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對社交感到恐懼的朋友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擔心自己在社交情景中會做出令人難堪的舉動。
事後回想老覺得自己說錯話,還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讓自己儘量不參與社交活動、不出現在社交場合。
比如:朋友聚會、同事開會、課堂發言、跟陌生人交談、在公共場合吃飯/寫字、使用公共廁所、與異性朋友約會、和權威人物交流、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等。
當不得不面對這些人、情形和場合時,身體往往會發出一些信號告訴我們社交是多麼的痛苦:
心砰砰跳、冒汗、顫抖、氣短、胸悶、胸痛、窒息感、噁心、打冷戰、頭重腳輕、坐立不安、害怕自己要發瘋、害怕自己做出無法控制的事情、抽搐或痙攣等。
我們多麼希望可以順暢地跟人交談、多多參加集體活動,可是每每想到又覺得好緊張,總是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卻臨陣脫逃、丟盔棄甲。
到底是哪裡出錯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1.注意偏差
這是一位社交焦慮的朋友跟我分享的內心獨白,是不是似曾相識呢?這是大多數害怕社交的朋友在社交場合常常出現的心理過程,經歷了注意警覺、注意固著、注意迴避,這三個階段。
首先,我們會忽視社交情境中的積極信息、首先發現消極信息,並將注意更多地分配給消極信息。想想,我們是不是比身邊的朋友更容易注意到憤怒的表情、消極的評價呢?
接著,當我們注意到消極信息後就難以自拔了,這讓我們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感受,難以接收到其他的積極信息。
就像上面那位朋友的內心獨白中提到的,當他發現對面的陌生人盯著自己的時候,就像著了魔似的無法從中抽離出來了,一直在想這個事情。
最後,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從外部那些讓我們不愉快的信息轉向了我們自身,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一向不高,這就算了,我們還假設這種消極的評價也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這後面的一連串內心獨白讓我們越陷越深,痛苦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維裡出不來了。內心獨白的後半段全是對自己的評價,還堅信別人也是這麼想的。
2.解釋偏差
除了我們的注意在作怪之外,我們對社交場合中信息的解釋也好像有點不一樣。
曾經有個英文特別好的女孩兒跟我分享過自己的經歷,她積極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利用暑假時間給小學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有節課她給孩子們用英語講了個故事,講完後孩子們都笑了,她跟我說當時覺得特別尷尬,覺得孩子們在嘲笑自己的口音、表達不清楚;
我說,他們可能是覺得有趣呢?
在面對這些模糊情境的時候,我們的解釋好像總是消極的,就像這個女孩兒,把孩子們的笑看作嘲笑而非開心地笑。
其實,這個女孩兒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還是很多開心時刻的。但是,每當我對她表示祝賀或為她高興時,她總會不屑一顧地說,這都是我那天運氣好罷了、碰巧孩子們那天心情好而已,給我們的積極經歷打了個兩三折啊!
3.記憶偏差
在社交場合的這種過度焦慮讓我們過多關注自己的擔憂,影響了我們的記憶,事後反思、日後回憶時,只記得當時引起自己強烈負面情緒的部分,完全忘記了那些積極的部分,又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社交無能的想法。
可是想想,如果我們的人生歷程真如記憶中那麼糟糕,我們又是怎麼一步步上高中、考大學、找工作、還交到了幾個知心朋友的呢?
所以,我們是不是該嘗試著努力完整地回憶自己在所有社交場合的表現呢。
讓人尷尬的要直面它,平淡或者愉快的更是要記下成為一個個裡程碑。
一定要記著公平地對待自己,否則等待我們的就是「過去不堪回首、未來一片灰暗」。
這樣的人生,你願意擁有嗎?
改變的第一步是清楚地了解。
以前的我們就好像戴上了墨鏡,看什麼都隔著一層灰色,在注意、解釋和記憶上都出現了一點偏差。
現在,我們知道自己只是因為這墨鏡才過濾了原本的色彩,就可以在面對社交情境或之後回想時,對自己的注意、解釋和記憶打個小小的問號。
這個問號給了我們一個停下來看看的機會,幫助我們更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對自己身體形象、表情、肢體動作、交流談話能力也會慢慢地建立起自信了。
其實,天一直都是藍的,只是我們不小心戴上了墨鏡,所以感覺灰濛濛。
現在,是時候摘掉它了,還自己一片藍天!
-------------------------------------------------------------
【銘科教育】國內首家心理學在線教育機構。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專業知識,掌握各式各樣的心理學技能,並獲得專業人士的豐富知道。學心理學,有我一個就夠了。
海量心理課程,戳 →限時【】聯繫客服領取。來開啟你的心理諮詢師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