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關注?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又到一年的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幼兒園開始組織幼兒開設了「親自然」課程,設置一系列以「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為目標的活動,如各種形式的種植、春遊、觀察、戶外遊戲等。但在教育實踐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教師忽略兒童自身的探索方法,以成人的方式讓其與自然物進行接觸;強調幼兒對自然物的認識,忽略對幼兒情感、審美等方面的引導。具體表現包括:形式不豐富,有的幼兒園片面地認為親自然課程就是種植活動;注重表面功夫,有的幼兒園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幼兒園親自然活動的環境創設中,如種植園的裝飾、植物的選擇等,沒有真正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幼兒參與得也很少;以安全的名義限制了幼兒親自然行為……那麼,「親自然」的內涵和意義是什麼?在課程實踐中要注意什麼問題和需要具備什麼要素呢?
理解、順應、統一
——回歸幼兒園「親自然」課程實踐的本質 張雲亮
「親自然」:人性與自然性的契合。「自然」具有「自然物」與「自然性」兩重含義,因此「親自然」也具有親「自然物」與親「自然性」兩重含義。「親自然」教育,必定也包括了親「自然物」的教育和親「自然性」的教育這兩重內涵。其中,親「自然物」的教育是基礎,個體懷著敬畏之情親近自然、感知自然、領悟自然,理解自然的廣大與無私,領悟生命的偉大與深邃。而在與自然互動中,個體逐步發現自我、感知自我,從而達到「人性」與「自然性」交融契合,這即是親「自然性」的教育。「親自然」教育最終是超越自然物本身,達到人的「自然性」與物的「自然性」融合統一。我們應用欣賞、等待的態度,尊重、保護幼兒的天性,鼓勵、支持幼兒的自主成長。「親自然」課程的實施中必須以兒童成長為取向,尊重、欣賞、理解兒童的原生態的、基礎性的成長生活,給予兒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證其自主的成長,同時,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給予適宜的幫助,引導並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讓幼兒在自然中盡享童心
——對「親自然」課程實踐的思考 唐海燕
作為園本課程之一的「親自然」課程,不能把目標僅僅定位於兒童獲得了多少自然知識,而必須以實現學前兒童在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諧、整體發展為目標。
同時,「親課程」內容要有平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面上的平衡,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課程的內容,既可以是有生命的動物、植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沙、水、石、泥土;既可以是星星、月亮、雲朵,也可以是風、光、影或海洋、陸地、森林等,只要是大自然中存在的,都是幼兒可以親近、探究的對象。而目前,教師創生的「親自然」課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對無生命的自然之物關注較少,從而影響了兒童對大自然全面、整體的感知。二是指各個領域之間的平衡。即各個領域在整個課程中所佔的比重要差不多,在這方面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部分領域內容超載,部分領域內容嚴重不足。
另外,「親自然」課程一定是注重兒童生命體驗的課程。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意思。體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心理體驗,一種是實踐體驗。課程的內在意義就蘊含著「經驗」「體驗」「心靈」「思想」元素。體驗意味著全身心地投入事物及活動之中,喚醒生命的感知覺、情意等,從而獲得身心的內外的舒展與發展。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親自然,不僅要親近物的自然,更要親近人的自然。即在課程開展過程中,要把兒童當成兒童,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讓幼兒通過親身觀察、親自體驗來獲取對大自然的感知,建立起與自然的真實的聯繫。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實施的要素
陳婷
環境。幼兒園內應有足夠的綠地來支持「親自然」課程的實施。「綠地」被定義為自然的、充滿活力的,可以在室內種植搭建,也可以在戶外接觸到的綠化用地。如果幼兒園的戶外綠地不足,可以考慮在室內,如走廊、陽臺、天台搭建綠地。其次,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應具有開放性和可及性。一方面,園內的自然環境應向所有幼兒開放,花草樹木、沙土石塊、山洞土坡等,都應允許幼兒接近、觸摸。另一方面,空間的動線設計要便於幼兒方便、近距離地接觸自然物,應避免用圍欄、綠籬、植物綠化帶等阻隔幼兒。第三,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應具備多樣性。第四,幼兒園的自然環境還應具有可變性。第五,幼兒園的自然環境還可考慮生態化與現代化的結合。
教師。「親自然」課程實施的成效也取決於教師的親自然教育素養。幼兒教師親自然教育素養的核心是親自然情感和親自然教育理念。
親自然情感指的是一種情感體驗,包括對自然的熱愛、在自然中感覺很自由、在自然中感覺很安全,以及天人合一的感覺。教師關於「親自然」課程正確的教育理念體現在:「親自然」課程的核心目標在於激發幼兒親自然的情感,在於將幼兒的天性與自然進行連接,從而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親自然」課程應浸潤在幼兒的童年生活中,在生活、遊戲、教學活動中都可以開展「親自然」課程,同時還應延伸到幼兒的家庭、社會生活;「親自然」課程實施的主要場所應是能夠為幼兒提供多感官體驗的自然環境;「親自然」課程不應只局限在科學領域,還可能是藝術領域、語言領域、健康領域等其他領域的活動;「親自然」課程的實施應更注重過程,注重幼兒在與自然接觸過程中的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
此外,教師的親自然教育素養還包括與親自然教育相關的知識經驗、解讀幼兒親自然行為的能力以及設計組織親自然教育活動的能力等。
內容。「親自然」課程的內容既可以是教師預設的,也可以是幼兒生成的。由於幼兒天性喜歡親近自然,所以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幼兒的感官是開放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情感是充沛的,興趣是濃厚的,能夠獲得豐富的、直觀的、零散的自然經驗,生成各種各樣、屬於他們自己的「親自然」課程。教師應通過觀察及時了解幼兒的情感、興趣、經驗,通過支持他們的自發探索,或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來豐富和深化幼兒的體驗。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又有可能因為幼兒的主動活動而生成新的課程內容。理想的「親自然」課程內容是以追隨幼兒為主線的,預設與生成活動的有機結合。
師幼互動。親自然情感的激發是「親自然」課程的核心目標之一,而有效的師幼互動是實現這一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第一,為幼兒營造充滿舒適、愉悅、驚喜、詩意的活動氛圍。第二,打開幼兒的五感,為幼兒創造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多感官體驗的機會。第三,注重幼兒的過程體驗,以對話支持幼兒表達感受、自主探究、大膽想像。
文章節選自《福建教育》2017年第25期《關注》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