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爛尾樓的人:單親媽媽身背房貸租不起房,有人花光積蓄未能入戶

2020-12-20 中國發展網

昆明「別樣幸福城」四號地塊,5年前爛尾。

爛尾樓,常常因乏人問津而漸漸被遺忘。昆明一座5年前便停工的爛尾樓盤,因有了人氣而備受關注。

今年5月以來,30多戶居民陸續住進昆明巫家壩CBD的一個爛尾樓盤。他們都是六、七年前在這裡買了房的業主,大多是在昆明打拼多年的普通人。各自生活的現實境遇,加上今年疫情的影響,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突破對生存空間的底線,住進爛尾樓。

爛尾樓裡的一副對聯。

這個爛尾樓盤名為「別樣幸福城」,位於巫家壩CBD西側,是昆明市官渡區2011年啟動的棚戶區改造項目。2015年初,該項目4號地塊陷入停工,其中包括12棟主體已封頂的樓房,1243套住宅。

住進不通水電不通電梯的「別樣幸福城」幾個月了,業主們似乎已習慣這裡的生活。閒時他們聊天打牌,唱歌跳舞。只是他們心裡仍盼著哪天真的能收樓,體會真正的幸福。

拮据的單親媽媽再租不起房

陳豔春在爛尾樓樓下開闢的菜地裡施肥。

陳豔春是第一位搬進「別樣幸福城」爛尾樓的業主。她是單親媽媽,身上背著每月4000塊的房貸。

搬進爛尾樓以後,她在裡面養雞、種菜,還做大鍋飯。業主中有人對她既佩服又心疼,不時給她送去生活必需品。

陳豔春祖籍四川,小時候常年跟著做水果生意的父母生活在西藏,因為喜歡昆明的氣候,七年前決定來到昆明定居。

2013年初,她在當地朋友推薦下在「別樣幸福城」買下了一套60平米的一房一廳。

陳豔春的女兒穿著新買的美人魚泳衣。

買房以後,她一直住在「別樣幸福城」周邊的城中村裡。這一帶由於毗鄰當年的巫家壩機場,距離昆明火車站直線距離只有4公裡,是很多初到昆明的外地人選擇的落腳點。

過去7年,陳豔春的家庭經歷幾次劇變。女兒剛滿一歲,丈夫跟她離了婚;父親在4年前的一次車禍中受重傷失去了勞動能力,治療費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今年年初,她跟朋友合夥開的小餐館,在疫情的打擊下徹底關了門。

今年5月18日,陳豔春的出租屋合約到期,因手頭拮据,無力繼續支付房租的她最終決定搬進爛尾樓。

夜裡的「別樣幸福城」四號地塊。

爛尾樓在起風的夜裡顯得格外陰森。「大風在外面颳得呼呼作響,空地上人頭高的野草像活了過來似的。」

剛搬進爛尾樓的頭兩個星期,陳豔春住在小區工棚裡。頭幾天,她幾乎都要熬到早上6點才敢閉眼睡覺。這個小區樓層設計,一層是地下室,二層以上才是住宅。因電梯不通,她連樓都上不去。後來搬進來的人多了,合力把各棟從一樓到二樓的樓梯搭好,才可以搬進樓裡面。

後來陳豔春從市場買了十幾隻小雞,養在工棚外面的空地上。當時昆明正值雨季。第二天晚上,一場大雨把小雞淋死了一半,她大哭了一場。

爛尾的小區還沒修排水系統。5月底,一場連夜雨淹進了陳豔春睡覺的工棚。陳豔春醒來發現水已快漲到床頭。看著被水沒過的牆面咕嚕咕嚕冒著氣泡,陳豔春心裡一沉。她意識到自己買的房子這些年來已經歷了不少風吹雨打,如果再不復工,可能真的再也沒有機會了。

陳豔春開闢的菜地。

住進爛尾樓一周後,陳豔春把長在樓下空地的野草除了,在上面種了菜苗。菜苗很快就長出了新葉,爛尾樓煥發出一絲生機。

陳豔春最近在一家足療店找到了工作,夜班經常要上到凌晨4點。平日裡女兒託管在幼兒園,周末才帶在身邊。

陳豔春在收拾自己那一棟的「大堂」,給沙發鋪上罩子,在桌上擺了花。

每到周末,她就把自己住的那一棟的「大堂」收拾得一塵不染,給沙發鋪上罩子,在桌上擺了百合。夜裡,對面巫家壩CBD發出的藍色燈光會映在百合的花瓣上。她說:「每次回家看到這道光,就好像看到希望。」

6月以來,陸續有四號地塊的業主搬進爛尾樓。他們都是在昆明打拼多年,把畢生積蓄投入到這裡的普通人。現實就擺在那裡,他們不得不突破各自生存條件的底線,住進沒有水電、雨淋日炙的爛尾樓。

咬牙買樓他成「最孤獨的人」

卯勇站在臥室的飄窗上。

受疫情影響,卯勇今年上半年幾乎沒有收入。兩個月前,他帶著老婆和兒子住進了自己買的爛尾樓。

那是一套位於18層、東北朝向的兩房一廳。卯勇把床、桌椅、飲用水和煤氣灶搬進了爛尾樓。每天夜裡,他回到這裡吃飯、睡覺。

住在爛尾樓的夜裡,卯勇喜歡趴在窗戶護欄上看遠處燈火通明的巫家壩CBD。周邊林立的樓群當中,似乎只有他一家亮著燈。這是他來到昆明的第13年零兩個月,卯勇稱自己為「昆明最孤獨的人」。

卯勇家的客廳。

卯勇老家在貴州威寧的一座大山上,那裡至今未通公路。小時候家裡種土豆和玉米,一大家人只夠吃半年,他的三個長兄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謀生。

四兄弟之中,卯勇最愛讀書,小時候曾考過縣裡的第一名。家裡都指望著他將來能考上大學。然而母親、大哥和二哥的相繼離世,使他不得不提早放棄讀大學的夢想。

卯勇還記得初二暑假跟著二哥去個舊的一個金礦拉礦石的經歷。因為力氣小,他每天要比別人多上下十幾趟。躺在洞口休息的時候往天上看,才發現礦洞有十層樓高。那年夏天,礦裡出了事故,二哥沒能逃出礦洞。帶著二哥的骨灰和3000塊補償費,卯勇一個人坐車回家,一路上「眼淚只能往心裡流」。

2006年6月,剛剛結束高考的卯勇隻身來到昆明,很快就在菜市場找到一份搬運的工作。他從小吃慣苦,一個人能幹兩個人的活。工作不到一年,工資從300漲到800。來到昆明的第二年,他跟工作中認識的姑娘結了婚,兩個人在巫家壩機場西側的城中村安頓了下來。

2014年,卯勇兒子5歲。為了讓兒子來年能讀上公立小學,他用所有積蓄交了首付,買下了「別樣幸福城」四號地塊12棟18樓的一套89.26平米的兩房一廳。購房合同上的收樓日期為2015年4月。

打工20年買房只為在城裡落戶

代金紅和太太坐在臥室的窗臺上。

代金紅的老家會澤(屬雲南曲靖市)去年曾因十萬人異地脫貧的壯舉上過《焦點訪談》。在脫貧政策的幫扶下,代金紅所在的村子去年家家戶戶都走出大山,住進了縣城裡的新房。唯獨代金紅因在城市裡有購房記錄,而被排除在幫扶名單之外。

因為在「別樣幸福城」買了房,代金紅錯過了一套縣城裡100平米的新房子、孩子的教育補貼、全家人的醫療報銷補貼,以及由政府安排的就業機會。

他覺得自己一輩子什麼好事都沒趕上,是因為吃了沒文化的虧。代金紅小學只讀到三年級,20年前就從老家來到昆明打工,一直從事建築行業的工作。

代金紅人生中的兩個高光時刻,第一個發生在2013年:他在「別樣幸福城」買了一套106平米大三房;第二個發生在2016年:女兒通過了雲南師大附中的小升初面試。

2017年,因為房子爛尾,代金紅一家的昆明戶口沒了著落。受限於當時的政策,他不得不把正在讀初二的女兒送回老家。學校老師替他女兒感到惋惜,勸他再想想辦法。然而橫亙在家鄉和城市之間的那座大山,代金紅至今還沒能翻過去。

今年年初,代金紅的客戶破了產,欠下的工錢徹底沒了著落。6月中旬,他帶著老婆兒子住進了爛尾樓。「但凡有點辦法,都不想讓孩子住進來。」現在他最擔心的是,小區不通電,家裡太陽能燈的亮度不夠,影響兒子的功課。

老伴臨終前仍惦記未收的樓

黃麗華第一次站在自己為兒子買的婚房的門前。

黃麗華最近看了新聞才知道自己買的房子「鬧出了大事」。她原本以為,樓盤停工只是暫時的,過幾年自然會好起來。自從看了新聞,黃麗華一夜一夜地睡不著。

黃麗華今年67歲,昆明人,退休前是一名財務。2013年,她和老伴在「別樣幸福城」全款買了一套一房一廳,作為給兒子的婚房。到了2016年,房子還沒收,兒媳婦就跟兒子離了婚。兒子離婚後沒過多久,黃麗華的老伴因病去世,臨終前仍惦記著沒收樓的房子。

今年8月6日,黃麗華第一次走進自己買的房。房子的客廳和臥室都朝南,採光特別好。「要是沒有爛尾,這房子住著多好啊。」她不由得感嘆。

她在新聞裡得知住進爛尾樓的業主越來越多,自己也動了念頭,特地來實地察看。然而當她看到樓道裡漆黑的電梯井,心裡就打了退堂鼓。

黃麗華的兒子今年43歲,偶爾在外面接些包裝設計的活,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前陣子為了還債倒騰信用卡,徵信被拉黑了。母子兩人在圓通山附近租房子住,每個月靠她的退休金維持著。

黃麗華小心翼翼地走出爛尾樓,無奈地說:「孩子四十幾歲人了還沒結婚,房子要是再不修好,一生就毀了。」

夫妻雙雙失業只能住爛尾樓

爛尾樓住戶劉萍。

每天早上起床,劉萍都會把窗簾束成一個對稱的倒三角。窗簾的背後,是三面環繞的鋼筋水泥外牆。

劉萍和丈夫今年雙雙失業。丈夫最近回老家石林照顧父親。她帶著女兒搬進了爛尾樓。

劉萍記得2013年交房子首付的時候,四號地塊已經開始在挖地基。當時房子建的速度很快,幾乎每隔一個禮拜增加一層,眨眼間就封頂了。

2014年春節,她發現工地沒剩下幾個工人,以為工人只是回家過年了。售樓部的工作人員當時還耐心地回復她:「沒事的,再等等,很快就會動工了。」

2014年底,四號地塊徹底停工。劉萍和其他業主開始四處反映情況。從12345熱線到房管局、住建局、街道,甚至更高的政府主管部門,相關單位和部門他們都已逐層跑遍。

劉萍和丈夫以前都從事旅遊行業。原來一家三口在民航小區有套六十多平米的小房子,後來有了小女兒,劉萍希望一家人能住寬敞點,就把原來的小房子賣了,在「別樣幸福城」買了一個151平方的大單位。那時候她42歲,想著趁著年輕早點把房貸還清,貸款只辦了十年。

買「別樣幸福城」之前,劉萍特地去核實過樓盤是否五證齊全。她深信有政府頒發的這些證件,房子就是十拿九穩的。哪怕暫時停工,早晚也會有人出面解決。

距離合同上的收樓日期已經過去5年,「別樣幸福城」12棟未完工的高樓依然原封不動地佇立在巫家壩CBD的西側的主幹道旁。劉萍的希望已經在等待中一點點消耗殆盡。

「每天閉著眼想的是這個爛尾樓,睜開眼想的也是這個爛尾樓,想搬進新房子都快想瘋了,真的希望時間可以倒流。」

晚飯後劉萍和高桃花(左)在手機伴奏下跳舞。

晚飯喝了點酒的劉萍和高桃花(左)在手機伴奏下跳舞。高桃花之前跟女兒寄居在她照顧的孤寡老人家裡,為了買這套房子,她跟唯一的親妹妹前後借了13萬,這筆錢她恐怕短時間內都還不上了,現在跟妹妹隔閡越來越大。

劉萍房間裡的鬱金香。

住進爛尾樓的第三個月,劉萍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白天她和其他留守的人一起搭夥做飯。晚上她們會在工地門口聊天打牌,有時候甚至唱歌跳舞。然而爛尾樓裡的美好是易碎的,天一下雨,小區就會變成澤國一片。

劉萍今年48歲了,她意識到自己已沒有能力再買第二套房。生活在爛尾樓裡不是長久之計,她始終希望最後能有人管管她們,幫助她們住上一棟正常的新房。

家人反對獨自搬來的「工程部長」

小區裡,和劉萍有相似經歷和想法的人不少。他們大多數是因別無選擇搬了進來。

小區入口的取水點。

定勇(化名)和兒子。今年38歲的他,來自貴州畢節,目前一家四口住在爛尾樓,大兒子在學校讀書,老婆白天在家帶小兒子、帶幫大家做飯,他晚上則出門跑跑代駕。

準備搬進11棟的李紅梅。李紅梅今年50歲,昆明人,在城中村裡有自己的宅基地房,房子是買給兒子的,她說兒子出身城中村,沒房沒車很難結婚。

楊志興幫新來的業主搬家具。他是昆明人,今年54歲,以前跑過車、搞過建築,爛尾樓裡的幾乎每扇門都是他負責安裝的,業主稱他為「爛尾樓裡的工程部長」。

楊志興回到自己住的房間。今年6月,他不顧家人反對,一個人搬進爛尾樓。跟大部分業主不一樣,他在昆明還有房子,搬進爛尾樓是為了給自己討個公道。

住在5棟13樓的周琴。周琴在城中村開小賣部,丈夫開摩託車搭客。夫妻在昆明打拼十多年,一直住在城中村,一直夢想在大城市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不再寄人籬下。

在爛尾的毛坯房之間玩遊戲的孩子們。

張學英和她的孫子。張學英以前在自家樓下開超市,後來政府徵地房子被拆,為了減輕女兒負擔,和老公住進了爛尾樓。女外在外上班,她在爛尾樓裡帶孫子孫女。

李學先和兩個月大的小兒子。李學先來自雲南楚雄武定,為了買這套房花光了家裡老人的積蓄。他以前在一家玉石商店做銷售,商店從今年大年三十開始關門,至今未開。目前他偶爾能接到一些跑車的活,「每個月還要還2300塊房貸,住進這裡以後壓力減輕了很多」。

爛尾樓中午的大鍋飯。白天留守小區的人不多,他們就AA制吃起了大鍋飯。

後記:

有住進爛尾樓的業主稱,2017年,「別樣新福城」業主們集體向法院申請仲裁。昆明市仲裁委員會裁決,開發商向購買該爛尾樓盤的商品房業主支付每月1500元的逾期損失。

幾個月後,昆明中院又下發執行裁定書,稱開發商未履行賠償義務,且經查詢無財產可強制執行。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目前顯示,「別樣幸福城」的開發商昆明佳達利公司及其相關的昆明曉安拆遷公司均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張志韜

相關焦點

  • 雲南昆明「別樣幸福城」:花光一輩子積蓄 我住進了CBD隔壁的爛尾樓
    陳豔春花費半生積蓄買到了爛尾樓■陳豔春是第一位搬進雲南昆明「別樣幸福城」爛尾樓的業主,也是每個月背著近4000元房貸的單親媽媽。2013年初,來自四川農村的她花費所有積蓄又貸款35萬,在昆明巫家壩CBD西側,買了套60多平米的一房一廳。
  • 爛尾樓裡單親媽媽每晚帶刀入睡 有人願提供房子讓母女倆免費住
    爛尾的豫森城10月29日,《河南青年時報》曾以《苦等6年 她們住進爛尾樓》為題,報導了鄭州市豫森城不少購房者因為生活困頓,不得已住進爛尾樓裡展開自救的故事,成為全網關注的焦點。「晚上睡覺我會在枕頭邊上放一把水果刀」11月15日,鄭州今冬集中供暖的第一天,也是單親媽媽張華和5歲的女兒麗麗入住豫森城爛尾樓的第十五天。上午8點,太陽和地面呈40度角照在豫森城2號樓東邊的空地上,張華趁著女兒麗麗還在熟睡,蹲在空地上清洗積攢了一周的髒衣服。「媽媽,你在幹什麼?」
  • 爛尾樓裡的30位房奴:每天爬18樓、集體生火做飯、一個月洗一次澡
    他們說資金鍊斷了,草草封頂後, 就徹底停了工,人間蒸發, 開放商不回應爛尾房問題 留下這12棟樓1255套房, 這可是許多人打拼了10多年,渴望的安身之所,
  • 重慶一學區房「爛尾」,業主種菜還房貸,自嘲:真的住進了農場
    最近,沙坪垻區大學城旁的一座「學區房」的業主們有些著急,他們在2017年就購買了房子,早就已經過了交房的時間,可是遲遲沒有收到開發商的任何電話或者是簡訊的通知,在苦等無果之後,這些業主們不得不來到學區房項目旁查看,這時候他們才發現了等了兩年的新房,居然爛尾了,原先預想的「接房」既然成了一個遙遠的夢想。
  • 找記者上壹點|身背房貸的單親媽媽投資外匯,被騙15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國桐「我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還身背房貸,投資的錢能不能幫我處理一下。」這是現居濟南的一位單親媽媽在投資外匯平臺15.5萬被套牢後,與「騙子」溝通時的對話。現如今,這位單親媽媽最期盼的是挽回損失,因為15.5萬裡8.5萬是借款,一旦錢打了水漂,那麼無疑讓身背房貸的她雪上加霜。為了房貸下載外匯平臺還是相同的說法,還是相同的套路,只不過投資外匯平臺「被騙」的主角變成了單親媽媽趙麗(化名),她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情報站反映了她的遭遇。
  • 「購房人住爛尾樓「鄭州豫森城停擺多年上熱搜 政府已著手盤活
    11月中旬,河南鄭州一群「無家可歸」業主住進爛尾項目豫森城的新聞衝上各大網絡平臺熱搜。在相關報導和熱議中,人們看到這個本該在2017年交付的項目時至今日仍是荒蕪與廢料堆砌的破敗景象。關注豫森城的人對其中一位業主雪蘭(化名)都會有一定印象。住進爛尾樓時,她用粉藍色帶著卡通圖案的床上四件套和幾個毛絨玩具,為6歲女兒打造的「童話小天地」,在一片破敗灰暗的毛坯樓中尤為顯眼。
  • 「為了養活孩子,我一天打四份工」:單親媽媽到底有多無助?
    身心會不會不健康?」 但她覺得晚離不如早離,趁著女兒還不依賴父親,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就這樣,陳風成了單親媽媽。 近年來,離婚率越來越高。 離婚,成了單親的主要原因。
  • 西安大批爛尾樓真實情況曝光
    ,幾百條留言密密麻麻,遭遇各不相同。不過,這其中最惹眼的還是關於城市頑疾——「爛尾樓」。交房無限延期;千名業主無數次上訪維權;掏空六個口袋的全部積蓄和孩子上學的希望,一夕之間毀於一旦···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這樣的大坑一旦掉進去,從此便可能「一蹶不振「!
  • 單親媽媽傾家蕩產背兒全國求醫 盼有人能提供醫療或愛心幫助
    他一次次在死亡邊緣掙扎,而每一次媽媽都將他拉了回來。7年多來,孝感孝昌50歲的單親媽媽丁紅,賣掉了房子,背著兒子四處求醫,腳步遍布全國各地。上初中的兒子突然患上怪病昨日,在孝昌縣花園鎮中山后街丁紅的父母家,楚天都市報記者見到了22歲的秦正坤。他蜷縮在床上,全身只剩皮包骨,沒有一點肉,雙腿也無法伸直。
  • 國內爛尾樓那些事兒:每座城市都有幾座 有人22年拿不到房
    / 圖蟲創意爛尾樓作為被凍結的建築,在外人看來是城市奇觀,而身處其中的人,卻備嘗等待的煎熬。在房子成為所有家庭頭等大事的環境下,這種風險不是一句「不買期房」就能夠徹底解決的。在網絡地圖2017年拍攝的街景裡,還能找到這座不高的爛尾樓,被彩色裝飾物包裹起來。更年輕的一代人經過這裡,又哪裡能猜到它曾承載的豪情壯志?建築見證興衰,所謂「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含義,不過如此。至於後來,史玉柱靠著腦白金和網遊徵途東山再起的商業奇蹟,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24層豪華爛尾樓15秒爆破 合肥6大坑爹爛尾樓最新進展曝光
    這座爛尾樓高87米,共計24層。之所以讓人震撼,是因為其爛尾整整25年以及設計豪華。要知道,1993年地上23層地下1層的大樓,放到北京都是絕對的有頭有臉的。而僅僅15秒,這棟高樓就被夷為平地,霎時間,地動山搖,煙塵四起。可能有的人會問,這麼好的大樓為什麼政府就直接炸掉了呢?為什麼不出點錢修一修,然後就使用上,多好嘛!甚至把房子低價賣給老百姓也是好事一樁,功德無量啊!
  • 她們住進爛尾樓:女兒的粉色公主房沒了,被褥帳篷被扔了又扔
    身處黑暗和危險之中,張華的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她撥通了王娜的電話給自己壯膽,借著手機屏幕發出的光亮,快速通過了這裡。在鄭州市豫森城2號樓2樓的一個房間裡,張華見到了王娜和同屋的另外6名女業主。2020年10月12日,王娜、張華等8人住進了等待6年的「新家」,但絲毫沒有喬遷新居的喜悅。
  • 埃及首都,遍布「爛尾樓」
    絕大多數初到開羅的人,都會驚異於城市環城公路兩旁的無數「爛尾樓」。這些樓有著相似的爛尾樣貌:大多數都是由紅磚灰瓦堆砌成,有些甚至沒有屋頂,看上去就是一幅未完工的混凝土框架的樣子。最終,大家都這麼做,就形成了大片比較密集的建築區域地塊,建設出來的樓與樓之間空地不多,空氣流通、自然採光條件其實有限。不是正規開發的項目,都是見縫插針的私建有的住就好了,舒適度不是很重要只要條件允許,就一層一層往上蓋(圖片來自eFesenko / shutterstock.com)▼
  • 畢業後,我租不起房,一直住青旅
    這麼人艱不拆的問題,我也想問自己。畢業剛來深圳,只是想選青旅作為臨時落腳點,找到工作就立馬換掉。好不容易脫離大學宿舍,誰會想繼續和四、五個生活、作息習慣完全不一樣的人住一起互相打擾、折磨呢。找房期間,我們對房子的標準一降再降,由一人住一間變為兩人住一間,由電梯房變為樓梯房;把價格一提再提,從一個人1000的預算,提到1500,最後甚至提到1800,卻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子。
  • 南陽:爛尾樓之城
    不過,七年過去,部分業主至今未能收樓,南陽第一大盤成了南陽第一大爛尾樓。爛尾的樓盤,不止在一個入市口,也不止是入市口。這個城市,無論是商品房、經適房,還是房管局的團購房,都批量地出現了爛尾。 在南陽,至少5萬人在2012年前後因為農運會帶來的城市建設浪潮而拆遷。
  • 單親媽媽的絕境:有人曾以500元一天的價格為女兒「租爸爸」
    一個人在凌晨五六點掛了號,在當晚七八點生下了孩子。 無論因為怎樣的原因成為單親媽媽,她們往往都共同面對著沉重的心理負擔。每年除夕,總有一些單親媽媽帶著孩子住在父母家附近的賓館裡——家裡人認為她們這一天回家不吉利,有時同樣需要她們避嫌的場合還有朋友的婚禮。
  • 爛尾樓終於「解套」,但這次,瀋陽房價會被拉低
    這是個天大的事,會救大批爛尾盤業主於水火,也會影響瀋陽樓市的未來走勢。沈城受到爛尾盤影響的購房者不計其數,爛尾的問題要是能一起解決,絕對是造福百姓的大政績。房哥之前多次曝光瀋陽的爛尾盤,受到了爛尾盤業主的廣泛關注。
  • 石家莊十大「爛尾樓」名單及排行榜……
    但是二期樓盤卻爛尾至今,讓業主痛苦十年。有的業主實在是等不了了,在所有工程都沒有完成的爛尾樓居然有部分業主入住,房子被簡單裝修,安上了可供電的太陽能,到樓下進行取水,就這麼住下了。(沒辦法的情況)雖然有個別業主住了進去,但是因為開發商涉及一房多賣,還有許多的債務問題,就算現在住的未完工沒有水電的房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
  • 「南陽爛尾樓之都」輿情觀察
    進入10月,本是樓市銷售的「金九銀十」黃金季節,但自媒體在公眾號上推出的一篇《南陽:爛尾之城》的深度長文,閱讀量輕鬆就過了10+,爛尾之城,成了南陽人的心中之痛。   對此,《南方周末》報導稱:如果沒買過一套爛尾房,你都不配說自己是南陽人。有樓盤手續尚未拿到手卻已賣出幾千套房。
  • 最易爛尾的4種樓盤,特別是第3個,爛尾概率80%,很多人栽在這裡
    2018年在「房住不炒」的口號下,上半年全國共調控122次,各地頻頻加碼房地產調控政策,隨著房價一波接著一波高漲,樓市宏觀調控從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線四線蔓延開來,這已經是趨勢。在樓市裡,有人賺錢必然就有人虧錢,虧錢的人被稱為「韭菜」,因房價上漲在樓市賺錢的人稱為收割韭菜。韭菜很形象,意思是收割完一波可以繼續收割下一波,在樓市裡虧錢看似不明顯,但是有人賺錢了必定有人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