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齎幣往賚 輸貨轉貯 「海上絲綢之路精品展」在西安開展
中國甘肅網5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洋)自2015年5月15日,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推出與廣東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精品展」的一周時間裡,聞名前往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參觀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此次展覽的展品為明晚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金器與外銷瓷器,這也是此次展覽高度契合「一帶一路」,吸引眾多中外人士眼球的最大亮點。
唐末宋初,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海上絲路迎來高潮期。輸出的貨物以瓷器、絲綢、茶葉、銅鐵器為主,輸入的商品則以香料、金玉、珠寶為主,所以海上絲路也有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美稱。明代初鄭和七下西洋,中西海上絲綢之路達於巔峰,以鄭和船隊為代表的官府貿易使團到了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地區,和非洲東海岸的埃及、索馬利亞、肯亞、莫三比克甚至是南非等地,通過瓷器及其他物品的出口為國家換取了大量的金玉、寶石、香料等國外產品,對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有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本展覽展出的明代皇家金器由湖北省博物館藏明梁莊王墓出土金器及本館藏明萬曆辛丑(1601)年銀作局制金器百餘件組成。這些金器是以鄭和下西洋所帶回的金子為原料製成的,其中湖北省博物館藏的明永樂十七(1419)年金錠記載有銘文「永樂七年四月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色金壹錠五十兩重」,明確說明該金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所採購。另據《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二年司禮監太監福安奏:『永樂、宣德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年,府藏虛竭。』」也印證了這些金器的來源。
中國陶瓷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唐代開始,中國陶瓷便沿海上絲綢之路向國外輸出,並在世界各國迅速掀起一股中國瓷器熱。本展覽所展出的80餘件瓷器,以廣東省博物館藏外銷瓷為主,其中有「南澳Ⅰ號」出水的明萬曆青花瓷精品,有馬來西亞發現的「萬曆號」克拉克瓷,還有被歐洲稱為「中國白」的德化白瓷精品,其獨具一格的裝飾技藝為本展增色不少。這些外銷瓷器多為當時福建和廣東的民窯所生產,包括盤、碗、罐、瓶等多種器形,當時在世界各國上層社會裡,無不以珍藏中國瓷器為榮,這也促進了外銷瓷的發展。
當今,「一帶一路」建設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成為中國加強與沿線沿路諸國促進合作、攜手發展、創建利益共同體的重要手段,為此,在展望未來的同時,回顧歷史顯得十分必要,這是舉辦本展的主要動因。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