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對片兒川情有獨鍾,無論是冬天的黃昏還是夏日的午後,總愛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
那麼多面中,杭州人鍾愛的還是那碗片兒川——雪菜、筍片、瘦肉片做成澆頭,香味足夠溫暖人心。
對於杭州人來說,這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陪伴了食客20多年的小麵館,早已成為一種杭州人的習慣。
曾經最早的菊英麵店,在中河南路12號。
開了24年零5個月之後,因為面臨拆遷,在去年9月1號,搬到了現在的中山南路368號。
那麼多年,菊英每年在杭州最熱的7、8月份傲嬌的放個暑假,這是業界的一個神話!
無論什麼行當,當你做到這個江湖地位的時候,你是可以任性一下的。
老闆說,錢是賺不完的,讓員工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菊英的老闆曾經放過話:
「菊英麵店」這塊招牌,永遠不會賣。
分店也不會開,更不會在外頭租店面。
但是最近,有市民在清泰街和民生路交叉口,看見了一家正在裝修的「菊英麵店」。
難道老闆說過的話,要反悔了麼?
門口的遮擋布上,寫著5月1號正式開業。
號稱不開分店的菊英麵館在清泰街上又開一家分店,五一開業。老闆說起原因,有些心酸...
老闆解釋為什麼又開新分店:
搬遷之後,經營起來有點兒吃力。
現在開了大店了,反倒不自由了。
從小店搬到了大店,看上去規模是大了,吃的人也更多了,但其實 店一大,需要的人手就多,現在光是幫工,就有二十個,原來的民用水電,變成了商用,也是一筆增加的成本。
最大頭的,是店面和裝修的費用,現在是外來的投資。所以現在老闆也等於在打工,不能像原來個體戶那樣想開就開,想休息就休息,現在多開一家店,就能多個掙鈔票的地方。
接下去,老兩口會把女兒留在老店當掌門,自己親自到新店把關。
老闆強調:新店跟老店燒法一樣,配料一樣價格跟原來也是一樣。
到底菊英為什麼好吃?
其實在上《舌尖上的中國》之前,菊英在杭州早已名聲顯赫。那碗地道的片兒川,江湖號稱「杭州第一片兒川」,也成了吃貨必須打卡的一碗麵,以前一天就能賣出600多碗。
招牌片兒川
雪菜肉絲麵
2014年《人民日報》評論版刊發了
《多一點器物精神》的文章:
杭州的菊英麵館,每年7月至9月,會放兩個月的暑假,這在整個杭州也是絕無僅有的。老闆說,錢是賺不完的,讓員工也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一般麵館的衛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這家麵館,裡裡外外,上上下下,連吊扇上的灰塵每天也抹一把。我認為這是久違的「器物精神」:是對物件的鐘愛,也可延伸於對從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態度,再說得大一點,那就是精神追求。「製作一個物件或是完成一項工作,不僅僅為了實用,而是內心所需,自覺而為,然後樂此不疲,裡面也可以有人生態度。」
「器物精神」,這個說法新穎、靚麗,當我們把對某項器物的喜愛,體現在口頭階段,更把它放到心靈深處,精心呵護,仔細把玩,不讓它沾一絲塵埃,染半點汙垢。物品嶄新如初,我們也因為投入了愛心、敬業、樂業,而得到更多的恬淡心境、快樂而藝術化的追求。這是一種高度的敬業精神,也是一種極具震撼力的職業道德和情操。各行各業從業者,都有了這種「器物精神」,我們就能讓瑣碎、疲倦而應付性的勞作,充滿了動感和舞蹈節奏,「忙並快樂著」,給自我帶來更多快樂和歡欣鼓舞。
就像新聞中的這位餐館老闆,他經營的是飯店,製造的卻是快樂和精神佳餚。他經營的是商業,內在卻充滿了溫情脈脈的人文格調、富有靈性的情感互動。他是普通的俗人、商人,內在卻有藝術家一樣高雅的精神追求和脈動。他的成功更在於快樂和情趣,在於充滿熱情、不知疲倦、悠閒自在的生活狀態。
其實,人生的價值不僅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高下,當我們心存敬畏,學會珍惜,懂得愛護,願意挖掘生活中的快樂、和諧,和生活中的器物都能達成更多相互敬仰的尊敬和愛戴,我們就能品嘗到更多的人生和工作的積極意義,達到樂業境界。
不管新店老店,
一樣的食材,一樣的味道,就好!
一碗麵裡也是有老杭州的情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