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2020-12-12 密斯時

「我來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後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

大先生指魯迅,這番話是魯迅的原配朱安講的,當時魯迅的母親過生,她當眾跪下說了這番話。究其一生,朱安在眾人面前的發聲少之又少,跟魯迅發作的記載總共也才兩回。

嫁進誰家就「生是誰家人,死是誰家鬼」這種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極其悲哀的。

朱安這一生都在貫徹這句話,她的一生註定是悲劇。

朱安跟魯迅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的時候,他們之間的談話,就像他們家的老媽說的:

「大先生與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話,早晨太太喊先生起來,先生答應一聲『哼』,太太喊先生吃飯,先生又是『哼』,晚上先生睡覺遲,太太睡覺早,太太總要問:門關不關?這時節,先生才有一句簡單話:『關』,或者『不關』,要不,是太太向先生要家用錢,先生才會講著較多的話。如『要多少』?或者再順便問一下,什麼東西添買不添買?但這種較長的話,一月之中,不過一兩次。」

這當然不是正常夫妻的交流。

事實上,朱安頂多算是魯迅需要盡供養義務的人罷了。就像魯迅說的,「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01

朱安生於1879年,比魯迅大兩歲,祖上有人做官,朱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望族,只不過到她父親這輩,家境大不如從前,她是家裡的長女,有一個弟弟。

那個年代的女孩,尤其是大戶人家,除了要裹小腳,還更加尊崇「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她從小就裹了腳,每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長大後大字不識幾個,接受的是三從四德的教育。

因為是家裡的獨女,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所以過了20歲,還沒有定親。

按照當時紹興的風俗,過了20歲還沒有定親就是老姑娘了,老姑娘要嫁人的話,就只能嫁給喪偶的男人,或者給人做小老婆。

她父母自然是不願女兒落得這般田地的。

這時,有個遠房親戚給說了門親事,對象就是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周家在紹興原也是大戶人家,說親那會周家家道中落,儘管如此,把女兒嫁給人做原配夫人,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所以,她父母便答應了這門婚事。

魯迅那時18歲,是家裡的老大,在南京上學,他這個年紀在當時也該說親,他母親經該親戚說合,覺得朱安家境好,人又賢惠,就答應下來,央人上門求親。

就這樣,兩家便按照當時的風俗,訂了親。

說起來,兩家的家世算得上門當戶對,但是門當戶對就一定會婚姻幸福嗎?

顯然,並不是。

從說媒到訂親,兩人從來沒有見過面。沒見過面,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子女的婚事向來遵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魯迅得知母親給他訂了親,雖然不願意,但也沒有堅決反對,因為魯迅13歲家道中落,15歲父親去世,是母親獨自把他們三兄弟撫養成人的。魯迅是長子,很孝順,他也很信任母親。所以,就像她母親後來說的,「認為我給他找的人,總不會錯的。」

這裡的關鍵就在於,魯迅以為母親找的人不會差。

但是,當兩家來往多了以後,魯迅自然知道了朱安是個什麼樣的姑娘。朱安個子很小,裹了小腳,不識字,是個舊式女子。

魯迅心裡極不願意,所以婚事能拖則拖。他想退婚,但退婚,周家的名聲先不說,對朱安來說,是沒法做人了。

作為讓步,魯迅希望朱安放腳、讀書。但是,朱安在這兩方面都沒能做到。

就這麼拖著拖著,兩人已訂親7年,朱安已經27歲。有人造謠說,魯迅在日本已經娶妻生子。朱家便託媒人多次催婚。

魯迅的母親便給魯迅發電報撒謊說自己病危,讓他趕緊回來,魯迅回來了,等著他的是一場婚禮。

02

魯迅這年25歲,如果他從日本回來,能堅持不結婚,朱安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朱安在等待的7年時間裡,能聽魯迅的勸說,開始放腳,念書,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光景呢?如果朱安不嫁給魯迅,她的人生會不會就不會那麼悲哀呢?

這些都是假設,都是後話。

但不得不說,對朱安來說,結婚意味著她悽苦的一生由此開始。

1906年農曆六月初六,兩人舉辦了婚禮。

結婚這天,朱家知道魯迅反對女人纏足,就特意讓朱安穿大鞋,裝大腳。魯迅表現得很聽話,像個木偶一樣走完了流程

朱安等了七年,終於做了新娘。

作為一個馬上要步入婚姻的女子來說,她應該是嚮往的吧,她也一定像其他女子一樣,以為自己的婚姻生活是相夫教子,孝順公婆的吧。

無論怎麼想,她可能都沒想到,等著她的婚姻生活,竟是那般苦澀。

洞房花燭夜,丈夫讀書到深夜,根本就不搭理她。第二天,丈夫就搬出了新房,留下了她一人。結婚沒幾天,丈夫就起身去了日本,這一去就是三年。

魯迅母親

三年來,丈夫的家信從不提她。

三年來,左鄰右舍的閒言碎語,深夜獨守空房的寂寥,丈夫的冷漠,她一個新婦是如何過的?我們無從得知,但她的心裡是悲戚的吧。

從她的視角來看,她沒有做錯什麼。

她沒有讀過書,思想深受時代的束縛,自然也不能理解丈夫那麼對她的原因。

她能怎麼辦?她想到的,不外乎是,只要我好好奉養婆婆,做好自己的本分,人心都是肉長的,丈夫總有一天會被感動。

三年後,魯迅回國,她的希望來了。

回國後,魯迅在家裡呆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魯迅在學校當老師,平時要麼住在學校,回家的話,是一個人住。

儘管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但兩人幾乎不說話,也不吵架,各過各的,根本就不像夫妻。

她在魯迅面前是自卑的,她對魯迅唯唯諾諾,是迎合的。可越是如此,魯迅就越不想理她。

所以,她的希望很快就破滅了。

1912年,魯迅離開紹興,朱安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獨居生活。

在這七年裡,她依然全身心地奉養婆婆,她以魯迅妻子的身份住在周家,跟周家的親戚來往。

魯迅的兩個弟媳婦都是日本人,還是親姐妹,她顯然是沒有辦法融入這妯娌關係的。她的弟媳們都生了孩子,但是她結婚多年,無所出

她肯定也希望能有個孩子,但她也清楚自己的希望渺茫,因為丈夫連話都不願跟她說,怎麼可能會有孩子。

她被丈夫冷落在周家的大宅裡,多年來像個棄婦。魯迅跟家人通信,回鄉探親的日記裡,朱安幾乎是個不存在的人。

在這麼多年無愛無性無交流被冷落的婚姻生活裡,她到底有過什麼樣的想法,有過怎樣的心理狀態,用什麼方式排遣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水菸袋一直沒有離過她的手。

從左至右,弟媳,弟弟,侄子,母親,自己

03

1919年,紹興老屋賣掉,魯迅攜母和家眷舉家搬遷到北京。

朱安是家眷的一員,離開紹興,這個她唯一熟悉的地方,唯一有親友的地方,她的感受是怎樣的?對未知的恐懼,對未來的彷徨是有的吧。對她來說,娘家還是她悽苦婚姻生活裡唯一能尋得慰藉的地方,如果離開紹興,她真的就成了孤島

那為什麼她不留在紹興呢?

因為當時的風俗,對她這樣的女人太苛刻,

「按照不成文的規矩,如果婦女離開了夫家,或者丈夫死了改嫁,那麼即便有兒子,也「不得母之」,不允許載入家譜中,死後也就得不到歸宿。她們不僅不容於家族,也不容於社會,被人們看不起,很難找到活路,結局往往比守節還要悲慘。」出自《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因此,魯迅必須帶著她一起走。

說起來也是悲哀,她這年40歲,她這麼多年不肯離開,就只是因為那一紙婚約,她用這紙婚約給自己畫了一個牢籠,這麼多年來,她的思想依然還停留在原地年輕時尚不能改變,此刻更不可能了。

這也就意味著,她這一生的悲劇終是在所難免了。

不過,對她來說,跟魯迅到北京,或許也意味著希望。因為這樣,就能跟魯迅朝夕相處了。

在北京,魯迅跟兄弟決裂,他曾問她的打算,如果回老家,每個月會寄錢給她。

她說,「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的,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對朱安來說,哪怕在魯迅身邊做個僕人,她也心甘情願。

在生活上,朱安真的無可指摘,她勤儉持家,凡事都盡心盡力,讓魯迅和魯迅的母親生活得都很舒適。

魯迅病了,她悉心照料,每次煮粥前會先把米弄碎,為的是熬成粥糊更容易消化。她託人買魯迅愛吃的好菜,自己從不舍的吃。她不知道魯迅愛吃什麼,但是她以魯迅吃剩的飯菜來揣摩。魯迅在她的房間裡工作,她囑咐、拜託同院的孩子不要吵,以防打擾到他。

魯迅會同情,會感動,會供養她,但也僅限於此。

友人曾勸魯迅說,「既然沒有感情,就送她回娘家,負擔她的生活費,這是很客氣也很合理的辦法,何必為此苦惱著自己,和她一起做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呢?」

魯迅的矛盾在於,「他決定陪著無辜的女性做一世的犧牲。20年的時光,他就這樣帶著壓抑痛苦的心情步入中年,心理承受著巨大的煎熬,也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死角。」出自《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許廣平的出現,把魯迅從這段痛苦的婚姻裡解救了出來,也讓朱安徹底失去了希望。

她說,「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看來我這一輩子只好服侍娘娘一個人了,萬一娘娘歸了西天,從大先生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後的生活他是會管的。」

她有沒有為了追上魯迅的步伐努力過呢?有,比如偷偷學體操,曾經也在老太太的勸說下剪去了髮髻。但是,很顯然,她行動的太晚,走得又太慢。終是沒可能追得上魯迅了。

04

魯迅和許廣平離開了北京,這一去就是十年,就是生死。這十年,魯迅總共回北京兩回。對於兩人的關係,她也早已認清了現實。

但是,在她心裡,但凡魯迅在一天,只要她還活著,她就還是魯迅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剩的也只有這個念想了。

魯迅去世,對她的打擊不言自明。她沒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魯迅死後,她心底以魯迅正妻的情意依然在。

她祭魯迅,「必特具一餚,用白薯蕷切片,雞蛋和麵粉塗之加油炸熟,為魯迅生平所嗜,因稱之為魯迅餅雲。」

此後,她和婆婆又一起生活了7年,直到87歲的婆婆去世,為其送了終。

從此,在北京,就只剩下她孤身一人。這年她64歲,已白髮蒼蒼,無家可回

算起來,從她嫁進周家,已經過去37年。37年來,與其說她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傭人。

一直保留著母親的照片

好在,魯迅雖不把她當妻子,但也供養了她,婆婆待她也還不錯,所以就生活條件來說,她過得是比較舒適的。

但是,從婆婆去世,戰事吃緊,遠在上海的許廣平一時顧不上她,她的生活貧困到了極點。這時,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建議她,出售魯迅的藏書。

她受到了多方指責。

朱安其實之所以會同意周作人的建議,還另有原因。婆婆死前,再三叮囑周作人在她死後,原來那份給她的生活費,改給朱安。但是,魯迅早年跟周作人已經斷絕關係,此時平白無故拿周作人的錢,她實在不願意。

但是,她一大把年紀,又能做什麼。再者說,當時物價飛漲,周作人給的生活費還是以往的標準,也是完全不夠的。

可是,沒有人注意到這些,她過得很苦,所以受到那麼多指責後,覺得委屈心酸也是情理之中。這才發出了「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的吶喊。

好在,許廣平和魯迅的友人、學生設法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日子還是很清貧,但是最起碼能過得下去了。

朱安並不是貪圖錢財或享受的人,抗戰勝利後,有很多人想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她都以「受之無名」「寧自苦,不願苟取」為由,沒有接受。

她從始至終,也沒有因為貧困,賣掉魯迅的一件遺物。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她挺不容易的。

走到人生暮年的朱安,窮困,身體也不好,但是她最惦念的,是自己的身後事。她希望死後能跟魯迅合葬,希望有人在特定的日子給她供碗水飯,念念經。

作為一個舊時代的人,她的要求過分嗎?我覺得都說得過去。但是,她既不可能跟魯迅合葬,也不太可能有人會給她燒香念經。

因為她被臨時安葬的墳墓,在「破四舊」中被夷為了平地,她又沒有子嗣,何人會給她祭拜呢。

05

朱安的一生,在68歲畫上了句號。

她的一生可悲可嘆,從嫁入周家到婆婆去世,37年時間,她盡心盡力奉養婆婆,讓魯迅三兄弟放手幹事業,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她功勞甚偉。

在朱安這悲慘的一生中,她自己,朱家,魯母,魯迅都有責任,我可憐她,但是我又不能像對待其他人一樣來苛責魯迅,因為說到底,魯迅也是受害者。

如果要怪的話,只能說是時代的悲哀。

最後,如果大家對朱安的事情感興趣的話,給大家推薦《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這本書是寫朱安寫的最好的。

相關焦點

  • 魯迅三兄弟的恩怨情仇,家事難斷,真是苦了周家老太太
    周作人,名為作人但是卻沒能把人作好,不但魯迅跟他老死不相往來,就連弟弟周建人也對這位二哥相當的厭惡。周作人和魯迅都曾到日本,都曾在日本學習,周作人娶了一個日本的妻子,魯迅的妻子是他母親為其挑選的,在那個時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地位還是很牢固的。
  • 朱安有名無實,許廣平有實無名,他倆誰該與魯迅合葬在一起?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魯迅先生的死訊曾轟動一時,巴金、胡風、蕭軍等12人為其抬棺,上萬民眾自發為其送行,將魯迅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朱安是魯迅原配妻子,當然,這也是封建包辦婚姻下連魯迅都難逃的惡果。魯迅實在對「身材矮小,沒有發育完全」又大字不識的朱安提不起興趣,之所以接受她可以說全因對母親的孝道:「朱安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朱安嫁的並不是我,而是我的母親。」也正是如此,魯迅才沒有休掉朱安。
  • 獨守空房41年,朱安晚年靠清粥和鹹菜度日,臨終對魯迅無半句怨言
    可惜周老爺因為科場賄賂鋃鐺入獄,周家因此家道中落,經濟拮据,兩人的結合實際上是朱安的下嫁。但周家在紹興這個地方也算是體面人家,朱安的年紀又已經過了女子最佳的適婚年齡,能有如此的婚事已算不錯。兩家定下,一年半以後完婚,依照紹興的舊例,要取一個冬季的吉日辦婚禮。
  • 魯瑞選擇朱安當兒媳,除了傳統桎梏之限制,還有哪幾層含義?
    你可以說是私心,至少,她訂下這門親事時,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魯迅和朱安,而是她自己以及她心目中的「周家利益」。母親老了,為自己的晚年打算,可以理解是情感的需要,溫和地堅持也好,固執粗暴地堅持也好,以魯瑞的智商,不會不明白將朱安指配給長子會是什麼樣的後果,但自己的需要還是大過了一切。
  • 魯迅原配夫人朱安:我永遠在離你最遠的地方凝望你
    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有名無實,她為魯迅空守了41年,最後孤獨地長眠於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朱安與魯迅是同鄉,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朱安和舊中國很多家庭的女兒一樣,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三從四德,溫良賢淑。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在北平魯迅家中,有著母親強行安排給他的妻子朱安。 因為當時環境的影響,魯迅不能,也不許與朱安離婚。 魯迅深知,倘若朱安被夫家休了回去,那麼等待她的,大概率只有死亡。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而對於魯迅的個人生活,我們只知他和愛人許廣平的愛情故事。卻不知,其實在許廣平之前,魯迅已有一位「正房太太」。這位「正房太太」用她大半生的時間「陪伴」著魯迅,只是這是一種獨守空房的陪伴,從她嫁與魯迅後,就再也沒離開過周家,直至自己生命的盡頭。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原創 陳漱渝 文學報作為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一生落寞,恪守傳統規矩等待著永不回家的丈夫。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一對無性夫妻,善良是基石——魯迅與朱安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母親三番五次地打電報催促之下,最後接到「母病速回」,回來卻是為了完成母親包辦的一樁婚姻。1906年7月26日,當魯迅揭開新娘的蓋頭時,他看到的是一張狹長的臉,臉色萎黃的女子,她就是朱安。當夜,魯迅坐了一宿,徹夜未眠。此後幾天皆在母親房中看書、入睡。四天後,魯迅藉口「不能荒廢學業」,與二弟周作人啟程回日本,一走就是三年。
  • 朱安說,她是魯迅先生的遺物,魯迅真的沒愛過等他一輩子的朱安嗎
    從結婚到去世,朱安大概當了魯迅30年的妻子,說起盡職盡責,朱安是一位好妻子,同時也是一位好兒媳婦,當然這是和許廣平相比而言來說的。婚後十年的時間,除了那一晚洞房花燭夜,朱安在這十年間都沒有和魯迅先生生活在一起。結婚十多年,那一次朱安終於有機會和魯迅生活在一起,即便魯迅要求分房而居,朱安心中也是滿心歡喜的。
  • 翻出舊照片——說說在魯迅身邊凋謝的朱安
    、許廣平、蕭紅三個全然不同的女人,在他不長的生命裡凋謝、綻放……——題記朱安1906年夏天,母親不斷從家裡來信,催促日本留學的魯迅回鄉成親。農曆六月初六,周家上下張燈結彩,嗩吶吹奏著歡快的迎親曲,魯迅被裝上一條假辮子,頭戴禮帽、一身新郎行頭,木然地站著迎親,新娘的腳從轎簾裡伸了出來,懸在空中,急欲著地時,可繡花鞋卻不慎掉地,露出了一隻三寸金蓮(精心裝扮的新娘聽說未來的男人不喜歡小腳,刻意在換上了一雙大鞋子並塞進了一大團的棉花),新郎的眼中露出了嫌惡。
  • 卑微的愛,小腳朱安徒步80裡為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其實早在剛剛訂婚的時候,當時還在上學的魯迅先生便是已經送信回去,說希望自己未來的妻子可以釋放自己的纏足,進入當時的學堂學習。看上去魯迅先生無疑是為了朱安好的,只不過這個要求在當時的那種時代背景下無疑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這個女主人正是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而僕人則是已在周家多年的王媽。過去整整一年,她們的晚餐一直是這種簡陋吃法。踩著飯點到達周宅的三位訪客都下意識地瞅了瞅她們桌上的鹹菜,只一眼,他們心裡便有些酸楚了。朱安端著碗抬頭看向訪客,她發現三個人裡只有一個面孔是她熟悉的,而且這個人曾經幫過她的宋紫佩。
  • 魯迅與周作人為何兄弟反目,大打出手?羽太信子:他調戲我
    以致作為長兄的魯迅,後來與親密無間的二弟周作人大打出手。1919年,周家賣掉了紹興的老宅,花了三千元在北京八道灣買下了一座很大的宅院,魯迅把母親、三弟從老家接來同住,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也一同去了北京。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和周建人的妻子羽太芳子,都是日本人,加上他們各自的子女,周家一大家子人住到了一起,還算和睦。
  • 我記憶中的周家食堂
    偶有同仁借周家場地辦酒席或是借用周家廚師辦喜宴,律師夫婦樂於成人之美,應接不暇,色香味俱佳、清淡可口的私家菜一傳十,十傳百,周家菜名氣不脛而走。律師的朋友們進諫直陳,不如多請幾位精通廚藝的幫手,開設一家獨具周家美食特色的菜館。禁不住回頭客們的攛掇蠱惑,1947年周律師夫婦與孩子們幾經核計,調整自家住房,騰出樓下孩子們遊戲室擴大廚房。
  • 魯迅的朱安,朱安的魯迅
    喬麗華所著《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堪稱「巨著」——雖然它僅300多頁,薄薄的一本。對於魯迅研究來說,該書無疑是富於衝擊力和建設性的。在該書中,魯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著自己寂寞、悲慘、荒誕的人生,而她的這種人生與魯迅密切相關。
  • 我記憶中的周家食堂 | 修正版
    偶有同仁借周家場地辦酒席或是借用周家廚師辦喜宴,律師夫婦樂於成人之美,應接不暇,色香味俱佳、清淡可口的私家菜一傳十,十傳百,周家菜名氣不脛而走。律師的朋友們進諫直陳,不如多請幾位精通廚藝的幫手,開設一家獨具周家美食特色的菜館。禁不住回頭客們的攛掇蠱惑,1947年周律師夫婦與孩子們幾經核計,調整自家住房,騰出樓下孩子們遊戲室擴大廚房。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封建社會的女子,嫁前從父嫁後從夫,從裹小腳到女子無才便是德,舊思想毒害的女子不勝枚舉,朱安,作為魯迅的妻子,極大的思想反差讓她變得更為可悲,追求自由的魯迅雖然被迫與朱安結婚,但是兩人卻做了一生的陌路人,朱安至死之時,都在渴望能夠得到丈夫的接納,殊不知,他們兩人之間的鴻溝,根本就是難以跨越的。
  •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
    就這樣雙方同意了這場「天造地設」的婚姻,並訂於1901年完婚。女方是老姑娘朱安,男方是誰呢?他就是被毛澤東評價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魯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1901年二人準備完婚,卻傳來魯迅拿到了赴日本留學的獎學金的消息,這一下老姑娘朱安又得「待字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