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日常體檢,還是生病住院,我們最常做的一項化驗就是血常規。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是最簡單且最重要的常規血液檢查,故而取名血常規。
很多人一拿到化驗單,看著上面幾十個醫學術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箭頭上上下下的,有點懵,不知所謂。今天我們就簡單了解一下如何解讀血常規化驗報告。下面是一張常見的血常規檢驗報告:
血常規
面對多達幾十項的血常規,我們該關注什麼呢?
血常規檢查主要包括有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為三大系統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反映的是我們的精氣神,紅細胞主要作用是給全身輸送氧氣,排除二氧化碳,但運送氧氣的功能是由紅細胞內部的血紅蛋白完成的(紅細胞計數正常值3.8-5.1*10^12/L)。血紅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結合氧氣,協助紅細胞輸送氧氣。反映在報告單上就是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和紅細胞壓積這三個指標,分別從紅細胞的數量、血紅蛋白含量和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體積這三個側面進行考察,它們彼此相關,但是血紅蛋白最常用。
紅細胞計數(RBC)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範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變化 增多見於精神因素(衝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氣壓低,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減少見於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2)病理性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減少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血紅蛋白(Hb)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正常參考範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臨床意義】
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同紅細胞計數,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極重度貧血,HbL;重度貧血,Hb在31~60g/L;中度貧血,Hb在>61~90g/L;輕度貧血,Hb在>90g/L與低於正常參考的下限之間。
網織紅細胞計數(RC)網織紅細胞是沒有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該細胞內殘存的核糖核酸經特殊染色後成「網狀」結構。
正常值: 成人:0.5%~1.5%,絕對值(24~84)×109/L; 新生兒:2.0%~6.0%,絕對值(144~336)×109/L。
【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
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細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條件下離心沉澱,而測出紅細胞在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
【正常參考範圍】
男40%~50%;
女35%~45%。
【臨床意義】
(1)增高多見於大面積燒傷、連續嘔吐、腹瀉、脫水等。
(2)降低見於失血後大量補液及貧血患者。
白細胞是我們的戰鬥力,白細胞是人體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主要起免疫的作用,白細胞的變化提示體內免疫系統的變化(正常值3.5-9.5*10^9/L) 。如果體內的白細胞數量高於正常值,提示我們體內可能有了炎症。要具體判斷究竟是什麼感染引起的炎症,還得同時看3個主要的血象指標: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和淋巴細胞比例。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5類。白細胞各種組分保持相對穩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細胞正常情況下佔所有白細胞的50–70%。
白細胞計數(WBC)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含的白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白細胞計數增高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
(2)病理性白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DC)是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別計數並計算其百分比。
【正常參考範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細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減的臨床意義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3)嗜鹼性粒細胞 減少見於速髮型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用藥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過量等。增多見於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創傷及中毒,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等。
(4)淋巴細胞 減少多見於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增多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5)單核細胞增多見於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結核病活動期、單核細胞白血病、瘧疾等。
白細胞(WBC)的增加或減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細胞的影響,其次是淋巴細胞。一般情況下,細菌感染會讓前線兵種中性粒細胞升高;但是病毒感染能繞過前線兵種,直接挑戰炮兵團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算是特種兵吧,只是在面對瘧疾、結核等幾個敵人時才出馬;嗜酸性粒細胞是一個脾氣火爆的戰士,對於寄生蟲感染常常積極升高應戰,但是它有時候也會對一些本來無關緊要的刺激過度亢奮,引起過敏;至於嗜鹼性粒細胞,他政治立場不堅定,常常挑撥離間,它的升高常常見於自身免疫病攻擊自身。各項白細胞比例反應免疫系統的工作側重點,提示免疫系統正在加強某一方面的免疫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當白細胞計數有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動,外周血塗片中還出現了幼稚細胞,常提示白血病,這種情況下應給予高度重視。除了這些病理性的原因,別忘了還有生理性原因: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高溫或嚴寒、女性月經期、妊娠分娩期等都可使白細胞一過性增高。另外,一日之間亦可有波動,下午較早晨為高。
血小板是我們的維修師,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成分。它的功能主要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正常值125-350*10^9/L)。血小板過多或過少均會引起凝血功能異常,醫生一般也是從生成不足、消耗過多、破壞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血液中的血小板過少時,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統疾病,或者脾臟功能亢進。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變,或脾臟於近期被切除。而血小板異常增多的人可能血栓的風險就會增加。更細節的情況應通過反映血小板發育情況的「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大型血小板比率」來判斷。
血小板計數(PLT)
(100~300)×109/L
【臨床意義】
(1)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等。
(2)血小板計數減低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壞過多,如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另外,做血常規時有時還會做一項指標-C反應蛋白(CRP),CRP是第一個被認為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由肝臟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正常情況下含量極微量,在急性創傷和感染時其血濃度急劇升高。可通過C反應蛋白增高來判斷炎症程度,考慮治療方案。
血液在人體全身循環,它儲存了很多的人體健康信息。無論疾病是大是小,無論是一些疾病原因還是非疾病原因,都可能導致血常規的變化,指標變化的範圍及數量也各有不同。如果化驗單上的異常值比正常值只升高或降低一點點,其意義並不太大。只有當與正常值至少相差10%~20%以上時,異常結果才有臨床意義。所以,您看到自己的血常規報告時,不必因為幾個異常的箭頭而惴惴不安,人體的健康不是單單看幾個客觀的數據就可以判定的,所有的檢查項目都需要結合病史,必要時還要做更深入的檢查,若非專業醫生,切不可妄自診斷,即使您能明白每一項的意義。
喜歡就幫我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