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創業派,體系化連載多模塊創業乾貨
高維君說: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一定是半個財務專家;你可以不從事財務工作,但必須成為財務管理的重要決策人。
看懂財務報表,則是企業家必備的一項技能,透過數據,可以洞察經營的本質、管理的真相,實現人、事、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企業家若不懂財務,經營企業就像瞎子摸象。
來源| 私人秘密基地(ID:Tel15150355234)
編輯| 高維君
第一節:為什麼要學財報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價值投資,很容易讓人賺到錢;很多人賺不到錢,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通過價值投資慢慢變富。而學會價值投資的關鍵,就是要學會閱讀財務報表,學會評估企業價值,在合理的價格區間進行買賣。
在《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作者劉順仁看來,財務報表就像飛機上的儀錶盤一樣,能夠準確地反映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了解公司的財報,我們才有可能準確地評估一個公司的價值,讓自己學會價值投資,收穫財富。
作者劉順仁是臺灣的會計學專家。他在大一的時候,因為覺得會計學枯燥、無趣,曾發誓不學會計。所以,他在臺灣大學讀的是經濟學。
後來,他到美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攻讀博士的時候,由於學校鼓勵跨專業學習,他認識了一個會計學的博士。在那個博士的影響下,他發現自己誤解了會計學這門學科。其實,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會計可以很有趣。在此之後,他便轉行會計,並發誓要把會計教得有趣、精彩。
於是,就有了《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在這本書中,沒有太多艱澀、繞口的會計學概念。作者通過概念加案例的方式,將財務報表的知識也解讀得簡單、有趣。
1
財報有哪些表組成:
財報,是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及股東權益變動表這四張表組成。那麼,每張表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
1、資產負債表
顧名思義,就是看一個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究竟有多少。按照會計學理論上的定義,資產是現金流出或減少現金流出的經濟資源。翻譯成大白話,我們可以把資產理解為賺錢的工具。
具體來說,資產可以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其中動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這兩種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科目,同時也包括應收帳款、存貨這種生活中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科目。應收帳款指的是別人欠我們的錢,存貨則是指原材料、半成品或者已經生產好的產品;不動產大家都能理解,就是我們常說的房產,比如辦公大樓、生產需要的廠房等。
負債,可以理解為需要歸還的錢。它可能是公司欠銀行的錢,也可能是公司欠供貨商的錢,甚至是公司欠員工的錢。
通過閱讀資產負債表,我們就可以對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那接著,我們來了解第二張表,也就是利潤表。
2、 利潤表
利潤表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間利潤實現(或發生虧損)的財務表。它是一張動態報表。它的最終目的就是核算出企業的淨利潤,讓公司了解自己賺了多少錢。
在這個報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的營業收入有多少,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自己的支出費用有多少。
其中,支出費用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是為了把貨物銷售出去所花的錢,這筆錢可能是運輸費用,比如淘寶店主包郵的快遞費;它也可能是廣告費用,比如店家為了推廣自己的商品而花的費用。
而管理費用則是指公司內部管理所花出去的錢,比如人員的薪水、水電費、辦公用品的費用等。
當我們將收入減去費用時得到的就是淨利。在核算淨利的時候,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容易把淨利與收回的現金等同。其實,公司在核算淨利的時候,不管是賣貨,還是提供服務,只要確認需要對方付錢,不管這筆錢有沒有收到,都會同期進入淨利的核算中。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在看財務報表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犯錯誤。
這裡分享個故事。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虧損的狀態。臺灣地區的政府就討論,是不是要提高保費,以挽救虧損狀況。當時臺灣的一個委員就說,很多人在交保費的時候賒帳了。這筆應該收到的保費高達600億元,如果收回了這筆款項,臺灣健保就不會虧損了。
但這個委員不知道的是,會計在核算利潤的時候其實已經把應收的保費考慮在內。所以,臺灣全民健保收回這筆款項的時候,公司的利潤不會有變化,有變化的只是現金流。而這裡提到的現金流,就和我們接下來要介紹到的現金流量表有關。
3、現金流
現金流反映的是一個公司的續航能力,它反映公司運營過程中有沒有足夠的錢可以花。
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公司的現金流,最好的辦法是閱讀現金流量表。不過,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和我們生活中現金的概念不太一樣。在這裡,現金指的是現錢、銀行存款、應收帳款以及一些比較容易通過售賣而變現的資源。通過閱讀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判斷一個公司的資金鍊會不會中斷,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危機。
前面說到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都聚焦於公司。通過閱讀這些報表,我們可以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而公司的經營目的是保證股東的利益。說白了,就是讓股東能賺錢,也就是讓你的股票增值。
4、股東權益變動表
股東權益變動表。這個表編制的目的就是看公司是不是把應該分給股東的錢照數分發。在閱讀股東權益變動表的時候,需要注意這樣三個概念。
首先是資本公積,它的意思是股本,就是說股東組建這個公司投了多少錢;其次需要了解的是保留盈餘,它指的是公司從過去累積的淨利潤中提取的一部分錢,這部分錢保留在公司內。
它其中一部分屬於盈餘公積,指的是公司的內部積累,可以出於特定需要用出去,比如修建員工宿舍。而另一部分則會被看作未分配利潤。對於這一部分錢,公司會在以後的年度對這些利潤進行分配。最後需要了解的概念是現金股利,它指的是公司發給股東的股利。
了解了這三個概念,我們才能通過資本公積了解一間公司的基本盤大不大,從而判斷它的實力;通過保留盈餘了解公司的日常經營順不順利,有沒有給自己留足夠的資金;通過現金股利,我們能夠知道公司是不是足夠照顧股東的利益。
一間公司,不管它的業務是什麼,本質上是一間管理錢進、錢出的機構。
通過資產負債表,我們可以知道公司名下,留存哪些值錢的東西;通過利潤表,我們可以了解公司關於「進錢」的信息,比如公司每年有多少淨利潤;通過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了解公司關於「出錢」的信息,比如公司運營一個月的基本開銷有多大。而股東權益變動表,則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公司進錢的信息,如股東投資;也給我們展示了公司出錢的信息,如向股東分配股利。
只有搞清楚一間公司進錢、出錢的狀況,我們才能真的算了解一間公司的健康狀況,並以此作為自己的投資參考。
2
閱讀財報,發現企業的問題: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已經明白,財報可以給我們提供關於公司方方面面的信息。那麼,這些信息究竟有什麼用呢?
最直接的一個好處就是,通過財報中的數字,我們可以發現企業在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
比如,英特爾是全球聞名的CPU處理器公司,它每年的研發費用高達上億。在20世紀末,英特爾將研發費用的三分之一用於開發DRAM晶片產品。然而,後來的財報上的數據顯示,DRAM晶片產品的開發,只給英特爾帶來了5%的營業額。這項投入與回報是不成比例的。在了解了這一點後,英特爾果斷放棄了DRAM的開發,轉而專攻微處理器,在提升營業額的同時,也造就了英特爾公司以後的輝煌。
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閱讀財報可不是去為公司解決問題的。但我們可以通過發現公司的問題,為自己的投資決策做參考。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財報一眼瞅出英特爾DRAM晶片的開發只給英特爾帶來5%的營業額,我們就可能不會因為英特爾的名氣而投它。
除了從財務報表的數據上發現問題之外,我們還可以把公司的財務報表與競爭對手的財務報表進行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就會發現公司發展的瓶頸。
比如IBM有一段時間主機銷量下滑,它當時的執行長郭士納就結合市場,把自己公司和競爭對手進行比較。他發現主機銷量下滑,和質量關係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IBM固定支出高,導致主機價格比競爭對手貴。
如果我們像郭士納一樣,發現了IBM存在的問題。在投IBM時,我們可以觀望IBM有沒有對此採取相應的舉措。如果有,我們就可以提前買入IBM的股票。這樣一來,我們就可能佔領購買股票的先機。
當我們閱讀財報的時候,如果我們懂得將公司現在和過去作對比,我們還可以知道公司目前究竟是處於衰落中,還是發展中。
比如說柯達。柯達在20世紀中期,可以說是攝影產業不折不扣的巨頭,佔據90%的市場。在2000年時,營業額維持在143億美元。
然而到2003年,營業額下滑到41.8億美元。柯達裁員2.7萬人,並關閉了部分工廠。
到2005年,傳統攝影產品的營收衰退了18%,產生了高達13.62億元的虧損。與此同時,數字產品的營收卻增加了40%。
如果柯達的管理層能同時結合大環境來閱讀財報,他們就可以判斷得未來的產業趨勢發生了轉移——數字時代已經降臨。
但很可惜,柯達的管理層錯失了這個機會。這也告誡了我們,在投資的時候,要緊跟時代的步伐。
如果一間公司不能與時俱進,那麼,它衰落的速度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不僅如此,有時候數字上過於異常的表現,比如利潤突然走高,可能也在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公司可能存在財務舞弊的情況。
比如2002年,世界通信將39億美元電信維修的費用計在設備支出之下。機器設備屬於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是可以按年折舊。於是,這筆支出就名正言順地通過折舊的方式分40年平攤。
這樣一來,2002年的利潤大幅提高。股東看到利潤增高,可能會很高興,殊不知這是人為操縱的結果。
另外,我們在關注財報上的數據之餘,還可以關注財報後面附加的變動信息。那些信息可能是公司更換高階幹部、更換會計事務所的代表。在出現這些變動信息時,我們也需要保持警惕。尤其是公司出現虧損時,更換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極有可能就是公司作假的信號。
如金荔科技於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由於連年虧損,被打入特別處理股。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金荔科技更換會計事務所,利用財報進行造假,轉虧為盈,並要求上交所撤銷特別處理。
事情曝出後,上交所暫停了這個公司的上市。
3
通過財報,做出正確的決策:
既然財報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公司的問題,那麼,閱讀財報的人就能通過這些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對於股東來說,他們可以根據財報來決定要不要投資某家公司。如果一家公司財報上的數字足夠好看,又足夠真實,股東甚至不需要考慮太久,就會做出投資的決定。
比如股神巴菲特通過閱讀財報,知道沃爾瑪是一家持續發展的公司。所以巴菲特在投資沃爾瑪時,他與沃爾瑪的財務長只面談了兩個小時,就將15億美元直接匯入了沃爾瑪的帳戶。巴菲特這麼做,就是因為他充分相信沃爾瑪提供的財報。
我們雖然只是個普通股民,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家公司的股東。如果一家公司的財報好看,我們覺得他有長遠投資的價值,我們就可以入手他們的股票;相反,如果我們覺得公司的財報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提前做好風險預警,將股票賣掉。
第二節:資產負債表
1
用專業指標了解公司的償債能力
通過資產負債表,我們可以了解一個公司的資產狀況和負債狀況。那可能有人會問了,了解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有什麼用呢?
它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流動比率,也就是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例來判斷公司的償債能力。
其中,流動資產指的是一年內能轉換成現金的資產。它與非流動資產的區別就在於容易變現。
打個比方來說 ,一家生產文具的公司可能每天都能把文具賣出去;但如果公司想出讓廠房,廠房從掛牌開始到賣出去,再到把產權正式轉移給買主,可能就要折騰一年之久。所以,像存貨這類容易換成錢的資產屬於流動資產,而像廠房這樣不太容易賣出去的資產為非流動性資產。
流動負債則是指一年內就到期,並且必須用現金償還的債務。如果說流動資產的特點是容易變現,那流動負債的特點就是急迫性,它屬於公司迫在眉睫需要償還的債務。打個比方,我們平時生活中所用到的信用卡。在刷卡消費後,每個月都需要還款,如果不按時還的話,就會對徵信產生影響。這種債務就是流動負債。
所以,如果一個公司有足夠的流動資產可以覆蓋流動負債,那就說明這個公司的償債能力不錯。按照這個邏輯,在傳統的分析師看來,流動比率的底線是1,而在一些保守的分析師看來,公司的流動比率最好控制在在1.5以上。
分析師們的觀點對於所有企業是否都適用呢?答案是:未必。起碼對於現在的沃爾瑪來說,光看流動比率肯定會得出片面的結論。
近年來,沃爾瑪的流動比率一直在下滑。20 世紀 70 年代,沃爾瑪的流動比率曾經高達 2.4。可到 2006 年,居然只有 0.9,這個早就跌破了傳統分析師們的容忍底線。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否就意味著沃爾瑪已經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呢?其實不然。
沃爾瑪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當消費者刷卡消費的二至三天後,信用卡公司就必須支付沃爾瑪現金。但是對供貨商,沃爾瑪維持最快 30 天付款的傳統,利用「快快收錢,慢慢付款」的方法,創造手頭的營運資金。因為現金來源充裕且管理得當,沃爾瑪不必保留大量現金,並且能在快速增長下,控制應收帳款與存貨的增加速度。
所以,看上去沃爾瑪流動資產的增長遠比流動負債慢,但它的經營狀況一直很好。對其他廠商來說,流動比率小於 1 可能是嚴重警告;但對沃爾瑪,這反而是競爭力的象徵。
那麼,對於判斷債償能力,流動比率這個概念是否還具有參考價值呢?答案是有的,畢竟流動比率可以直觀反映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孰多孰少。
當流動資產多於流動負債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個快速判斷,因為一般資產多的時候,負債就很難成為大問題;而當流動負債多於流動資產時,我們就需要在心裡亮個小紅燈,去仔細了解一下公司的財務政策,以綜合判斷公司的償債能力。
除了流動比率,負債比例也可以用來判斷公司的償債能力。負債比例是指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
比如,沃爾瑪的競爭對手凱馬特在2000年的時候,流動比率高達12.63。光看這一項指標 ,我們可能覺得凱馬特的償債能力很強。
實際上,2000年,凱馬特發生了財務危機。凱馬特的供貨商不信任凱馬特,他們不願意賒帳給凱馬特。凱馬特只好現金取貨,所以,凱馬特只能儲備足量的現金,公司才能運營。為了擁有足量的現金,凱馬特不斷將資產變現,或是背上一些長期負債。
所以,凱馬特雖然流動比率很高,流動資產能夠覆蓋流動負債。但通過負債比率,我們知道凱馬特總負債要高於總資產,長期來看凱馬特是陷入了債務窘境。
對於零售業來說,負債比例過高是一個需要注意的信號。但有一句話說,隔行如隔山。所以,我們在閱讀財務報表時,也要將指標與行業結合起來。
比如在銀行業,負債比率高不是什麼大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銀行的主營是吸收存款,進行金融活動。我們把錢存在銀行,銀行就背負著償還我們本金的責任,而我們的本金會構成銀行的資本實力。
比如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建設銀行。這麼優秀的銀行,它的負債比率高達94%。這個指標看起來很嚇人,實際上是說它吸納的存款多,資本雄厚。
所以,在分析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時,我們要結合流動比率和負債比例兩個概念,同時還要考慮到企業本身的特殊性,這樣才能得出全面的結論。
2
用無形資產,預測公司的發展前景:
了解了公司的償債能力後,如果我們想從資產負債表中判斷公司的發展前景,還有一個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科目,那就是無形資產。無形資產是什麼?為什麼它事關公司前景呢?
《論美國的民主》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在19世紀末,歐洲商船和美國的商船競爭歐洲到美洲的貿易市場。當時,美國船隻的質量以及水手的待遇都不如歐洲,美國的商船卻漸漸在兩個大洲之間處於壟斷地位。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美國商船在運送貨物的時候不怕吃苦,即使在極端天氣下也會保證行船的時間。準時送貨逐漸成為了美國商船的標籤,當時的人們一提到美國的商船,就相信自己的貨物運送有了保障。
在這個故事裡,準時送貨就是美國商船的無形資產。它是公司的信譽,比歐洲船隻的質量更容易取得客戶的信任。
不過,在會計中,無形資產一般來說很難核算。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衡量無形資產的價值呢?一般來說,無形資產是公司資產溢價的部分。
比方說,你開了一家公司,公司資產進行評估後有一百萬。但如果你把公司賣給別人,公司的市價有120萬,這裡面的20萬就是你公司的無形資產。可以理解為,有人願意花額外的20萬買你公司的這塊招牌。
除了關注無形資產的數字之外,我們還需要對有可能會形成無形資產的企業活動進行關注。
什麼樣的活動有可能會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呢?
答案是研發活動。
如果是一家食品公司,那麼它開發烹飪的方法,就是一種研發活動;如果是一家藥品公司,針對病情研究有效藥物也是一種研發活動。
在進行研發活動的時候,必然會產生研發支出。有些研發支出的金額非常巨大,而且還不一定能夠保障企業的研發會成功。這也是很多商品製造成本低,但價格高得驚人的原因。
但只要這些研發活動中有一項能夠成功,可能就能讓公司形成金字招牌,從而成為公司的無形資產。
著名會計學者萊夫說過,每1元的研發支出,就可能產生20%的未來投資回報,效益持續5-9年。
在作者劉順仁看來,判斷一家公司有沒有前景,可以看它在處於逆境時,是否會砍掉研發支出。
如果一間公司身處逆境,還能想著在研發上下狠功夫,這樣的公司在度過難關後很有可能會崛起。
當然,這並不是說只要肯在研發上花錢,就能穩賺不賠,公司的前景就一定好。
比如過去手機行業的龍頭大哥諾基亞。諾基亞不願意直接套用安卓系統,而是把資金用來開發新的系統——塞班系統。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快速發展,諾基亞手機的塞班系統卻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因而被市場淘汰。
這就告訴我們,如果研發活動不經過市場調查,而是憑藉一腔熱血盲目行事,那麼它也不會讓企業走向成功。
所以,我們在看財報的時候,要綜合看待企業的無形資產。一方面可以從企業財報中無形資產、研發成本這兩項列報的數字出發,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關注產業趨勢、市場環境,從而綜合來判斷企業的前景。
3
用短期投資了解公司的應變能力:
除了以上幾個要點以外,資產負債表中還有一個讓人比較容易忽視的科目,它的名字叫交易性金融資產。這個名字乍一聽,讓人覺得特別高大上,感覺不是入門級的人士能夠理解的。但實際上,這個科目非常好理解。
它就是指公司會在經營之外,拿出一些錢進行短期投資,很多都是一年為期。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這個科目?它與市場變化究竟有什麼聯繫呢?
微軟的CEO比爾.蓋茨曾經在一次專訪中提到過,他希望公司的現金和短期投資的收入加在一起,能夠確保微軟在不盈利時仍舊可以進行研發活動、支付工人工資。2000年,微軟的現金和短期投資收入就開始高於公司的營業收入。
到2003年的時候,其現金和短期投資收入已經高達490億美元,而營業收入只有321億美元。
如果我們閱讀2003年微軟的財報,我們會發現微軟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可能遠遠大於營業收入,這使得微軟看起來有著大量的閒置資金,但這能在微軟面對市場變化時,提供了試錯的支持。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對市場的預測是對的,但如果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大膽嘗試,公司更有可能屹立不倒。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公司短期投資項目,可以看作是公司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給自己開闢的一條求生通道,它可以讓公司在資金短缺的時候快速變現,以度過危機。
通過如何閱讀資產負債表。我們知道了如何計算流動比率、負債比率,並以此判斷公司的償債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關注無形資產、短期投資在財報上列出的數字,以此判斷公司是否有足夠的潛力進行未來發展。
第三節:利潤表
1
透過價格判斷公司競爭策略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價格政策判斷公司的競爭策略。
拿汽車行業中自動駕駛的老大特斯拉來說,他們正準備在中國進行第二輪的漲價,理由是人民幣貶值,但特斯拉官方曾經承諾,特斯拉出口的車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價。
本來他們希望通過統一售價的方式來標榜公平,不曾想現在在中國說漲就漲。和特斯拉不同,蘋果手機則一早就在不同的地區採用不同的價格,這種在不同的地域採取不同的價格政策是一種差異化策略。
其實,價格除了受關稅、物流成本的影響之外,歸根結底是受供求關係影響的。特斯拉、蘋果在不同的地區,進行不同的價格,目的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供需關係,制定對自己最有利的價格。
我們在閱讀財報的時候,除了閱讀營業收入列報的數字,也要注意閱讀財報後面附加的一些說明,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公司的競爭策略是不是通過價格差異化形成的。
除了價格差異化以外,有的公司的競爭策略則是產品差異化。比如一些奢侈品牌,它們價高是因為它們的產品與其他的普通品牌有高度的差異性。而且,這種高度的差異性被顧客認可,顧客願意為其中的差異性買單。
比如像一些奢侈品包包的品牌:愛馬仕、香奈兒等,它們的價格動輒上萬,表面上看是品牌效應,但實際上是他們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這份不可替代性與包包的設計有關,比如香奈兒的包能引領潮流,現在很多包包的樣式都是模仿的香奈兒。
奢侈品的競爭策略是產品差異化,這一點大家都能想得到。還有一種情況是,整個行業的競爭策略是產品差異化。
如何判斷一個行業的競爭策略,這時候我們如果會看財報,通過毛利率,我們就能判斷出它的競爭策略。
毛利率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看它的計算公式,就是毛利與銷售收入的比,而毛利則是指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的差額。如果你還是覺得不懂,你還可以這樣理解,毛利率是指公司每銷售一件產品,它獲利的百分比是多少。
比如,如果我們想判斷白酒行業的競爭策略。我們只需要對比超市裡售賣的本土白酒和其他酒類的毛利率。
一般來說,超市售賣的白酒,不說那種高檔貨,就是普通的品牌,毛利率能達到60%;而超市售賣的其他酒類,毛利率大概在20%左右。
這樣來看,白酒整個行業的利潤都比較豐厚。這就說明,和其他酒類相比,在消費者心裡,他更願意花更多的錢來購買白酒。這說明什麼?
說明白酒在消費者心裡具有其他酒類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說,白酒在和其他酒類競爭時,是具有優勢的。因為它的競爭策略——產品差異化被消費者認可。
除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之外,有的公司會把成本控制作為公司的生存之道。這樣的公司往往是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與競爭對手抗衡。
比如說蘇寧電器。2003年左右,蘇寧電器就是走的低價路線。通過看那個時候的財報,我們可以計算出它的毛利率為14%,一般電器行業的毛利率是在50%左右,蘇寧電器的毛利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利潤空間比較小。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那就是蘇寧電器是通過成本控制的方式實現低價的。
接著,我們可以關注一下蘇寧電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數據。2003年左右,蘇寧電器財務報表顯示,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只佔總營收的10%左右。一般電器行業的銷管費佔總營收的比例為20%左右。
也就是說,蘇寧電器支出低、利潤空間也不大,所以我們可以確定蘇寧電器的競爭策略是成本控制。
2
通過相應指標,了解公司競爭力
通過價格,我們可以了解一個公司的競爭策略。但光從競爭策略,我們是沒辦法判斷一個公司的競爭力的。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公司的競爭力,從而判斷同一行業,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個角度來考慮。
第一個角度是營業收入的增長是否持續穩定。
由於營業收入增長的穩定性能夠反映公司的競爭力,有一些公司會把營業收入增長率當作公司的經營目標。
比如通用電氣。它的前執行長伊梅爾特曾經設置過一個目標,要求每年營業收入的增長率能夠達到5%以上。在多數企業過度關注獲利增長率的背景下,伊梅爾特為什麼會偏偏關注營收增長率呢?
因為他發現,如果以獲利增長率為主要參考指標,很多高階經理人就會害怕犯錯誤,不敢嘗試創新。畢竟萬一搞砸了,利潤率沒上去,經理人免不了背鍋。
而且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求穩比求快重要得多。
當時的通用電氣已經是業內巨頭,營收狀況良好,沒必要急功近利地突破。穩紮穩打,擴大優勢才是王道。於是,在伊梅爾特的帶領下,通用電氣通過向一些頻臨絕境的航空公司注資的行為,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飛機租賃服務商,每年的營業收入增長額在5%到10%之間,非常穩定。
不過,僅看營業收入也很局限,因為營業收入相當於銷售額,它所列示的數據是沒有扣除成本的。所以,我們在看利潤表的時候,也可以關注一下利潤是否處於穩定、持續增長的狀態。
比如沃爾瑪,它的做法就跟通用電氣截然不同。在管理層看來,沃爾瑪就是要降低成本,這樣才能通過「每日低價」創造競爭優勢。而且,它最重要的經營目標之一,便是追求獲利增長率高於營收增長率。多年以來,沃爾瑪都看重獲利增長率這個指標,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也非常穩定。我們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無論是偏重營收率還是利潤率,它們都是衡量企業營收增長是否穩定的指標。
第二個判斷公司競爭力的角度,就是計算公司的資產周轉率。
資產周轉率,它的計算方式是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資產,它實現了企業經營期間全部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而不同的行業,需要算的資產周轉率不一樣。
拿沃爾瑪來說,除了關注營業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資產周轉率來判斷公司的競爭力。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沃爾瑪是靠增加店面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營業收入。如果我們算一算固定資產周轉率,就可以判斷沃爾瑪的店面數是不是過多,有沒有對競爭力造成不良影響。
比如在20世紀末期,沃爾瑪的固定資產周轉率為6倍,可等到21世紀初的時候,固定資產周轉率跌落為3倍。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沃爾瑪購買一個新店的價格變高,也有可能是因為沃爾瑪的新店不能售賣出足夠多的商品。不管原因是什麼,這都給了沃爾瑪一個警告,競爭力在下降,開新店可能並不能解決競爭力下降的問題。
第三,通過每人營業額,判斷公司競爭力。
什麼是每人營業額呢?它的意思是每個人創造出來的營業額。我們閱讀利潤表的時候,可以把當年的營業收入比上公司的人數。通過計算得出的結果,就是每人營業額。
那麼,每人營業額有什麼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家得寶這個案例。
家得寶是美國第二大家居用品店,它曾經發現顧客在購買家居用品的時候,結帳的隊伍很長。於是,家得寶就把結帳方式改成了自助式結帳,並下達了一個指令,那就是每個員工都需要協助顧客購物,並且把每人營業額算入了員工的KPI。
在此之後,家得寶的顧客結帳時間減少40%,營業收入大大增加,每人營業額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每人營業額高的公司,工作效率和積極性也偏高,公司競爭力自然就越強。
第四,非營業收入的變動。
我們都知道,公司開門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公司通過經營,取得的收入叫做營業收入;但如果公司領導人突然買了一張彩票,這樣獲得的收入與公司經營無關,就叫非營業收入。
我們在閱讀利潤表的時候,也要看看非營業收入的變化。如果非營業收入大幅上升,就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這可能有損於企業的競爭力。
比如鄭州百文集團,從1994年到1997年,淨利一直都呈上升趨勢;但到了1998年的時候,卻出現了巨額虧損。
審計機構在具體審查的時候發現,鄭州百文集團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短期套利,這筆高額的非營業收入挽救了鄭州百文集團的帳面數字,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無法靠經營盈利的事實。
一旦短期套利出現問題,整個公司的虧損就顯露於人眼前。
綜上所述,想要了解一個公司競爭力,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出發。
首先,是每年營業額、利潤的增長是否持續、穩定。這反映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然後看資金周轉率,這反映公司資產的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再看每人營業額,這反映公司的人力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最後看非營業收入。
非營業收入和公司經營無關,一間公司如果是靠非營業收入支撐,那說明公司可能存在管理問題。
3
滿足客戶需求,打造盈餘品質
學會通過相應指標,了解公司競爭力後,我們還要知道一點:一個公司,要想讓自己長期處於有競爭力的狀態,歸根結底是需要打造高質量的盈餘品質。
什麼是盈餘品質呢?為什麼我們要看盈餘品質呢?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只是通過看一家公司的利潤表,從而去評估這家公司是否具有靠譜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很有可能我們就會被迷惑。因為這些數據很容易被摻雜水分,成為注水牛肉。
所以,我們需要從不同指標去看這家企業的盈利能力,那些能真正反映一家企業實實在在盈利能力的指標,就叫「盈餘品質」。
一般來說,優秀的盈餘品質由以下五項條件構成:高持續性,高可預測性,低變異性,變現可能性高,人為操縱率低。
在這裡,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天,作者劉順仁和朋友在美國逛家得寶。他朋友把客廳的牆弄贓了,他希望購買一種可以補色的油漆。但在家得寶,店裡的油漆和朋友家裡的顏色不一致。於是他們就找服務員諮詢,沒想到的是,服務員用店裡現有的油漆調出了符合朋友要求的顏色。這一點,讓他和朋友都很驚訝,服務員不僅滿足了客戶需求,還一舉贏得了客戶的信賴。
後來,作者發現家得寶也開始進入非 DIY 市場,以外包技術工匠的方式幫顧客裝地板、地毯、瓷磚。漸漸地,家得寶儼然成為解決家居問題的全方位公司。在這種不斷將核心能力向外延伸的模式下,它的盈餘也持續增長。1985 年到 2005 年,家得寶的平均年盈餘增長率為 21.22%。
家得寶靠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盈餘的持續性,良好的持續性讓它的業務長盛不衰,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盈餘品質。
但是,光靠盈餘的持續性,家得寶也不可能獲得這樣可觀的盈餘增長率。他們的客戶有這方面的服務需求,而且需求量很大。恰好家得寶公司有能力提供這種大範圍的高品質服務,所以兩廂情願,才造就了家得寶在非DIY市場的如魚得水。
所以,我們既要著力提高企業的盈餘品質,也要將盈餘品質和客戶的需求結合起來.
通過如何閱讀利潤表。知道了公司的競爭力和競爭策略、管理水平息息相通。
通過關注公司的產品價格,我們可以了解公司當前的競爭策略;通過人力、資產的利用效率和顧客需要的重視程度,我們可以了解公司的管理水平。最後,結合營收增長率、利潤增長率、非營收變動,我們可以綜合判斷公司的競爭力。
第四節:現金流量表
1
企業現金短缺的危害
在作者劉順仁看來,回收現金是企業經營最基本的原則。為什麼這麼說呢?
戴爾公司在20世紀末曾經面臨過一次很嚴重的虧損,當時的戴爾總裁反省時曾說過,他太重視利潤增長了,反而忽略了資金周轉的問題。一個企業好比一輛車,現金流就好比油。車只顧著往前跑,油箱沒油的時候,車就會開不動。
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企業只盯著利潤增長,卻不考慮實際的收款情況。那麼等到資金不足的時候,就沒法經營了。
所以,後來戴爾就制定了一個到現在為止還在遵守的規則,就是重視現金流量的增長,且重視程度要高於利潤增長和營業收入的增長。自此,戴爾就沒有再出現沒油跑不動的情況,並且成為了全世界資金管理最有效率的計算機信息公司。
那麼,資金短缺的危害,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將以房地產為例,具體給大家講解一下資金短缺的危害。
首先,資金短缺會影響正常的經營活動。
關注房地產新聞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購買房產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遇到爛尾房。因為一旦遇到了爛尾房,我們付出的錢就算打了水漂。如果是有貸款的,處理起來更麻煩,需要政府插手才可以不還貸。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爛尾房開發商是黑心商家,他們籌集了客戶的資金後就捲款潛逃了。但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數的開發商是資金鍊出了問題。
比如江蘇有一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他們開發了一個新的樓盤。當時,房子修建已經到最後階段了,還需要幾個月就能交付。可就因為資金鍊中斷,房子的後續工程不能繼續,於是就成了爛尾樓。
由於房子沒有達到交付標準,住戶也沒辦法搬進去。很多住戶的錢都打了水漂,有一部分甚至還需要繼續還房貸。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除了影響經營活動之外,資金短缺也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
比如:房地產裡有一些房子修好了,也交付給住戶了,但是因為企業還欠著銀行的錢,因此遲遲無法辦理房產證。
比如湖北一家投資公司曾經開發過一個樓盤。那個樓盤是2011年建成的,很多住戶已經搬進去住了好幾年了。但這個投資公司在交房後,由於資金鍊斷了,還欠銀行的錢,導致房產證辦不下來,所以這些住戶到今天都沒有拿到房產證。而有的人家,還因為沒有房產證,不能落戶,影響孩子上學,可見,公司的償還能力不夠的話,也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對公司來說,一間公司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資金流,輕則會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和信譽;重則是影響公司的經營活動,直接可能就讓公司關門大吉。現金流對公司的影響那麼大,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公司的現金流。不要僅僅因利潤高,就貿然投資。
2
通過現金流,判斷公司經營狀況
如何根據現金流來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呢?一般來說,我們會觀察利潤與現金流是同一方向變動,還是反方向變動,進而做出判斷。下面,我們將分為三個情況來討論。
情況一:利潤增加,現金流也增加。
這種情況是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期望獲得的理想狀況,這說明公司對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的管理都非常得當。這樣的公司現金流比較健康,入手這類公司的股票,不用擔心他們會因資金中斷而影響股價。
應收帳款指的是別人欠我們的錢,這些錢有沒有收回是不影響利潤的核算的。但是,如果把別人欠我們的錢收回了,我們的資金流就會增加。如果我們在利潤增長的情況下,現金流也在增長,那就說明我們收回了足夠多的款項。
應付帳款指的是我們欠別人的錢。利潤增長的時候,現金流也增加時,至少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收到的貨款要比欠別人的貨款多,所以還完了錢,現金流還有增加;另一種情況是,公司比較急迫的債務少,收回了款不用全部用來還債。
收到的錢比還出去的錢多,說明公司的運營資金是通過銷售貨物、提供服務獲得的。這種渠道比較可靠,公司後續發展像銀行貸款的可能性比較低,運營壓力小。
情況二:利潤增加,但是現金流減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應收帳款仍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但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看看是不是存貨出現了問題。
利潤增加,現金流反而減少,說明有一部分應收帳款沒有收回。應收帳款沒有收回,公司索要無果,公司就只好把沒有收回的款項記為壞帳。
壞帳這種情況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非常常見。公司運營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貨賣不出去、原材料成本高等等,這些都會導致公司無法支付欠別人的款項。那麼,別的公司收不到錢,就只能把這筆錢當壞帳處理。正是因為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公司一般會提前按照應收帳款的比例提取壞帳,意思就是提前就做好有一部分錢收不回來的準備。這樣一來,會計在核算利潤的時候有了進退的空間。
不過,有時候,公司收不回的款項過大,會給公司造成損失。公司就會考慮請催收公司幫助自己收款。催收公司收回款項後,公司就會取消之前提取的壞帳。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增加自己的現金流。所以,當你持有某支股票有壞帳的情況時,如果你聽說了他們要僱傭催款公司的新聞,那麼那支股票就先別賣。因為,等催款公司收回款後,公司的現金流增加了,股民對公司運營有了信心,這支股票就會上漲。
為什麼存貨也會導致現金的流出?
有的公司利潤增加後,可能會擴大生產規模,這樣就導致了存貨增加。對於一些行業來說,它們的存貨減值就非常快。什麼是存貨減值呢?就是商品存貨的初始計量雖然已經入帳,但後續可能發生損毀和價格下跌,這個質量減損的過程就叫存貨減值。電子品行業,時尚、服飾行業等都是存貨減值的重災區。一旦存貨跌價,那就意味著先前的現金投入收不回來,那麼現金就會流出。
在閱讀財務報表時,我們可以重點閱讀財報的附註,那裡會對公司管理存貨的方式有一些說明。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存貨是否會對公司構成壓力。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是不會對公司構成壓力的:
一種是寄銷。比如超市裡擺放的商品不是自己花錢進的貨,而是超市提供貨架,廠商可以把商品寄放在超市售賣,然後超市通過提成的方式賺錢。這樣一來,對超市而言,它就不再有存貨的壓力。
另一種則是採用零庫存的管理模式。比如豐田汽車就採用的這種管理模式。他們提高生產效率,謹遵先有訂單後生產汽車的原則,確保車不會因為賣不出去而砸在自己手裡。
第三種情況,那就是獲利減少,現金流增加的情況。
這種情況可能大家不太能理解,利潤都變少了,現金流怎麼會增加呢?其實,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公司糾正自己過去的經營錯誤、經營管理出現轉機的時候。
比如,臺灣的力廣科技在1998年的時候出現了巨額的虧損,虧損金額高達14.4億元。同一年,為了解決過去的遺留問題,力廣科技的管理層一方面大量提列應收帳款的壞帳、存貨跌價所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積極回收應收帳款,處理存貨危機。
所以,力廣科技當年的獲利雖然不多,但現金流開始增加,反映了公司在向好的方向開始改變。
綜上,在通過現金流判斷公司經營狀況時,可以結合利潤增減來看。當現金流增加、利潤增加時,說明公司應收帳款、應付帳款管理得當,這樣的公司資金流健康,值得投資;當現金流減少、利潤減少時,說明公司的應收財款可能出現壞帳,這時需要關注他們是否有催收方面的信息。如果有,公司的股票很有可能上漲;當現金流增加、利潤減少時,這釋放的可能是公司正整頓內部的信號,說明公司可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你投資股票的好機會。
3
通過投資和融資,判斷公司健康狀況
前期所講的現金流的狀況,都是從公司的經營活動這個角度來說的。除了經營活動會產生現金流之外,籌資和投資活動同樣可以產生現金流。
籌資活動指的是企業為滿足生產和發展的需要,通過改變企業資本及債務規模和構成而籌集資金的活動,像我們常說的找銀行貸款,就是通過籌資活動而取得的現金流。
投資活動指的是企業購置和處理長期資產的活動。比方說公司急需錢,就把廠房賣了;又或者企業長期投資某個金融產品,這樣產生的現金變動就屬於投資活動。
一間公司,現金流是否健康關鍵是看經營活動、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的動向。經營活動,前面說了很多,在保證日常經營的情況下,一定需要有充足的現金。這裡的現金可能來源於公司日常經營所得,也有可能來源於籌資。
不過,這並不是說,公司的現金是越多越好。因為公司現金過多,勢必會影響投資活動。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投資活動,說明它從來不買固定資產、不建廠房、沒有研發活動,也不會收購公司,這樣的後果就是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營。
正是因為如此,華碩電腦在20世紀末期的現金政策就引起很多業界人士的質疑。那時候,華碩每年的現金流入在100億以上。儘管這種現金流規模很大,但這並沒有引起大家的讚美,反而引起業內人士的質疑:
你華碩這麼大一個企業,而且做的是電腦科技,拿著那麼多錢,既不像蘋果那些建立線下實體店,又不像華為那樣投入高額的研發費用,你這樣怎麼產生新的利潤增長點呢?光囤積現金沒有意義啊。
畢竟,現金要流動起來才有意義,才能產生新的效益。華碩手握大量的現金流且毫無動作,所以必然引起大家的質疑。
實際上,華碩電腦不是不願意花錢,而是在暗中進行布局。從2001年開始,華碩電腦一方面實施巨獅計劃,大規模地投產,企圖讓公司走向規模經濟之路;另一方面,華碩電腦每年進行50億元以上的投資。
在2001年,2002年,2003年,華碩電腦的投資數分別為66億、96億和140億。經過這樣的一番轉變後,華碩的現金在總資產中的比重由70%下滑到13%。現金比重的持續下滑,終於,華碩電腦的現金存量達到行業正常水平。
當然,華碩不是為了降低現金流而降低,以往它手裡錢多,後面通過投資、擴張等途徑把錢花掉,換來了企業整體規模的提升。以前公司不夠大,錢還多,所以現金流佔比高;現在公司規模經濟提升限制,錢還少了,所以現金流比率自然下降。而且,這種穩步下降的趨勢是良性的,符合企業花錢投資擴大經營的規律。
所以,我們在看現金流量表的時候,不要光看現金流佔總資產的具體數字,還應該把連續幾年的現金流量表拿出來對比。如果一家公司現金流很充裕,通過穩步投資的方式減少現金佔資產的比重,我們就可以認定它走在讓現金流變得健康的路上。
通過如何閱讀現金流量表。結合利潤與現金流方向,我們可以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尤其是應收帳款、應付帳款、存貨的管理狀況;結合現金佔總資產的比例,以及籌資活動、投資活動中現金流的動向,我們可以判斷現金存量是否合理,並在此基礎上,判斷公司的現金流是否健康。
第五節:股東權益變化表
1
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首先,我們先來看如何判斷股東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具體有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看股東權益表上歷年的現金股利發放情況。
現金股利,是以現金形式分配給股東的股利。在作者劉順仁看來,現金股利代表公司的財務能力。比如在2004年7月,微軟決定在未來四年,發放每股3元錢的現金股利。
在公布這則消息之後,比爾.蓋茨遇到了很多跟他打招呼的陌生人,那些陌生人向他重複一句話,「謝謝你的三元錢」。從陌生人對比爾蓋茨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發現,股東因為發放現金股利增強了對公司的信心。
既然發放股東紅利有這樣大的好處,那是不是就說明公司應該多發放現金股利呢?當然不是,其實在發放股利的時候,公司也需要滿足一些限制性的條件。
一是,當公司營運資金周轉不足的時候,會限制現金股利的發放。
這個很好理解,如果不顧公司經營,也要給股東發放股利,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對股東來說,還是希望公司有著更長遠的發展,這樣他們會收穫更多的利潤。
二是,當公司有良好的投資機會或者是擴張契機時,會限制現金股利的發放。
比如,有的公司處於成長期。在這一階段,公司可能就希望把錢留在公司內,尋找良好的投資機會或者擴張機會。如果把錢給股東發股利了,公司的成長就會受到影響。儘管市場會因為公司不發放股利,而出現負面的解讀。但對於成長階段的公司,不發放股利並不是壞事。
第二種方法是計算現金股利與淨利的比值。
通過計算現金股利佔淨利的比例,我們能判斷一間公司的利潤分配率。如果看近幾年的利潤分配走向,就能判斷公司經營是不是夠穩定。
比如沃爾瑪現金股利與淨利的比值從10%上升到25%,然後也一直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但沃爾瑪的競爭對手凱馬特的現金股利比淨利的比值處於起伏不定狀態。對比這兩個公司,我們就可以知道沃爾瑪的財務狀況更好。如果我們想買百貨業的股票,沃爾瑪可能會是比凱馬特更優的選擇。
2
看股東權益變動表,了解員工福利
除了要保障股東的利益,員工的福利也是非常重要。雖然說公司的員工是為了股東打工,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激勵措施,員工可能會陷入沒有幹勁的狀態。而好的管理者,則會平衡股東和員工之間的利益,讓每個群體都感覺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那麼,公司是如何保障員工利益的呢?
第一個方法,我們可以看股東權益表上的股票選擇權這一欄,這是公司為激勵員工而採用的方法。
英特爾前總裁格魯夫就說過:「以我在知識產業服務40年的經驗,我實在找不到哪種方法,會比股票選擇權更能有效地讓員工與公司產生休戚與共的關係。」
正是因為股票選擇權有助於提高士氣,沃爾瑪就在公司給予高級經理人股票選擇權的待遇。具體操作就是,員工有權利在一定期限內,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公司的股票。在這個方法基礎上,後來出現了限制性配股。員工在獲得公司股票的時候,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微軟就曾經要求員工必須在公司待滿五年,才能夠出售公司給予的股份。
除此之外,有的公司還推行了公司股票增值計劃與高階主管認股權。比如IBM就是其中一員。這其實也是限制性配股的變相體現。股票增值計劃是要求公司的股票增值10%,高管才有資格享受分紅;而高階主管認股權則是指,高管必須用年終獎的10%買進公司股票,並持有兩年。在這一情況下,公司會給高管兩倍的股票。
類似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所有的方法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讓員工與股東風險共擔,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為公司經營作出貢獻。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給員工股票的時候,很有可能需要發行新股,這樣可能會影響到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通過淨收益/普通股份總數。由於公司某一年的淨收益是確定的,發行新股則會導致市場上股票數量變多,公司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每股收益下降的現象。
每股收益下降,一般來說可能是公司經營出現問題的信號。但如果是為了給員工股份而造成每股收益下降,代表公司有考慮員工的利益,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
3
通過股東投資回報率,了解公司經營問題
雖然股東權益變動表是一張圍繞股東的表,但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洞悉公司的經營狀態,美國國家銀行執行長休麥科爾,曾在參加大學演講的時候,有同學問他,對於一個公司而言,最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什麼?
當時,休麥科爾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公司的股東投資回報率。股東投資回報率,就是需要參照股東權益表計算的數據,公式是股東投資回報率=淨利潤/ 股東權益。比值越高,說明股東的回報就越大。
通過關注股東投資回報率的變化,可以判斷公司當前的經營方式是否有問題。一般來說,股東回報率越高,企業經營狀況就越好。
比如青島啤酒原本是落後於燕京啤酒的,但從2002年開始,青島啤酒的股東權益回報率發生了變化,有趕超燕京啤酒的趨勢。在作者劉順仁仔細研究了青島啤酒後發現,青島啤酒收購了很多小廠來擴大規模,從而使股東回報率提升。這說明,青島收購小廠,從而使股東回報率提高的經營方式是有效的。
當然,這倒不是說沒有特殊情況。有時候,如果我們覺得股東權益回報率的變動有點異常,我們需要予以注意。
比如中國科學院科健集團有限公司在2000年到2004年,股東權益回報率分別是-0.69%,-0.26%,1.83%和-87.8%。但到2005年的時候,它的股東權益回報率飆升至293.4%。
與此同時,中科院的股價卻從每股11元降到了2元錢。這在市場上屬於不尋常的情況,果然後來中科院經人舉報,原來它有偽造財務報表上的數據。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一點,股東權益回報率並不是公司的唯一奮鬥目標。因為一間公司要發展,總是會有一些支出,如研發活動、投資行為等,雖然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效,但長期來看是對公司經營有好處的。
所以,如果只是追求股東權益回報率的數據好看,公司很有可能會陷入不作為的狀態,減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