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這位中國文壇上的大文豪,他的地位不可撼動。幾乎每一位受過9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讀過他的文章,其文章中思想的犀利、一針見血的批判讓我們印象深刻。
他的文章有意無意的喚醒了國人們的意識和良知,直到21世紀的現代都對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而對於魯迅的個人生活,我們只知他和愛人許廣平的愛情故事。卻不知,其實在許廣平之前,魯迅已有一位「正房太太」。
這位「正房太太」用她大半生的時間「陪伴」著魯迅,只是這是一種獨守空房的陪伴,從她嫁與魯迅後,就再也沒離開過周家,直至自己生命的盡頭。
只是她用自己大半生光陰得來的卻是一樁有名無實的婚姻,甚至還有許多人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女性的存在。
而在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後,獨守空房41年的小腳妻子,終於說了一句著名的怨言。
被母親私自定下的婚姻
魯迅的這位「正房太太」名叫朱安,187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戶從商人家,比魯迅大三歲。當時的朱家是富人之家,所以朱安從小便衣食無憂,不愁吃穿。
但即使是這樣一戶人家,也沒有逃脫封建思想的束縛。他們沒讓朱安上學堂,學識字,只是教她各種女紅和如何做一名賢惠的女子。這樣的朱安在朱家人的教導下倒也成長為一名脾氣和順、擅長烹飪的舊中國時期的女子。
可以說,那個時期的中國,像朱安這樣的女子佔據了多數。
在朱安5歲的時候,她被被帶進了一個小房間,隨即,朱安的母親及親戚便走進房間把朱安按住。母親用特製的白棉布帶在朱安的瘦弱的腳上裹了一層又一層,直到出現了三寸金蓮的雛形。
在裹小腳的過程中,朱安痛苦的哭喊著,可是雙腳卻還是配合著母親裹小腳的動作。
雖然這讓她痛苦,但是她並沒有進行制止和反對。因為家中所有女性的腳都只有三寸金蓮般大小,所以她明白自己也必須走過這一條路,但是對於真正裹小腳的原因她卻從來不知,也從未問過,只是做一名人云亦云的跟隨者。
在舊時期的中國,像朱安這樣的女性是讓人同情的,她們的家庭條件富裕,但卻目不識丁,不懂得任何的文化知識。對於加諸於她們身上的所有東西,不管好的壞的只能默默承受,因為他們不懂得反抗,也不知道反抗為何物。
但這樣的朱安卻深得魯迅母親的喜愛,1901年,在沒有徵得魯迅同意的情況下,魯迅的母親擅自做主去了朱家「請庚」。從此以後,魯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便平白無故多了一位「妻子」。
而此刻,魯迅正遠在日本留學,原本兩家打算讓魯迅和朱安在1901年底成親,因為那個時候的魯迅已經畢業。可沒想到此時的魯迅又拿到了赴日本留學的獎學金,因而就打算在日本繼續深造。而朱安和魯迅成親的希望不得不因此落空。
在之後的一兩年間,魯迅有過短暫的回國,對於家裡人給他安排的這門親事,魯迅通過與母親的書信提出了兩點對朱安的要求:1.放足,2.進學堂讀書。
這兩點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完全不是問題的問題,在那個男人還留有辮子的時代卻足夠讓人們嚇一跳。
朱家人當然沒有同意魯迅提出的這兩點要求,只是他們在信中也未有反駁,而他們也並不知道,此時身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早已經是一名看不慣任何封建行為的新派激進青年。
感情不合的婚姻生活
1906年,眼看已經離去朱家提親過去了五年之久,朱安也早已成為了一名28歲的「老姑娘」,魯迅的母親終於按耐不住,寫信謊稱自己生病把留學日本已經多年的魯迅給騙了回來。
回到家,看見已經裝修完畢、擺放著成品物品的房屋,魯迅才深知自己被騙了。
只是沒想到原本應該氣憤難當的魯迅卻很配合的完成整個 成婚儀式,就連給他裝上已經被他剪去的長辮子,他也沒有任何的不順從。
但這樣看似溫順默認的背後卻隱藏著一股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在完婚的第二天,魯迅便睡到了自己的書房,到了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就這樣,朱安幾乎都沒和她的這位丈夫說過什麼話,就獨守起了空房。
可以說,魯迅在用自己的切實行動表達了他對於這一樁母親強加於身上的婚姻的不滿。
而朱安的這一守空房便是整整的三年,這三年間,朱安遭受了無數人的白眼及指點。在那個時代,獨守空房的女人被視作沒用的女人,因為她拴不住男人的心。
1909年,魯迅回國,但是他和朱安依舊沒有過多的交集,每天除了必須要說的話,兩人沒有任何交流,對於魯迅的想法,朱安不明白,對於魯迅寫的文章,朱安也看不懂。但是即便如此,朱安依然愛著她口中的這位「大先生」。
或許對於朱安來說,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行使著自己為人妻的一份職責。
她和魯迅除了沒有可以產生共鳴的精神世界以外,對於魯迅的生活倒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因為她擅長針線活,會烹飪,各種女紅也不在話下,並且還深得婆婆的喜愛。
只是這樣的朱安唯獨得不到丈夫魯迅的愛。
1919年,魯迅買了一處院子,除了魯迅一家外,魯迅的弟弟也共同搬了進去。但是魯迅並沒有和朱安住在一間房裡,而是讓她和自己的母親共住,自己住在了另外一間房。
1927年的10月,魯迅同他的學生許廣平正式搬到了上海同居,並在1929年生下了魯迅唯一的孩子周海嬰。聽聞這一消息的朱安整日以淚洗面,但似乎她也無力改寫這個已經註定的結局。
1936年,魯迅離開了人世。在魯迅走後,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去到北平,極力勸阻朱安想要出售魯迅遺作的想法,就在此時,這位獨守空房41年的小腳妻子突然激動的說道:「你們總說魯迅的遺物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得保存我呀」。
這一句含有怨恨的傾吐也成為了日後一句非常著名的怨言。
但最終,朱安還是保留了魯迅的全部遺作,也正是因為她的這份不忍傷害任何人的善心,才能讓魯迅的遺作完好的保存至今。
思想上的解放 才是減少悲劇的開始
出生於富貴家庭的朱安並沒有得到過現代女子的良好教育,她的家庭雖然富裕,但思想卻封建的貧瘠。這對於朱安來說也是她一生悲劇婚姻的開始。
朱安是個脾氣隨和,善良的人。這一點從她善待許廣平之子周海嬰便能夠得知,她整整照顧了婆婆38年。可是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人卻落得一個臨終前無一人陪伴在身邊的悽涼結局。可以說,朱安獨守空房一生的婚姻生活足以引起人們的深思,
但是這並不屬於朱安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屬於那個時代大多數女人的悲劇。
而在那之後的歷史進程中,國人顯然也意識到了舊時期封建思想帶給人們的迫害,從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和「丟棄」。但依然避免不了在如今的某些偏遠地區,仍舊保留著那個時期的某些舊思想。
只希望在如今越來越發達的新中國,像朱安這樣的女子能夠越來越少,因而造成的各種生活悲劇也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