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日學課 | 分享聖經

2021-03-02 復臨信仰的根基與柱石

作者 | 王敬之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主內的家人,大家晚上好,安息日平安!今天晚上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分享聖經》,這是學課中特別提出來的,也是在作見證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特別提醒:因為微信公眾號平臺修改了文章排序規則,如果未將本公眾號星標可能會導致您無法及時收到文章推送。敬請您在公眾號界面的右上角中將本平臺設為星標,謝謝。

■ ■ ■ ■ ■

音頻在此,點擊可與文章配合使用

天父上帝,我們滿心感謝讚美主您的恩典!我們感謝您在安息日的晚上招聚您的眾兒女,來學習您的話語。求主您的聖靈來幫助我們,不但自己學習,也將您的聖道與人分享。以下的時間,求聖靈帶領。獻上禱告,奉基督聖名。阿們!

 

主題經文:「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

 

聖經是上帝的話,是我們今天能找到的上帝唯一的文字啟示。我們要向人傳福音,聖經無疑是最重要的權威、是最重要的來源。我們怎樣去分享聖經的話?有何重要性?用怎樣的方式來分享?這就是今晚我們要一起來探討的問題。

 

119:105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我們行走天路,行走人生的道路,上帝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是我們路上的光。

 

詩19:7-11「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著這些便有大賞。」

 

由此看到,上帝的話語能甦醒人心;能使人有智慧;能快活人的心;能明亮人的眼目;祂的道理是聖潔的,存到永遠;祂的典章是真實的,全然公義。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品味,因它比蜜更加甘甜;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去羨慕,因它比金子更值得羨慕。而且我們守著這些就可以受到警戒,從中得到智慧;守著這些就會得到從天而來的賞賜。

 

正因上帝的話語有如此的功效,所以我們才能說,這聖經是叫人有得救的智慧。我們傳福音,要讓人來信主,顯然需要我們向人傳講聖經。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時候,祂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由此可見,向人傳講上帝的話,是何等重要。

今晚的分享,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高舉主耶穌;第二個方面,用簡潔的方式來分享上帝的話;第三個方面,用靈活的方式來分享上帝的話。


分享聖經最重要的一點,是分享耶穌、高舉耶穌。約5:39「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耶穌說,聖經就是為祂作見證的。我們分享聖經,就是把人領到耶穌面前,讓人把自己的罪交給耶穌,承認自己過去的過犯,同時對未來充滿希望。

 

傳講上帝的話,必然要高舉主耶穌。我們要用各樣的方式,聖經說「用百般的智慧」,把上帝的恩典如何藉著耶穌來救贖人類,向人講述。對熟悉聖經的人,可以引用聖經的話語;對不熟悉聖經的人,就用一些淺近的比喻,說明耶穌是如何來幫助我們,如何來為人贖罪,把世人的罪都加在自己身上,以此來救贖人類。

 

由此想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夏、商、周朝。商朝的開國君王叫成湯,歷史上稱之為商湯。商湯作王的時候,天下正值大旱,沒有收成。怎麼辦呢?史書記載,他把自己綁起來,到桑樹林裡邊,把自己獻上(將頭髮削掉),並祈禱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即天下人有罪,追究我一個人就可以了。把天下之人的罪歸到自己的身上,求上天不要去追討其他人。禱告獻上後,雨就下下來了。史書上說:「民乃甚悅,雨乃大至。」百姓非常高興,雨下下來了,農作物就可以生長,解除了旱災,這就是有名的「商湯救旱」。

 

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人願意來承擔天下人的罪。耶穌祂是來承擔全人類的罪的。「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這樣,用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事件,向還沒有相信、還不了解耶穌的人說明,上天會接受義人把自己獻上,為天下人的罪過來承受懲罰,解除天下人的罪。讓天下的人都可因著祂的犧牲,成為無罪之身;且能出死入生,有永生的盼望。

 

從聖經裡由淺入深,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中找到類似的例子,把人引到耶穌面前,然後再詮釋聖經是如何預言耶穌的到來。幾千年的預言,在耶穌三十三年的人生中全然地實現,全然地應驗。這是讓人難以想像的!事情還未發生,就有那麼多的預言指向這個人的出生,指向祂的使命,這不得不令人感到驚嘆、佩服!

 


高舉耶穌之後,下面就要學會用簡潔的方式。整本聖經將近一百萬字,你從哪說起呢?講聖經,要講究簡潔、明了。

 

上帝把摩西召到山上,一起待了四十天的時間,就教他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十條誡命賜給他(已跟以色列民講清楚了);然後是教他如何造聖所,把細節告訴他,還告訴他摩西的律法是什麼。摩西離開的時候,上帝給他兩塊法版,叫他就用兩塊法版上的十條誡命去教導百姓。簡潔明了,這就是重點。整本聖經也以此為重點。

 

怎樣做一個基督徒呢?人家說:好,我現在信耶穌了,那我該怎麼辦呢?遵守上帝的誡命。十條誡命,直截了當,簡潔明了!不要拖泥帶水,講了半年、一年,還不知道怎麼做基督徒!基督徒的行為準則是什麼?遵守上帝的十條誡命。

 

詩篇十九篇上說:耶和華的律法,是甦醒人心,使人有智慧,能讓人心快樂,能讓人的眼目明亮。我們把上帝的律法向人介紹,這是整本聖經的根本。因為上帝的愛,在耶穌的身上表現出來;如果以文字表示,是以十條誡命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體現、實踐上帝的愛。所以,律法、禮儀,用傳統的中國話來講,「禮」是非常大的。

 

在《資治通鑑》裡,司馬光評價劉邦所寫的禮,國家的禮治,有一段話來讚揚、感慨禮的重要性。他說:「禮之為物大矣(禮的功能大著呢)!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在個人的身上,動靜規範而行為完備);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到家事上,則內外有別而九族和睦);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到鄉裡,長幼有倫理而風俗美好);用之於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到封國,那麼君臣有敘而政治就會成功);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紀綱正焉(用到天下,諸侯就會順服,綱紀就嚴明)。」因此,禮法非常重要。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講明上帝的律法是何等的重要,對於修身、齊家,對於一鄉、一土、一個國家、乃至天下,都非常重要。

 

沒有律法,就沒有規矩、沒有方圓。上帝在聖經裡高舉祂的律法,祂給摩西帶下山的就是十條誡命。我們分享聖經,最重要的是要高舉耶穌。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我們應當告訴人耶穌的命令是什麼,這樣就把聖經以簡潔的方式加以傳達。

 



人並不那麼容易接受,所以有時候要勸。《三字經》裡說:「人不勸,不知善」。人哪,你不勸他,他就不懂得善的道理。我們與人分享聖經,常常要用一些方法,讓人聽上帝的道理,聽上帝的話。誰是我們的表率呢?當然是耶穌。

 

請看兩段經文:第一段是記載在太13:34。在第十三章,耶穌講了很多比喻:撒種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面酵的比喻等等。為什麼講比喻呢?第34節有個總結。13:34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如果不打比喻、不講故事,耶穌就不跟眾人說什麼。因為直接引用經上的話,人聽不懂,所以祂也就不講。耶穌講比喻,用比喻來開導人,勸人為善。

 

在《馬可福音》第四章也看到類似的經文。4:33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不是照自己的理解來講道,而是照你的聽眾能聽明白的水準來跟他們講。第34節非常有趣,4:34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即對已經明白聖經,信耶穌的教友,直接講道,引經據典;可是對於普通老百姓,「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要講的話,也是照著他們所能理解的來講。

 

請看耶穌是怎麼做的。《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有兩個非常有名的比喻:一個是一百隻羊,一隻羊走丟了;一個婦人有十塊錢,一塊弄丟了。主耶穌是對誰講的呢?祂是對著眾稅吏和罪人講的。

 

之後又講了一個浪子回頭的比喻: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兒子,一個小兒子。小兒子拿了家產以後去揮霍,後來窮困潦倒、食不果腹,想著父家那麼好,醒悟過來,回來了。

 

主耶穌在這些比喻裡,把救恩的原則講出來。祂沒有直接對稅吏和罪人說,你們就是那浪子,祂沒有;如果直接講他們是浪子,聽不進去的。但是祂用浪子的比喻勸法利賽人、勸稅吏、勸罪人,勸他們回頭,就比較有效果,所以,主耶穌用了一個靈活的方式。

 

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借鑑。以前有一個讀書人叫孫元覺,他們當地有一個不太好的風俗,就是父母年紀大了,生病了,把他們背到山上遺棄,生病的父母在山上就自生自滅。孫元覺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勸他的父親不要把爺爺背到山上去。當時風俗已形成,家裡又治不了病,怎麼辦呢?父親執意不聽,他只能跟著父親一起把爺爺往山上背。把爺爺背到山上後,他父親就要下山回來,孫元覺卻馬上把背爺爺的竹簍子撿回來了。父親說竹簍不要了,放在這就行了,孫元覺對父親說:不行啊,我要把它帶回去,以後您要是老了,我也要用它把您背上來!父親一聽,這樣不行,於是又把孫元覺的爺爺背回家了。他用了一個很靈活的方式來勸導父親。

 

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每一個人的狀況是不一樣的,你要引人悔改,引人覺悟。我們也要禱告,要用一些方法。

 

在中國古代,類似的故事太多了,再舉一兩個例子吧。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才高八鬥,曹丕嫉妒兄弟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不然的話就有殺頭之禍。曹植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失口而出,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七步之內寫下了這《七步詩》。曹丕聞此不免心生慚愧,就放過了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沒有直接說我們是兄弟,你為什麼要互相殘殺啊?而是用了一個飽含深情,很深沉也很痛苦的道理說出來,讓曹丕心生悔悟,深有慚色。

 

在聖經裡也看到,當大衛犯罪以後,先知來不是直接講他,而是打一個比方,講一個故事,將他喚醒,然後才說,這個人就是你啊,大衛醒悟過來。原來被罪迷住,心都被油蒙了,看不見自己作的那些惡事。就是醒過來,也是用智慧去勸說的。

 

明朝有一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有一個弟弟遊手好閒,不幹正事。大哥非常生氣,常常罵他也不管用。陳世恩的二哥就說:「先別罵了,讓我來試試看!」每天晚上弟弟回來時,他就等在門口問他:「你穿這麼少,冷不冷啊?要不要我叫嫂子幫你煮碗面呢?」就這樣日復一日,給了弟弟很多的關懷、關愛。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內心是很空虛的,怎麼能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滿足,真正的享受呢?都沒有。在二哥這種慈愛關懷之下,弟弟覺悟了,不再遊手好閒,學好了。

 

我們傳福音,除了講究方法之外,還需要有慈愛、關懷的行為,才能更好地跟我們的朋友接觸。這是需要付出努力,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如《路加福音》裡所說的:「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需要我們願意付出,願意去了解我們的福音對象,站在他的水平,站在他的立場,來講他能聽懂的。

 

最近,通過平臺推出一套系列講道:《相印成趣——佛法與福音對觀》。這是對佛教徒講道,介紹聖經、介紹耶穌、介紹通向天國出死入生的生生大道。其中用了很多佛教徒他們所明白的事情,佛教的語言。我儘量不帶偏見,而是帶著一個敞開的胸懷來談。你要去跟別人分享,卻封閉胸懷,而希望他有一個敞開的胸懷來對待聖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敞開自己的胸懷,把人引到聖經、引到耶穌面前。讓我們的福音對象看到,你是一個開明的人,願意跟你接觸,接受你所傳的真理。金子掉到垃圾裡,還是金子,不會因為它周圍是垃圾而改變金子本身的性質。你的福音對象,看到你有這樣的心態,尊重他;有道理的地方,同樣尊重。用這種開明的胸懷,來吸引我們的福音朋友,引他們到聖經裡邊。

 

我們分享聖經,可以查經,引經據典;也可按照耶穌的做法,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路4:4)」祂強調上帝的道,強調上帝的啟示。但祂在給人講道的時候,並不是每句話都講聖經,祂用比喻跟你講道。

 

在《路加福音》裡還有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甚至於這個故事引起了很多的誤解。耶穌當然知道將來教會裡有很多人會用這個故事來說:你看靈魂不朽吧?人死了以後有深淵限定,對不對啊?會故意的誤用它,但這並不影響祂要照著當時聽眾的水準,按照他們所能聽的,用比喻來對他們講道。

 

我們要分享聖經,要去作見證,我們的心也應當是自由的。我們自己的胸懷,即使真正是為人心裡火熱著急,也應該要注意方式,因為有時方式可能比內容更重要。好的內容,用了一個不好的方式,就沒有效果。「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金蘋果是好的,還得有一個銀網子,這樣就相得益彰,更加好。

 

《分享聖經》,是要分享上帝的道,需要簡潔明了,靈活多變;用開明的心態,像耶穌一樣善用比喻,照著人所能理解的,向他們講道,向人分享。上帝的道,祂的話語,就是我們腳前的燈,是我們路上的光。詩119:130「你的言語一解開(進入),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有智慧)。」

 

上帝的道理並不是要你一字一句地背出來給人聽,才叫分享聖經,不完全是這樣的。分享聖經,要有效地分解,要讓人聽得明白,能夠往心裡去,打動人心。這就需要我們有智慧,需要我們用百般的智慧向耶穌學習,學習祂分享的方法,學習祂用怎樣的方式來愛人,學習祂對上帝使命的忠貞不渝。

 

我們讀聖經,不僅要自己明白,還要把它靈活地應用。在任何時候,對於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把聖經的道理,活潑生動、準確、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讓上帝的話語進入人的心中,讓愚人有亮光,使愚人有智慧。

 

我們讀聖經,並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還需要把上帝的話語用腦子、下苦功,常常思想如何把它轉換成讓人明白的道理。隨時做這方面的訓練,不打無準備之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只要我們願意像耶穌那樣去學習,用比喻照著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講道。我們自己的心態自由了、釋放了,不再受狹隘的條條框框限制,為著得人,向耶穌學習。因為祂在聖經裡留下了榜樣,你跟祂學,絕對不會有錯。願上帝幫助我們!

天父上帝,我們滿心感謝讚美主您的恩典!主啊,我們感謝您在聖經中留下了主耶穌基督向人所講的眾多的比喻,祂那樣地憐恤人,照著人所能聽懂的去對他們講道。也求主幫助我們,靈活、準確地來分享主神聖的真理。願主的聖靈開導我們,引導我們。獻上禱告,奉基督聖名。阿們!

 

相關焦點

  • 學課心得No.7 | 聖經故事,我的故事
    本文根據:安息日學課2020年第三季度的第7課:「分享上帝的話語」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8創造:以創世記為基礎之一
    創世記的前幾章是聖經其餘部分的基礎,教義基本都源於創世記。比如:三一論、創造論、安息日、婚姻制度、罪的起源、救贖的計劃、罪的結局、立約、語言的分散、家譜的起源等等。01星期日起初...我們要注意,上帝的工作不是六天就結束了,而是在第七日祂創立了安息日後,工作才結束。「在六日創造過後,世界還缺少什麼?休息。安息日出現了,休息出現了,世界便完全了。」安息日非為工作而設;工作日反而為安息日而設。安息日不是生活的插曲,而是生活的高峰。
  • 【安息日學課】第二課《但以理與末日 》2018年第二季安息日學課 《為末世預備 》
    第2課 《 但以理與末日 》安息日學研經指引/學課•2018年第2季•4~6月● 4月7日—4月13日  安息日下午 閱讀本周學課經文:路16:10;但1,2;3:1-6;啟13:11-15;但3:13-18;約3
  • 【安息日學課】2017年第三季安息日學課《加拉太書中的福音》第14課 只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加 6:14)      本季的學課對加拉太書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因為加拉太書本身內容就很多。保羅知道自己的呼召和所傳的真理是來自上帝,他前面已經多次提到。保羅寫作的時候正像《舊約》的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一樣,充滿靈感的激情。保羅像古時的先知一樣,懇勸上帝的百姓轉離罪惡。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11聖經與預言
    合乎聖經世界觀的核心就是預言的融合以及適時的應驗,因為那位在人類歷史中行事的上帝知道未來的事,並已指示祂的眾先知(摩3:7)。閱讀本周學課經文:但2:27-45;約14:29;民14:34;但7:1-25;8:14;林前10:1-13。存心節:「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
  • 紐約華人牧師評安息日會8個異端教義
    首先,聖經清楚指出:「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來8: 12)此外,還有「這些罪過既已赦免,就不用再為罪獻祭了」(來10:18)。由此可見,赦罪和不再記念是並行的,而且是同時的。2.潔淨聖所安息日會聲稱,基督救贖之工尚未完成,除非再加上聖所除去罪惡的工作。因此,基督正在天上的至聖所從事此項最後的工作。
  • 2020年第三季度學課講解:12值得分享的信息
    安息日下午: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消息是值得與人分享的呢?我們都願意將好消息與人分享!而在所有的消息中福音就是最值得與人分享的!因為這個消息不僅僅是要給人帶來喜悅與幸福,他更是要給人帶來盼望。「《聖經》的最後一本書〈啟示錄〉,是專門為了這世界預備耶穌的復臨而寫。對這一世代的人來說,這是最要緊的信息。」
  • 基督徒,你有什麼理由不守安息日(星期六)呢?
    賽56:3-6,主對外邦人的吩咐,豈不是也要他們去遵守上帝的安息日嗎?2、 守安息日在舊約中是很重要的,多處提到;但是在新約就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可能是被廢除了吧?為什麼在新約聖經中讓人守安息日的經文不是很多呢?那是因為在新約時代,當時的人都是很看重安息日的,所以不用再提了。
  • 一位牧師敘述他從守星期日到守星期六(安息日)的理由
    因為西班牙聖經中「安息日」譯為Sabado (原文是Sabbath )。同時「星期六」俗稱為Sabado,並無其他名目。故凡通用西班牙語者,無須有人為他解釋「星期六」是「安息日」,因為他們向來稱「星期六」為「安息日」。不但西班牙文如此,即俄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敘利亞文等等,也都稱星期六為「安息日」,因為這些國家的文化,沒有不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
  • 安息日學課 | 加略人猶大(附音頻)
    以聖經真理為人間正道,分享傳揚福音的信息、證道布道的內容、聖經真理的探索、聖經預言的研究、教會發展的經驗等。
  • 第一個安息日-聖日
    守安息日乃是紀念上帝創造之奇工,所當永矢鹹遵的永遠的責任-守安息日的命令,乃遠在十誡之先,乃為上帝道德律的一部分。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於此可見安息日之重要與價值。此乃紀念並慶祝上帝創造之工及其位格,必然與超越性。所以在十誡的第四誡規定:「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
  • 安息日學課 | 潔淨「聖殿」(附音頻)
    人間正道——以聖經真理為人間正道,分享傳揚福音的信息、證道布道的內容、聖經真理的探索、聖經預言的研究
  • 認識天主教、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會,安息日會、靈恩派和基督教有何不同?
    盧斯福擴展守望臺耶和華見證人會,羅素派另創「黎明聖經學社」。這兩派對外基本上仍合作,所以「守望臺」和「覺醒」仍在大量刊行。這兩種雜誌用十三種不同語文發行,廣銷全球,每月達二百萬冊。有些基督教會在每星期六做禮拜,他們強調遵守神的十大誡命中的守安息日,合不合聖經真理?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4聖經─神學的權威來源
    ─神學的權威來源作者:楊諸解我們已經學習第一課,「認識」聖經的獨特性;第二課,「了解」聖經的起源和性質;第三課,「理解」耶穌和使徒對聖經的看法;那麼,第四課,聖經—神學的權威來源,即我們要「打破」認知邊界。
  • 2020年第一季度學課:12從北與南到榮美之地
    視頻:PPT作 者:伊利亞斯.布雷斯爾.迪.沙薩(Elias Brasil de Souza)安息日學研經指引/學課2020年第4季1~3月第12課 《從北與南到榮美之地》● 3月14日—3月20日 安息日下午 閱讀本周學課經文:但11章;但 8:3-8,20-22;賽 46:9-10
  • 基督教丨駁斥安息日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異端
    聖經闡明「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來4:8-11]。耶和華深愛著以色列民,他們剛被救出離埃及為奴之地,回頭就造金牛犢拜偶像!耶和華剛供應他們嗎哪,他們回頭又生出抱怨!
  • 聖經中的歷史與儀式
    不要低估聖經中歷史的部分,若我們找不到裡面的意思,我們就應該說:「我真是愚蠢遲鈍,主啊!求禰使我的心靈茅塞頓開。」當主答應你的禱告時,你就會覺得聖經的每一部分都是神所默示的,對於你是必定有益處的。對於一切儀式的教訓也是一樣的,因為救主繼續說:「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在舊約律法的教訓中,都有內在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要忽略了利未記,或說:「我不能讀出埃及記及民數記這些章節,這些聖經都是有關那些部族和他們的標準制度。
  • 聖經解密:聖誕節的起源!
    由於新約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而耶穌也沒有要求門徒紀念祂的聖誕日,再加上當時門徒們以為主會在他們沒有死亡之前再次降臨,所以他們當初連福音書都沒有寫作,能夠留下的就是保羅彼得等使徒的教導書信!因為他們覺得既然主快來了,寫作這些文獻也就沒有必要了!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 跟小約翰一起讀馬太福音16 | 人子如何是安息日的主(太12之一)
    這8節的聖經,特別圍繞著安息日掐麥穗這個事件來展開,這個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它的爭議的焦點並不是說去掐麥穗這件事。因為在以色列人中,他們地的邊角常常會留一些麥穗,好讓窮人和飢餓的人可以來拾取或者來收取。所以,門徒在麥地經過的時候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這本身並不是違反律法,而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說:「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
  • 【聽讀聖經學英語】Mark 2
    【可二27】「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法利賽人都承認大衛的行為在聖經上並沒有受到責備,但他們也會認為這只是主耶穌為門徒開脫的辯解。所以主耶穌更進一步宣告,法利賽人眾多遺傳的規條,已經使安息日成為人的重擔。神設立安息日是為了叫人得安息,但死守安息日教條就叫人被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