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過了一個特別不平凡的春節和寒假。足不出戶成為常態,但我們的生活要「宅著也多彩」!
噔噔噔噔~~~甲骨學堂線上課堂開課啦!疫情期間中國文字博物館特推出系列漢字主題課程——《發現漢字之美》。在這個不一樣的時刻,靜下心來一起感悟漢字之美,跟著節奏一起開啟第一課——《咬文嚼字》~~
近一個月來,讓你感動落淚的瞬間還記得嗎?觸及心底的暖心話是什麼?
是發自肺腑的「武漢加油!祖國加油!」
還是古味十足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無論直白的表達,或是娓娓到來的傾訴都展現出了漢字裡蘊含的殷殷深情。中國文字之美不僅音律流暢、詞義深刻,還飽含先人的智慧和思考,一撇一畫都是故事。當我們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漢字時,只要知道它的源流,了解它的部件,對它的陌生感就會少幾分。讀文先讀字,學會識文斷字,語文學起來就非常容易了。今天我們就從源頭先來了解一下「文」和「字」。
老師先來給大家上個圖,一起瞅瞅這是啥?
它就是古漢字中「文」字的寫法。從造字依據上看,這些「文」字的形象都象一個正面直立的人形。與普通的正面人形不同的是,這些「人」胸前都畫有不同的圖案。可見,「文」的最初含義應該是花紋、圖案的意思,相當於古人身上畫上或刺上的紋身。這些古人身上所繪的紋身有可能代表各自部落驅鬼敬神的圖畫。就像今天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紋身的習俗,他們經常在身上塗上一些奇怪的圖案,或者在面部紋上刺青。
在查閱「文」這個字最早的形態時,我們的老師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知識。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發現一片扁壺殘片,上面有兩個用毛筆書寫的紅色文字,專家將其中一個字釋讀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字。而陶寺遺址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朝時期,那麼根據專家的釋讀來說的話,「文」這個字的出現可是要比殷墟甲骨文早的多了!
知道了「文」不是「文字」的意思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它的好搭檔「字」。不愧是好兄弟,「字」的本意也不是「文字」的意思。
很多網友和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實地參觀的朋友都對我們的標誌性建築——字坊特別感興趣。比如會問:「這個標誌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字嗎」、「這是什麼字」....
其實,它就是古文字中的「字」的一種寫法。
「字」最早出現在金文中,但目前我們僅能看到四例,字形與後世的小篆相似,如下圖:
通過專家對銘文的釋讀,總結出一個答案。金文中所見的四個「字」都不是「文字」的意思。「字」的原義是指女人生小孩的事。大家看看「字」是不是象房屋裡有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呀?在古漢語中,「字」大多可以解釋為生育。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文」和「字」可以用作「文字」的意思呢?大家一定聽說過「咬文嚼字」、「識文斷字」、「說文解字」這些詞,從這些詞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文」和「字」是有各自獨立含義的。關於它們的區別,漢代古文字學家許慎曾經有明確的論斷。他認為,象人、日、月、木等獨體字稱為「文」,而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而成的合體字稱則為「字」。
就象人類繁殖後代一樣,爸爸和媽媽結婚了就生出一個小寶寶,許許多多合體的書寫符號是「文」和「文」結合孳生出來的,人們便把它們稱為「字」。不過今天的我們在實際使用中,「文」和「字」往往統稱為「字」。如「字典」、「寫字」、「字眼」等等。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它畫面感豐富,而且富有生活的氣息,我們通過這樣一種尋根溯源的方式,重新發現漢字之美。
一篇文章裡其實想要給大家講述的漢字故事還有很多,篇幅有限,下節繼續。第二節課《眾志成城中國人》,我們一起認識一些和中國人有關,和感情、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
不能出門的日子裡我們被迫停下腳步來,有了更多的時間靜靜地陪伴家人,靜下心來吸收知識、自我思考,更多的是懂得珍惜。
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