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愛,小腳朱安徒步80裡為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2020-12-13 二狗子侃歷史

提起魯迅先生,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他跟許廣平先生如同天作之合一般的婚姻,記得許廣平先生對魯迅先生的精神照顧,還記得在魯迅先生百年之後,為保護魯迅先生遺著所做出的諸多努力

不論從婚前還是婚後,魯迅先生跟許廣平先生的婚姻都堪稱完美,說上一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不為過。

可是,就當大家都僅僅是銘記許廣平先生的時候,很多人卻是忘記了魯迅先生身邊的另外一位夫人——朱安

也許有人會說,魯迅先生跟朱安女士的婚姻其實是封建包辦的婚姻,導致了雙方的終身痛苦,魯迅先生也是根本就沒有任何自己的這位夫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會少提起這位朱安女士看。可是,大家很多時候都忽視了,在這段跟魯迅先生的婚姻之中,朱安女士才是更加痛苦的那一方。

出身名門,大家閨秀

出身於浙江紹興的朱安,在那個時代,其實是很多人心目之中的女神。朱安本身出身於當地的官宦家庭,祖上曾經有人做過一定職位的官員,怎麼看朱安都算得上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

除去因為封建保守導致的識字不多之外,朱安精通烹飪刺繡,在那個時代,算得上是一位相當合適的結婚對象。而在當初跟魯迅先生定下婚姻的時候,雙方的家庭同樣也是都認為,這會是一樁合適美滿的婚姻。

其實早在剛剛訂婚的時候,當時還在上學的魯迅先生便是已經送信回去,說希望自己未來的妻子可以釋放自己的纏足,進入當時的學堂學習。看上去魯迅先生無疑是為了朱安好的,只不過這個要求在當時的那種時代背景下無疑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漫長等待,倉促結婚

其實早在1899年的時候,魯迅先生便是已經跟朱安訂婚。只不過因為當時的魯迅先生仍然是忙於自己的學業,所以一直都沒有跟朱安完婚。訂婚的七年之後,魯迅先生的母親藉口自己生病才讓魯迅先生回家探望,趁著這個寶貴的機會才最終讓兩人完婚。

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已經接受了西方教育,一身西式打扮的魯迅會拒絕這門婚事。但是,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魯迅最終選擇了接受這一門看上去就很不般配的婚姻。

只不過,就在結婚的第二天,魯迅先生便是離開了自己的老家。當時的朱安可能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丈夫魯迅先生這麼一離開就是十三年,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朱安的丈夫對她僅僅是簡單的供養,根本就沒有夫妻之實,只是把她孤獨地扔在紹興的周家之中,長久的陪伴著自己的婆婆。

陌路婚姻,盡職盡責

毫無疑問,朱安的婚姻其實是相當不幸的。畢竟在她長達四十多年的婚姻之中,僅僅是只能維持最為基本的婚姻關係,根本就得不到來自於自己丈夫的關愛。如果這件事情是放在了其他人的身上,說不定早就難以忍受,早就跟自己的丈夫離婚了

可是作為出身傳統家庭的女性,朱安的世界之中似乎只有忍受,對自己的丈夫只有抱怨,沒有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朱安上對魯迅的母親非常的尊重孝順,魯迅先生不在家的日子之中,一直代替魯迅先生在母親的面前盡孝。而當魯迅先生跟許廣平結婚,並且跟許廣平先生生育了他們的孩子海嬰之後,不光是接受了現實,後來更是把海嬰看作了自己的孩子,對海嬰進行了百般的優待以及呵護。

曾經有一次在家的時候,魯迅先生說自己想吃一種小吃,本身纏足的朱安聽到之後馬上便是步行了80裡去給魯迅先生購買這種小吃。可是即便如此,魯迅先生對朱安的態度仍然是不溫不火,長久以來僅僅是盡到自己作為丈夫的職責而已,可以說直到魯迅先生去世,朱安都不曾在魯迅先生這裡得到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愛情。

恪守婦道,保留晚節

魯迅先生去世的時候,朱安當時仍然住在北京的魯迅先生的故居之中。因為魯迅先生去世,當時的朱安也是失去了自己的經濟來源,一度因為經濟問題而生活窘迫。可是即便如此,朱安仍然是拒絕了來自於當時社會各界的捐款,表示自己不需要這些捐款也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而在這個時候,也有不少人提出直接用錢購買魯迅先生的著作。對於這些要求,朱安全部拒絕,儘自己的努力最大程度地保全了位於北京的魯迅先生的故居以及魯迅先生的遺作。對於這個從未給予自己一點愛情的名義上的丈夫,朱安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47年,在度過了四十多年冰冷的婚姻之後,朱安在北京去世,結束了自己沒有愛情的一生。可以說,她的一生都在等待著魯迅先生的回心轉意,希望得到魯迅先生的愛情。然而可惜的是,直到魯迅先生去世,等待朱安的都僅僅是空房,等待朱安的也都僅僅是一份沒有任何愛情可言的婚姻關心而已。

從朱安從魯迅先生的婚姻不難看出,對於魯迅先生而言,他所能做的也就僅僅是跟朱安維持這種有名無實的婚姻關係而已。畢竟,對於魯迅先生而言,讓他跟不識字還纏足的朱安產生愛情幾乎是不可能的。

同樣的,對於朱安來講,她對魯迅先生有沒有愛情不提,出身於那種家庭的情況下,朱安根本就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婚姻。甚至在後來的時候,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跟朱安離婚讓朱安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可是在那種社會環境下,朱安根本就不可能選擇離婚這種道路。

可以說,兩個人悲劇婚姻的根源其實並不是兩個人本身的原因,而是跟當時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朱安的彩鳳終不是魯迅,而魯迅心中的靈犀也不可能跟朱安相通。

相關焦點

  • 魯迅臥病在床,小腳夫人連夜趕路80裡為他買糕點,卻只換來一個字
    民國時期,先進的青年已經學著西方搞自由戀愛,但傳統的家長卻還在堅持包辦婚姻,所以造就了很多傳統女性悲慘的一生,比如今天我們故事要說的朱安,她本來也是紹興城中商人之家的小姐,從小被長輩培養成一個傳統的女性,原以為嫁給魯迅是天賜的姻緣,誰知卻換得半生孤苦。
  • 魯迅的朱安,朱安的魯迅
    喬麗華所著《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堪稱「巨著」——雖然它僅300多頁,薄薄的一本。對於魯迅研究來說,該書無疑是富於衝擊力和建設性的。在該書中,魯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著自己寂寞、悲慘、荒誕的人生,而她的這種人生與魯迅密切相關。
  • 獨守空房41年,朱安晚年靠清粥和鹹菜度日,臨終對魯迅無半句怨言
    然而在新娘把這隻腳緩緩落下的過程中,那隻喜鞋突然從她的腳上掉了下來。紅鞋落地,裡面塞的棉花對魯迅來說是那樣刺眼。七年之前他就寫信囑咐朱安放腳,可到了今天她卻還是裹著小腳,還用這樣的手段來騙他!眾人把目光齊齊投向魯迅,而他則看著三兩個忙亂的人為新娘重新套上那雙塞滿棉花的繡鞋。
  • 朱安:一生沉默,一場悲劇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朱安,魯迅原配夫人,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腳女人,自比蝸牛卻悽苦一生。1. 紅線錯牽葬姻緣1878年,紹興城一戶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個女孩,取名為「安」。朱安的父親朱耀庭是個師爺,早先當過幕僚,後來又去經商,常年在外奔波,因此朱安從小由其母親教導。
  • 一對無性夫妻,善良是基石——魯迅與朱安
    朱安,1878年6月生於浙江紹興,比魯迅大3歲。朱安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當地屬於大戶人家,但朱安識字並不多,是一位典型的懂禮儀、性溫和、待人厚道的舊式良家婦女。魯迅在家是長子,自從魯迅父親去世以後,魯迅的母親就開始為魯迅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歡朱安聽話順從的品性,決定娶來給自己的大兒子魯迅做媳婦。
  • 朱安:41年無性婚姻,討好的後半生,只因拒絕了魯迅一個要求
    1906年,28歲的朱安終於坐上了花轎。上轎前,她想著魯迅不喜歡小腳,就故意穿了一雙大鞋,裡面塞滿了棉花。沒想到,下轎的時候,腳還沒著地,鞋子先掉了。眾目睽睽之下,新娘朱安,成了笑話朱安。就是這一刻,朱安開始了她討好的後半生。
  • 翻出舊照片——說說在魯迅身邊凋謝的朱安
    農曆六月初六,周家上下張燈結彩,嗩吶吹奏著歡快的迎親曲,魯迅被裝上一條假辮子,頭戴禮帽、一身新郎行頭,木然地站著迎親,新娘的腳從轎簾裡伸了出來,懸在空中,急欲著地時,可繡花鞋卻不慎掉地,露出了一隻三寸金蓮(精心裝扮的新娘聽說未來的男人不喜歡小腳,刻意在換上了一雙大鞋子並塞進了一大團的棉花),新郎的眼中露出了嫌惡。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只是她用自己大半生光陰得來的卻是一樁有名無實的婚姻,甚至還有許多人不知道有這樣一位女性的存在。而在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後,獨守空房41年的小腳妻子,終於說了一句著名的怨言。他們沒讓朱安上學堂,學識字,只是教她各種女紅和如何做一名賢惠的女子。這樣的朱安在朱家人的教導下倒也成長為一名脾氣和順、擅長烹飪的舊中國時期的女子。可以說,那個時期的中國,像朱安這樣的女子佔據了多數。在朱安5歲的時候,她被被帶進了一個小房間,隨即,朱安的母親及親戚便走進房間把朱安按住。
  • 魯迅原配夫人朱安:我永遠在離你最遠的地方凝望你
    [摘要]這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她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但她在她卑微的一生,作為魯迅的夫人,她做到了有尊嚴地活著;魯迅死後,任憑窮困怎樣地逼迫她,也不忍心賣掉魯迅先生的遺物。-左:朱安,右:魯迅-提到魯迅夫人,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女士,卻不知在魯迅身後還有一個叫朱安的女人
  • 朱安說,她是魯迅先生的遺物,魯迅真的沒愛過等他一輩子的朱安嗎
    從小我們就接觸到了魯迅,對魯迅應該有著一個較為客觀且理性的認識,今日我們暫且不來討論魯迅先生的才氣和名聲,單獨來論魯迅身邊的人情世故。魯迅先生身後,一直以來都傳有兩個影響不太好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和親兄弟失合,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和朱安的婚姻。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或者再順便問一下,什麼東西添買不添買?但這種較長的話,一月之中,不過一兩次。」這當然不是正常夫妻的交流。事實上,朱安頂多算是魯迅需要盡供養義務的人罷了。就像魯迅說的,「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深情歲月:李夢霽《魯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下)朗誦 路芳
    我寫信給娘家小弟,託他去東昌坊口的鹹亨酒鋪買鹽煮筍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愛的小食,寄過來,我磨碎煮進粥裡。先生好一點後,我常走十裡路去「稻香村」,這間南店北開的糕點鋪,自製各式南味糕點,是先生極鍾情的。先生恢復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將我的臥室作為書房,莫不是一種恩賜。 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我不再避諱。一切向好。 直到,她出現。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魯迅30年的創作生涯之,和許廣平婚後的10年是創作質量最高、最為穩定的時期,這是許廣平一生之中最為驕傲的事情。魯迅去世之後,許廣平對魯迅研究的歷史貢獻無人可及,她已經將自己視為了魯迅事業的一部分。許廣平不願人們將魯迅奉為"神",當作偶像,她一直希望群眾將魯迅作為一個普通人來研究。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朱安小傳中曾提及待字閨中時的她——「夫人生而穎慧,工女紅,守禮法,父母愛之不啻若掌上珠」。父母按照舊社會的要求教育自己的掌上明珠,給朱安灌輸《女兒經》,為的無非就是嫁為人婦後能好好服侍公婆服侍丈夫,能夠過上好的日子,只是這一切在現在看來都是徒勞,因為朱安嫁的,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最痛恨封建主義教條的魯迅,朱安的一生,也正是毀於這些相夫教子的至理名言。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
    一個不愛她的人是朱安怎麼叫都叫不醒的。可對於朱安來說,她等一天等的太久了,從訂婚等到魯迅赴日留學,從赴日留學等到今天的完婚,整整五年餘載,卻只換來了魯迅的「沉默是金」。完婚第二天,按規矩魯迅應該帶著朱安一起去祠堂拜祖,但是魯迅卻根本沒提也沒去,也許這是他無聲的反抗吧。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魯迅先生的死訊曾轟動一時,巴金、胡風、蕭軍等12人為其抬棺,上萬民眾自發為其送行,將魯迅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魯迅葬禮而魯迅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朱安和許廣平,一個有名無實,一個有實無名,最後都未能與魯迅合葬,這對中國向來有「生不同衾,死必同穴」的說法來看,實在遺憾。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魯迅死後,朱安每月都有2筆贍養費,為何債務還高達4000元?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長輩擅定婚約,這個身處舊時代的小女人,從此成為擁有新時代思想的魯迅不被待見的妻子。兩人之間沒有爭吵,也沒有交集,朱安一生69年的時光裡,有40多年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度過的。不過,每當別人問起,她總是笑著稱:大先生對我不錯。
  • 魯迅先生說,一個我是直面生死的勇士,一個我是所謂的「渣男」
    隨後她寫信給遠在日本的魯迅先生,讓他趕快回來完成婚姻大事。然而魯迅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迅哥兒,而是接受了西方先進民主科學的新青年。他面對母親的包辦婚姻,首先就是表露出來對朱安的極度討厭。魯迅先生給他的母親回信,說朱安發育有問題。她不僅思想傳統無比,更重要的事她居然一個字都不認識。這對於魯迅來說,簡直是不敢想像。
  • 魯迅先生的愛情:兩個人志同道合,才能走得長久
    魯迅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叫朱安,是父母給他安排的婚事,在魯迅先生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兩個人就定親了,後來兩人結婚,他本人對這份婚事是十分牴觸的,朱安是屬於封建社會落後的女性,裹著小腳,有高高的額頭,很瘦,從小受到的是舊時教育,而當時的魯迅接受的是新式思想,所以兩個人在思想上,就是不統一的。因為不喜歡父母包辦的婚姻,魯迅在結婚後的第三天,就以學業不能荒廢,離家,繼續去日本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