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傳統啟蒙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其短小精悍、通俗易記、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家喻戶曉。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以下十個典故,放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依舊有著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01
『 昔孟母,擇鄰處 』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
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
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
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02
『 子不學,斷機杼 』
《孟母斷機》
孟子進入學堂後,經常逃學,一天,他很早就回來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看見他,便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
孟母剪斷正在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
孟子聽後感到非常後悔,從此以後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03
『 香九齡,能溫席 』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
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蓆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裡,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
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04
『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
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05
『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06
『 融四歲, 能讓梨 』
《孔融讓梨》
「融四歲, 能讓梨。弟於長, 宜先知。」這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
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07
『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
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
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08
『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
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後來終於得到重用,當上了會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09
『 頭懸梁 』
《孫敬懸發》
孫敬,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裡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
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裡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10
『 錐刺股 』
《蘇秦刺股》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合縱抗秦,為六國之相。
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家以後,家裡人都不願意搭理他。蘇秦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
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
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學業有成。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遊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
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古代兒童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現在《三字經》依舊是兒童啟蒙教育的讀物,
裡面很多典故是教子良方,
還有很多典故對端正孩子們的思想、
重視禮儀孝悌等方面有很大啟迪作用。
(本文來源:家風家教)
新聞有高度,思想有深度;
做事有態度,做人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