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翻看頭條新聞。一條小學數學題,把自己搞蒙了。由於成年人思維,我究「先入為主」以為是不規則圖形求解面積,以為題目是逗著玩的。而查看評論區,看到解答時,才發現是求周長。
評論的解答很清晰,但是,這種解法也是一種成人思維,對孩子而言,有點複雜。孩子這個階段應該還沒學xyz的方程式求解吧,一下子會難以接受。所以,我們成年人,解小學題目時,最好還是「降級」。
我大概記得小時候,求解未知時會用簡單而直接的方法解題。因而,用小學生的思維,我是這樣解答的,先分「已知」和「未知」,然後對「未知」去找答案:
1.圖中下面的邊長,無論線往上、往下移,自始至終,都是「一樣長」,即等於「12」。
2.線移動產生的未知區域可以用「它」來表示,於是代到解題裡用「+它」表示。
3.另一條未知邊長是另兩條「己知邊長」減去「它」,用「5+3-它」表示。
綜上,該圖形周長為:
解:
=已知邊長+未知邊長
=(12+5+3)+(12)+(它)+(5+3-它)=20+12+它+8-它
=40+它-它
=40
上述解答簡單化了幾個未知數,剩下一個「它」,一下子看似複雜的數學題答案就出來了。……這跟我們日常,也有相似的地方。我們總以為長大就是成熟。但其實長著長著,有時候我們竟忘了簡單,總喜歡在複雜中兜兜轉轉。可是無論多複雜,我們不是在找尋「同一個正確答案」嗎?過程合規、能夠應用於實踐,便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