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專家: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只是時間問題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世衛組織沒有說大流行是希望不引起恐慌,但現在其實已經在全球完全擴散。如果疫情在印度、非洲進一步擴大的話,危害會非常大。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呈擴散趨勢。

截至北京時間3月1日20時,中國以外共61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7600餘例,已有七國的累計確診病例逾一百例。

世衛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高」上調至「非常高」,希望推動各國加大疫情應對力度。針對疫情的全球蔓延形勢,《中國慈善家》專訪了著名流行病學專家、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陳錚鳴。

疫情已經在全球完全擴散

《中國慈善家》:目前來看,您認為疫情是否已轉變為世界大流行疾病?國際社會在應對疫情方面是否應該借鑑武漢的防控措施,比如,封城或限制人員流動?

陳錚鳴:世界衛生組織對疫情的預警級別在逐步提高,也在動態、定期評估疫情的發展趨勢。傳染病大流行通常有幾個大的標準:第一,範圍非常廣。現在疫情已經蔓延至61個國家和地區,除了南極以外,所有其他的6大洲已經覆蓋了。第二,它比較嚴重,即病死率較高。普通的流感雖然覆蓋面很廣,但它對健康的危害並不是很大,病死率還是非常低的,所以不會稱之為大流行。第三,在當地形成傳播。

武漢是新冠疫情的首發地,對這個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剛開始認識不足,大家的警惕性不高,所以耽擱了2~3周的防控關鍵期,這導致了疫情的蔓延。現在全球對這個病的理解相對比較成熟了,警惕性比較高。但儘管這樣,個別的國家和地區還是疏忽。現在我們最擔心的情況在有些地方已經發生了,就是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出現首例接觸史不清楚的病人。這說明疫情很容易擴散,而且很難防控。假如疫情擴散了以後,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這種情況,那麼發展成國際大流行疾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現在來看,除了中國的疫情控制得還不錯,韓國、義大利、伊朗等幾個國家形勢非常嚴峻。其他國家,像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現在沒有明確的報導,但是這個病毒你看不見摸不著,很難防控,只要有一個人帶著病毒進去傳播就能完全擴散,所以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世衛組織沒有說大流行是希望不引起恐慌,但現在其實已經在全球完全擴散,如果疫情在印度、非洲進一步擴散的話,危害會非常大。

《中國慈善家》:韓國和伊朗的疫情突然暴發的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延及周邊地區,針對醫療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陳錚鳴:韓國的情況有些特殊,主要暴發在一個地下的宗教組織,他們的很多活動不對外宣布。現在政府花很大的力氣來排查,但還有相當部分人追蹤不到。韓國政府現在採取了一些防控措施,比如停課、禁止聚集、錯峰上班等等,以減少人員的交叉感染。但其實政府很難控制,不可能把整個國家封掉,畢竟還要開展經濟活動,還要考慮維持民生。如果韓國發生大規模擴散的話,肯定也是不堪重負。現在韓國已經有3000多例感染者,負壓的病床大概1000多張,肯定會帶來超負荷運轉等一系列的問題。

伊朗現在的狀況非常嚴峻。宗教聖城疫情開始蔓延的時候,政府應該取消宗教活動了,但他們沒有聽從公共衛生學家和醫務人員的勸告,造成了病毒擴散,這是完全不應該發生的。另外,西方國家長期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它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醫療資源也非常缺乏。伊朗是一個宗教國家,朝聖的人到宗教聖地還是很多的,肯定會擴散出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控制疫情難度非常大。伊朗鄰國都採取了封鎖邊境的措施,希望能夠有效遏制擴散。

如果疫情擴大到非洲國家,那麼前景實在難以想像,因為非洲國家政府的行政能力、醫療衛生事業、基礎的設施都比較薄弱。像伊波拉這種病的傳播途徑相對來講是很容易控制的,因為這個病毒是通過體液傳播。但新冠病毒一旦擴散起來,防控的難度會非常大。好在非洲在氣候因素上相對佔了一點優勢,氣溫相對比較高,不利於病毒的繁殖。

《中國慈善家》:怎樣評估歐洲面臨的疫情風險,您認為歐盟及各國應採取哪些防控措施?

陳錚鳴:由於義大利的確診病例急劇增加,歐洲疫情有惡化的風險,現在各國防控的警戒程度都升級了。而且,像英國、法國也出現了小範圍的社區傳播。所謂社區傳播,就是說傳染源和接觸者不是很明確。在人數少的時候,可以花很大的精力來進行追蹤排查,假如是社區傳播,可能就有10個、20個、50個病人,原來的防控體系沒辦法應對,醫院也沒有這麼多的人來進行護理。所以,現在歐洲國家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

假如歐洲的疫情嚴重到像義大利那樣的程度,就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況,可能要封城或者半封城,學校都要關閉,所有的商場、影院、餐館停止營業,體育賽事都要停止。目前除了義大利以外,其他地方還沒有採取這樣的措施,所以現在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目前,除了義大利以外,別的國家的病例還是零星的,基本上是個位數,而且歐洲的醫療水平普遍比較高,所以應該不用太擔心,而且歐洲各國政府都很警覺。

歐洲國家人口密度比較低,病情不太嚴重的話患者可以在家隔離。歐盟不可能宣布統一的防控措施,碰到這種緊急狀況的時候,更多還是取決於各個國家採取各自的措施。比如,法國和義大利就把公路封了。

英國現在有20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8人已治癒出院。2月28日,英格蘭衛生部門確認了一名在英國境內感染的患者。英國的政策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健和理性的。中國的疫情發生以後,英國官方馬上出臺對策,武漢來的人員要求在家隔離兩個星期。中國的疫情嚴重了以後,英國的防控也稍微升級了。政府要對防疫政策通盤考慮,不希望對整個國民經濟和民生造成很大影響,儘量避免因為疫情引起恐慌。政府醫療部門的團隊每天都在開會,分析要不要對政策作出調整,包括它的計算機系統,還有電話調查設計的問題和收到的答案,都有一個團隊後面在支撐,需要調整時它可以很快調整。這一點很重要。

疫情解除標準需要分不同級別

《中國慈善家》:您預計中國的疫情什麼時候能夠完全結束,可以解除這種封閉隔離的狀態?

陳錚鳴:目前還很難判斷。中國境內疫情控制取得積極成效,民眾的配合度也非常好。現在從數據來看,湖北以外省份基本上都是零增長。但是現在疫情控制出現一個複雜情況,那就是國際上疫情的影響。輸入病例可能不是從武漢來的,而是來自日本或韓國,這又增加了一定的防疫難度。特別是北京、天津、山東、遼寧等跟韓國經貿交流比較密切的省市。

另一個複雜情況是新增病人的來源不清楚。像武漢這樣千萬人口規模的城市,社會的管控再嚴格肯定會有死角。死角有幾個方面:一是流動人口或者不被社會關注的一些人口。還有可能是一些「城中城」,社區的管控可能不到位。還有就是以前感染的基數太大了,有相當部分人是隱性感染,潛伏期很長,還有一些無症狀感染者,很難完全排查清楚。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關鍵需要一個疫情解除的標準。比如,像非洲的伊波拉疫情採取的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準,即最後一個病人全部出院以後觀察兩個潛伏周期,假設你的潛伏期是15天,那麼出院以後一個月內沒有任何症狀才能解除疫情。但是這次新冠疫情的傳染性和病死率和伊波拉不同,中國的醫療衛生水平和防控能力也與非洲的情況不一樣。

我認為,什麼時間解除疫情需要非常慎重,一定要拿出一個標準方案,可能需要不同級別的解除標準。江浙一帶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將這幾個省流動起來;武漢什麼時候鬆動,要達到相應的標準。設定標準要考慮三個指標:一是新增者,二是疑似者,三是留觀者。現在比較關注新增病例,但是一定要考慮後面兩個因素。比如,留觀者是零,疑似者是零,確診的患者出院後14天內發病是零,那麼這個地區疫情就可以解除了。當然,還要防範周邊地區的疫情。其實封城容易、開城難,現在正規戰結束了,接下來的遊擊戰很難打。

《中國慈善家》:目前,針對新冠病毒的治療藥物和疫苗研製有什麼進展?

陳錚鳴:現在這個病確實沒有很好的特效藥,主要還是以支持治療為主,通過病人的免疫力來恢復。美國的瑞德西韋是目前最有效的一個藥物,但是它的研究是最嚴謹的,對外宣布措辭也是最謹慎的,現在還在做隨機雙盲臨床試驗,希望能得出一個結果。

其他的臨床試驗百花齊放,大概有上百個臨床試驗登記註冊了,而且佔用了很多病人的資源。很多研究實際上不科學,沒有隨機的對照,本身就經不起推敲。另外它的樣本量也很少,100個人也根本不夠,因為這個病自愈性很強。比如,有人說有一種中藥的效果是92%,也可能是90%,也可能是0%。沒有證據你憑什麼講92%,因為這個病在國外不用中藥,大部分也都治癒了。

這是一個基本的科學常識。必須按照科學的流程,從病毒的篩查、基因檢測等等一步步去做,否則很難拿出特別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這種情況下國家的科研主管部門應該組織專家選擇2~3個重大的科研課題,或者幾個大的有希望的藥物,哪怕是中藥也好,集中力量來做研究。比如,對症抗感染等藥物,對一組病人用藥、一組病人不用藥,然後看試驗的結果。

現在有二十幾家疫苗研究機構、藥廠都在爭分奪秒地研製疫苗,有不同的技術手段。現在做得比較好的就是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疫苗研發的速度相對還是比較快的,現在已經在生產了,估計就是6月份可以進入人體的臨床試驗。研製成功的把握比較大,因為它是基於伊波拉的疫苗基礎上,所以技術相對比較穩定,當然最後還得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

《中國慈善家》:有專家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但病毒不一定發源於中國,對此您怎麼看?

陳錚鳴:中間宿主確實沒有完全搞清楚,進一步的研究很重要。只有搞清楚了以後,才能對病毒作徹底的溯源。我不贊成鍾南山院士的說法,那個說法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助長了一種陰謀論的謠言的散播。這是個科學常識,包括美國在內,全世界所有的病例頭幾例都是跟武漢有密切關係。這條脈絡非常清楚,至於是不是華南海鮮市場需要探索。我們講要循證(Evidence-based),循證要有科學的依據,不能捕風捉影、以訛傳訛,媒體和科學家都要以科學、負責的態度說話。

反思的前提是把事實先摸清楚

《中國慈善家》: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我們從這次疫情最應該吸取的教訓是什麼?

陳錚鳴:一言難盡。我認為,反思的前提是把事實先摸清楚,然後該追責的追責,制度上不合適的部分要重建。總的來講,這是整個大的國家治理體系或者醫療衛生體系的問題。從信息開放、權力下放,包括分級診療等等,這次教訓太深刻了。希望通過這次疫情無論是政府還是全社會,要好好反思、好好分析。

當然這次疫情防控也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雖然有很多人質疑中國疾控中心,但它至少在很短時間內分離出了病毒,把基因的測序測出來,這個很關鍵,否則後面的檢測診斷無法進行。還有一些防控措施也值得肯定,比如,建設方艙醫院的經驗是不錯的。

教訓涉及的面太多了,希望能夠有真正的反思。從傳染病預防的角度講,三個警報系統都失靈了:第一,醫生的警報,一線的臨床醫生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第一時間報告。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在沒有明確診斷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先報上去。傳染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第二,網絡直報系統也沒有發揮作用。剛開始的時候症狀表現跟非典非常相似,應該按照非典病例來錄入系統,再來排查。第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網際網路。國際上做了很多研究,即使像美國有很好的傳染病報告系統,但是它的時效性比不上網絡,像百度的關鍵詞搜索,騰訊、微博等社交軟體的熱搜,它可以馬上就找到一些疫情暴發的苗頭,因為現在民眾的這種社交的媒體很發達。

還有決策方面的問題,這場疫情本來完全可以避免,沒必要到現在這麼嚴重。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人是錯的,每個部門都有它的道理,這是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反思的。

還有一個需要反思的,就是中國的醫療制度,分級診療為什麼推不下去。封城以後,一下子發燒門診人滿為患,造成交叉感染非常嚴重。所以,對醫療體系建設要深刻反思。這次疫情還反映出我們的醫療體系重點都放在治療方面,對疾病的預防重視不夠。

另外,這次各地派出的支援都是醫療隊,很少涉及流行病學的調查,但後者非常關鍵。現在武漢到底多少人感染?可能沒有人搞得清楚。武漢市人口密度相對比較大,真正感染的人數有多少,這需要做流行病學調查,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都沒有引起重視,就是醫療的次生危害,比如說得了心臟病、中風和腫瘤的病人,因為武漢醫院都把精力用在新冠病人身上了,他們得不到有效的救治。這些病間接造成的對健康的危害需要做研究,它可能導致一些間接死亡。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一定要儘快把相關醫院、門診恢復起來。

相關焦點

  • 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專家:抗「疫」正規戰已結束
    (抗擊新冠肺炎)海外看戰「疫」: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專家:抗「疫」正規戰已結束,遊擊戰很難打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郜曉文)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勢,著名流行病學專家、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陳錚鳴在接受《中國慈善家》專訪時表示,中國抗「疫」的正規戰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遊擊戰很難打。
  • 專家警告:新冠疫情或二次暴發!這種人最危險
    儘管新冠疫情可怕的第一階段尚未結束,科學家已經在擔憂第二波了。它可能會造成比第一階段更嚴重的後果,導致數以萬計民眾喪生!這正是流感在冬季較常見的原因,因為在冬季,其病毒存活時間較長,人們待在室內、與他人近距離接觸的可能性也較大。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動態研究中心流行病學教授麥可·米納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它是否會在人們開始重新出門後捲土重來,也不知道氣候變暖是否真的會幫助我們脫困。」
  • 布朗大學流行病學碩士錄取一枚對疫情可以做哪些努力?-美英港新
    當然,經過這次新冠疫情,流行病學這個詞語逐漸讓更多的人知曉了,也讓更多的人對healthcare工作者有了份敬意。1. 藥企。大藥企基本都設有流行病學家崗位的,這是「對口」崗位。要求一般是phD。而這兩年,醫保談判對於衛生經濟學這一塊的重視使得流病工作者有了新的機會。2. 諮詢公司。3. CRO。像藥企一樣,大的CRO也通常設有流行病學家崗位,但比較少。
  • ...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 牛津大學公衛專家:不必對第二波疫情太悲觀
    據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6日7時24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42912830例,死亡病例為1152729例。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0萬例的國家增至48個。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歐洲第二波疫情來勢兇猛,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瑞典、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單日新增病例屢創新高。
  • 多國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曙光初現?僅靠疫苗或無法終結新冠疫情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和很多專家提醒道,單獨使用疫苗不會結束疫情大流行,研發疫苗和批准接種只是第一步,將疫苗安全分發到全球仍面臨不少挑戰。此外,《華爾街日報》12月3日報導稱,英國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研發的新冠疫苗在美國的大規模試驗將於明年1月完成,FDA是否批准該疫苗將取決於試驗結果。
  • 專訪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 新冠疫情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幾期裡面,我們將帶來根據本次排名結果的一些獨家解讀以及新冠疫情對於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影響方面的文章。疫情出現以來,美國的一些高校已永久關閉或與其他高校合併。而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7月的研究表明,由於危機的長期影響,尤其是來自國際學生學費收入的減少,約12所英國大學將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破產。
  • 大流行時代的「流行詞」:新冠定義2020
    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給出答案。讓我們先把時間撥回到1月20日。當鍾南山院士宣布「人傳人」時,大多數人對這種2019年底就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一無所知,只是世界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冠狀病毒小組(CSG)給它起的英文名「SARS-CoV-2」瞬間勾起了2003年春天的「白色回憶」。在恐懼情緒的支配下,「新冠病毒」的大名一夜之間響徹大江南北。
  • 頂級專家共議疫情新常態:公共衛生體系緊張,老百姓放鬆過日子
    鑑於此,7月12日,由《財經》雜誌、《財經智庫》主辦的「財經前沿」系列活動第二場,聚焦秋冬季新冠疫情防控,邀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研究員吳尊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科學家曾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薛瀾,牛津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流行病學專家陳錚鳴,康希諾生物董事長宇學峰,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佔傑等專家
  • 秋冬時節,日本是否會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
    秋冬時節,日本是否會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出現新冠病毒捲土重來的問題,法德等國開始重新研究戒嚴。日本政府的專家委員會28日開會研究,也認為「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微增趨勢」。雖然,日本政府並沒有公開宣布第二波已經來臨,但是,日本的流行病學專家們普遍認為,日本的第一波疫情是從3月開始,到7月初平息。
  • 《牛津詞典》收納了新冠疫情的哪些詞彙?
    截止到4月18日北京時間12點,全球新冠感染累計病例已經突破218萬例,雖然國內在逐漸復甦,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新冠」已經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話題,這場疫情也將給世界帶來的非常深刻的影響。4月,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專門修訂了Covid-19和與該流行病有關的詞條,將這些單詞、詞組都加入了詞典中。
  • 5國證實出現新冠病毒的時間早於中國 牛津大學專家這樣說
    醫訊君語:新冠病毒並非源自中國,而是早就休眠於世界各地。 隨著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不斷深入,多個國家的疫情發展時間線被改寫,出現確診病例或疫情本地傳播的時間早於中國。
  • 疫苗登場以後:疫情還有哪些變數?世界將會怎樣?
    英美兩國都是通過藥監機構「緊急授權」的方式批准疫苗的接種,在人們迫切希望結束新冠大流行的願景下,這成為大多數國家的「戰時」之舉。美國在12月17日緊急批准了由Moderna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有效率也高達94.5%。至此,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准兩款疫苗的國家。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陳翔牽頭制定《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
    《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嚴麗)近日,由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南大學)、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腫瘤研究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皮膚腫瘤亞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制定的《皮膚病流行病學研究專家共識》在《中華皮膚科雜誌》2020年第53卷第12期正式發布。
  • 原創 疫苗登場以後:疫情還有哪些變數?世界將會怎樣?_中國國情...
    英美兩國都是通過藥監機構「緊急授權」的方式批准疫苗的接種,在人們迫切希望結束新冠大流行的願景下,這成為大多數國家的「戰時」之舉。美國在12月17日緊急批准了由Moderna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有效率也高達94.5%。至此,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准兩款疫苗的國家。
  • 生命方程式:新冠病毒大流行後面的數學模型方程
    在當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情況下,全世界許許多多的人,從各國政要到普通老百姓,都在思慮與談論著這場病毒大流行的種種趨勢。在病毒流行開始的國度,人們談論的流行趨勢會將是如何地增長、拐點將何時出現;在病毒流行發生拐點的的國度,人們談論的流行趨勢是將最後如何平息。簡言之,人們關心的是就如下圖所示的當前新冠病毒流行曲線的走向是怎麼樣的趨勢。
  • ...超過162萬、美國CDC承認一個重要信息 牛津大學準備第二階段...
    這引發一些專家擔憂,可能無法準確描述美國大流行的狀況。  報導指出,美國CDC主要將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識別感染者的測試結果與另一種血清學檢測方法的結果結合起來。血清學檢測方法是在人體血液中尋找抗體,抗體測試用於識別以前被感染的人。  20日邁阿密公共廣播電臺首先報導了這一問題,隨後NPR從疾控中心處得到了證實。
  • 「網際網路女皇」疫情趨勢報告: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將會怎樣?(完整版...
    圖16:世界前20大經濟體迅速實施社交距離政策通過對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數據進行研究,我們現在對這場災難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的速度快於以往任何時候:我們相信,技術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全球攜手創新,共同對抗病毒當人們了解了過去幾個世紀的瘟疫大流行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時,很容易對新冠疫情的肆虐心生恐懼。當今世界的重大區別在於,全天候的透明度使得人們比以往更快地形成廣泛意識,這都要得益於實時的全球連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