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學堂線上特別課程《發現漢字之美》

2021-02-08 字博社教

2020年,我們過了一個特別不平凡的春節和寒假。足不出戶成為常態,但我們的生活要「宅著也多彩」!

噔噔噔噔~~~甲骨學堂線上課堂開課啦!疫情期間中國文字博物館特推出系列漢字主題課程——《發現漢字之美》。在這個不一樣的時刻,靜下心來一起感悟漢字之美,跟著節奏一起開啟第一課——《咬文嚼字》~~

近一個月來,讓你感動落淚的瞬間還記得嗎?觸及心底的暖心話是什麼?

是發自肺腑的「武漢加油!祖國加油!」

還是古味十足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無論直白的表達,或是娓娓到來的傾訴都展現出了漢字裡蘊含的殷殷深情。中國文字之美不僅音律流暢、詞義深刻,還飽含先人的智慧和思考,一撇一畫都是故事。當我們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漢字時,只要知道它的源流,了解它的部件,對它的陌生感就會少幾分。讀文先讀字,學會識文斷字,語文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今天我們就從源頭先來了解一下「文」和「字」。

老師先來給大家上個圖,一起瞅瞅這是啥?

它就是古漢字中「文」字的寫法。從造字依據上看,這些「文」字的形象都象一個正面直立的人形。與普通的正面人形不同的是,這些「人」胸前都畫有不同的圖案。可見,「文」的最初含義應該是花紋、圖案的意思,相當於古人身上畫上或刺上的紋身。這些古人身上所繪的紋身有可能代表各自部落驅鬼敬神的圖畫。就像今天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紋身的習俗,他們經常在身上塗上一些奇怪的圖案,或者在面部紋上刺青。

在查閱「文」這個字最早的形態時,我們的老師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知識。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發現一片扁壺殘片,上面有兩個用毛筆書寫的紅色文字,專家將其中一個字釋讀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字。而陶寺遺址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朝時期,那麼根據專家的釋讀來說的話,「文」這個字的出現可是要比殷墟甲骨文早的多了!

知道了「文」不是「文字」的意思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它的好搭檔「字」。不愧是好兄弟,「字」的本意也不是「文字」的意思。

很多網友和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實地參觀的朋友都對我們的標誌性建築——字坊特別感興趣。比如會問:「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字嗎」、「這是什麼字」....

其實,它就是古文字中的「字」的一種寫法。

「字」最早出現在金文中,但目前我們僅能看到四例,字形與後世的小篆相似,如下圖:

通過專家對銘文的釋讀,總結出一個答案。金文中所見的四個「字」都不是「文字」的意思。「字」的原義是指女人生小孩的事。大家看看「字」是不是象房屋裡有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呀?在古漢語中,「字」大多可以解釋為生育。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文」和「字」可以用作「文字」的意思呢?大家一定聽說過「咬文嚼字」、「識文斷字」、「說文解字」這些詞,從這些詞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文」和「字」是有各自獨立含義的。關於它們的區別,漢代古文字學家許慎曾經有明確的論斷。他認為,象人、日、月、木等獨體字稱為「文」,而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而成的合體字稱則為「字」。

就象人類繁殖後代一樣,爸爸和媽媽結婚了就生出一個小寶寶,許許多多合體的書寫符號是「文」和「文」結合孳生出來的,人們便把它們稱為「字」。不過今天的我們在實際使用中,「文」和「字」往往統稱為「字」。如「字典」、「寫字」、「字眼」等等。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它畫面感豐富,而且富有生活的氣息,我們通過這樣一種尋根溯源的方式,重新發現漢字之美。

一篇文章裡其實想要給大家講述的漢字故事還有很多,篇幅有限,下節繼續。第二節課《眾志成城中國人》,我們一起認識一些和中國人有關,和感情、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

不能出門的日子裡我們被迫停下腳步來,有了更多的時間靜靜地陪伴家人,靜下心來吸收知識、自我思考,更多的是懂得珍惜。

下期再見吧!

相關焦點

  • 六年如一日,讓近四萬個家庭感受到中國漢字之美——甲骨學堂故事多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學堂,在過去6年間,舉辦漢字教育活動近1000場,吸引了近40000個家庭參與其中。 「我們主要是通過聽、看、寫和現場體驗,讓孩子們感受漢字的神奇魅力。包括聆聽文字演變的歷史和故事、參觀文字展櫃和實物、練寫優美的甲骨文字、體驗『甲骨字形』雕版印刷等。」甲骨學堂發起人楊軍輝說。
  •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發現漢字之美,感受漢字魅力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設立甲骨文課程,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濃鬱校園文化、課程整合、七彩課堂、養成習慣、主題活動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推動甲骨文文化進校園,引領學生發現漢字之美,感受漢字魅力,著力打造甲骨文化傳承特色學校。
  • 「甲骨學堂」故事多:1000場活動和40000個家庭
    中國文字博物館國慶特別課程——我為祖國增光彩 王凡 攝故事一:1000場活動和40000個家庭甲骨學堂不大,面積不足百平米,小講臺,小桌凳,小手冊,小投影幕,凡是能看到的東西都不大。楊軍輝介紹說,「甲骨學堂」起初叫「漢字驛站」,成立於2014年,開辦之初趕上國慶節,籌備了幾場親子活動,原想試試水,沒想到消息一發,應者雲集,打電話預約的家長絡繹不絕,場場爆滿。「開門大吉,我們順勢而上。接著把活動時間定為每周末兩場,節假日期間每天兩場,開始實行線上「搶課」模式。」
  • 「甲骨學堂」走進日照校園 唱響現實版《生僻字》
    ,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自去年開始籌備並成立的「甲骨學堂」,老師自編教程,將甲骨文學習納入校本課程,在校園唱響現實版《生僻字》。11月27日,曲阜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甲骨大集」校園文化展示活動。甲骨文背後一撇一捺都是故事,「甲骨學堂」「甲骨大集」等校園文化活動,正是以創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聆聽傳統文化背後的漢字故事。「我們學校老師自己編寫的甲骨文校本課程,學生們也很感興趣。」
  • 鄒城市第一實驗小學興隆校區:賞析甲骨文字 發現漢字之美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發現漢字之美,感受漢字魅力,鄒城市第一實驗小學興隆校區依託書法校園陣地,將甲骨文融入到各科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甲骨文的興趣,積累甲骨文識字量。學校組織教師依據人教版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生字表,從中找出相應的甲骨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字體的演變、字義的轉化等甲骨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感受到甲骨文字的美麗神秘之處。
  • 跟隨南師大教授「發現漢字之美」
    世界上有哪一種語言可以代表地球上普遍的原初的語言?古人是怎麼造字的?漢字又有哪些內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融媒項目將正式推出第六組系列課程《發現漢字之美》,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將通過10節微課帶你領略凝結古人智慧的中國漢字的內涵與美感。
  •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
    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說話的合理性。「楔刻與圖畫」說也越來越為大家所接受。總之,「漢字起源於原始記事方式,特別是圖畫和楔刻;它萌芽於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其形成體系,當在夏代,距今約4000年。」
  • 專家發現8000年前甲骨,比甲骨文早500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眾所周知,甲骨文就是在龜的殼或者是猛獸的骨頭上刻的一種文字,普遍意義上,我們認為這是華夏一族較為古老的記錄文字的方式,這也是最早的文字。作為漢字最為早期的一種方式,甲骨文算是比較的獨立和成熟。所以在大家眼中,甲骨文作為最古老的文字似乎是無可否認的。
  • 2020「守望漢字」嘉年華在鎮江華夏漢字研學館舉辦
    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青少年精品社教課程《舞動的漢字》和文創互動項目雕版印刷、甲骨文拓印亮相活動中,另外還有木活字印刷、鉛活字印刷、秦磚漢瓦拓印、陶藝造型、陶瓷美術等精品體驗課程。通過精品課程和現場實踐及互動體驗,讓更多青少年零距離感受文字文化,體味漢字的無窮魅力,成為「漢字守望者」。
  • 天橋·漢字記憶空間博物館開館 "天橋印象"發現漢字之美
    昨天,觀眾正在體驗漢字「傳拓」工藝。工作人員們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製作了不同的「漢字護照」,小學生還分成三年級以下和三年級以上兩個分組,孩子們可以拿著「護照」在博物館裡一一學習通關,最終還可以領到通關禮物。   博物館的空間展示遵循「溯漢字之源,尋漢字之變,求漢字之理,觀漢字之美」的認知線,帶人們感受中華文明的基因——漢字。
  • 有茶,生活底色|蓮語學堂線上課程(一階茶生活二階茶攝影)
    從線上平臺到直播工具多次進行測試及預演並為課程配置了教學茶器,茶樣套組及教材以期呈現上乘的線上習茶體驗感和交互性實現學員優質的遠程學習效果進行書院茶事之美育並講習如何用鏡頭記錄和創意茶事樸素,簡雅寫意,有趣這是茶的生活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甲骨學堂自開辦以來,無論參與者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類似的場景反覆發生。」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負責人楊軍輝說,很多人在這裡第一次發現漢字的神奇之處,而讓公眾認識甲骨文、了解漢字的傳承和歷史,正是這個公益性課堂的初衷。外地人到訪安陽,除了名震海內外的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另一個必去之處。
  • 甲骨新風 和美漢字:《漢字對稱藝典》首發式暨李京法藝術展開幕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之際,一場主題為「甲骨新風,和美漢字」的《漢字對稱藝典》首發式暨李京書法藝術展,於2019年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原創藝術家展館舉行!他說,20年來,我們在發掘、發現、解讀古漢字的結體、結構之美過程中,做了大量默默無聞、嘔心瀝血、鮮為人知的工作,穿越、往來於古今漢字演變的時光隧道,在古老的漢字叢林中摸索前行,在尋求漢字結構之美的長徵路上跋涉,直面曙光。《漢字對稱藝典》就是在這種萌動的初心下、苦與樂的堅守、吶喊著並奮鬥中誕生的。
  • 從甲骨文到簡體字:中國漢字究竟走過了多少路程
    漢字作為我們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部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整整數千年,漢字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程,其寫字的筆畫也在隨著人們的不斷的精簡而越來越適用於現代。當然其實漢字簡潔化對我們來說其實也並非是一件壞事,因為這其實也是它的一種發展趨勢。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的流傳至今從未中斷的文字,英語等拼音文字現代人看幾百年前的書大都看不懂,更別說幾千年了。 漢字產生的時間,還難以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金文。
  • 執筆揮墨書甲骨,情滿金秋謝師恩
    、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小故事以及老師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們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小朋友們紛紛起立、敬禮,向自己的老師道一聲「謝謝」。做傳承甲骨文化的後備軍隨後,由福山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的毛敏老師向小朋友們講書法基礎和甲骨文識讀,引導小朋友們正確握筆、識讀並書寫甲骨文中幾個有代表性的獨體字:日、山、水等,激發孩子們對書法藝術的熱愛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 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 迄今為止,上述問題還缺乏系統性解釋。
  • 從甲骨文到楷體字——漢字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語言論壇】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而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超強的生命力是怎樣實現的?認識楷體字不一定能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通過怎樣的機制發展為楷體字的?為什麼形聲字成為現代漢字的主流?漢字之所以能使用到今天,核心原因是它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本文論述的是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和主體脈絡。  古今漢字發展的核心支配因素  甲骨文字形基本是物象的反映,由於物象是具體的、有形的,這決定了字形的象形性和非單一性。
  •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丨海曙婦聯關愛一線醫護人員家庭教育線上學堂...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丨海曙婦聯關愛一線醫護人員家庭教育線上學堂項目圓滿收官!2月25日-3月15日海曙區婦聯針對醫護人員家庭「學齡前」「小學」階段子女推出你在前方戰『疫』 姐妹後方守護——大樹擎天 愛心護苗」家庭教育線上學堂項目111戶一線醫護人員家庭120
  • 神秘漢字(3):從甲骨文到楷書,深度解析漢字「安」的含義
    「安」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隸書和楷書。這就是「安」字。房屋裡一個女子,就是「安」字。這個古老的漢字,很巧合地揭示了一個道理,想要家庭和睦幸福,就要做到這一點:安。家安則家和。家庭和睦之秘訣就在這一個「安」字!二看完了演變過程,接下來看看「安」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