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荔枝教育訪談,記錄這個時代的教育智慧。這是由我蘇教育工作室2020年全新推出的一檔對話教育界專家、權威人士的欄目。內容涉及教育熱點解讀、教育理念分享、學校運營管理、教育著作鑑賞等。從教育者的故事中感悟人格的魅力和時代的變遷,在與他們的對話中體會以人為本的教育情懷和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
在熊代厚近30年的從教生涯中,「作家」、「班主任」、「語文老師」、「德育帶頭人」這幾個角色緊緊交織,豐滿了他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他獨有的教育觀、寫作觀。
採訪前不久,他「十年磨一劍」的散文集《春風花草香》剛剛出版,好評如潮。熊老師坦言,讀書和寫作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熱愛,獨坐書房時,自己仿若一名統帥坐擁中軍帳,指揮千軍萬馬。
作為南京市優秀班主任,他共帶過12屆學生。他帶班最大的特點是喜歡開展各種活動,他認為好的活動,能讓孩子的心靈得以解放,讓情感得以升華,讓生命充滿陽光。
他鼓勵全班共寫一本「成長日記」,每人一篇、每天都有,三年留下十多本、30多萬字的寶貴回憶;他帶領學生考前爬方山、出小報,緩解心理壓力,信心滿滿上考場。他帶的班級,入學成績不是最優,畢業往往考得很好。
熊老師班的「成長日記」
「莫言山路僻,春風花草香」。這10個字正是熊代厚從教生涯和寫作生活的寫照,他說「喧囂和粗糲都沒有磨平心底的柔暖與熱情。生活的舞臺雖不宏大,但春風從我心裡吹過,花香在周圍彌散。」
以下是熊代厚老師的訪談實錄——
1
先育人,再教書
我蘇網:我們知道「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您看來,「德育」是什麼?
熊代厚:德育就是把孩子當作人來培養,關注他的心靈、他的精神、他的思想,真正把他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一個團結合作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感恩心的人。
熊代厚(左二)主持德育沙龍
我蘇網:做了20多年班主任,一個「好老班」要具備哪些品質?
熊代厚:班主任的「好」看似簡單,其實很難。首先,需要有熱情。其次,要有責任心。第三,要站在學生角度想問題,平等對話。統一這三者的,是發自內心的一份「愛」,教育的底色就是愛。
教育不能有功利心,不能把學生當作自己謀利的工具,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守望者。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寄語熊代厚
我蘇網:您出版的第一本書叫做《守望成長》,守望的是學生的哪種成長?
熊代厚:《守望成長》是我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它記錄了一個班的成長曆程,守望的是學生的精神成長。
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唯分數論」, 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人,不去關注孩子精神成長和心靈成長,這種教育實際上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從教以來,我始終堅持「育人教書」,先把人育好,教書是水到渠成的。一個內心憋屈、壓抑的孩子,很難好好學。而如果他內心有理想,有堅韌的品質,心中自然會充滿陽光,再苦都不覺得累,這樣的孩子無論外界條件怎樣,都能夠成才。
2
「一個人在群體當中需要有位置感」
我蘇網:您是如何引領孩子的精神成長的?
熊代厚:精神成長絕不是刷題刷出來的,是在活動中培養出來的,活動讓孩子的心靈得以解放,讓情感得以升華,讓生命充滿陽光。帶2011屆,兩年我們共開展了60多項活動。
比如出小報,高考前我仍讓大家出。辦公室的老師對我說「熊老師,馬上高考了,人家班都拼命刷題,你還在出小報?」我理解他們的擔心,但實際上,能不能讓孩子出小報,出到哪一天,我心中是有數的。因為從孩子的反饋來看,出小報不但沒有耽誤她的學習,反而增強了他們的鬥志。
當時班上有個孩子,成績不是很好,一直被壓抑著。小報後,全班評比,我表揚了她,她在周記中寫道:
「我在這個班級一向自卑,因為成績總在最後,但我實在沒想到老師今天表揚了我,而且把我出的小報舉很高,我真的很激動,眼淚都快出來了。……看來我也不是一無是處。
老師說的多好,每個人都有閃光的地方,每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是不是淺薄我不知道,但我這幾天確實渾身充滿了幹勁,上課聽得比以前認真,作業寫得更認真。我行、我可以!在學習上我也會加倍努力。」
你看,這就是一張小報帶給學生的力量,一張小報喚起了她的信心,鼓舞了她的鬥志,這比空洞的說教要強大很多。
《曹劌論戰》中說「夫戰,勇氣也!」,戰場要有勇氣,考場也一樣!為什麼有不少成績不錯的學生在高考當中發揮失常?因為缺乏自信心,沒有鬥志。考場上能夠勝利的人不僅要學得紮實有真本事,還要信心滿滿。
熊老師為學生拍攝的照片登上雜誌封面
一個人在群體當中需要有位置感,沒有位置感,就會感覺被人遺忘、被人拋棄。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是被人拋棄的人,你讓他走向高考考場,怎麼考?
我班的孩子走向考場時,充滿著自信,我特別欣慰。這個班在高考中列同類型班級第一,並非配備了更好的老師,而是活動的開展,煥發了學生內心鬥志,使他們都更陽光自信。
我蘇網:還有其他讓您印象深刻的活動嗎?「功效」如何?
熊代厚:在母親節召開的主題班會 「媽媽我愛你」,至今仍記憶深刻。
這次班會邀請了20多位媽媽和 3個爸爸來參加。開場我問學生們「知道媽媽生日請舉手」,一下子把全場「擊倒」了。對於母親來說,即使有20個孩子,都會把每個人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而問大家媽媽的生日,很多人真的都忘記了。
在班會前,我還讓學生們選取媽媽的頭髮、眼睛等小細節記錄下來,當課上同學們輪流讀出這些文字時,所有人都開始流淚,有的孩子讀到最後,甚至跑到班級後面,抱著媽媽哭了出來。
開這個班會的初衷也是因為當時學生出現了學習疲勞,促使我去思考,什麼力量能喚起他們內心的力量,最終想到了「母愛的力量」。
其實母愛的力量何止在一節班會?何止是在高中?而是貫穿一生的。幫助他們發現並找到力量源泉,這就是精神成長。
3
「一個人的閱讀史等於他的精神成長史」
我蘇網: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應該如何閱讀?
熊代厚:高爾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的閱讀史等於他的精神成長史。
提升閱讀成效的最好途徑是交流。蕭伯納說過這樣一個比喻,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後,一個人仍然只擁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份經驗,我有一份經驗,我們倆交換一下,那就是兩份經驗。所以,讀完後的交流可以產生幾何級數的能量。
我自己喜歡看《讀者》,在課堂上,我帶著學生看《讀者》,讀後再交流。一個孩子在周記裡這樣寫道:
「今天的《讀者》交流課上老師談到了有關生死……老師在評講這個問題,說生是一種責任。
細細想來,生的確是一種責任,正是因為有了親情、友情、愛情、兄弟情、師生情牽動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中縈繞,若我們的生命像花兒那樣凋謝了,那麼這些情感就會像一條繃直的線被剪斷,化為無盡的悲痛,又如洪水決堤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生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世界上所有輕生的人對自己的死有千般解釋,萬般藉口,但他們是否想過還有對父母親人子女乃至國家社會的責任?這讓我懂得珍愛生命,珍惜生的權利。」
這些感觸是他從閱讀中得來的,莊子說「死生,亦大矣」,這個孩子開始思考生與死,懂得如何去珍愛生命,這不就是孩子實實在在的精神成長嗎?
熊老師的書房是他自己設計的,採用了錯層結構,最大結構利用空間來擺放書籍。
4
「我寫作最大的意義在於分享」
我蘇網:閱讀和寫作正相關嗎,是否讓孩子盡情閱讀,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就能輸出、會寫作了?
熊代厚:寫作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它和樂器、繪畫、唱歌一樣,都屬於藝術範疇,包含一些天賦的成分,並不是說每個人從小刻意培養,就一定能培養成作家。
想寫得好,閱讀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學會觀察和體味。朱熹說「為有源頭活水來」,是說好的文字是從生活中來的。 路遙寫《平凡的世界》,為了寫煤礦中的生活,自己戴著帽子下煤礦。能夠寫出真實鮮活作品的作家,都會去體驗生活。
要想培養孩子寫作的興趣,家長和老師要引導孩子去觀察周邊的世界,觀察大自然,比如一朵花的開放,一棵小苗的成長,一隻小蜜蜂,一隻小螞蟻的運動。這樣,寫時孩子心中有鮮活的形象,才能寫得生動。
我蘇網:您剛剛出版了《春風花草香》,書名好有詩意。於您而言寫作的意義是什麼?
熊代厚:這本四月份剛出的新書,是作家協會籤約出版的,從200多篇發表過的散文中挑選出的。書名出自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書的第一輯寫的是大自然,一花、一草、一葉、一木都是天堂,都在留香,所以 「春風花草香」引領人們去愛大自然;
第二輯寫萬物,一本書、一把琴、一個收音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春風。
第三輯,寫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親情正是「春風」,如「花草之香」永遠彌散心中。
第四輯,寫「桃李情」,春風桃李,說的是師生情。我寫我的老師,也寫我的學生,如春風拂過心頭。
於我而言,寫書最大的意義是分享,分享愛。雖已到知天命之年,但我也「與時俱進」地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杏壇心語」,為的就是和更多人分享文字,分享愛。
可能有人覺得矯情,但確是我內心真實感受。我愛大自然一草一木,我用心細細地觀察,融入了最深切的感情,把它寫出來和讀者分享。
它是散文集,也是一本語文課外讀本,更是一本德育讀本,培養孩子愛自然,愛萬物,愛父母,愛老師。
現在的班裡有個男生,他已好久沒和爸爸說過話了。他讀到我書中《給父親理髮》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今天讀熊老師的《春風花草香》,心中好慚愧。我似乎一下子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我開始了害怕,害怕那挺拔的腰杆漸漸地彎下去。過去我對他那冰冷、嚴肅的眼神,開始變得柔軟。其實他多麼不容易,為我們付出了太多。
爸爸,是我錯了,雖然現在我還有點不好意思開口,但我會向你認錯。今晚回到家,我一定主動去喊一聲:爸爸。」
這個孩子平時話不多,書在他心中產生這樣的反響,這是分享產生的力量,是愛產生的力量,看到他的變化,我由衷地欣慰。
熊代厚,工作於江寧高級中學,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首屆德育帶頭人,優秀班主任,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教育散文集《守望成長》、《春風花草香》,校園文化散文集《杏壇心語》。
(我蘇網專稿 記者/朱彤 東城;攝影、視頻/張晉寧;設計/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