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者自殺,朋友護送回家被判賠7萬,網友:喝酒,先籤免責聲明

2020-10-22 消費評論酒類融媒體



來源:消費評論網(ID:XFPL1894)

作者:李小盒

近日,"男子醉酒後自殺身亡,朋友送其回家被判擔責"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為何送醉酒之人回家還會攤上官司?

事件回顧

據相關報導,2018年5月,東莞工作的李某鴻在應朋友李某岑之約參加酒局後,開車送醉酒的李某岑回到"住處"附近,沒想到李某岑次日被發現在路邊自殺身亡,當地法院一審和二審均認為李某鴻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判李某鴻承擔5%責任,賠償原告7萬餘元。


李某鴻稱,當晚他曾兩次詢問李某岑地址,李某岑一直拒絕告知具體家庭住址。由於李某鴻曾去過一次李某岑家,便將其放在記憶中他家附近的小路,然後離開。李某鴻還表示自己曾和李某岑在車上交談,對方的意識是清醒的。

事發後,李某岑的親屬認為,李某鴻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的義務,也沒有及時通知家屬,將其放置在偏僻小路而不顧,直接導致其死亡。

2019年5月7日一審判決後,李某鴻上訴,但二審維持了原判。近日,對於二審判決結果,李某鴻表示,對判決仍不服,將在近期提起申訴。他認為,在該案中,飲酒者不用承擔責任,護送者反而要承擔所有的責任,不符合互助互利、相互幫扶的社會理念和公序良俗。


法院判決要理性看待

此事一經報導,就引發大量網友關注,不少網友對判決結果表示質疑:

@黑色杜蕾斯_G12:先籤(免責聲明)再一起喝酒的時代不遠了。

@讓你吃了一驚:這案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做好人。

@香野春攝:以後一起出來喝酒的,先籤一份協議。

@小白的jia:人家送他回家完全是出於好心,送他回家又不是他的責任,我越來越不懂這個社會了。

@可苦可樂1477: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別多管閒事,別做什麼好人,這年頭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


也有部分網友的看法相對理性:


@取名字是門很深的學問:是自殺沒錯,但是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了,就有照看的責任,不管自殺還是意外。

@楊遠航是誰:之所以這樣判我想是因為所有情況均是當事人口述沒有證據,法官應該相信的只能是一起喝酒和送到那個位置兩件事。而沒有送到位的確屬於過失,但責任很小,所以判了百分之五的責任。這個案子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以後送醉酒朋友回去一定要送到位。


法律學者柳宇霆提出,對公眾而言,不應看到賠償就用籠統的"背鍋"字眼去闡述,也不必將其視作"誰受傷誰有理"的和稀泥式判決,而應將其置於法院劃定的責任分擔框架下去看——李某鴻不是承擔所有責任,而是5%的責任,不是刑事責任,而是民事責任。


公眾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但也要看到在該起事件中,李某鴻作為護送者將李某岑送至家附近的小路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確實是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



共同飲酒出意外 共飲者需擔責

近年來,聚會中因為飲酒過量,醉酒者發生意外致傷或者致死的悲劇並不少見,同桌飲酒的人對醉酒者有什麼樣的義務和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表示,根據侵權責任法相關條款,聚會飲酒的過程中,當有人醉酒,同飲者之間就自動形成了特定的法律關係。


對於醉酒後發生的意外,醉酒者作為完全民事行為人,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主要責任,組織者和同飲者也要根據具體的情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面對大量相關案例,紹興中院法官此前就曾表示,飲酒人處於醉酒的危險狀態時,其他共飲人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這種義務不僅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定義務。


消費君溫馨提示

和親朋好友相聚避免不了喝酒助興,消費君在此提醒各位酒友,飲酒時要注意分寸,如果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存在以下四種情節,需要承擔法律:

第—是強迫性勸酒,如故意灌酒用話要挾刺激對方喝酒,或者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制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第二是明知對方不能喝酒,如明知對方的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第三是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第四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各位酒友們如何看待判決結果呢?歡迎留言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醉酒者自殺,朋友護送判賠7萬合理嗎?
    護送醉酒者回家被判擔責,於法未必無據,但責任還可酌情減輕。「男子醉酒後路邊身亡,送其『回家』者被判擔責」,這樣一則新聞,日前引發網友熱議。據媒體報導,2018年5月,在東莞工作的江西男子李某,在應朋友黃某之約參加酒局後,開車送醉酒的黃某回到「住處」附近,沒想到黃某次日被發現在路邊自殺身亡。當地法院一審和二審均認為李某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判李某承擔5%責任,賠償原告7萬餘元。朋友喝酒聚餐本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誰能料想因為送「醉酒」之人回家卻攤上了一場賠償官司。
  • 醉酒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賠7萬元
    朋友回到「住處」附近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男子被判擔責賠7萬。,該不該承擔責任也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覺得不可思議先籤(免責聲明)再一起喝酒的時代不遠了不過就算交給家人了,如果喝酒引發了什麼疾病,一起喝酒的也得負責這個事情的關鍵是在於誰和出了事的人 一起喝酒了,不是誰送回家了。法律不是看你能不能意料到,而是看客觀事實是自殺沒錯,但是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了,就有照看的責任,不管自殺還是意外。
  • 醉酒者自殺,朋友護送被判賠7萬是否合理?| 新京報快評
    護送醉酒者回家被判擔責,於法未必無據,但責任還可酌情減輕。文 | 柳宇霆「男子醉酒後路邊身亡,送其『回家』者被判擔責」,這樣一則新聞,日前引發網友熱議。據媒體報導,2018年5月,在東莞工作的江西男子李某,在應朋友黃某之約參加酒局後,開車送醉酒的黃某回到「住處」附近,沒想到黃某次日被發現在路邊自殺身亡。當地法院一審和二審均認為李某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判李某承擔5%責任,賠償原告7萬餘元。
  • 醉酒男身亡,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賠7萬
    家屬認為同飲者未盡護送義務, 律師稱醉酒者是否自殺為裁決重點男子醉酒後次日身亡,送他回家朋友被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判賠7萬餘元。近日,東莞李先生的遭遇引發網友熱議。有評論稱「以後喝酒再也不敢勸了」,也有人說「以後沒人敢送醉酒朋友回家了」。
  • 醉酒自殺護送朋友賠7萬 法律不能強人所難
    文 | 沈彬開車送飯局上醉酒的朋友回家,結果對方自殺了,你還得賠7萬塊錢,今後還能不能愉快地「飯醉」了?2018年5月,在東莞工作的李某鴻,在應朋友李某岑之約參加酒局後,開車送醉酒的李某岑回到「住處」附近,李某岑下車說自己可以走,但是沒想到對方在路邊自殺身亡。當地法院一審和二審均認為李某鴻「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義務」,判李某鴻承擔5%責任,賠償7萬餘元。
  • 醉酒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
    10月20日一條熱搜引發網友極大爭議「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朋友回到「住處」附近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的男子被判賠7萬>:先籤(免責聲明)再一起喝酒的時代不遠了。而沒有送到位的確屬於過失,但責任很小,所以判了百分之五的責任。這個案子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以後送醉酒朋友回去一定要送到位。
  • 醉酒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為何被判賠償7萬元?
    但一定要控制好喝酒的度近日「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男子回到住處附近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的李某鴻被判承擔責任賠償7萬元事情回顧導致死亡的案件2017年8月,案件開庭,雖然證據顯示酒桌上並沒有發生勸酒行為,但最後法院判同飲人共同承擔10%的責任,賠償死者家屬7萬多元。
  • 醉酒男子自殺身亡 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賠7萬元
    近日,在廣東東莞,醉酒朋友回到「住處」附近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男子被判擔責賠7萬。這條新聞很快刷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甚至還有一些網友說,如果要送一個醉酒的人回家,一定要給他送到家裡,而且見到他的家人,看著他好好的睡著了再離開。評論可能有點極端,但是這確實代表了大家對於這個判決的質疑,該怎麼做才有可能不承擔相關的責任。這個案件當中,李宏儘管只承擔5%的責任,但是也有7萬塊錢,對於很多工薪階層來說,也很有可能就是一年的工資。在法律上判斷一個人到底要不要承擔責任,有沒有明確的依據?
  • 醉酒男子自殺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賠償7萬元
    今日,廣東東莞一男子送醉酒朋友回家,而醉酒朋友回到住處附近後便自殺身亡,遂送他回家男子被判擔責賠7萬元!其朋友自述:因為要開車,所以就沒有喝酒。事後將死者送到原住處附近後,便駕車離開。而後死者打電話給妻子,但是拒絕告訴妻子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次日,死者在路邊被發現已身亡。公安機在一次分析報告中分析,死者使用鐵鏈自殺,排除他殺。而法院一審二審認為其朋友沒有盡到安全護送的義務,被判賠償7萬餘元。
  • 送醉酒朋友回家,朋友自殺,男子被判賠償7萬元
    三倆朋友聚在一起喝喝酒,吃吃飯,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但是廣東一男子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因為送醉酒朋友回家後,自己竟然還惹上官司。原來是那位醉酒朋友自殺了,其家屬將男子告上法庭了。,2018年5月,死者組織了一個飯局,期間大家開懷暢飲,喝的酩酊大醉,但是李先生由於要開車便未喝酒。
  • 廣東一醉酒男子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擔責:我覺得很冤枉
    廣東一醉酒男子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擔責的事情引發關注。醉酒男子自殺之後,他的家人將這位朋友告上了法庭。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很快引起熱議。不幸發生之後,李某岑妻子將阿鴻告上法庭,她表示:護送的義務就要把他送到家人手裡啊,送到路邊誰知道呢!跟他一起喝酒了,你沒有護送到家,那就是有責任。
  • 男子在家醉酒自殺,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賠7萬喊冤,妻子:送就要送到家人手裡
    朋友下車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男子被判承擔責任,賠償7萬。李某和受害者的關係是客戶兼朋友,受害者組織飯局並和另外三人喝酒,飯後受害人處於酩酊狀態,李某將他送到原先住的地方後駕車離開,之後受害人打電話給妻子,但拒絕告訴妻子自己的位置,第二天發現了受害人的屍體,後查明受害人死於自殺李某:當時我在這個位置,我還問了他,再三確認是不是還住在那個位置,他說你就送到環保城,哪裡都可以,因為這裡都是屬於環保城。
  • 男子聚會後死在路邊,送其回家的朋友未盡到保護義務被判賠7萬
    法院認為,未飲酒者對飲酒者有保護義務,李宏放任已飲酒過量的黃鵬在原住址樓下自行回家,以致事故的發生,對此也存在一定過錯,承擔部分責任,判賠7萬餘元;其餘2名飲酒者並無過錯,無需承擔責任。10月11日,李宏表示,對判決仍不服,將在近期提起申訴。
  • 「社會」聚會喝酒次日路邊身亡,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賠償
    法院認為,未飲酒者對飲酒者有保護義務,李宏放任已飲酒過量的黃鵬在原住址樓下自行回家,以致事故的發生,對此也存在一定過錯,承擔部分責任,判賠7萬餘元;其餘2名飲酒者並無過錯,無需承擔責任。10月11日,李宏向澎湃新聞表示,對判決仍不服,將在近期提起申訴。他認為,在該案中,飲酒者不用承擔責任,護送者反而要承擔所有的責任,不符合互助互利、相互幫扶的社會理念和公序良俗。
  • 聚會要喝酒先籤「生死狀」?法官:無法律效力
    朋友聚會要喝酒 喝酒先籤「生死狀」  逢年過節,朋友間、同學間、同事間聚會免不了要喝酒。但近年來,一起喝酒、勸酒後引發的生命安全意外糾紛屢次見諸報端。也正因為如此,最近,網上流傳聚會喝酒先籤所謂的「免責承諾書」,網友更將之戲稱為「生死狀」。那麼,籤了這張「生死狀」,一旦出現意外事件,同桌喝酒人真的就可以免責嗎?昨日記者採訪了解到,其實昆明已有判例,一旦出現意外,同桌喝酒的人應當承擔責任。西山區法院法官李文華提醒:酒友籤訂的「生死狀」無法律效力,萬一發生意外,同桌的勸酒人也要承擔責任。
  • 男子酒後在路邊身亡,送人者被判賠7萬元,覺得很冤枉
    2018年5月10號他被客戶兼朋友李某曾邀約一起聚餐,在僅有5人參與的飯局中,李某鴻因需要開車而未喝酒,其他4人均有飲酒。飯局結束,李某鴻將醉酒的李某曾送到家附近,不想該朋友次日被發現死於路邊,後經公安機關現場勘驗,初步排除他殺可能性。
  • 廣東一男子酒後路邊身亡,朋友送他回家被判擔責賠7萬
    和朋友飲酒本來是件高興事兒,但接下來要說的卻是和朋友喝酒釀出的悲劇。,不料朋友死在了路邊,而護送的人也要承擔責任。在這個僅有5人參與的飯局中,李某洪因需要開車而未喝酒,其他4人均有飲酒。飯局結束,李某紅將醉酒的李某曾送到家附近。不料該朋友次日被發現死於路邊。
  • 醉酒男子回家自殺身亡,為什麼送他回家的朋友被判賠 7 萬?
    醉酒朋友回到「住處」附近後自殺身亡,送他回家男子被判擔責賠7萬。澎湃新聞重走現場。當事人稱,當晚對方坐副駕駛意識清醒,下車後招手說自己可以走。而且對方醉酒不醉酒都能自縊,並非他能控制,覺得自己很冤。所以,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了「流量」而犧牲「事實」也非常常見。4、當事人自述——可信度最差當事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所以,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當事人往往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陳述許多對自己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的事實,也可能掩蓋、歪曲事實,所以不可盲目相信。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當事人的陳述不能單獨作為定案依據。
  • 男子聚會醉酒後如廁摔殘 朋友免責餐館賠38萬元
    兄弟夥喝夜啤酒,一人上廁所摔殘  法院:朋友免責 餐館賠38萬元  如果你喜歡聚會喝酒,不妨看看這條新聞  重慶晚報見習記者 胡其濤經法院勘驗,廁所內欄杆高0.56米,距樓下水溝8.7米高。  王某被送進醫院救治。同年9月18日司法鑑定王某顱腦損傷致偏癱,評定4級傷殘,終身需大部分護理,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今年6月,王某將黃某夫婦以及5個朋友起訴到武隆縣法院,請求7人共同賠償各項損失共計96萬元。
  • 男子飯局後被發現在路邊身亡 送其回家者被判賠7萬 不服將申訴
    法院認為李偉放任已飲酒過量的劉強在原住址樓下自行回家,對劉強的死亡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5%的責任,賠償家屬7萬餘元;其餘2名飲酒者並無過錯,無需承擔責任。10月13日,李偉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對判決結果不服,將在近期向法院申訴。「因為沒有喝酒,我主動承擔起護送死者回家的義務,這本是處於朋友間出於人道主義的幫助,但法院卻認定我存在過錯,我覺得這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