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千古教子良方,《三字經》中的十個典故

2020-12-15 合陽縣婦女聯合會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傳統啟蒙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其短小精悍、通俗易記、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家喻戶曉。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以下十個典故,放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依舊有著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01

『 昔孟母,擇鄰處 』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

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

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

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02

『 子不學,斷機杼 』

《孟母斷機》

孟子進入學堂後,經常逃學,一天,他很早就回來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看見他,便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

孟母剪斷正在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

孟子聽後感到非常後悔,從此以後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03

『 香九齡,能溫席 』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

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蓆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裡,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

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04

『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

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05

『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06

『 融四歲, 能讓梨 』

《孔融讓梨》

「融四歲, 能讓梨。弟於長, 宜先知。」這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

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07

『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

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

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08

『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

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後來終於得到重用,當上了會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09

『 頭懸梁 』

《孫敬懸發》

孫敬,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裡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

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裡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10

『 錐刺股 』

《蘇秦刺股》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合縱抗秦,為六國之相。

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家以後,家裡人都不願意搭理他。蘇秦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

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

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學業有成。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遊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

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古代兒童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現在《三字經》依舊是兒童啟蒙教育的讀物,

裡面很多典故是教子良方,

還有很多典故對端正孩子們的思想、

重視禮儀孝悌等方面有很大啟迪作用。

(本文來源:家風家教)

新聞有高度,思想有深度;

做事有態度,做人有溫度。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裡的十個典故,千古教子良方
    ——《孟母三遷》《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 穿漢服誦家風三字經 南京小學娃娃聽家訓話家風
    新華網無人機隊:劉沛、應康偉、仲柏旭攝  6月15日下午,南京市「好家風,伴我行」傳統家訓文化校園、社區體驗活動走進南京市新城小學南校區,為家長與孩子們講述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晚清名臣曾國藩、清代兩廣總督鄧廷楨、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總理治家教子、修身正己的生動故事。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2020-07-02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三字經」走入南京小學課堂 傳統家訓箴言受熱捧
    這是南京市紀委與教育部門共同主辦的「好家風,伴我行」傳統家訓文化校園活動中的一項,朗朗上口的「家風三字經」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當天下午,作為南京市「好家風,伴我行」的首場校園體驗活動,南湖第一小學的30多名學生與部分家長在教室裡共同上了一堂「家風課」。
  • 曲阜市民孔令紹改編《三字經》、手書家訓傳承好家風
    作為孔子後裔,曲阜市民孔令紹結合社會發展,家庭實際,充分挖掘整理孔氏家風家訓,以學傳家,以德立世,用實際行動踐行良好家風傳承。「立根本,成大器。這個立根本就是說做人要有一個底線。這是整個我給你編的這個三字經的一個結尾,上邊說的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你只有懂得了這些做人的道理,才能學到做人的根本。」
  • 家訓《三字經》
    家訓《三字經》 2017-07-25 02
  • 南京:啟動"好家風,伴我行"傳統家訓文化體驗活動
    今年5月,南京市紀委深入挖掘南京本土廉潔文化資源,聯合省內外十多家媒體共同推出「家風雋永德潤金陵」南京歷史上的傳統家規宣傳月活動,集中講述20多個南京優秀的家規家訓及家風故事,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 【家風故事匯】第四十九期|高碩:我的家風家訓故事——自強不息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
  • 耕田不將書田誤 家風家訓傳千古
    該村在崇文重教中建立起狀元室、公德室、圖書室、關心下一代人文展覽教育館、關愛教育激勵基金聯合會、家長繼續教育學校……(7月28日《潁州晚報》)    繼承傳統文化,敦厚之「家風家訓」,是其中重要部分。而重知崇文,更是國人家風家訓中的深厚內容。在中國人的家庭與家族中,家風家訓,讓國人傳統美德得以上行下效,代代相傳,融入血脈中。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家人、族群共立於世的堅實根基。
  • 家風「三字經」匾牌高高掛
    1月6日,在魯山縣磙子營鄉裡溝村,一塊塊製作精良、白底黑字、上面印製著新時代家風、家訓、家規的小匾牌,高高地懸掛在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邊,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我們村提出的新家風、家訓、家規,目的是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促民風、以民風促進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從而推進村裡的脫貧攻堅戰,弘揚新時代的鄉風文明。」裡溝村黨支部書記劉權介紹道。
  • 楊震家訓:清白廉潔傳千古
    正如她所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楊震以「四知拒金」的高風亮節和「清白傳家」的赫赫盛名,被濃墨重彩地載入史冊,為後人所傳頌。    史料記載,楊震從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途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為答謝楊震推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趁深夜無人之機送給楊震,卻遭拒絕。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
  • 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 | 臺灣池學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
    本論文以「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為題,在於對池氏偉人——池王爺保民義行的崇拜和藉由搜集、閱讀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研究池王爺信仰的文化意涵與中華家訓家風的關係及意義,並就池王爺精神在兩岸民間信仰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作一番探討。
  • 頭條||【家風家訓館】來自基層的最美「和」聲----高臺縣各鎮、部門(單位)經典家風家訓展播
    近年來,高臺縣婦聯貫徹落實全國、省、市婦聯「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工作要求,創新舉措紮實開展家庭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引導廣大家庭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推動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高臺縣的普通家庭,一起感受她們的家風家訓之美......
  • 「家風家訓」|家訓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過去,家風是一整個大家族的傳承根本;現在,家風仍是一個個小家庭的立足之基。家風對一個人成長成才的環境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健康發展。
  • 東裡鎮家風家訓宣傳漫畫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弘揚家庭美德,推進「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建設好家庭」主題活動及家風家訓活動示範點建設工作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社會風氣天朗氣清,源於家風的純正那麼,如何傳承好家風家訓呢?走!小編帶您去瞧瞧~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通過宣傳這些孝老愛親、敬崗愛業、熱心公益、教子有方、品質生活等事跡,倡導在良好的家風影響下傳承信念與追求的目標。
  • 新時代家風「三字經」牌匾 掛在家家戶戶大門口
    10月26日,在魯山縣磙子營鄉裡溝村,一個個長寬不過40釐米、製作精良、白底黑字、上面印製著新時代家風、家訓、家規的小匾牌,高高地張掛在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邊(上圖),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我們村提出的新家風、家訓、家規,目的是以家訓促家風、以家風促民風、以民風促進社會風氣的進一步好轉,從而推進村裡的脫貧攻堅戰,弘揚新時代的鄉風文明。」裡溝村黨支部書記劉權介紹道。
  • 【家風家訓】優秀家訓家規、最美家風故事展播(四)
    【家風家訓】優秀家訓家規、最美家風故事展播(四) 2020-05-16 0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音頻|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113)
    音頻 |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113) 2020-10-15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家訓 好家風
    從古到今,書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人們傳達音訊、傾訴情感的重要形式,更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隨著歷史的變遷,其中一些書信還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當代書信中,在傳播家訓家風影響力深遠的當數《傅雷家書》。在提倡好家風、好家訓的今天,重讀《傅雷家書》,品味傅雷的人生智慧、教子經驗,更是彰顯了其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