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苦難教育真的好嗎?苦難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心理傷害?

2021-01-08 佛系mama

江蘇連雲港一位中學老師為了激勵學生,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帶全班學生在教室走廊,看對面工地的師傅們加班辛苦工作,希望學生們體諒父母的辛勤,理解掙錢的不容易,好好學習。

不少網友為這位老師點讚,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

01 中國一直信奉苦難教育。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講述了人如果想要成材,必須學會吃苦。

在我們的教育中,吃苦是一種美德,苦難是最好的大學。從小到大的教科書中,不乏有古今中外從小吃苦長大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偉人、名人。

他們在逆境中經歷各種磨難與錘鍊,百鍊成鋼,練就了非凡的個人意志,一步步堅持走向人生的巔峰,驀然回首,苦難是成就自己的精神財富。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在某個階段狀態不佳、成績差、叛逆等,總會有過來人告誡「這孩子沒吃過苦所以才這麼不聽話」、「讓孩子吃點苦頭就好了」。

於是不少家長頗費苦心地將泡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送去軍事化的夏令營、鄉村生存挑戰等活動,以此來鍛鍊孩子的意志、磨鍊孩子的志氣、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希望能使孩子有決心和恆心,努力學習。

特別是在孩子中考和高考前,即便家裡條件再好,父母也不忘苦難式教育洗腦,和孩子憶苦思甜祖輩舊事,父母操勞的背影清早出現在廚房,搬家陪讀……為了孩子忍受一切的勞累孤苦,製造苦難的場景,以打動孩子奮力一搏。

這些人為炮置的苦難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02 苦難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傷害

苦難或能磨鍊孩子的意志,但歷練的結果是什麼?每個孩子可能給出的答案並不一樣。

父母認為予孩子「苦難」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有些苦難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伴隨一生的陰影。畢竟不同家庭養育出不同的孩子,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氣質和人格,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未必有效。

我記得湖南衛視有一檔娛樂節目《變形記》,讓農村和城市裡的孩子互換一周生活,結論是農村的孩子很適應城市的環境,而城市的孩子卻很難適應農村的環境,表現出不安、恐懼、焦慮的心理。

所謂的苦難教育,如果沒有把握尺度,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傷害。

1. 身體的傷害。每個孩子身體素質不一樣,涉及到孩子的運動能力、適應能力、敏感度、神經活動的強度等等,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樣,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苗,給的壓力過大,就會壓彎枝幹,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2. 心理的傷害。每個家庭的環境、氛圍不一樣,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千差萬別,忽視了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會出現一系列心理障礙,比如悲觀、恐懼、抑鬱、憤怒等,甚至對父母產生逃避和牴觸的情緒。

3. 性格障礙。很多家長只看到苦難教育能給孩子正面的激勵,殊不知負面的影響會更大。苦難教育或將給孩子帶來創傷,令其性格表面堅強堅韌、隱忍懂事,內心卻孤獨、冷漠、自卑,甚至是粗暴、暴躁等,影響孩子一生的際遇和路徑。

苦難教育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對父母的恐懼、對經歷的畏懼、內心的抗拒不安。

真正的苦難教育,應該是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予足夠的愛、支持、鼓勵,父母接納、包容、理解,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03 快樂教育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已經截然不同,大多養尊處優,他們或許沒有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人為地宣揚吃苦受累並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會招致他們的反感。

作為家長和老師,教育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在樂觀中感受人生的苦難和挫折,這樣的孩子才會擁有健康的心理、強大的心靈、追尋夢想的自由之心。

並不是苦難才能激發人的潛能,相反,快樂更能激發人的潛能,如果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讓孩子主動去學、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是不是效果更好、更有創造力呢?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理念說到:「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此時孩子的學習也是快樂的。」

歐美教育學者研究也認為:從學習的生理心理過程看,孩子們如果感到有意義、認為重要,學得快樂,大腦被激活,能輕鬆愉快地學,效率高。反之,若孩子們認為知識信息不重要、沒有意義,就不願學。

快樂教育的優勢有哪些呢?

1. 興趣教育更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勢,而家長和老師需要的是發現孩子的優勢,有計劃地培養孩子,支持啟發孩子去創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要盲目地將自己和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 親子溝通、師生溝通更和諧。快樂教育重視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孩子有話願意跟你溝通,關係融洽沒有代溝,這已經是快樂的前提。聆聽孩子,理想孩子的想法,家長不管家裡的大小事都和孩子一起做決定,孩子有敬佩喜愛的老師,有學習的動力。

3. 快樂的情感有利於身心發展。心理學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順應孩子的自然屬性,避免嚴苛的訓練、教條灌輸、虛偽和繁瑣的限制。只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才會釋放出快樂和潛能。孩子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有放鬆的方式,有熱愛的追求。

憶苦思甜、美化苦難,只是大人的臆想。人為地製造苦難,必定會傷害孩子的尊嚴,孩子需要的並不是苦難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快樂教育比苦難教育更能培養出眼裡有星辰、心中有大海,勇敢追尋自由獨立靈魂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媽媽的紅沙發》:苦難中的現實教育,給孩子積極的思維引導
    現實中的苦難教會了小女孩積極面對人生,而思考當下的社會,苦難教育變得蒼白,因為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好了,家長們也不會刻意去「製造苦難」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其實對苦難教育的理解大多家長存在窄化認知,認為苦難就是物質上的貧瘠,其實精神上的貧瘠又何嘗不是苦難的呢?
  • 還在用舊有的中國式觀念來教育孩子嗎?你中招了幾條?
    導讀:還在用舊有的中國式觀念來教育孩子嗎?你中招了幾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還在用舊有的中國式觀念來教育孩子嗎?你中招了幾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張幼儀苦難而傳奇的一生/臣服讓苦難得以終結,讓恩典得以實現!
    她在嫁給徐志摩之前讀過幾年書,受過先進文化教育。但是因為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屬於父母包辦的,所以徐志摩對她一直不待見,甚至可以說是到了無情而殘酷的地步。從婚前到婚後對她都是充滿著鄙棄。第一次見到她的照片就說像是鄉下村姑娘的話。當她還正懷著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時,徐志摩卻在迷戀著林徽因,因而心煩意亂,無暇顧及張幼儀。直接叫她把孩子打掉。
  • 孩子只有經歷苦難這所學校的教育,未來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智慧。
    父母的每一句「我來」,都在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溺愛就像父母費力搬起的石頭,砸在腳上,痛在心裡,同時還把孩子的成長道路給堵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古有孟母三遷,只為孟子可以成才。然而到了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體現更多的是溺愛,而失去了真正的教育所在。
  • 害怕苦難的人,讀一下priest這句名言,就會愛上苦難,真知灼見!
    試問人生誰不怕苦難啊?說不怕苦難的人,是什麼人?估計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或是已經經歷過很多苦難的人。不管怎麼樣說,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的人,面的苦難,都是害怕的,但不管做什麼,總有一個頭一次。只要經歷過一次,一般第二次再經歷,相對而言,也會覺得不那麼難,不那麼害怕了。不管害不害怕,多數人都是不想經歷苦難的,也只有少數人不那麼認為。少數人會怎麼認為呢?
  • 不要感謝貧窮,不要感謝苦難,但一定要感謝媽媽!
    時至今日,隨著改革開放的大紅利日益稀薄,教育資源配置的升級,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固化的初始現象,現代人的生活乃至生存都處於一個狹窄空間而不得轉身。困窘原本只是中年人的專屬之詞,可當下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很多正在上學的孩子也面臨著這以前專屬成年人的困窘。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他們會頻繁的給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事事幹預孩子的後果,只會束縛了孩子的成長,破壞孩子的人生。
  • 窮孩子和富孩子有什麼區別?對於孩子來說,苦難挫折是一個轉折點
    在某個未知的角落不知有多少人為了一口飯而頭破血流,為了讓孩子能上得起學而負重前行。有多少孩子穿著奇裝異服染著七七八八的發色不好好攻讀學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換位就很難真的感同身受。擁有錦衣玉食的階層絕對不能成為肆意揮霍財物的保護色,鑿壁偷光踽踽前行的孩子,也絕對不能被眼下的現實而磨滅了希望。
  • 最大的勵志謊言:感謝苦難
    只有強者才有資格說感謝,因為苦難真的讓他們變得強大了。而還在被苦難折磨的人還是弱者,要麼被永遠踩在腳下,要麼努力奮起。關於感謝苦難和不幸的格言數不勝數,說者皆是功成名就之人。人們往往只感受其中的力量,而沒有在意其前提。歌德說:「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品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品味的前提是苦難已經過去!
  • 你的苦難成為了祝福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信了主之後,我常聽基督徒說:「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這些話我都能倒背如流,甚至也常用這些話去勸告別人。但當我獨處深思時,我不禁捫心自問:我這一路過來,經歷了這麼多的苦難,我真的將這些苦難都變成了祝福嗎?
  • 苟晶:我現在的生活不是苦難的饋贈,是我努力的成果
    有房有車有婚姻有孩子,苟晶終於贏了人生的後半場,如果不是父親的逝世,這件頂替事件可能再也不被提起。老人臨死前都還糾結著當年苟晶的高考落榜。第一次落榜可以理解為是發揮失常,可第二次還是不行,這真的是考生本人的問題嗎?苟晶的一位親人告訴了老人真相,老人在彌留之際舉起了手,苟晶說,那舉起的手是對她的認可,但也有憤慨。
  • 簡單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時候帶給孩子的是更大的傷害。這種教育不但對孩子身心無益,還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一定要避免以下「雷區」。《旋風孝子》中媽媽流著淚深深地自責,她從未想過,自己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大的傷害。很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誤,把體罰和挫折混為一談,以為通過懲罰可以讓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
  • 《媽媽的紅沙發》:用3重現實苦難,教會孩子3種積極的人生思維
    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的苦難,教會了小女孩積極的人生思維。而在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苦難教育一直顯得很蒼白。究其原因,除了缺衣少食的年代早已遠離我們生活外,更多的是由於父母對苦難的窄化認知,導致了孩子對苦難的曲解。而《媽媽的紅沙發》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詮釋方式。苦難不只意味著缺衣少食,更意味著缺失積極的人生思維。
  • 「吃苦教育」別只給「苦」,父母若連這都不知道,那就真苦了孩子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苦耐勞,變得更好」,許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了「艱苦教育」。他們都相信孩子們在小時候應該忍受更多的苦難,不怕遇到困難,在未來的日子裡,如果要變得更好,就必須在上小學的路上努力工作,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如果孩子只是單方面的「耐力」,那就像一個長時間沒有鍛鍊的人突然參加馬拉松比賽一樣。
  • 父母「填鴨式教育」真的好嗎?用體驗式教育,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只是家長對孩子的灌輸教育,只會讓孩子的發展變得死板,而不是孩子會變通去學習,在節目中劉耕宏就是對孩子"體驗式"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許會讓孩子更加優秀。"體驗式"教育是怎麼樣的教育方式?體驗就是要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一件事情,通過嘗試去體驗而獲取知識。
  • 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中國式「暴力」教育
    下意識裡,我們已經因為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留下了些許的心理陰影,或輕或重。我們這一輩人大多都是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成長的,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後果只有我們知道,等到我們做父母的時候希望可以控制自己行為、情緒,有什麼問題矛盾和你們的孩子好好溝通,站在平等的角度,像朋友一樣聽聽孩子說什麼、想什麼,真正為他們好的前提下引導做更好選擇。
  • 苦難經歷多了,人會有哪些表現?
    人的生活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無風無浪的,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總會遇到多多少少的苦難。對待苦難,我們既不能退縮也不能逃避,雖然解決的過程很艱辛,但是苦難過後,人總會長大,也會得到不少經驗,對待以後的大風大浪也會變得不卑不亢。
  • 請別拿經濟條件來評價一個人的成功,販賣苦難並不高貴
    △你覺得起跑線重要嗎?時下關於家庭經濟條件對於孩子的教育產生的影響的談論不絕於耳,隨著父母們對於孩子教育上的投資越來越捨得,「寒門難出貴子」等言論越發地受到家長們的推崇,甚至有抽樣數據調查顯示,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 苦難少年龐眾望,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都去讀的教科書
    父母節衣縮食,拿著拼盡全力換來的血汗錢供孩子留學,為什麼最後換來的是白眼狼?眾望給了我答案:當孩子的注意力大部分在學習上,那麼他們就沒有機會去發展情感、關注他人的能力、甚至生活能力等等很多很重要的能力。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每天的時間充斥著學習,這一點會讓孩子的心理長期壓抑,因為孩子的天性是渴望有血有肉的生活。所以孩子會對父母怨恨。
  • 斯坦福院長的忠告:清單式的童年,只會讓孩子遠離成功
    在幼兒的教育上也同樣如此,大部分家長都夢想著可以讓孩子擁有好成績,考入名牌大學,獲得比自己更加光明的前途。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世界名校史丹福大學新生學院的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曾經做過一個演講,表達了自己對於親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和建議。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被父母過度管教,形成了清單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