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項政策是否符合民意,如果不能舉手投票,那麼人們會選擇「用腳投票」。
近日,多家臺灣媒體接連報導當地高中畢業生紛紛申請大陸高校,「西進」大陸意願高漲。其中,臺北、桃園宜蘭等地知名高中校長因給學生寫推薦信,竟遭臺「教育部」、「監察院」、「調查局」等部門關切。
對此,臺媒批評,蔡英文此舉被質疑是發動「教育白色恐怖」,把「敵我意識」帶入兩岸教育界,是逆潮思維。「不少家長希望小孩去大陸完成學業,寧可放棄臺灣名校,這是趨勢,明年人數恐更多。」
據悉,除了臺北建國中學、桃園武陵高中外,還有不少臺灣地區高中校長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赴大陸讀書。
《聯合報》等臺灣媒體23日報導,大陸方面今年2月底推出「31條惠及臺胞措施」以來,臺灣人才「西進」大陸意願高。臺灣應屆高中生「登陸」,向大陸高校提出入學申請的熱情空前。2月初臺灣學測剛剛放榜,獲得高分的畢業生中,有部分選擇申請到大陸就讀。
臺北建國中學是臺灣最具知名度的高級中學之一。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該校校長徐建國介紹,該校今年申請赴大陸就讀的學生約70人,而2017年還僅有20人。
不過這位校長還說,除了去大陸,今年請他寫推薦信的建中畢業生中,有30多人想去香港、10多人準備赴美讀書,這都比往年多。臺灣高中畢業生前往大陸、香港及美國讀大學是一個新現象。
聯合新聞網報導稱,3月至4月,建中校長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到兩通來自「監督行政部門的機構」的電話。兩通來電徐建國均不在場,他事後獲知,對方問及校方是否鼓勵學生到臺灣以外的地方讀書;由於此後未再接到類似電話,他未能與問詢者直接溝通。
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武陵高中是桃園第一志願,今年有超過50名學生請校長寫推薦函申請大陸高校,人數為去年五倍,其中不乏保送臺大物理系的學生。不過,很多學生仍選擇參加學測,申請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校長林清波受訪時表示,3月至4月期間,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及法務主管部門調查人員通過簡訊、訪談形式關切相關情況,甚至有「調查局(即「法務部調查局」,任務是維護臺灣安全等。觀察者網注)官員來訪,希望他能以學校立場解釋申請大陸高校人數陡增的原因。該調查員在校長室「坐了一個小時」。
對此,林清波答覆詢問者,學校沒有倡導、鼓勵,只是滿足學生需求、寫推薦信,反問「在臺灣民粹氛圍壓縮教育專業和清純氛圍下,能說什麼?」
林清波表示,從去年開始,大陸方面將臺灣高中畢業生的申請入學方式簡化:只要上網填表格即可,條件也降低到平均標準就能申請。臺灣「教育部」警覺目前存在人才拔河現象是對的,這是趨勢,但與其圍堵、抗拒,不如想想如何反過來吸引大陸的學生。
對此,臺灣綠媒「自由時報」曾刊登兩篇文章批評林清波,其中一篇標題寫著「這位林校長,邏輯有問題!」。
林清波
另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灣宜蘭高中昨天上午證實,今年3月,曾有「教育部」官員打電話要求解釋是否鼓勵學生赴大陸讀書。當時學校高中教職員還奇怪「教育部」為什麼要問這一問題。該官員快速說了一句「只是了解而己」,隨即掛斷電話。
過去兩年,宜蘭高中曾有一名畢業生到上海念大學,今年有一位畢業生提出申請赴陸念書。
對於臺高中校長遭當地「政府部門」關切一事,臺「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回應稱,「國教署」基於職責,的確有政府官員與林清波接觸、了解狀況。並稱,高中畢業生到世界各優秀大學留學,有助於未來在世界舞臺競爭,其中一些人選擇到同文同種的大陸高校讀書,這無可厚非,「但人數如果突然增加很多,就值得重視。」
對於臺灣高中校長因寫推薦信被政府詢問,臺媒和當地意見人士紛紛予以抨擊。
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蔡英文政府此舉被質疑是發動「教育綠色恐怖」,是把「敵我意識」帶入兩岸教育界的逆潮流思維。林清波認為,不少家長希望小孩去大陸完成學業,寧可放棄臺灣名校,這是趨勢,明年人數恐更多。
建中校長徐建國及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說「臺生到大陸讀大學成風潮」,卻成為教育部等中央機關或調查局關切的對象,這是「執政黨」製造的「教育白色恐怖」,也是民主「倒退」。
根據臺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未經政府許可,而替大陸學校從事招生或居間介紹行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如今兩岸人民交流密切,先不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已不合時宜,即使以最嚴苛的標準來審視,徐建國及林清波兩人也未違法。
太委婉政府人員關切他們的言論,詢問是否鼓勵學生到大陸讀書,根本是製造「教育白色恐怖」。夏潮聯合會從1999年起到現在協助8000多位臺生赴大陸讀書,之前他們也被檢舉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2016年,臺灣當地的司法判決他們無罪。「夏潮聯合會都沒事了,徐建國及林清波只是被動的幫學生寫推薦信,卻被政府部門關切,臺灣是沒有言論自由了嗎?」
臺「政府機關」質問高中校長「是否鼓勵學生到大陸讀書」就更加不當。
國民黨新人、擬參選臺北市議員的政治評論者黃子哲更是用「國民黨去大陸也擋,高中生去大陸也擋,一副『逢中過敏症』爆發的狀態」評價蔡英文政府所為。黃子哲說,建中、武陵高中等學校的畢業生要去對岸的大學就讀,雖然臺灣留不住這些優秀學生是可惜,但人才流動是全世界的趨勢,況且大陸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磁吸效應越趨明顯。政府要做的事在於用更好的教育及就業環境來留人,而不是用綠色恐怖來施壓。黃子哲還改編了詩句,稱「民進黨要困住所有人,於是築起高牆。你是如此愛臺灣,從此我們不能再變強。」
政治評論者黃子哲
除臺北建國中學、桃園武陵高中外,還有不少臺灣地區高中校長表示,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赴大陸讀書。
臺中一中校長張添唐在接受中評社採訪時透露,該校今年以學測成績報考大陸高校、並經校長推薦的學生共47人,人數為去年的5倍。
張添唐稱,目前還未收到有關單位的關切,不過他指出,學校純粹是為了學生生涯輔導,「高中生出國讀書是個現象,但我解讀不了;今天學生要去英國、法國、美國念書,我們都會幫他寫推薦信。」
桃園市復旦高中今年有40多名學生申請到大陸就讀大學。該校校長段臺民表示,往年僅有2、3位,「今年爆增到40多位」。除了一流的大學外,不少學生一口氣申請了5、6所大陸大學。對此,段臺民說,學生就算是2、3線大學也申請,根本就是「吃了秤陀鐵了心」,明顯表達要到大陸念書的決心。
此外,臺南女中也遇到類似情況。據悉,該校今年有超過20位畢業生請赴大陸讀大學,較去年增長10倍。其中有已被臺灣大學法律系錄取的應屆畢業生捨棄臺大、申請攻讀北京大學法律系專業。去年還曾有位成績優秀的學生被16所臺灣地區內外的名校錄取,最後選擇到北大求學。
對於臺灣學子紛紛選擇赴大陸讀書,被臺灣當局詢問的高中校長紛紛給出看法。其中,臺灣高校環境惡化、大陸高校具有優勢、臺灣發展機會有限是主要原因。
《中時電子報》援引臺大副教務長張耀文的話稱,高中生到臺灣以外地區讀書,正向可視為學生願意脫離舒適圈,將自我格局拓寬到世界,並願意挑戰未知。但反過來也說明臺灣高教環境正在惡化和頂尖人才正在外流。
「臺灣長期的低薪環境和高房價,造成年輕人對未來前途充滿著不確定,因此當有適當的機會到臺灣之外深造,當然要馬上抓住。」張耀文說,「高教官員對『大學』缺乏了解,使其制定高教政策陷入封閉性或造成反效果,而考招制度讓各大學為了達到搶學生不擇手段,只會讓學生淪為犧牲品,這也是促使臺灣各大學留不住學生的背後原因。」
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表示,大陸高校除了競爭力高,全英語上課等方式也更為國際化,加上學費比臺灣更低,不少家長希望小孩去大陸高校完成學業,寧可放棄臺灣高端學府的錄取,這是一個趨勢,明年人數恐更多。
除了批評「教育部」的做法,也有人士指出,臺灣當局應該保持視野開闊。
臺中惠文高中教師蔡淇華說,「學生將升學的選擇放到全世界,有時學校跟政府很難左右,我們可以主動應戰,也像世界招生,迎向這個潮流。」
早在今年3月,蔡淇華就寫過文章談「高中生出走5年內大爆發」,蔡淇華指出,「全世界都在搶人才,來臺灣已搶到社區高中,不是只有中國大陸在搶,為什麼學生選擇大陸較多?經濟考量是主因,大陸學費便宜。」
蔡淇華舉例,有名學生被諾丁漢大學錄取,也被大陸高校錄取,最後還是決定到大陸讀書。原因是既能得到文憑,還能節省1/4到1/3的學費,並能累積2種文化,有行動力和適應力。
隨著大陸崛起,臺灣愈來愈多高中畢業生赴大陸讀大學,為以後就業鋪路。
《聯合報》援引臺中市一所知名高中的教務主任的話說,政府應該檢討的「是不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出問題?臺灣地區的競爭力出問題?」希望孩子們具備國際視野,能走出去,現在信息透明化的時代裡,孩子越來越清楚未來的世界,這個趨勢應該這幾年還會持續。
5月14日,一位陪孩子去大陸高校面試臺灣母親,拍下了在廣州中山大學面試的臺灣高中生
除了臺灣學子選擇來大陸讀書,還有很多當地學子選擇到大陸創業。
由於蔡英文政府禁止大陸創業孵化器進臺灣校園宣傳,當地不少大學老師改為邀請個別畢業學生,以人生經驗分享的方式,介紹在大陸的創業就業情況,既避開大陸官員參與,也不「驚動」學校領導,學生的反響頗熱烈。
報導還援引臺灣當地青年的話稱,「你講大陸發展多快多好,大家都知道,政策文件在網上也都查得到,學生更愛聽的反而是在闖蕩的過程有多慘。他認為,要講得有親歷感、有同理心,學生聽了才會有感,也因為曾經『很慘』但仍選擇留在大陸,讓演講更有說服力。」
文/觀察者網 奕含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