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態度,有溫度,讓育兒更簡單。
前幾天老公告訴我,住在隔壁的老太太被親孫子氣得住院去了。
我非常驚訝,但一想起老太太會照顧孫子的方式,又覺得會發生這種事並不意外。
老太太和孫子一塊住,孩子的父母早年間就去外地打工,一年也就回一兩次。
而在養孩子這件事上,老太太的做法讓我非常不贊同。
不僅不限制零花錢,不限制玩手機的時間,更是樣樣滿足孫子的要求。
為了補償,孩子的爸媽也經常寄很多錢回來,儘自己所能讓孩子過得好點。
並不富裕的家庭,硬是給這孩子,創造出優越的「富二代」生活環境。
聽老公說,老太太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發現孫子竟然往手機遊戲裡充值了一萬多塊錢。
而那一萬多塊錢都是孩子爸媽在外地辛辛苦苦打工賺錢,寄回來的幾個月夥食費。
老太太被氣得直接送了醫院。
這事也驚動了孩子的父母,他們急匆匆地趕回來探望老母親,並且把孩子打了一頓。
但最後,事情在孩子的求饒和痛哭聲裡不了了之。
老太太急火攻心,被氣得舊病復發,身體變得越來越差。
孩子父母辛苦攢的錢變成泡影,為了生存,夫妻倆準備一人打兩份工。
而那個孫子,被揍完後依然沒心沒肺,沉迷遊戲,過著病態式「嬌生慣養」的生活。
盲目的溺愛和給予,衍生出的「錯誤富養」教育方式,害了這一家的三代人。
然而老太太這一家子,只不過是那些「錯誤富養」留守孩子的家庭縮影。
16歲的「巨嬰」,不會自己洗澡,吃飯只要沒肉就喊著要吃外賣,從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還上網花錢追星......
你以為我說的是一個富人家孩子嗎?
不,這是剛剛脫貧的縣裡的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
而像這樣被「富養」的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常態。
父母早早去外地打工掙錢,孩子只能呆在老家上學,讓爺爺奶奶等代為照看。
因為對孩子的愧疚感,離家的父母就會想著用錢去補償孩子。
無論他提出什麼要求都一律滿足,即使這個要求可能會讓他們連吃一個星期的方便麵。
他們曲解了「富養」的意思,一心想著讓孩子能過上和城裡富孩子一樣的好生活,卻忽視了更深層次的東西——教育。
教孩子不能只用錢,還得用心,用智慧,用方法。
三觀正,有教養的孩子,才是富養的最好結果。
其實不僅僅是留守兒童,大部分家庭其實都曲解了「富養」的意思。
明明只是普通工薪家庭出來的孩子,卻硬是養出個嬌生慣養的「假富二代」。
小小年紀就拿大額零花錢,智慧型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不離手,沒有金錢概念,花錢大手大腳。
不知道何為責任擔當,不知道何為吃苦耐勞,不知道何為腳踏實地。
這些父母以為冰冷的金錢能夠填補缺失的家庭溫暖和教育,殊不知卻是在養廢孩子。
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新聞:
上海一女子向環衛工母親要錢未果,惱羞成怒當街拽媽媽頭髮拖行,還想毆打。
環衛工一個月才掙幾千塊錢,竟然還要供養一個已經是個青年的女兒,家庭關係怎麼會變得如此?
說到底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錯了。
倘若不是這位母親總是對女兒有求必應,一再縱容,又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巨嬰」呢?
還有這樣一個新聞,有一個32歲的獨生子,他從小被父母寵成「小皇帝」,衣食無憂,有求必應。
但是畢業後因為工作不順,他竟然起了謀殺父母騙取保額的心思。
他將亞硝酸鹽(3克可導致死亡)拌到牛肉裡,讓父母吃。結果父母捨不得吃,把牛肉夾給兒子。
兒子見謀害不成,又將亞硝酸鹽放進水裡,眼睜睜看著父母把毒水喝下。
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個被利益蒙蔽雙眼的兒子面前,只不過是撈錢的工具。
而這一切的禍源,就是過於溺愛的「錯誤富養」。
父母只教他怎麼花錢享受,沒教他怎麼做人。
那些可憐的父母用血汗錢,去富養出反噬自己的「巨嬰」,真的值得嗎?
在我看來,完全就是得不償失,養廢孩子的同時,還坑害了自己。
真正的富養從來都是靠走心,豐「富」孩子的精神和內心世界。
而不是「富」在表面,「窮」在心內。
對於糾結「窮養」還是「富養」的父母,我想說:
●想窮養,可以,但是不要太過遏制孩子的欲望,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想富養,也可以,但是不能用力過猛,養出一個「精神貧瘠」卻「物慾橫流」的孩子。
親愛的,點個讚再走唄~~有話咱們評論區聊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