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你是否有顧忌過場合?
2020年元旦那天,我和小玉帶著各自的娃聚在朋友小麗家一起慶祝元旦,幾個孩子一見面就親暱地抱在一塊,一起遊戲,很是和諧。看起來真是美好的一次聚會。
朋友小麗家的女兒今天5歲了,是個很漂亮的小姑娘,紅撲撲的臉蛋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襯託出她的鬼靈精怪。讓人看著越發喜愛。小玉忍不住伸出手輕輕捏了下小姑娘的小臉蛋,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誰知小姑娘居然憤憤地抬起手用力一甩,把小玉的手甩了出去,嘴裡還生氣地喊了聲:「討厭,別摸我的臉。」
這一聲叫喊,本來嬉鬧的小夥伴們都轉頭看向這邊,小麗一臉尷尬地笑著,小姑娘的媽媽見狀,臉一沉,「xx,你幹嘛呢,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向阿姨道歉。」「我不,阿姨摸我的臉,我就是討厭。」「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啊,阿姨是喜歡你啊,你也不能發脾氣啊,我平時怎麼教你的,你的脾氣能不能改改了,天天這麼個臭脾氣, 以後誰喜歡跟你玩……」
看到小姑娘大大的眼睛裡快溢滿了淚水。我們趕忙幫忙打圓場。
5歲的小姑娘,不知是生氣還是害羞,聽著媽媽的罵聲,一張小臉漲得通紅。轉身快速跑到自己房間關上了門。
小麗更是絮叨個不停,」才這麼大點,都不能說了是吧。有本事你今天別出來吃飯……「
後來,我們回去之前,小姑娘真的沒再出來。
本來是一次愉快的聚會,因為媽媽的「及時行教」最後鬧得場面尷尬,孩子不開心,家長也憋著一股氣。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習慣,喜歡「人前教子」,只要孩子一犯錯。不顧場合,上來就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判。
看到太多的例子,在商場裡,在餐廳裡,在人多的廣場上,在上下學的路上,隨處都能看到氣急敗壞的父母因為一些小事,在人來人往中,對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頓大罵。惹得路人頻頻回頭觀望。
人前教子,表面上是父母在教訓做錯事的孩子,但本質卻是一個情緒失控的父母在發洩自己的憤怒。
「人前教子」,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家長越責罵,孩子越破罐子破摔。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父母若是當眾指出子女的過失,使得他們無地自容,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了打擊,進而維持好形象的心思也就愈加的無所謂。」
所以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規律。
父母越是打罵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越是跟你對著幹,父母越是誇獎和鼓勵孩子,孩子就越努力,越乖巧。
高情商的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關起門來教育孩子。
著名文學家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說到: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的母親性情溫和,即使孩子故意調皮搗蛋,母親也從未當著眾人的面責罰、辱罵他。
每當胡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母親都會記下來,等到只剩下兩個人的時候,關起門來,細數他做錯的事,教他認錯改錯。
胡適正是在母親「和風細雨」般的教育影響下,成為一代名士。
正是因為母親很好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照顧到孩子「臉面」,孩子自然更能虛心接受母親的批評。
教育也要講究技巧。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掌握好方式和技巧,不要當眾發脾氣,指責孩子。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外人在場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教訓孩子,每個孩子也是有自尊,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做到」人前不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