,《「不一樣的城市力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十周年連城主題活動——FM104.3經濟廣播開播儀式暨大連金州新區發展高峰論壇》在大連市金州新區舉行。這標誌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正式落地大連、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和大連金州新區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的FM104.3經濟廣播正式開播。
  • 首店經濟:新發展格局的催化因子
    顯然,「新發展格局」必然要體現發展求新、求變的特點,要在經濟全球化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前提下,以創新的消費需求增長點為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手段,形成滿足經濟雙循環特點的新發展格局。助推中國的新發展格局,必須關注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消費、創意消費的新需求。而這類新需求顯然無法在傳統的經濟業態下得到滿足。
  • 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未來中國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緊跟全球科技進步方向,升級開放經濟發展模式,全面落實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努力實現國內外互利共贏,促進世界經濟包容性增長。相對穩定、安寧的邊境關係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往來,西北「絲綢之路」通達廣袤的亞歐大陸腹地,海上與日本、東南亞、西亞的交通往來達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強盛的國力與發達的交通使唐王朝與當時世界上70多個國家建立了通使友好關係,推行「國門四開、不懼往來」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經濟貿易往來密切,文化意識交融互補,中外政治包容吸納。
  •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新常態的基本特點、科學內涵作了精闢闡釋,對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下怎麼幹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與時俱進抓好經濟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