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寫了本書叫:明朝那點事。前幾年火得一塌糊塗。今天本想寫寫教育那點事,忽然想到孔乙己在教寫字的感覺。想想不妥,本是一點感悟,別寫成教導的八股文。還是加上一個戲說吧,這樣我寫著活潑,你看著輕鬆,豈不快哉!
從事教育一晃30餘年了,起起伏伏,終究沒有離開教育陣線,也算教育上的一個老兵。希望此文給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一點感觸,也不枉我行文碼字。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個人努力,也需要領導的提攜。但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讓你施展的平臺。一個好的平臺可以成就人,成就你一生的事業。
怎麼說呢?同樣大學畢業,如果你分配到了國家部委或者省級政府部門,那麼10年內你必定是一個處級幹部。但是假如你不幸分到了鄉鎮,那麼,謝謝你的辛勤付出,10年內你能混成正科級也算是鳳毛麟角了。為什麼呢?就是平臺不一樣,出發點也不一樣。國家部委和省級部門起點就是主任科員,相當於正科級。鄉鎮呢,還有什麼科員以下等等職務。而且還有職務限制,每年提拔不了幾個人,所以好多大學生最後也是泯然眾人矣。
套用這個,教育也是一樣,也是按照大城市到鄉村,重點中學到鄉村教學點。平臺越高,你實現理想的成功率越高。當你處在一個有特級教師、教授和副教授成群的隊伍中,別說拜師學習,言傳身教。就是你平時和他們交流,耳濡目染你也能提高水平。當達到一定量變時,你也會很快成為一個省市級骨幹教師或者名師。到了鄉村教學,那麼你要付出倍增的努力才可能實現理想。所以,你要盡力留在高一點的平臺。
如果真到了農村,那麼你也不能氣餒,一定要有奮鬥目標。成功的例子很多,像前段辭職的熊芳芳老師,一個中師畢業生,不是也從湖北荊州鄉下到蘇州、深圳的案例嗎?主要自己得有能動性,得去改變命運。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付出總有回報!
機遇是人生成長的必由之路。常說的一句諺語: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怎麼準備,怎麼才能讓機遇垂青你呢?這個可以大課題。同樣的大學畢業生,同樣的工作環境,為什麼有的成長快,有的慢呢?這是個普遍問題,存在各級單位。也許有的說別人上面有人,誰誰和領導關係好等藉口。實際上這些都是託詞,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你努力了,讓別人認可你,這樣你才會有機遇。機遇不是隨處可見,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當年我曾經帶過三個大學畢業生。水平,文採等也都不相上下。剛參加工作都是兢兢業業,也挑不出來三六九等。一年多,慢慢顯示出來了。一個小夥子特別勤勞,任勞任怨,從不提要求、講條件。安排工作,不管是分內或者分外,都是按時完成,每天辦公室的瑣事,事無巨細,樂於承擔。慢慢地每個領導都感覺這個小夥子實在,很多工作也都讓他參與。4年後,他第一個得到了提拔重用。佛教中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想想就是這個道理。
職務和職稱是所有教師關心的焦點。先說職務,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你從教以後,要有奮鬥目標,當校長是一個可行性目標。每當評職稱或者評先評模時,好多人都吐槽說校長佔了名額,還有的模範指標大家都不知道,但領導都有諸如此類。大家可以先想想,在管理學校方面,校長是否有一套;在處理複雜的人事關係上,校長是否有一套;在協調上下級關係上,校長是否有一套。有些東西你不服不行。校長能辦到的,給你平臺,你未必辦得到。這就是本事。這就是能耐。所以說從一個教師成長為校長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你努力,墊墊腳也許能收穫果實。為什麼在職稱等敏感領域大家覺得校長佔優勢。很好理解,學校成功了,升學率提高了,首先上級領導認識的是校長,向外宣傳的是校長。只要有成績,能夠獲得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和支持,神馬都是浮雲!
職稱讓很多基層教師吐槽。一年給你幾個指標,讓你爭得頭破血流的。大家想想,重點中學和城市名校有老師吐槽職稱的嗎?再退一步,你們縣城最好的中小學,裡面的教師有為評職稱煩惱的嗎?沒有,副高職稱以下,隨便晉升。其中原因就是人家一個學校分到的指標和你一個鄉鎮的一個樣,這哪有可比性呢?
現實存在沒有辦法,改變的只能是你自己。按照評審條件,所有的軟體和硬體都要準備。像什麼論文、課題、優質課等,你寫不出大理論,教學心得體會總會寫吧。課題是什麼?你問問評過職稱的老師都知道,主要是你得花費時間準備。優質課雖然說有作秀之嫌,但是你不能否認他是教師成才的一個捷徑。還以熊芳芳老師為例,就因為優質課獲得了一等獎,這才能夠從農村到城市,然後才能完善自己的生命語文這個課題,在完善這個體系後,也有了辭職的勇氣。
這兩年,河南、山東等省市已經發現職稱評聘的弊病,開始逐步放開農村的職稱限制。
年輕是資本,但沒有時間讓揮霍。既然你從事了這個職業,你就得去認真對待。因為這個工作是個良心工程。總書記視察寧夏時講了一句話「社會主義是幹出來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認真體會後回味無窮。所以說年輕教師也套用這句話:幹就是了!
原創辛苦,各位老鐵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