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韓志峰 趙嘉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變,中國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從8月13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今天播出第一篇:經濟發展 國力強盛。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經濟上卻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60年後的今天,新中國已經是頂天立地,中國經濟在許多領域和層面,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帶動了國力的強盛。
60年間,國家的財力不斷上升。1950年,我國財政收入只有區區62億元,到2008年突破6萬億元大關,近60年增長了約1000倍!
60年間,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萬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8.5倍。
60年間,中國從以糧為綱的農業單一結構,過渡到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5萬2871萬噸,比1949年增長3.7倍,糧食自給率高達95%。
60年間,中國實現了工業結構的明顯升級。鋼、煤、水泥、化肥、棉布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時,工業生產已逐步走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60年間,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產業結構極大改善,比例也日趨合理。到2008年,第三產業則由28%大幅上升至40%。
60年間,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增強。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近60年後,這個數字增長了2600倍,「中國製造」遍及世界。
60年間,從東部沿海城市的率先開放,到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中部崛起,中國的區域經濟接連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正在破題。
(片花)
每一次跨越,承載著奮鬥與輝煌
每一個高度,連接著歷史和未來
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
1956年,毛澤東在他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曾經構想:「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歷史學家說:這是新中國最早提出的「中國夢」的藍圖。 圓這個夢想,中國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們來看一看60年前還不存在的一個指標:GDP。
200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比1952年實際增長77倍,經濟總量大幅提升,躍居全球第三位。2009年,這個指標有可能超過日本,僅從這個指標說,中國將居世界第二。
中國GDP達到今天的高度意味著什麼?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中國經濟持續向新的高度邁進?
記者報導:各位聽眾,我是經濟之聲記者韓志峰。國內生產總值,英文簡稱為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不但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這一數據在今天看來,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然而, 60年前,這一數據在我國並不存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直到1985年,我國統計部門才建立了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最早我們從蘇聯學過來的,就是只計算五個物質生產部門,比如說,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只把它們作為物質財富,而不算科學教育文化等創造的財富。後來,我們改變了計算方法以後,把非物質文化比如說服務業也計算進來,這時我們才真正知道,很多財富實際上是科學文化所創造的,包括各種各樣廣闊的第三產業。
這一計算方法的轉變,恰恰反映出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側面。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來計算,195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 679億元,然而到了2008年,達到了30萬億元,使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縮小了與當今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差距,躍居全球第三位,那麼,這一排位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指出: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雖然相對於中國13億人來講,人均到每個人頭上並不是很多,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大國,我們的整個經濟實力以及由經濟實力帶來的各方面分量、影響力,都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我國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60年間,我國不僅用佔世界 7%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 22%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絕大多數群眾都脫離了貧困,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小康一詞,寄託了億萬中國人多少年的夢想。在這一夢想的推動下,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片花)
每一次跨越,承載著奮鬥與輝煌
每一個高度,連接著歷史和未來
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特別報導――《經濟新高度》
60年來,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是如何得來的?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總結?我們來聽聽經濟學家的點評!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沈驥如,出生於1942年,他見證了新中國60年的成長。作為世界與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他更強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宏觀政策對6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沈驥如:誰的好我們就學誰的,那麼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上面有它的優點,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後就把它學過來了。另外我們又發揚了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越性,就是說我們最終的目的要實現共同富裕,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當中過分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動蕩,所以我們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是做的很到位的。
對於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從上世紀70年代自己上山下鄉的經歷感覺到,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過了對包產到戶的艱苦的討論,當時很多人以為包產到戶就是個人單幹、私心或者資本主義。事實上,在當時的時代,包產到戶就是把個人的勞動投入和勞動成果結合起來,這會有一種激勵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中國現在發展這麼快?很多外國人很佩服的說:「每個中國人都是很勤勞的,他們都在想盡辦法勞動致富。」
說起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人們往往談到改革開放以後的巨大變革。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指出,在肯定最近30年的成果時,不能忽略改革開放前30年奠定的基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躍生:就是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之前那30年,我們整個工業體系、經濟體系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所以我想這兩方面的因素都要說到,就是說我們的成功經驗就是緊緊地把握住中國的國情,尊重中國人民的意願,尊重中國人民的選擇,來制定我們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