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是不是只在家裡生氣,發脾氣,一但外面就慫了, 變得很乖呢?這是為什麼?孩子只會「窩裡橫」,為什麼在家裡跟在外邊的差異這麼大呢?
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自己是不是也是「窩裡橫」,是不是也是家裡兇,外面慫
我自己檢討,我自己就是「窩裡橫」的,同事朋友甚至下屬對我的評價都是好說話,沒脾氣,有時候也嘗試兇一點,還復盤過懟人攻略,準備找機會懟回去,結果見到了就是秒慫。
再就是平時太過於縱容孩子、寵愛孩子,對待孩子的要求一律滿足、妥協!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孩子,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給予了孩子,容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委屈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比如孩子想買最新款的玩具,你對孩子說:「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這次不買了!」孩子就是開始耍賴,哭鬧,打滾,最後,你拗不過孩子,選擇了妥協,他嘗到一次甜頭就記住這招了,認為一哭一鬧你什麼都會答應,慢慢的脾氣就會越大,只會對父母發火。
而在外邊和家裡的環境不同,面對不同的人和環境,小孩的自我保護和防備心裡比較重,壓抑自己的需求,等回到熟悉的家和父母身邊,就會把所有的情緒發洩出來。
其實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很正常,但是必須注意發洩情緒的方式,可以抱怨,可以哭,甚至可以小小的任性,但是不能使用攻擊性的行為,摔東西,甚至使用暴力攻擊家人,這是絕對不允許,家裡可以買點發洩球之類的玩具讓他宣洩一下,發洩之後找方法。發洩完情緒以後,你在跟孩子一起坐下來談一談,搞清楚情緒產生的原因,然後去尋求解決辦法。大多數孩子有情緒,都是因為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際上你告訴他解決問題的辦法了,或者通過引導,讓他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就不會再「窩裡橫」了。
孩子「窩裡橫」其實也是一種不夠自信的表現,這與社交能力的缺乏有關。現在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很少帶孩子出門見見世面跟別的小孩玩,天天在家裡看動畫片,缺乏跟同齡孩子玩耍交流的機會,因此當他們出去的時候,面對陌生人,就會表現的膽怯,焦慮,這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跟別人打招呼,跟別人交朋友,孩子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不知所措,就會害怕、膽怯,也就不敢再外人面前橫了!
久而久之,孩子在外邊的需求都不敢去表達,容易當一個受氣包,回家就會把脾氣發洩出來。這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成長是不利的,家長需要注重!
如果家裡有爺爺奶奶在,孩子更容易「窩裡橫」,這跟長輩溺愛孩子有關。家中的長輩只注重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長此以往,孩子就難以對長輩產生權威的印象。比如有些孩子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很不客氣,也不尊重,動不動就對自己的爺爺奶奶發脾氣。而面對嚴厲的爸爸媽媽,孩子卻不敢吵鬧。
這是因為'長輩太過於溺愛孩子,沒有給孩子樹立權威形象,孩子處於學習期,他能分辨出誰好說話,誰不好說話。
長輩們要知道,孩子的壞脾氣都是被慣出來的,越是溺愛越是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所以,要想孩子擺脫「窩裡橫」,就得讓孩子沒有讓他「橫」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