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溶解度曲線上交點所表示的意義
例5:如圖5是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圖5
(1)圖中P點表示的意義_______
(2)t1℃時,欲配製等質量的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關係為A__B。(填「>」「<」或「=」,下同)
(3)將t3℃的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各100g降溫至t2℃,析出晶體的質量關係是A__B。
答案:(1)在t2℃時A和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為ag。
(2)> (3)>
分析:(1)交點的含義,表示在該點所示的溫度下,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都是多少克。
(2)t1℃時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B>A,那麼相同溶劑中溶質質量B>A,要配製等質量的飽和溶液,A需水的質量就比B大。
(3)相比較看,A、B兩種物質中A是陡升型,B是緩升型。在t2℃至t3℃間A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B大,而且在這個溫度範圍內A的溶解度也大於B,所以降溫到t2℃時A和B的飽和溶液都會析出晶體,且A>B。
★一定要注意回答填空題時,溶解度一定要有單位「克」。
四、判斷晶體的析出
根據溶解度曲線,選擇分離、提純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選用蒸髮結晶還是降溫結晶);並且,還可以判斷或比較析出晶體的質量大小,即曲線越陡,析出的晶體就越多。
例題略。
★析出晶體的出題方式歷年來基本相同,主要掌握三種溶解度曲線析出晶體的方法:陡升型(降溫析出晶體);緩升型(蒸發溶劑);下降型(升溫)
五、判斷飽和與不飽和及其轉化
圖6
例6:如圖6所示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當它們的溶液接近飽和時,若分別採用升高溫度、蒸發溶劑、增加溶質的方法,均可使之變成飽和溶液的是( )。
A.A溶液B.B,C溶液C.C溶液D.A,B溶液
答案:C。
分析:依據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的一般方法為:蒸發溶劑、降低溫度、加入溶質,當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時,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的方法為:蒸發溶劑、升高溫度、加入溶質,由題目中的溶解度曲線可以看出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特點,A、B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C與它們的變化相反,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升溫後能由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的只有C符合。故選C。
飽和與不飽和的轉化一直是這幾年中考的重點和熱點。學習中一定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注意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繫。
★此類問題要能準確查閱一種物質的溶解度,能由溶解度曲線特點判斷溫度變化時溶解度變化情況,能由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溶解度曲線類型的變化與飽和和不飽和轉換的關係,和溶液析出晶體的方法。
六、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相關計算
★曲線的三種類型及交點是解題的關鍵。
要解答好溶解度曲線綜合題的考查題目,一定要理解好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線中點線面的含義,認真準確分析溶解度曲線圖從而獲得解題信息。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