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明生 侯馬市人民醫院
有這樣一組疾病,它叫髖發育不良,出生時的確沒有像馬蹄內翻足先天性畸形那麼明顯的體徵,別說是家長,就是非專業醫生都容易漏診,一旦延誤診治可導致不可逆的痛性髖關節炎和不同程度殘疾。
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這方面的醫學知識。
髖發育不良包括
髖發育不良包括脫位、可脫位、半脫位、可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
脫位
脫位是髖臼與股骨頭沒有接觸。可脫位是髖臼與股骨頭完全或部分接觸,但股骨頭可發生移位以至於和髖臼完全沒有接觸。
半脫位
半脫位是股骨頭與髖臼只有部分接觸,股骨頭沒在髖臼中央。
可半脫位
可半脫位是股骨頭可發生移位與髖臼接觸減少但末完全分離。
髖臼發育不良
髖臼發育不良是髖臼淺而呈坡狀,臼窩不明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只是髖發育不良的一種嚴重類型。
人的腿是懷孕4周時開始萌芽,隨後幾天髖臼和股骨近端形成,髖到18歲才能完全成熟。
髖關節的成功發育和成熟需要長時間不斷整合遺傳的、環境的以及形態學的刺激,延續著主動的和應答的生物學事件,也就是通過適應性的塑建來完成。
換句話說,髖臼的繼續發育必須要依賴股骨頭相對應刺激、應答的作用。所以出生後如能早期發現髖臼發育不良,及時使股骨頭與髖臼接觸並保持一段時間,就會逆轉發育不良。
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如何才能早期發現呢
1.遺傳
髖發育不良,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6倍。左髖受累佔3/5,右髖或雙髖發病的各佔1/5。
家庭中一個孩子患髖發育不良,則下一個孩子患這個病的可能性為6%,父母中一個患病,則孩子患病的可能性為12%,如果父母之一和一個孩子患病,下一個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上升為36%。單卵雙生雙胞胎同時發病率40%。
所以有髖發育不良家族史的女孩、左髖要格外注意。
2.腿紋
嬰兒時期兩大腿腿紋不對稱,特別是臀褶不對稱,也就是兩側臀褶位於不同水平要特別關注。
臀褶越靠上且深陷,越有可能患髖發育不良,這時很可能是股骨頭不在髖臼窩,並向上移位了。要是女嬰,大陰唇也不對稱,會陰部內側空虛。
3.兩下肢長短不等
由於患側股骨頭向後上方脫位,常見兩下肢不一樣長。還有患肢總是屈曲內收。再者雙髖、雙膝各屈曲90度,兩腿併攏,雙足跟對齊,患膝平面低於健側,這就是骨科醫生說的Allis徵。
不過這只是針對於單側髖脫位,雙側髖脫位除非程度不同,否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4.下肢活躍度
嬰兒患有髖臼發育不良,特別是髖脫位時,患側下肢活動減少,幅度減小,蹬踩的力量明顯弱於另一側。
俗話說,三翻六坐九爬爬,過了一歲走著耍。患有髖發育不良時,三個月不能向前側翻,六個月不會坐,九個月不會爬,過了一歲生日還不會走。
髖關節脫位孩子學會走路常晚幾個月,一般一歲三個月到一歲半之間才能會走,有的甚至更晚。相對於正常嬰兒,一切活動本領都會晚很多。
5.彈響
細心的寶媽在給6個月內患兒換尿布,或洗澡時可在髖部聽到彈響聲,或提腿時有彈跳感,這是脫位或復位過程,就是骨科醫生說的Ortolani及Barlow陽性徵。
超過6個月大,髖己發育相對成熟,可以沒有這種情況。
6.髖活動受限
把患兒腿伸直或屈髖時,分開腿有阻力,這叫髖外展受限。如有這種情況,就要到醫院骨科就診,以免延誤。
7.鴨步
會走路以後的患有雙側髖關節脫位的寶寶,腰部突出,屁股翹起,會陰部增寬,走路兩髖搖擺,形似鴨子走路,稱之為鴨步。
患有一側髖關節脫位的寶寶,一側屁股扁而寬,大腿上部外側叫大轉子的明顯突出,走路一瘸一拐。
8.B超
對於4個月以下嬰兒,超聲檢查可以很好地顯示未骨化的股骨頭與髖臼的相對關係,可動態觀察研究,無需鎮靜、麻醉,避免了X線照射。不過雖無痛,無射線,但可誤診。
9.X線拍片
對於4個月以上嬰幼兒,拍照骨盆前後位X線片,由專業骨科醫生測量髖臼角、劃Perkin方格、Shenton線,完全可以判斷是否存在髖發育不良及程度。雖然吃些射線,但一般不會漏診。
髖發育不良的治療是根據什麼
髖發育不良的治療是根據不同年齡,採用不同方法。
6個月以下患兒
6個月以下患兒,可不需手法復位,只要用柔軟的雙髖屈曲外展支具固定6~8周就可以了,如外展尿枕、連衣挽具。6月~1歲患兒,需要手法復位,再用髖屈曲外展支具固定6~8周。
1~3歲患兒
1~3歲患兒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不過復位要困難些,需要在麻醉下復位,而且復位前可能還需要先處理些阻礙復位的因素,如牽引、內收肌和骼腰肌起止點切斷。
3歲以上患兒
3歲以上患兒就不得不採用手術治療了,如骨盆截骨術、髖臼成形術等。
8歲以上患兒
8歲以上患兒就只能做些姑息性手術,糾正負重力線,減少疼痛。如股骨頭加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