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媽媽帶孩子在遊樂場玩,孩子手裡的玩具被一個哥哥搶走了,孩子要不回來情急之下咬了這個男孩,男孩手上被咬破了皮。媽媽讓孩子道歉,自己也承認了錯誤,並提議帶孩子去診所看看。
男孩的媽媽始終沒有消氣:「道歉沒用,打手也沒用,咬人必須要打她的嘴,不打不會長記性。」為了平息男孩媽媽的怒火,這位媽媽忍痛朝自己孩子嘴上打了三下,男孩媽媽這才帶著孩子離開。
從男孩媽媽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護子心切,哪怕整件事的起始是自家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別人「動口動手」明顯就是別人不對。而且在面對孩子受傷時,很容易瞬間變「蜥蜴腦」,開啟戰鬥模式,自己孩子受傷了,傷在兒身疼在娘心,別人也要付出同等的代價。
從打自己孩子這位媽媽的角度來看,知道自己是過錯方,積極地認錯道歉並提出解決方法,但均不被採納,一直被羞辱和指責,惱羞成怒下只想趕緊逃離,只好滿足男孩媽媽提出的要求。
從被打孩子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做法是為了保護自己手裡的玩具不被搶走,可以說是「正當防衛」,媽媽作為自己最信賴的人沒有給自己安全感,還招來了一頓打。
從受傷的孩子角度來看,自己的手受了點傷,但別人可能傷的更重,看起來自己是「勝利者」,也絲毫不會意識到自己搶別人手裡的玩具是不對的。
這個解決方法,整件事中沒有一個受益者,這位媽媽被迫教訓了自家孩子,但生活中也會遇到父母當眾揍孩子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人前教子」。
《朱子家訓》: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意思是,要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在人前感到羞恥,便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妻子的錯誤,要在背後悄悄告訴她,給她留有面子。
傳統上說的「人前教子」,本質是讓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者外人面前,產生羞恥感進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的「人前教子」,家長是有意的借用了外人的眼光,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很多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把在別人面前教育孩子當成是自己能力或者權威的展現。這種情況,並不是純粹的教育孩子。
這類家長對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自信,沒有獨立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也希望能藉助外界的力量幫助自己。比如說故意在親戚面前教育孩子,這時候就有親戚幫著說話。
有當事人在面前時,「人前教子」是一個能讓對方心裡過得去的方法,既教育了自家孩子,也安撫了對方情緒,讓別人覺得自己對教育很重視,沒有偏袒自家孩子。
一個人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肯定是因為內疚而不是羞恥。內疚是對自己的行為反省之後的情緒,羞恥則是因為別人的眼光,讓一個孩子感覺到很丟臉的時候,他反而不容易去反省,只會想著如何逃開當前的環境。所以,「人前教子」的方法對孩子改正錯誤的幫助並不大。還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產生破罐子破摔的過激想法。
哲學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
孩子雖小也是有自尊心的,也在意自己的「面子」,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反思,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失去對家人的信任,影響家庭親子關係。
很多孩子犯錯後不敢承認,因為家長對孩子犯錯這件事的看法和做法,會影響孩子對待犯錯的觀念,認為錯誤是「不會被原諒的」、「可怕的」、「讓人感到羞恥的」。家長怎樣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呢?可以從下面三個部分來說。
一、正視孩子的錯誤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孩子的錯誤已經存在,這時候對孩子打罵,又有什麼作用呢?英國有這樣一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重要的是當下這一刻,家長要做的就是正視孩子的錯誤,教給孩子安然面對失敗或錯誤,以及如何彌補和糾正自己的錯誤。
實際上,犯錯最多的人往往是有大成就的人,因為他們不怕犯錯,能在錯誤中成長。
二、心平氣和的溝通
面對犯錯的孩子,很多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進行指責甚至打罵,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和孩子之間的矛盾。這裡給家長提供幾個快速制怒的方法作參考:
01、深呼吸
快要發火的時候,閉上眼睛進行深呼吸,默數自己呼吸的次數,把注意力放在感受自己的呼吸上,從腹部到鼻子,身體慢慢放鬆下來。
02、想像
想像自己很溫柔的對孩子說:「你如果能改正,我會很開心。」而孩子也很樂意接受建議,並快速做出了回應,自己和孩子都很滿意。
03、反問
感到憤怒時,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我發火是想要幹什麼?」、「這樣能解決問題嗎?」、「憤怒的情緒和記憶中的哪件事有關?」、「真的是孩子惹我發火的嗎?」……
家長很多時候的怒火都是「遷怒於人」,生活工作中的不順心、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挫折,在特定的情境中就容易被激發出來。比如說,看到孩子和別人玩的時候大喊大叫,自己心裡可能想的是「這個家裡只有我一人在為孩子付出,老公從來不管孩子,婆婆還總是找自己的麻煩」,內心的想法不斷的升級,最終在孩子身上爆發出來。
通過不斷的追問自己,注意力會被分散,慢慢讓自己冷靜下來。
04、轉移
出現憤怒的情緒時候,趕緊去做一件別的事情,比如說洗衣服、聽歌、跳舞、散步,離不開當下的情境時,可以想像自己在小溪旁、樹林中。
05、坦誠相告
告訴孩子:「我現在感到很憤怒,但這個憤怒不是你的問題,可能和我自己的情緒有關,我們可以一起散散步、聽聽音樂嗎?看看我們能不能制服它。」
待自己平靜下來後,蹲下來耐心的聽孩子講話,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經過,了解孩子是怎樣思考的。然後再判斷孩子是不是做錯了,如果錯在孩子,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補救的辦法。
三、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的錯誤,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好機會。孩子多數的錯誤都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孩子用他的錯誤提醒家長,哪些問題該被關註解決了。
鄰居在草坪上和狗狗玩飛盤遊戲,6歲的小男孩得到鄰居和家人的允許後,和狗狗一起開心的玩耍。鄰居提醒孩子,千萬不要把飛盤扔向灌木叢那邊,狗狗會受傷。男孩好奇扔向那邊會發生什麼,趁家人和鄰居聊天時,把飛盤扔向了灌木叢。鄰居很生氣,表示以後再也不會讓男孩和狗狗一起玩了。
回到家中,內疚又自責的男孩,晚飯也吃不下。媽媽告訴男孩狗狗也是朋友,故意傷害它,鄰居感到心疼又憤怒。媽媽建議他們一起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男孩手寫了一封道歉信,並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錢讓媽媽幫自己買了一個狗狗的玩具,親自登門道歉並保證以後再也不會做傷害狗狗的事情。
成功的家庭教育本質,就是給孩子構建一個高能量的磁場,這個磁場可以影響並促進孩子的積極成長。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