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民法典】「標題黨」注意了,小心侵犯他人名譽權

2020-09-12 法治福州

法條

連結

所謂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它為人們自尊、自愛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譽權主要表現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我們有權利用自己良好的聲譽獲得更多的利益,有權維護自己的名譽免遭不正當的貶低,有權在名譽權受侵害時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編輯 | 孫翔超

相關焦點

  • 【民法典專欄·案例】鄂溫克法院成功調解一起微信侵犯名譽權案
    後原告以其名譽權受損為由訴至法院。法院認為,微信群因其能夠及時搭建多人共享的社交平臺,屬公共場合。被告在公共場所辱罵原告,造成原告名譽受損,其行為構成名譽侵權。但鑑於雙方是親屬關係,法官耐心交流,從法律、親情的角度去溝通,被告當即同意在與原告共同所有的家族微信群裡公開道歉,隨後雙方圓滿達成和解。
  • 朋友圈罵人被判道歉 律師:民法典強化名譽權保護
    、誹謗言論,因為侵害名譽權,法院判決誹謗者須在朋友圈賠禮道歉10天。  張某發現後,認為李某的行為有損其名譽和人格尊嚴,於1月13日將李某起訴至法院,要求其刪除發布的侵犯名譽信息,在朋友圈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 業主在群裡攻擊他人,被判定侵犯他人名譽權
    因此,在微信等網絡平臺上,造謠、散播虛假消息,或是無證據侵犯他人名譽,依舊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張某以王某侵犯其名譽權為由,訴至法院。裁 判 結 果王某在微信群中對張某的身份、收入、財產等方面進行否定性評價,所用詞彙令人對評價對象產生不友好、非正面的聯想,本案審理中,王某確認其對張某的評述均沒有事實依據,系其個人懷疑,王某的上述言論已構成捏造事實醜化他人人格。
  • 發手機簡訊誹謗他人 是否侵犯名譽權?
    韓某認為,魏某捏造事實,對韓某進行造謠、誹謗、誣陷,侵害了其名譽權,故訴至法院。  【分歧】  本案中,魏某通過手機發簡訊誹謗韓某拿回扣是否侵犯了名譽權?存在以下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魏某捏造事實,通過手機發簡訊誹謗韓某拿回扣,並且單位領導也已經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貶低和詆毀了韓某的聲譽,存在侵權的主觀惡意,造成了韓某社會評價的降低,其行為能夠認定侵犯了韓某的名譽權。  第二種意見認為,手機簡訊不同於微信朋友圈,簡訊內容是點對點發送,並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公開傳播。
  • 發短視頻侵犯他人名譽權 賠禮又賠錢!
    近日,惠水縣人民法院大數據審判庭就審理的三起涉及利用抖音、微信平臺發布不實信息侵犯他人名譽權案進行公開宣判,案件被告不僅被判賠償損失,還被判要求在對應的平臺上進行公開賠禮道歉,輸錢又輸人。案例一:原告王某某與被告李某某名譽權糾紛案法院查明:原、被告原系情侶關係,後因雙方發生矛盾導致分手。
  • 揭露學術不端,是否侵犯名譽權
    【問答民法典·以案說法】 ●關鍵詞學術不端 論文抄襲 檢舉揭發 名譽權●概述近年來,關於抄襲、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的例子頻頻曝光。揭露學術不端行為有利於維護健康的學術環境,是公民的一項正當權利,但在檢舉和揭發時,時常出現侮辱、誹謗等損害他人名譽的情況。那麼在揭露學術不端過程中,如何保護名譽權不受損害,值得反思。●案例某高校學生王某在參評獎學金時,懷疑競爭對手趙某的學術論文有抄襲、造假嫌疑,於是在社交媒體散發趙某花錢找「槍手」代寫論文的消息。
  • 法官提醒:網上「掛人」極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近期刷微博的人多了,發帖、留言的網民也多了,但有部分網民將網絡當成負面情緒的宣洩地,隨意公開他人身份、言行,發布虛假、甚至是涉嫌侮辱他人的言論。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法官助理潘昌認為,雖然網民的「掛人」行為能逞一時口舌之快,但極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 浩碩民商法律實務|注意!微信群裡發表言論,可能侵犯他人名譽權
    浩碩民商法律實務|注意!微信群裡發表言論,可能侵犯他人名譽權近年來,法律越來越注重對公民個人名譽權的保護。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的日常交流從線下逐步轉移到線上,網絡侵權案件的數量也隨之提高。網絡發言如果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樣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發言侵犯他人名譽權從而承擔法律責任。
  • 辭退也能侵犯名譽權?
    之後,梁某向法院起訴,要求A公司承擔侵犯名譽權的責任,刊登道歉聲明及賠償其經濟損失與精神損害。【庭審主張】梁某:公司侵犯了我的名譽權,理由如下:1.公司是違法解除,公司將該辭退決定刊登於報紙上,嚴重損害了我作為勞動者和人大代表的名譽和社會聲譽;2.公司主張的曠工、未按時出勤等,與法院判決所認定的事實不符,我不存在這些行為。
  • 「標題黨」「跟風黨」或將承擔法律責任
    對此,將於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典》規定,這些新聞、網絡主編的行為已經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下面,遼寧天維律師事務所董相輝律師將為大家來分析什麼樣的行為將構成侵害名譽權,以及會承擔什麼責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第一千零二十五條規定:「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 武漢小夥用微博等誹謗他人 被判侵犯名譽權
    武漢小夥用微博等誹謗他人 被判侵犯名譽權   中新網武漢4月23日電 (潘捷 徐丹丹 徐金波)武漢小夥六年時間不間斷地利用電話、簡訊、電子郵件騷擾他人,後又通過新浪微博誹謗他人並@多家媒體。
  • 別把侵犯幼兒名譽權不當回事
    法律底線不容觸碰,特別是在關乎兒童權利保護方面,法律應是不可逾越的高壓線  艾毅幼兒園發公開信稱其園5歲男孩小健(化名)有「特殊兒童傾向」,被小健母親以侵犯名譽權告上法院,在一審駁回訴訟請求後,小健母親選擇上訴。
  • 朋友圈捏造事實詆毀他人,侵犯名譽權被判賠禮道歉
    朋友圈捏造事實詆毀他人,侵犯名譽權被判賠禮道歉 2020-09-02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官說「典」】朋友圈逞口舌之快惹官司,女子侵犯名譽權當場賠禮道歉……
    今天,港法君結合名譽權的新舊法條變化通過一起< 真實案例 >,為大家解讀民法典案情該公司發現後,認為這條朋友圈內容不屬實且侵犯了公司的名譽並造成惡劣影響,遂訴至法院要求小紅公開道歉、停止侵權並賠付其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 不正當地行使控告權會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明確規定:公民依法向有關部門檢舉、控告他人的違法違紀行為,他人以檢舉、控告侵害其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借檢舉、控告之名侮辱、誹謗他人,造成他人名譽損害,當事人以其名譽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 朋友圈內詆毀對方產品質量是否侵犯名譽權?
    2020年7月,被告馮某在其微信朋友圈發布「這個牌子的裝飾材料質量太差了,一有質量問題就甩鍋,專門坑人,大家小心被騙」,該內容一經發布,案外人發現後截圖給原告某公司,原告某公司與被告馮某交涉後,被告馮某隨即將上述內容刪除。原告認為被告馮某發布的內容,已經對原告某公司聲譽造成影響,嚴重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雙方由此涉訴。
  • 【「遼」聊法】「標題黨」「跟風黨」或將承擔法律責任
    對此,將於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典》規定,這些新聞、網絡主編的行為已經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下面,遼寧天維律師事務所董相輝律師將為大家來分析什麼樣的行為將構成侵害名譽權,以及會承擔什麼責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第一千零二十五條規定:「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 陳律說法|謾罵侮辱他人,侵犯他人名譽權,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凡故意、公然敗壞他人名譽,損害他人形象的行為,都是對名譽權的侵犯,行為人應負法律責任。其表現形式是將現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於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了較嚴重的損害,使受害人在精神上、心理上遭受創傷和壓力。2、對於該侵權行為,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包括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等。
  • 100秒法律小課堂|名譽權被侵犯應該怎麼辦?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亞茹 王觀博 李冉 德州報導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座裡程碑。  為了持續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法典學習宣傳活動,保證民法典在德州全面有效實施,讓民法典走入千家萬戶、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理,德州市司法局特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開設了《100秒法律小課堂》欄目,進一步推進民法典宣傳「落下去」「活起來」。  12月7日,《100秒法律小課堂》第六期邀請北京市京師(德州)律師事務所律師魏新義為大家解析:名譽權被侵犯應該怎麼辦?
  • 發短視頻侵犯他人名譽權 黔南多人被判賠禮又賠錢...
    近日,惠水縣法院大數據審判庭就審理的三起涉及利用抖音、微信平臺發布不實信息侵犯他人名譽權案進行公開宣判,案件被告不僅被判賠償損失,還被判要求在對應的平臺上進行公開賠禮道歉,輸錢又輸人。案例一:原告王某某與被告李某某名譽權糾紛案案件經過:原、被告原系情侶關係,後因雙方發生矛盾導致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