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需求」和「依賴」

2020-10-31 糊塗與風箏


男孩擁抱父親裁剪

孩子依賴性強,特別黏人的典型表現為:生活上喜歡依賴他人,情緒上也喜歡依賴他人,尤其是依賴媽媽。孩子依賴心理的產生多半與其所處的環境有關,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過度理由效應」,一般來講,大多數人在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當得到了親朋好友的幫助時,人們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這種效應在孩子身上體現為:當他在家裡時,他就會認為爸爸媽媽對他的照顧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在家裡表現得特別纏人,但是當他到了幼兒園就會變得很獨立了。這是因為孩子有足夠的理由依賴父母,但卻無法像依賴父母那樣依賴老師。

依賴的類型

心理學家將孩子的依賴心理分為安全依賴心理和不安全依賴心理兩種。 安全依賴心理是指孩子對自己的看護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認為自己的看護人是愛自己的,並會好好照顧自己,這種依賴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安全的依賴心理是指孩子意識到他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看護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此時孩子更容易與成人或同齡人建立脆弱的人際關係,但是孩子會害怕進入他人的世界,他們會更喜歡獨處,而不願意和他人接觸。很顯然,後一種的依賴心理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十分不利,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及時對孩子加以引導,儘量幫助孩子建立安全針對孩子的依賴心理,父母要分清孩子的依賴心理是哪一種,關鍵是要看孩子是否願意探索周圍的環境,當孩子依賴的人重新回來時,孩子是否會顯得高興。如果孩子顯得很開心,那就說明孩子和依賴對象建立的是一種比較正常而安全的依賴關係。這種安全的依賴關係的培養需要父母儘可能多去照顧孩子,陪孩子做遊戲。父母的一個小動作或小行為都 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愛。比如對孩子多一點兒微笑,多抱一下孩子,親吻孩子等等。當然,父母也不要將所有的精力和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要給孩子一些獨處的時間。父母在離開孩子之前要和孩子說清楚,例如:「媽媽先離開一下,馬上就會回來。」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輕聲細語,不要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影響,同時父母一定要守時,不要給孩子帶來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感覺。


曾經有個案例:有個女孩叫晨晨,已經3歲多了,很多事情都已經學會自己去做,穿衣服、穿鞋子、洗臉刷牙、吃飯等,這些事情她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欣桐卻整天纏著媽媽要這要那,這連玩具也要媽媽陪著一起玩,一刻也不能離開媽媽。每天早晨起床後,什麼事情都要依賴媽媽來做,無論是穿衣穿鞋,還是洗臉刷牙,全部都是媽媽的事情,欣桐連配合一下的動作都沒有,要喝水了,媽媽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她伸手夠不到杯子,情願不喝也不會自己移過去拿,非要媽媽把杯子放在她的手裡才會喝水。吃飯的時候,要媽媽一口一口的喂,而且還吃得特別慢,一頓飯要花費一個小 時的時間。玩積木的時候,非說自己不會玩,讓媽媽手把手的教她,她才能將積木搭好。 她還非常愛纏著媽媽,就像個小小跟屁蟲一樣,媽媽走到哪裡她就會跟到哪裡,就算有時候媽媽去上廁所,她也要站在門口等著。只要一會沒有看到媽媽,欣桐就會急得哇哇大哭,開始到處找媽媽。所以每天送欣桐去幼兒園讓媽媽十分痛苦,因為欣桐每天必會大鬧不止,幾乎都是被媽媽硬抱進幼兒園的,每次都要哭上半個小時才罷休。這就是十分典型的不安全依賴心理表現。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心理依賴呢?

我們先看看依賴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做父母的不可能永遠幫助孩子打理一生,孩子在生存的過程中就應該慢慢的學會自己去做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應該一味的去依賴父母或者外界給予他們的幫助。

我們要教會孩子自信自強,學會生存,試著不再依賴父母,不再期盼著遇到困難時有人替我們解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得到最好的方法。依靠自己是自然界對每個人提出的要求,如何幫助孩子擺脫依賴心理,真正的學會依靠自己呢?首先要學會教會孩子做決定,孩子做決定,要讓他從小事做起,比如說一些小小的他的生活的一些細微的事情,從小處慢慢積累,然後孩子如果做了明智的選擇就誇獎他,鼓勵他,讓他有成功的經驗,這樣下次他就敢於再做決定了,不能因為他一開始有個做決定,你就覺得他不夠成熟還是指手畫腳,這樣孩子就會完全依靠你了,也不會獨立。


那麼做決定的時候也要果斷選擇了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教給孩子獨立做事時的知識和技能。孩子不僅要有獨立意識,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其不僅願意為自己做事,而且還會為自己做事。例如怎樣摘菜、洗菜,怎樣掃地、擦桌子,這些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孩子的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家長要教給孩子自己去交朋友,教孩子自己完成遊戲和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孩子和同伴發生糾紛時,還要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用自己的有效方式,當然家長可以去幫助他給他一些建議,但是最終要讓孩子感覺他會認同這樣的方法,他也自己會去想主意,想辦法去解決。


另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什麼都替他做決定,孩子一退縮一逃避你就認同,永遠退縮逃避,那就永遠不能直面現實,對孩子的溺愛就等於毀了一個健康的孩子。

孩子的心智會隨著年齡逐漸養成,而這種養成是有趨勢的。如果孩子的年齡到了,但是卻得到了過分的溺愛,他們就會心智不成熟。另外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想做的事,只要是沒有發生意外都可以去做,也可以讓他放手去嘗試,就要勇敢的讓他去嘗試,而不是說事事都替他做決定,因為事事都是爸媽說了算,自然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於培養獨立性的性格。

另外要培養一個興趣點,從興趣上培養孩子各種習慣,比如愛勞動的習慣,讓孩子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產生對立情緒或者厭噁心理。孩子對遊戲有強烈的興趣,讓孩子做一些象徵性的勞動時也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去積極的參加。如果能經常的堅持鍛鍊,他們就會逐步的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這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愛勞動,不怕艱苦才能夠獨立起來。


另外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質太差,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我想不出太好的辦法,患難越多就會越畏首畏尾,最後還會產生依賴心理。要想獨立,必須讓孩子去鍛鍊,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並且學會鼓勵信任支持你的孩子,慢慢的讓孩子積累起自己做事的經驗,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

最後,孩子有一些依賴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這是孩子的一種建立安全感的方式,也是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所以,當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強行推開孩子,而是應該耐心地安撫孩子,並告訴孩子自己不會離開。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建立比較深厚的安全感,使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有勇氣和膽量。

相關焦點

  • 三寬家長學校第六課:如何避免孩子的網絡心理依賴
    如何看待孩子在疫情時期對網絡的依賴除了假期這種極其有針對性的信息推送牢牢抓住了用戶的心,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使人慾罷不能。專門設計出來讓人上癮的還有遊戲。遊戲可以讓人獲得決戰疆場的成就感和通關之後的成功感。有可以發洩情緒的動作類遊戲,有考驗智商的智力遊戲,有休閒放鬆的休閒類遊戲。在遊戲裡,玩家不但可以升級,還可以獲得各種特殊的裝備,甚至可以不勞而獲,撿到別人掉落的道具、金錢等。遊戲還能滿足基本的社交需求。
  • 孩子的從依賴到獨立是如何發展的?
    如何養育孩子是每個媽媽都要面臨的問題。現在社會節奏快,職業媽媽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需要付出的更多。看看我們的人類的嬰兒怎麼成長的:人類的嬰兒出生是很脆弱的,從心理發展角度上,經歷了幾個階段,胎兒時在媽媽腹中這個時候是極度依賴的階段。
  • 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優點與缺點?
    #一起家庭教育#當代社會很多家長只會看到孩子的缺點,卻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這兩位同學在學校裡並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他們平時經常調皮搗蛋,是學校裡典型的「刺頭」因為這起偶然事件,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被看到了經過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從中悟出教育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缺點,那麼他可能也沒有優點;如果家長們選擇性地看待孩子
  •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外國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呢?下面就為大家 帶來一個在中國生活了五年的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中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圈子 中國人習慣和父母、兄弟在一起,並為了他們做很多事情。
  • 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機遊戲?
    ​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機遊戲當然,這個過程中,如果隊友的利益經常會有損害,那麼很容易拋棄她,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會學會如何合作。抖音-----關於如何學習更好的玩遊戲,他們主要用的工具,就是抖音,抖音很多攻略,如何狗分(大概是這兩個字),如何佔據好的位置,如何找到很肥的物質點。所以抖音對於他們來說是配套的學習工具。
  •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親子關係的依戀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每到幼兒園、託育園開學就會有很多幼兒園託育園的新生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和託育園。長期和父母相處導致寶寶很黏家長,產生過度依賴是需要調整的。那麼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國際託育園帶來相關介紹。
  • 親子關係出現隔閡,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需給孩子成長空間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陪他長大,教他學習,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但孩子總有自己獨自飛翔的一天,很多家長卻無法面對這種行為,不理解孩子獨立的成長需求。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家長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 【家庭教育】如何幫孩子擺脫對手機和網路遊戲的依賴?
    現在疫情即將過去,孩子們逐漸開始步入校園,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對手機和網路遊戲的依賴?我們一起來聽老師們的建議!鼓勵學生合理規劃好作息時間,不能在學習時間玩手機遊戲。同時,家長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可以進行體育運動、做手工、畫畫、表演話劇等;老師要對學生的成果多表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對電子產品的興趣慢慢下降。此外,老師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主動放下手機,一起讀書,在書中去尋找樂趣和美好,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 ,如何拒絕孩子過度依賴?
    因此媽媽也很頭疼,對周周的依賴又心疼又無奈。都說小女孩依賴媽媽的心理是天性,但過度依賴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發育。孩子依懶性強的原因是什麼?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 教孩子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越早越好
    如果孩子過於注重別人對他的評價,那他就很可能變成「他尊」。昨天,你還覺得自己很不錯。但是,今天你犯了一個錯誤,開始自卑,或者是聽到了別人對你的負面評價,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孩子有類似的表現,那孩子擁有的就不是「自尊」,而是「他尊」。
  • 作為父母,你們如何看待孩子班級和老師的?
    不過我內心確實是一個十分不愛變動的人,我們以前讀書,一般是兩年換一個老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很容易對老師形成依賴,如果頻繁換老師,我就會不知所措,所以我本身很擔心孩子也會這樣的。不過我感覺,我可能多慮了,我跟大寶說換老師和分班這件事,她居然很淡定的跟說,沒事,如果你真的很擔心,那你就給我換吧。
  • 當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不過度依賴,培養獨立性是關鍵
    現在社會上許多父母都非常的寵愛孩子,不管什麼事情都無條件地去滿足孩子,不讓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傷害,從而產生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現象。有時候,他們覺得每一天都是對他們對相同需求的一次攻擊,就好像他們的情緒平衡只校準到一種環境的混合。符合這一特徵的孩子可能被視為需要、不可預測、要求苛刻,這樣的特質不會讓他們受到同齡人的喜愛。
  • 孩子黏人?是有求必應,還是延遲滿足?如何應對孩子的依賴行為
    在生活中, 我們會發現,某些孩子可以自如地表現攻擊行為,卻無法表現出依賴行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小嬰兒特別需要人時反而會轉開視線。而大一點的孩子雖然已經能夠設計打仗的遊戲,卻永遠不會有體現親密關係的遊戲。他們可能幾乎從不撒嬌,也不會讓人幫忙。你需要耐心地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她身邊。
  • 家長幫忙一小步,阻礙孩子成長一大步,不要讓過分依賴成為絆腳石
    家長在面對孩子依賴的問題,如何做才能夠更好地教會他們獨立的行事作風呢?首先家長要先有讓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識,獨立這個詞語並不是說說而已,家長下定了決心但是往往在行動的時候卻又忍不住自己幫忙的手,每一次想要行動之前,家長首先要想到,「讓孩子獨立」這個目的。如果想要讓他們將來在社會上能夠遊刃有餘,需要的就是家長的「狠心」不要事事都想著替孩子做,要給他們自己做的機會。
  • 如何看待兩頭婚?
    如何看待兩頭婚?有多少人能接受兩頭婚?一瞬間就引發了熱議,說什麼的都有,贊同的,不認可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話題。婚姻其實是兩個家庭出資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小家庭,在傳統的觀念裡,往往是男娶女嫁,其次還有入贅的情況。但是現在有很多獨生子女,雙方的父母都要照顧,這個時候,兩頭婚就出現了。兩頭婚姻是什麼意思?
  •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先糾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做好這些很重要
    有人說,父母永遠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在孩子看來,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可以依靠父母,但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如果什麼事情都不會做,那麼以後要如何適應社會呢?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就應該學會去照顧自己,如果事事都依賴父母,那麼這種強烈的依賴心理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很大的障礙,相信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在社會中獨立,也不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求助,而不知道自我題解決,培養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 海外投資者如何看待稀土投資?
    那麼海外投資者如何看待,以下是來自福布斯撰稿人Frank Holmes的觀點。稀土金屬在高科技軍事、能源、健康醫療、交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造平板顯示器要用到鋱;製造微波爐可能要用到銩;隨著風力發電機和電動汽車的產量日益增加,鏑的需求也在增長。
  • 如何給青春期孩子「心理斷奶」——解除手機依賴
    而且孩子對於依戀的替代品也是有很多的。我家「神獸」到了心理斷奶階段什麼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斷奶?「床」、或「手機」,就是我家神獸的「布猴」,也驗證了他在尋找安全感、舒適感、快樂感的依戀需求。依戀需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孩子過於依戀某個事物,甚至傷害身心的事物,就會有可能造成人格獨立性不足和社會適應性欠佳,容易產生出「巨嬰」、「成癮」、」心理障礙「等結果。同時,孩子的青春期,更準確的說是青春期前期,也是進入到關鍵的」心理斷奶「階段。孩子經常會用「不」來回答父母,總是有各種理由來維護和堅持他的想法。
  • 如何看待孩子交異性朋友
    他說是,然後和我說,他是看到她手髒了帶她回來洗一下,然後再讓她回家。我有點哭笑不得,我該為孩子的好心感到安慰,還是說他多事了?因為女孩家也在這個村子裡,我問女孩:你媽媽知道你來同學家了嗎?女孩左顧右盼的回答著:知道呀!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依賴父母?黏人≠不獨立
    就拿我自己來說,每天早上起床去上班,兵荒馬亂一陣忙,收拾洗漱完自己,要用最快的速度做好孩子和愛人的早餐,還要督促孩子吃飯出門去幼兒園!有時候在小區玩的時候,也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別黏家長,玩要拉著家長去,小手緊緊拽著家長的衣服或者手,不敢主動融入,看上去特別黏家長!無論家長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玩,孩子都一個勁兒的搖頭,除非家長跟著一起去玩,才會特別開心放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