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2020-12-14 心安歷史說

封建社會的女子,嫁前從父嫁後從夫,從裹小腳到女子無才便是德,舊思想毒害的女子不勝枚舉,朱安,作為魯迅的妻子,極大的思想反差讓她變得更為可悲,追求自由的魯迅雖然被迫與朱安結婚,但是兩人卻做了一生的陌路人,朱安至死之時,都在渴望能夠得到丈夫的接納,殊不知,他們兩人之間的鴻溝,根本就是難以跨越的。

(朱安)

出嫁前的朱家小姐

朱家父母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但是作為舊時代的女子,朱安是必須纏小腳的,所有的大家閨秀應有的行為朱安都做到了,她需要學習祖上受過冊封表彰的婦女,要態度端莊、不苟言笑,衣著儉樸,不好妝飾,不能學習那些打扮過分的女人,平時不可輕易跨出閨門,恪守作為女人的本分。

朱安小傳中曾提及待字閨中時的她——「夫人生而穎慧,工女紅,守禮法,父母愛之不啻若掌上珠」。父母按照舊社會的要求教育自己的掌上明珠,給朱安灌輸《女兒經》,為的無非就是嫁為人婦後能好好服侍公婆服侍丈夫,能夠過上好的日子,只是這一切在現在看來都是徒勞,因為朱安嫁的,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最痛恨封建主義教條的魯迅,朱安的一生,也正是毀於這些相夫教子的至理名言。

(魯迅青年時期)

朱安之於魯迅

朱安與魯迅的婚約,是典型的舊社會包辦婚姻,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家和周家都是大族,但是因為彼時的朱安已經二十多歲了,當時的社會這個年齡足夠別人背後議論了,而周家卻因為家族逐漸衰敗,而沒有過多的挑選,魯老太太也看上了朱家的大小姐,於是一切就這樣定下來了,遠在南京讀書的魯迅,此時並不知情,而後兩個家族就婚姻一事將各個程序都一一進行了,從出口到請庚再到文定,其實這期間魯迅有回來過家,沒有專門文獻記錄魯迅的態度,但是兩家的關係卻一直在維繫,或許是因為魯迅十分尊重母親的緣故,他並沒有做出十分過分的拒絕,但其實,直到結婚,魯迅都沒有過分頂撞過自己的母親,正是如此,這一切的不滿自然要朱安來承受。

魯迅出於對母親的尊重,其實或多或少做出過讓步,在那個新文化萌芽的時期,魯迅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理解自己,擁有現代的思想,而不是永遠活在封建教條的壓迫下,所以寫信回家要求朱安放足並且進學堂,對於他來說這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但是並沒有成功,唯一一次可以縮短兩人之間距離的機會沒有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安仍然帶著自己的封建思想走上了花轎,走進了苦澀的後半生。

朱安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切從夫,在聽說自己未來的丈夫喜歡大腳時,她在上花轎前,穿上了大幾號的鞋子,由於朱安個子矮小又瘦弱,在下花轎時,鞋子還掉了下來,一波三折的婚禮仍舊是完成了,只是婚禮在魯迅眼裡只是做給母親看的,新婚之夜,魯迅與朱安是否一句話都沒說,是否說了卻發現完全沒有共同語言,這一切都無從得知,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在完成了結婚這個任務後,魯迅在家為數不多的日子裡幾乎一直待在書房,沒幾天便又返回日本,留朱安一人獨守空房,魯迅對朱安的評價是:"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在魯迅眼睛裡,僅僅是一個禮物而已。

朱安,一個新婚的婦人,卻宛如一個寡婦,自己的丈夫極少回來,渡過了七年的獨守空房,終於等到了丈夫留日歸來,朱安很高興,大先生終於回來了,她可能以為,兩個人終於可以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了,但是一直接受新事物的魯迅卻越發厭惡與朱安談話,家裡人勸說他時,他只說"和她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他舉了個例子說: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這說明朱安是想親近魯迅的,但是苦於自己從小的接觸的舊思想,與魯迅完全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任誰也是說不來話的,朱安在這個時候是否有意識到呢?也許沒有,沒有任何文獻表明,朱安有主動提起過學習新東西,或許還是封建思想作祟,讓她覺得,作為一個女人,只要唯唯諾諾就好,只要隨聲附和就好。兩人壓抑地生活了不到兩年,魯迅再次離開,這一次,又是七年。

(朱安與魯迅的婚房)

魯迅在北京的日子,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朱安,她的家人的來信也只是客氣對待,全然不像普通的姑爺,對於這個妻子,他始終是沒有一絲感情,朱安也曾託人給自己的先生寫信,而魯迅在日記中卻如此評價「二十六日……下午得婦來書,二十二日從丁家弄朱宅發,頗謬。」朱安並不是個神,她也有過委屈,有過不服,有過吶喊,她在魯迅回鄉探親時,當著眾親友的面指責他作為丈夫的不對之處,而魯迅只是一言不發,不做任何表態,事後在和好友孫伏園說起此事時說「她是有意挑釁,我如答辯,就會中了她的計而鬧得一塌糊塗;置之不理,她也就無計可施了。」朱安也爆發過,只是這一切都只是一拳頭打在了棉花上,魯迅甚至不願意與她爭吵,她的心,終究是慢慢涼了,朱安把自己比作一隻蝸牛,她說自己可以一點點慢慢往上爬,總有一天會接近先生的心吧,然而,時間越久,她越會覺得累,這遙遠的距離,從一開始就難以跨越,更何況魯迅對新文化的追逐越來越遠,朱安,是永遠也追趕不上了。

但是,作為魯迅的髮妻,在變賣了老宅之後,朱安跟隨魯家人一起前往北京定居,在八道灣,一家人生活不久,魯迅兄弟不和,魯迅決定搬出八道灣,這時朱安也二話不言一同搬出,魯迅其實給過兩個選擇,似乎更想讓她回到紹興,然後每月按數給她寄錢,但是朱安還是決定追隨魯迅,曾經和朱安熟悉的俞芳回憶過大師母對於此事的態度。

「大師母對我說:我想了一想回答他,八道灣我不能住,因為你搬出去,娘娘(太師母)遲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獨個人跟著叔嬸侄兒侄女過,算什麼呢?再說嬸嬸是日本人,話都聽不懂,日子不好過呵。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的,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就這樣,大先生帶我來了。」

魯迅也並無過多追問,類似於為何非要追隨我,為何不回老家你也可以多少寬慰一些,或許是自身責任感使然,畢竟朱安,是他名義上的太太,他不能否認這個事實,在和孫伏園交談時,他也表示過:"凡歸我負責的人,全隨我走。"他雖然不喜歡這段婚姻,但是也並沒有否認兩人的關係,這對於朱安,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慰藉吧。

只是朱安,把這種道義上的責任誤解為魯迅的回心轉意,在搬到北京西三條後,朱安突然主動詢問七月半祭祀的事宜,當時已經是1920年,在北京,新文化運動已經不再是萌芽狀態,而朱安仍舊活在封建的鬼事祭拜之中,據孫伏園回憶,魯迅就此事還與他抱怨過,對於這位舊式太太,除了抱怨,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地方。

自從搬到磚塔胡同以及後來定居西三條,由於魯迅的名聲已經傳播開來,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他和朱安的同居一個屋簷下卻恍若陌生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被許多人談論,在外人眼裡,魯迅和朱安宛若陌生人,但其實,連陌生人都不及,陌生人也會微笑示意簡單談論一些外界新聞,魯迅對朱安,是唯恐避之不及,兩人之間談話少之甚少,據他家的老媽講:「大先生與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話,早晨太太喊先生起來,先生答應一聲『哼』,太太喊先生吃飯,先生又是『哼』,晚上先生睡覺遲,太太睡覺早,太太總要問:門關不關?這時節,先生才有一句簡單話:『關』,或者『不關』,要不,是太太向先生要家用錢,先生才會講著較多的話。如『要多少』?或者再順便問一下,什麼東西添買不添買?但這種較長的話,一月之中,不過一兩次。」

但是朱安,面對著對自己毫無愛可言的丈夫,仍舊恪盡婦道,照顧魯迅的生活起居,一切家中瑣事都由朱安負責,這樣的家庭,朱安也從不抱怨,只是偶爾安靜地發呆,沒有人知道她有沒有想過放棄。

在當時的北京,假如放棄一段無愛的婚姻並不會引起多麼巨大的關注,或許會因為是魯迅的婚姻會有一些影響,但是假如放棄,之於朱安,之於魯迅,都是一種解脫,但是朱安沒有,因為在她的世界裡,和大先生結了婚後,她就屬於大先生,離開大先生後,她就會沒有自我,遭受世人嘲笑,和這麼一個新文化先驅生活在一起,卻滿腦子的舊思想,這樣有著一絲嘲諷意味的對比。

魯迅後來的拜訪者中,師大的女學生越來越多,正是這些拜訪者中的許廣平,讓朱安徹底對這段包辦婚姻絕望,對比這些學堂裡的女學生,她們短髮,利落,學習新思想,而朱安更像一個小老太太,過時又老氣橫秋,在和許廣平的通信中,許廣平直言朱安是"遺產"。

「舊社會留給你苦痛的遺產,你一面反對這遺產,一面又不敢捨棄這遺產,恐怕一旦擺脫,在舊社會裡就難以存身,於是只好甘心做一世農奴,死守這遺產。"

許廣平的出現,讓朱安恐慌也嫉妒,從未得到過大先生好言語的她,卻親眼看到魯迅輕拍這個女學生的頭,為她剪短頭髮,朱安,從始至終都在盼望著慢慢爬到魯迅的心上,只是也終於意識到,那是永遠都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她沒有力氣了。因為魯迅,離開北京,離開她,離開這個充滿尷尬與冷漠的舊式家庭,決定追尋新生活了,1926年8月26日,魯迅在日記中記錄了他邁向新生活的一天。

「二十六日晴。子佩來,欽文來,同為押行李至車站。三時至車站,淑卿、季芾、有麟、仲雲、高歌、沸聲、培良、璇卿、雲章、晶清、評梅來送,秋芳亦來,四時二十五分發北京,廣平同行。」

魯迅與許廣平同居,生子,朱安在北京盡心盡力服侍魯老太太,對比起來,朱安是不幸的,魯迅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是幸福快樂的,朱安卻要看著自己的丈夫與另一個女人同居生子,她暗地裡說服自己,這個是二太太,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她才在後來對許廣平並無惡意,反而表現出異常的親近,包括對待周海嬰,在通信中,時常提及想要看看大先生的孩子,在她的眼裡,大先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10月,魯迅逝世於上海,朱安得知消息後,依然恪盡婦道,祭奠魯迅,照顧魯老太太,其實朱安原本是想去上海祭拜魯迅的,但是出於考慮魯老太太的身體,也就此作罷,她用自己的方式去重視魯迅的去世,她了解魯迅對母親的孝順,照顧好魯老太太,是對他的另外一種緬懷方式。

在朱安的心裡永遠都是將自己的丈夫放在第一位,只是她可能永遠都不會受到同等的待遇,因為魯迅從始至終都只是將她看做母親送自己的禮物,為了不忤逆自己的母親,魯迅盡了自己養家的責任,對於愛情,是全然不可能的,直到去世,魯迅與朱安之間也從未有過一次正式的交談,這就是一對名義夫婦的從始至終。

朱安之於魯瑞

魯老太太一直很滿意朱安,最初嫁入周家,魯老太太一心想讓魯迅和朱安像傳統夫婦一樣,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朱安在她眼裡是一個合格的兒媳,因為家庭事務上,兩人的規則是同步的。魯老太太是想要孫子的,正是因為這個,有時會嗔怪朱安。但其實誰都明白,魯迅從不與她共眠,何來子嗣之說,於是逐漸,魯老太太便不再說這些總是引起魯迅沉默的事情來,朱安,還是默默無聞地照顧魯老太太。這般的照顧,在現在人看來,果真是魯老太太給自己娶了個媳婦,因為真正是魯迅心上人的,是那個新女性許廣平。

(魯迅的母親魯瑞)

在後來他們生了孩子後,朱安與魯老太太都十分歡欣,這般看起來,朱安和魯老太太是一個時代的人,所以才能生活地如此融洽,朱安從始至終都是魯老太太的好兒媳,只是遺憾的是,朱安果真是嫁給了魯老太太了嗎?她在家宴上喊出侍奉娘娘一輩子的激烈話語,到底是真心還是為了洩憤,不得而知,但是侍奉到老她確實做到了。

朱安之於許廣平

朱安與許廣平,嚴格來講其實兩人是情敵,可是在朱安眼裡,許廣平是自己的妹妹,是魯迅的二太太,魯迅去世後,許廣平一直接濟北京的家,也拿到了魯迅全集的出版權,一直奔波於魯迅的事業尾聲,而朱安負責照顧魯迅的母親,在朱安人生的後期,家道艱難到走不下去,許廣平也許久未接濟於她,朱安最終決定出售魯迅的藏書,許廣平在上海得知此事後十分擔憂,立刻寫信給朱安,希望能夠勸阻她,並表示可以盡最大努力讓朱安得以將生活維持下去,並且隨即在《申報》上發表聲明,表示魯迅在平家屬如有私自出售遺產之事,廣平等絕不承認。

魯迅的好友也都前來阻止,來到他北平的家中,一行人都表明來意,而朱安卻神色激動地喊出了心中的苦楚:「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如此令人心酸的吶喊,內心究竟有多少苦楚,並未見過她對別人訴說過,只是艱難地向前走,她意圖變賣魯迅藏書,一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許廣平設法接濟朱安,暫時平息了賣書一事,朱安也仍然似往常一般,艱難度日,維持生計,常常在與許廣平的通信中關心周海嬰,甚至還將自己八道灣的房產轉到了周海嬰名下,後期的朱安,由於時代變革腳步太快,她選擇許多事情都與許商量,徵求許的同意,而1946年,許廣平來到北京,整理清點魯迅的遺物與藏書,同時,兩個都屬於魯迅的女人,也相見了,會談論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其中的感慨萬千,是難以言說的。

相關焦點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原創 陳漱渝 文學報作為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一生落寞,恪守傳統規矩等待著永不回家的丈夫。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圖: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右)陳漱渝 | 文上海喬麗華博士為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立傳,曾囑我寫序。我勉力寫了一篇,題為《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但是,當兩家來往多了以後,魯迅自然知道了朱安是個什麼樣的姑娘。朱安個子很小,裹了小腳,不識字,是個舊式女子。魯迅心裡極不願意,所以婚事能拖則拖。他想退婚,但退婚,周家的名聲先不說,對朱安來說,是沒法做人了。作為讓步,魯迅希望朱安放腳、讀書。
  • 魯迅的朱安,朱安的魯迅
    喬麗華所著《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堪稱「巨著」——雖然它僅300多頁,薄薄的一本。對於魯迅研究來說,該書無疑是富於衝擊力和建設性的。在該書中,魯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著自己寂寞、悲慘、荒誕的人生,而她的這種人生與魯迅密切相關。
  • 魯迅死後,朱安每月都有2筆贍養費,為何債務還高達4000元?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長輩擅定婚約,這個身處舊時代的小女人,從此成為擁有新時代思想的魯迅不被待見的妻子。兩人之間沒有爭吵,也沒有交集,朱安一生69年的時光裡,有40多年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度過的。不過,每當別人問起,她總是笑著稱:大先生對我不錯。
  • 翻出舊照片——說說在魯迅身邊凋謝的朱安
    洞房花燭下,魯迅揭開蓋頭,看到一張狹長的臉,臉色泛黃,顴骨凸出,前額近禿,似有病容,他閉上眼睛,扶著床沿,慢慢地走到邊上的桌旁!朱安家人合影她無數次小心走到他身邊,輕聲說:「睡吧」,他一個字也沒有回答!
  • 這作用讓人心酸
    在封建社會,一些窮人家的女兒,為了生計,可能會被賣到大戶人家當丫頭,而且那個時候女人的地位極低,有些大戶人家把女孩買來是為了當「通房丫鬟」的,那通房丫鬟與別的丫鬟有什麼不同呢?今天就來帶大家見識一下,在古代的時候女人的地位有多麼低。
  • 全職媽媽到底是有多心酸?
    說大實話身邊全職媽媽的朋友沒有一個跟我說過很享受全職媽媽的身份,所以當我看到說養育孩子成長是件多幸福的事情時,我想除非這位媽媽身邊有非常三觀正又堅硬的後盾(孩子的爸),否則全職媽媽的心酸多的是。到底全職媽媽有多心酸?
  • 朱安說,她是魯迅先生的遺物,魯迅真的沒愛過等他一輩子的朱安嗎
    魯迅先生身後,一直以來都傳有兩個影響不太好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和親兄弟失合,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和朱安的婚姻。對於魯迅先生而言,朱安只是一個名詞性的存在,就類似於生活當中可舍可得的一件物品,朱安的存在對於他而言,真的是可有可無。
  • 中歐盟軍司令,法國元帥阿爾方斯·朱安
    1947~1951年,朱安任法屬摩洛哥總督。1950年12月,根據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的提議,朱安出任中歐盟軍司令,任期為5年。1952年5月7日,朱安晉升為法國元帥。1967年1月27日,朱安不幸病故,享年79歲。2月1日,法國為這位「一生獻給祖國」的著名戰士舉行隆重的國葬。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許廣平不願人們將魯迅奉為"神",當作偶像,她一直希望群眾將魯迅作為一個普通人來研究。許廣平筆下的魯迅不是革命的神像,而是一個充滿溫情的人。魯迅逝世之後,許廣平和上海諸位友人一起,為了能夠出版魯迅全集,許廣平第一次和朱安寫了信。朱安畢竟是魯迅的合法妻子,許廣平希望朱安以"正妻"的身份,將魯迅全集的出版權委託給自己。朱安深知自己沒有能力為魯迅做這些事,而許廣平不僅有這個能力,還會拼盡全力將這件事做到最好。所以朱安想都沒有想,讓人替她寫了一封信,將出版事宜交給許廣平全權代理。
  • 朱安:一生沉默,一場悲劇
    魯迅受自身境遇及當時湧入的西方文化影響,其思想既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又有對被壓迫者的同情與對壓迫者的憎恨,並具備一定的反抗精神。尤其在其去南京求學之後,熱衷於「學洋務」,迫切地想擺脫舊思想的影響。 1899年,朱安與魯迅開始議婚,而直到1906年,他們才正式結婚。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來,完成了他與朱安的婚禮。一個傳統女性和新思想的踐行者的結合,結果將會如何呢?
  • 一對無性夫妻,善良是基石——魯迅與朱安
    但這樁傳統婚姻,魯迅在給朋友的信中把朱安當成「母親送給我的一份禮物,我自當好好供養。但愛情是我所沒有的」。還說:「朱安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但是,畢竟是舉行過儀式,朱安是明媒正娶的媳婦。這夫妻名分,雙方至死都沒有改變,這是為什麼呢?朱安,1878年6月生於浙江紹興,比魯迅大3歲。
  • 獨守空房41年,朱安晚年靠清粥和鹹菜度日,臨終對魯迅無半句怨言
    朱家長輩雖然不願意朱安的婚事一拖再拖,但未來女婿能多一個海歸的身份,也是光耀門楣的好事,這才點頭答應了。於是1902年3月,魯迅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輪渡。一走就是四年,再也沒有提和朱安的婚事。他唯一通過周家向未過門妻子傳達的訊息是:要朱安放棄纏足,並要她認字念書。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魯迅葬禮而魯迅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朱安和許廣平,一個有名無實,一個有實無名,最後都未能與魯迅合葬,這對中國向來有「生不同衾,死必同穴」的說法來看,實在遺憾。朱安是魯迅原配妻子,當然,這也是封建包辦婚姻下連魯迅都難逃的惡果。魯迅實在對「身材矮小,沒有發育完全」又大字不識的朱安提不起興趣,之所以接受她可以說全因對母親的孝道:「朱安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朱安嫁的並不是我,而是我的母親。」也正是如此,魯迅才沒有休掉朱安。
  • 魯迅原配夫人朱安:我永遠在離你最遠的地方凝望你
    [摘要]這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她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但她在她卑微的一生,作為魯迅的夫人,她做到了有尊嚴地活著;魯迅死後,任憑窮困怎樣地逼迫她,也不忍心賣掉魯迅先生的遺物。這樣的師生關係延續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於許廣平寫信向魯迅求教,他們之間才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原本疏遠的師生關係才有了突破。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並生下海嬰,對朱安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房東的妹妹俞芳問她「那你以後怎麼辦呢」,她一下子被觸動了心事,顯得相當激動:
  • 魯迅先生有多矮?真實身高不到1米6,但靈魂的高度讓世人仰望
    而這,是他們三人對魯迅的追憶,亦是對朱安的尊重。但是在魯迅的愛情故事中,朱安卻是沒有佔據重要的地位。自1906年二人結婚以來,魯迅隨即離開了家鄉前往日本求學。而在周家中,朱安卻是一人獨守了3年的空房。倘若阿Q出生在新時期,或是再早出生一段時間,他的"精神勝利法"必定不會再有大用。畢竟,這種勝利,它所需的前提,便是壓迫。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只是她用自己大半生光陰得來的卻是一樁有名無實的婚姻,甚至還有許多人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女性的存在。而在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後,獨守空房41年的小腳妻子,終於說了一句著名的怨言。他們沒讓朱安上學堂,學識字,只是教她各種女紅和如何做一名賢惠的女子。這樣的朱安在朱家人的教導下倒也成長為一名脾氣和順、擅長烹飪的舊中國時期的女子。可以說,那個時期的中國,像朱安這樣的女子佔據了多數。在朱安5歲的時候,她被被帶進了一個小房間,隨即,朱安的母親及親戚便走進房間把朱安按住。
  • 朱安:41年無性婚姻,討好的後半生,只因拒絕了魯迅一個要求
    1906年,28歲的朱安終於坐上了花轎。上轎前,她想著魯迅不喜歡小腳,就故意穿了一雙大鞋,裡面塞滿了棉花。沒想到,下轎的時候,腳還沒著地,鞋子先掉了。眾目睽睽之下,新娘朱安,成了笑話朱安。就是這一刻,朱安開始了她討好的後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