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大書畫家,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由於他性情狂放,人們又稱他為「米」、「米痴」。他與兒子米友仁,被人稱為「二米」、「大小米」。
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處,常常引起人們的圍觀好潔成,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據說他在無為州(今安徽境內)做官時,曾見到一怪石,形狀奇特,於是大呼:「此足以當吾拜!隨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並呼之為兄。於是被傳名為「米癲」。
米芾的主要成就體現在書法和繪畫上。
在書法上,米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他繼承了二王」書法傳統,並苦下工夫,最後纂、隸、行、草、楷各種書體都很有成就,以行草造詣最高。米芾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雄健清新、雋雅奇變的特點和快刀利劍的氣勢。晚年,他的書藝更達至爐火純青之境。
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同為「宋四家「的蘇軾對米帶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謂推崇備至了米帶傳世墨跡主要有《蜀素帖》、《苕溪詩卷》、《研山銘》等。
《蜀素帖》是米首三十八歲時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鳥絲欄,製作講究。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所以不是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芾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北宋後期的水墨山水畫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為著名,世稱「米家山水」。
米芾的山水畫不事雕琢,不求工細,突破了勾廓加皴的傳統畫法,開創了獨特風格。他擅長「墨戲」,善用多層烘染和橫點子的排比,使水墨畫的積墨、破墨、漬染、渲淡等技巧得以充分發揮,常使煙樹掩映中有風雨迷離的深意,達到雲山空濛、煙雲變滅的效果。
米繪畫藝術的成功與鎮江秀麗的山水草木是分不開的,他所居住的地方,「雲氣瀰漫,岡嶺出沒,林樹隱現」,這千姿萬態的山水奇觀使他陶醉其中,領會其奧妙所在,創造出獨特的「潑墨畫水、水墨點染、煙雲掩映樹石,濃淺融為一體」的米氏雲山,為我國的山水畫創作闖出了「變古創新」的路子。
米芾的著作,有《書史》、《畫史》等。《畫史》是我國古代繪畫品鑑的名著,《書史》是我國古代書法名跡較早的重要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江蘇漣水城中有個荷花池,米芾愛花愛畫,經常坐在假山上,苦思冥想,繪描荷花圖。荷花池邊就是能仁寺,寺中臥佛大師名望也很高。但是,儘管臥佛與米芾交情不錯,想討幅畫卻很難。臥佛見米畫好了畫,心生一計,就備了幾樣菜,提了一壺酒,到船上和米帶對飲。米是個見酒就的人,不多時就赤著腳,技頭散發,瘋瘋顏顏,狂奔跌跌。
酒醒後,不見了荷花圖,米帶料定是臥佛拿走。但礙於情面,不好明言,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上門找臥佛對對子,旁敲側擊。臥佛當然明了,但他不露聲色,佯作不知。一個指桑間槐,一個裝聾作啞,故意打。
米芾指著荷花池說道:「我有一對,對不上罰作一荷花圖。
臥佛說:「請兄弟先出吧!不過,有言在先,小弟不會作畫,就是輸了,也請你代為做畫。
米芾不間三七ニ十ー,先把上聯出了:「河裡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明是對對,實是問案。
臥佛說:「道旁稻草盜賊竊來到處鋪!」對得工整,無茬可找。
米芾見他對了,又來一聯:「三年一間五年再間陰陽無差無錯。」
臥佛也不示弱,回對道:「二月春分八月秋分冷熱不短不長米芾無法,心中叫苦,口上連說:「好好好。」
臥佛心中高興,隨口應聲:「妙妙妙!」
二人對天大笑,各不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