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吳聲造物(ID: wushengzaowu),作者:吳聲
2018年12月31日20:30,深圳「春蠶」體育館,羅振宇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期舉行,這是「時間的朋友」走過的第四年。羅振宇說跨年演講本身就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要連續辦二十場,進行二十年。
在羅振宇今年的演講中,他特別引用了吳聲關於「長期主義」的觀點:長期主義不僅要堅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斷你在做的事情,還要持續地不被誘惑。一旦中斷,前功盡棄。他還強調: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羅振宇之後為大家介紹了一個人生算法的公式:一個人的成就,來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他說這就是長期主義的原則,無論是準備持續20年的跨年演講,還是修築1600年的莫高窟,再到設計壽命一萬年的鐘,其實都符合這個算法的公式。而所謂的偉大,有時候就是普通人在長期主義的複利下,將努力積累成奇蹟。時間幫助了他們,他們成為了時間的朋友。
另一方面,也只有堅持長期主義,長期地專注於一個方向與賽道,才能在必要的時候,將那些小趨勢的微弱信號識別出來,並且放大。任何一個人,不管你的力量強弱,放眼於足夠長的時間,你都可以通過長期主義這種行為模式,成為時間的朋友。
而羅振宇如此強調的「長期主義」,也幾乎是2018年業界關注的焦點與達成的共識。2018年10月9日,在場景實驗室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共同主辦的的第二屆「甦盛典·新商業TALK 2018」上,就是以「長期主義」為主題,二十餘位前沿思想人物、商業領袖及實戰精英,對此發表主題演講,進行了圓桌討論。
陳春花教授從企業的文化與使命角度,談機會主義者、實用主義者與長期主義者的異同;樊登從「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的角度講述長期主義的博弈優勢;梁寧則以「擁抱長期主義,先要消除『臨時感』,拒絕湊合著的消耗」的角度解讀長期主義。
作為議題主理人的吳聲,以「長期主義成就新物種」進行開場演講:
長期主義不是時間的概念,而是認知的概念
以賽亞·伯林曾經有個著名的比喻:狐狸型人格和刺蝟型人格。他們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策略。狐狸型的人雖然在所有的領域都不是最頂尖的專家,但他們對很多領域都略通一二。他們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並且將自己與這個複雜的系統深度結合。他們經常在各個領域之間跳來跳去,往往會帶來創新的火花。狐狸不僅從他們認同的觀點中獲取知識,在面對自己不認同的觀點時,也會拿走自己可以用的部分。狐狸象徵著靈活應變的能力,他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時能有更多的應對方案,有時候甚至能很好地預測未來的困境。
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刺蝟型的人願意把任何複雜的東西都往自己知道的這件大事上歸納。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所涉及的領域往往很單一,但卻能在這個領域鑽研到深處。這就像自然界中的刺蝟一樣,面對所有遇到的情況,它都只有一個解決方案:蜷縮成球。這個方法很笨,但在面對絕大多數危險的時候真的很管用。
以賽亞·伯林還提到,當我們在討論一個戰略的時候,我們希望參與者是一個狐狸型與刺蝟型人格的結合,他能夠既敏感於世界的變化,又知道自己的「One thing is big thing」。然而這個時代讓我們進入到一個不得不先具備刺蝟型人格,才有機會去抵抗成倍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才有機會看到什麼是我們的何所來、何所去的境遇裡。也就是說只有先成為刺蝟型人格,只有all in 一件事,才能抵禦這個社會數據流動的複雜性。
3G資本二三十年長期專注於啤酒產業的投資,眾所周知這是一個長期主義的堅持。那麼快手專注這個時代的記錄,我們是不是也認為它具備長期主義的能力呢?美團到底是因為服務電商和實物電商在今天的環境裡更加具備生命力,還是在本地生活服務上all in one ?網易能不能在主流的視線之外,以持續專注產品審美,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這些都代表了我們對「長期主義」的理解:不是時間概念,而是認知的概念。
長期主義方法:深耕
我們正處於一個數據文明時代,在技術、數據大爆炸面前,我們面臨的複雜性是呈指數級增長的,因此我們需要去進一步完成深耕。就像Netflix,蔦屋書店的母公司CCC,他們曾經都是DVD影片租賃起家,現在走的卻是不同的道路,這並不是因為作為美國的流媒體巨頭和全球最優秀的書店而完成分野,而是因為場景在迭代。能不能去深耕場景,從真正意義上不斷洞察場景喚醒價值的能力,這是長期主義的重要方法。
提到深耕,所有人都可以想到,類似於Netflix、CCC、美團點評的深耕場景,類似於亞馬遜、小米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深耕,完成的不僅是底線的堅守,更多是倫理提升的時候,那麼長期收益就是水到渠成。
泡沫終究要被刺破,人口紅利越來越不成為顯而易見的優勢。英偉達從遊戲到汽車完成深耕,對應的是場景變化,是應用場景帶來的變革需求;SoftBank和豐田宣布聯合大舉進攻自動駕駛;軟銀拋掉阿里巴巴的股票,併購ARM。孫正義不是瘋子,是因為我們太過短視,不能理解真正的「長期主義」是穿透重重周期,站在未來看現在。
今天,在泡沫退去、寒冬來襲、貿易戰陰影籠罩的情況下,我們除了無用的恐慌和焦慮,還要重新正視「長期主義」,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回歸。
本文來源吳聲造物,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