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2020-12-13 澎湃新聞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2020-09-08 0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漱渝 文學報

作為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一生落寞,恪守傳統規矩等待著永不回家的丈夫。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圖: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右)

陳漱渝 | 文

上海喬麗華博士為魯迅原配夫人朱安立傳,曾囑我寫序。我勉力寫了一篇,題為《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朱安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她的遭遇是無愛情婚姻釀成的悲劇。朱安27歲嫁到周家,跟魯迅做了三十年名義上的夫妻。魯迅去世之後,作為一個孤獨異鄉人,她又在清貧中生活了十一年。1947年6月29日去世,終年68歲,或69歲,因為她的生年至今仍有兩種說法。

朱安從1947年初即開始發病,主要是心臟衰弱,導致血流不暢,兩腿冰冷,夜間尤甚。估計腎也不好,所以下身浮腫。「人因垂老漸知秋」,朱安早有不久於人世的預感,所以留下了遺囑:一是想跟魯迅合葬。二是壽材須好,並按紹興習俗做「十三件」殮衣。三是每七須供應水飯,至「五七」時給她念點經。但許廣平信奉魯迅「喪事從簡」的原則。這也並非苛待朱安。許廣平自己的遺囑就是骨灰入土作為肥料,也沒有要求從北京移靈到上海跟魯迅合葬。更何況當時物價騰飛,海嬰多病,許廣平的經濟狀況也十分拮据。據我所知,許廣平因為朱安的病故,至少先後從上海匯寄了三百五十萬法幣。

朱安死後,她的葬事主要是三個人合力操辦的。一位是常瑞麟,許廣平的閨蜜,丈夫叫謝敦南,所以人稱「謝太太」。她出力最多,任勞任怨。第二位是宋紫佩,是魯迅在杭州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的學生,又跟魯迅一起組織過「越社」,創辦《越鐸日報》,當時在北京圖書館任職,對魯迅在北平的親屬多有照顧。第三位是阮太太,即阮和孫之妻。阮和孫是魯迅大姨媽的兒子,住在北京阜成門宮門口西三條17號,跟朱安是鄰居。人前人後出力的還有劉清揚,徐盈和吳昱恆。劉清揚是許廣平在天津女師讀書時的校友,時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民盟華北總支的負責人。徐盈是《大公報》的著名記者。吳昱恆是法律界著名人士,時任北平地方法院院長。

朱安在故居

朱安雖沒有文化,但心思極為細密,所以對她遺產的處理提前做了交代。西三條的房屋是魯迅借款購置的,朱安無子嗣,所以辦了房屋贈與契約,通過法院轉到了周海嬰(又名周淵)名下。她還請鄰居傅文彥的太太開列了一份衣物清單,準備此後分贈親友,受贈者中包括周作人、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甚至信子的女僕李媽和當差老李。出乎意料的是,羽太信子在朱安死後竟多次到西三條來鬧事,在朱安死後「頭七」的前一天,羽太信子來西三條,指責阮太太等把朱安的喪事辦得太草率,靈堂的供品太簡單,並索取魯迅之母魯瑞的遺物。阮太太答應該給她的一定都給她,只要她開個清單轉交許廣平就行,她這才悻悻而去。事隔兩三天,羽太信子帶著她的妹妹羽太芳子又來鬧事,謾罵不絕口。阮太太說自己辦事都是受合法繼承人委託,魯迅跟周作人早已分門過戶,毫無關係,如有爭議可請法院裁決,信子只得又憤憤而去。再過了兩三天,羽太信子帶著兒媳等親屬等氣勢洶洶到西三條來搬東西,阮太太招架不住,一面趕緊給劉清揚打電話,一面派人去找常瑞麟。羽太信子的侄子周豐二甚至穿了一身軍服來搶東西,最終被聞訊趕來的憲兵和警察制止。最後由常瑞麟出面,請北平地方法院在西三條的房屋門口貼了封條和布告,宣布這裡的財物由法院代管,羽太信子等人無權幹涉。這才制止了這場財產搶奪的風波。由於西三條魯迅故居在中共地下黨和進步人士幫助下得到了完整保護,所以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第一處公開開放的名人故居。

魯迅故居

為朱安選擇墳塋也費了一番周折。徐盈曾派人四處購買墓地,都不合適。最後由常瑞麟、宋紫佩和阮太太出面,跟周作人之子周豐一協商,決定暫時葬在西直門外保福寺的一塊墓地。周作人家在北平西郊坂井村還有一處墓地,魯迅之母魯瑞就葬在那裡。朱安自婚後伺候周氏兄弟的母親魯瑞長達三十七年,但死後周作人家屬竟未允許她葬在婆婆身邊。朱安的棺木選擇的是大葉楊木,花了160萬法幣。遺憾的是朱安並沒有「入土為安」。「文化大革命」期間「橫掃四舊」,朱安的墓地蕩然無存,至今也不知這位孤獨一生的老人魂歸何處?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朱安,朱安的魯迅
    喬麗華所著《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堪稱「巨著」——雖然它僅300多頁,薄薄的一本。對於魯迅研究來說,該書無疑是富於衝擊力和建設性的。在該書中,魯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著自己寂寞、悲慘、荒誕的人生,而她的這種人生與魯迅密切相關。
  • 魯迅原配夫人朱安:我永遠在離你最遠的地方凝望你
    [摘要]這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她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但她在她卑微的一生,作為魯迅的夫人,她做到了有尊嚴地活著;魯迅死後,任憑窮困怎樣地逼迫她,也不忍心賣掉魯迅先生的遺物。-左:朱安,右:魯迅-提到魯迅夫人,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女士,卻不知在魯迅身後還有一個叫朱安的女人
  • 一對無性夫妻,善良是基石——魯迅與朱安
    1901年4月3日,魯迅母親在沒有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貿然去朱家「請庚」。就這樣一對傳統的舊式婚姻誕生了,本來就沒有感情,加上魯迅又是文藝青年,魯迅第一眼就沒有看上朱安,自此一條繩上扣著兩隻苦瓜。孝子魯迅一輩子不願意違背自己最親切的人,他的好友孫伏園曾說:「魯迅先生一生對事奮鬥勇猛,待人則非常厚道。他始終不忍對自己最親切的人予以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 魯迅兩位妻子:原配五歲裹腳,第二位立下遺言,死後不留骨灰
    一首《狂人日記》揭開了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的序幕,揭露了在封建殘餘十分濃厚的近代社會中,那些所謂的禮教「吃人」的本質。周樹人先生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便是用的「魯迅」這個筆名,導致時至今日筆名「魯迅」比他的真名周樹人更為人所熟知。
  • 朱安說,她是魯迅先生的遺物,魯迅真的沒愛過等他一輩子的朱安嗎
    從小我們就接觸到了魯迅,對魯迅應該有著一個較為客觀且理性的認識,今日我們暫且不來討論魯迅先生的才氣和名聲,單獨來論魯迅身邊的人情世故。魯迅先生身後,一直以來都傳有兩個影響不太好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和親兄弟失合,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和朱安的婚姻。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魯迅先生的死訊曾轟動一時,巴金、胡風、蕭軍等12人為其抬棺,上萬民眾自發為其送行,將魯迅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朱安是魯迅原配妻子,當然,這也是封建包辦婚姻下連魯迅都難逃的惡果。魯迅實在對「身材矮小,沒有發育完全」又大字不識的朱安提不起興趣,之所以接受她可以說全因對母親的孝道:「朱安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朱安嫁的並不是我,而是我的母親。」也正是如此,魯迅才沒有休掉朱安。
  • 許廣平被76號特工處囚禁兩月,周作人乘機慫恿朱安出售魯迅藏書
    有那麼一陣子,人們都認為,許廣平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她是魯迅的夫人,是一個作家身後的未亡人,是一個除了兒子之外無依無靠的弱女子。而敵人萬萬沒有想到,即便沒有了魯迅先生,許廣平站起來,依舊是一個獨立的戰士……另一邊,依舊侍奉在魯迅母親魯瑞身側的朱安,卻依舊像一個孤獨的影子。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我來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後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大先生指魯迅,這番話是魯迅的原配朱安講的,當時魯迅的母親過生,她當眾跪下說了這番話。究其一生,朱安在眾人面前的發聲少之又少,跟魯迅發作的記載總共也才兩回。
  • 魯迅珍貴家庭照:圖2姿色平庸的朱安,圖4全家福溫馨
    魯迅珍貴家庭照:圖2姿色平庸的朱安,圖4全家福溫馨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民國著名的大文豪,當代文壇的常青樹,他有著豐富的情感與複雜的經歷,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用辛辣的文筆喚醒了那時愚昧的國人。圖為魯迅先生的剪去長辮拍的「斷髮照」,依稀可見其帥氣的面容。朱安,魯迅的原配妻子,由於是包辦婚姻,魯迅對這位溫婉的妻子沒有任何感情基礎,魯迅曾對好友許壽裳如此說道:「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圖為朱安(右一)和家人的合影,她的容貌平庸,無性無愛守寡四十一年,她只願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 魯迅去世後,獨守空房41年的原配夫人,終於說出了一句經典的怨言
    我們熟知魯迅,熟知許廣平,卻對作為魯迅原配夫人的朱安不了解。朱安一輩子一直默默地站在魯迅先生的身後,不爭名,不為利,不過是想要得到魯迅先生的一絲絲的愛,但她竟從未得過。
  • 翻出舊照片——說說在魯迅身邊凋謝的朱安
    他仿如大漠驚沙,亂雲飛渡,滄海明月,從天外走來,從黑暗中走來,帶著憂鬱和冷意,他一生被孤苦包圍、被冷寞裹藏,他被毛主席讚譽為「中國第一等聖人」,因為是聖人,人們敬重他,欽佩他,接近他,卻走不進他的世界,因為是人,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這個女主人正是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而僕人則是已在周家多年的王媽。過去整整一年,她們的晚餐一直是這種簡陋吃法。踩著飯點到達周宅的三位訪客都下意識地瞅了瞅她們桌上的鹹菜,只一眼,他們心裡便有些酸楚了。朱安端著碗抬頭看向訪客,她發現三個人裡只有一個面孔是她熟悉的,而且這個人曾經幫過她的宋紫佩。
  • 魯迅原配妻子,一生無性無愛無歡無後,臨終前的遺言令人揪心
    遺憾的是,在那個封建時代裡面有太多的犧牲品,對愛情有太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健全的思想,就按照父母之命,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一生,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就是舊社會的悲劇。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大無畏令我們敬佩,對我們人民而言,他是國家的勇士,敢於直面黑暗的社會,敢於同惡勢力鬥爭,只為給我們構築一個嶄新的社會。
  • 魯迅死後,朱安每月都有2筆贍養費,為何債務還高達4000元?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長輩擅定婚約,這個身處舊時代的小女人,從此成為擁有新時代思想的魯迅不被待見的妻子。兩人之間沒有爭吵,也沒有交集,朱安一生69年的時光裡,有40多年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度過的。不過,每當別人問起,她總是笑著稱:大先生對我不錯。
  • 她是原配夫人,一生無愛無性還照顧小妾兒子,丈夫死後說了一句話
    魯迅的文學造詣我們自不必說,但他一生身邊的兩個女人不得不提,一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夫人朱安,一個是心靈相通命中注定的愛人許廣平,朱安的不離不棄,忍辱負重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縮影,封建思想殘留的悲哀,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朱安、許廣平兩人和魯迅之間的糾葛。
  • 朱安:一生沉默,一場悲劇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朱安,魯迅原配夫人,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腳女人,自比蝸牛卻悽苦一生。1. 紅線錯牽葬姻緣1878年,紹興城一戶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個女孩,取名為「安」。朱安的父親朱耀庭是個師爺,早先當過幕僚,後來又去經商,常年在外奔波,因此朱安從小由其母親教導。
  • 信中一個親切的稱呼,她開始喜歡魯迅,魯迅:其實我沒有任何意思
    但是許廣平卻有些遺憾,直到魯迅死的那一天,她也沒能成為魯迅的正妻,以至於她要把自己的兒子周海嬰過繼給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並且在日後處理魯迅的遺物時,也要經得魯迅的正妻朱安同意。好了,現在來說一下兩人是如何相識到相愛的吧,其實也是頗有意思。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郭沫若和魯迅都是我國文壇中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兩人互懟又是常事,1928年,時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還寫文章批評魯迅。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魯迅,這位中國文壇上的大文豪,他的地位不可撼動。幾乎每一位受過9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讀過他的文章,其文章中思想的犀利、一針見血的批判讓我們印象深刻。他的文章有意無意的喚醒了國人們的意識和良知,直到21世紀的現代都對我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卑微的愛,小腳朱安徒步80裡為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提起魯迅先生,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他跟許廣平先生如同天作之合一般的婚姻,記得許廣平先生對魯迅先生的精神照顧,還記得在魯迅先生百年之後,為保護魯迅先生遺著所做出的諸多努力。不論從婚前還是婚後,魯迅先生跟許廣平先生的婚姻都堪稱完美,說上一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