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家長群前所未有的熱鬧,也前所未有的焦慮。
就連千年潛水的家長都忍不住浮出水面,與大家探討一番。
到底是什麼事能讓家長如此關心重視?
原來,孩子的中考要變天了。
先是在教育部10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
學校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教育部提出,體育要在中考中逐年加分,直到分值跟語數外相同。
大多數父母,其實是知道孩子運動的重要性的,對於體育納入中考,也是贊同的。
孩子運動能促進發育,增強身體素質,磨鍊意志,是方方面面都受益的事。
很多父母工作繁忙,沒時間帶娃運動,但已經著手給孩子報「體育課外班」了。還有父母說,體育班的價格也連夜漲了不少。
就在大家剛剛消化掉這件事,有手快的父母,又往群裡丟了一條新聞:
「美育」也要納入中考了!
那麼美育包括哪些項目呢?
教育部也做了明確說明,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等。
好傢夥,這下家長縱有三頭六臂也搞不贏了。
家長群瀰漫著前所未有的焦慮。
新政之下,何去何從?
也就是說,孩子以後中考,不但要考體育,音樂、美術兩門也要計分考試了。
本來體育分值提高,孩子已經在擠時間準備了,這下再加上美術、音樂,孩子們一定會更忙更緊張。
從我們小時候,德智體美的口號就一遍遍喊,喊到我們孩子這代,孩子的德智體美終於要全面發展了。
可父母們卻一邊倒的唏噓。
這種政策的調整,讓很多父母感到壓力陡增:有人抱怨,有人後悔生娃太晚了……
確實,看看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現狀,再看看父母們為孩子殫精竭慮的付出,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們反對聲這麼強烈。
當然,也有雀躍的。
比如體育培訓班可以賺一大筆了,目測一大批體測培訓班正在開班的路上。本來體育和美術都是小低當興趣培養的,高年級也就放棄了,這一下子生源直接擴大到初三了。據廣東老母們表示,體育分數一加上去,好一點的體能教練排期滿滿當當,根本加不進去。
家長又要在課外班名單上加上體育一項了!
中國父母的拼
大部分是被逼出來的
消息一出,就有人現身說法,說父母們大可不必那麼緊張。
因為,已經實施「美育中考」的地方,不過是考考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孩子們最好和最壞之間,不過幾分之差:
可對於父母而言,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一個考生,幾分之差,意味著什麼?
幾分之差,就很可能讓孩子在殘酷的競爭中,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
中國的父母們,其實是一群最可愛最負責的父母,在愛孩子和拼前途之間,小心謹慎、搖搖擺擺,吞得下委屈,咽的下焦慮,只要孩子有希望,再拼一下,又有什麼關係?
畢竟,考試都已經明明白白擺在那兒了,哪裡有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前途做賭注……
政策調整後
孩子時間更緊,壓力更大
相比父母的焦慮,更累的,其實是孩子們。
多一門課,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看是利好,可只要跟升學考試掛鈎,真的是能分分鐘改變一個孩子的生活狀態。
前段時間,一個三年級的媽媽剛剛跟我抱怨說:
孩子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孩子每天4點40放學,按說時間不算晚,可孩子每周有兩節補習班。
不上輔導班時,到家5點半左右,吃飯、做各科作業要近兩個小時。
孩子每天還要練字、閱讀、讀英語、做奧數題……
加上睡前洗漱、收拾,每個環節再稍微磨蹭一會兒,能保證9點半睡覺都不容易,有補習班時,時間會更趕。
別說自由玩耍,就是運動時間,都要靠擠。
周末時,孩子更是要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中間,連一個舒心的午覺都很難睡成。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數據顯示:
2019年在校期間,
38.7%的中小學生每天作業用時在3個小時以內,
50%的中小學生用時在3-4個小時,
甚至有的孩子每天要花5-6個小時寫作業。
除了每天的作業,還有三五不時的測試。
每周測試3次以上的竟然佔到了22%。
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
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那麼多,為了文化課,孩子們已經足夠拼了。
難以想像,如果體育、美術、音樂這些極「耗時」才能學好的課,也要在中考分值中分一杯羹,孩子們會不會壓力更大?身心狀況更值得擔憂?
「美育」中考
最怕的是拉大差距
其實,我是非常支持孩子的「美育」教育的。
我們在以往分享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
美育不但能提高孩子審美力,也能陶冶孩子心靈,健全人格。
但美育要計分,我還是持保留態度的。
因為藝術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既要拼天賦,又要拼經濟條件。
我們都知道,越是素質教育,越耗時耗力又耗錢。
在孩子們的各類輔導班中,高爾夫、馬術、禮儀之類的,屬於「貴族課程」,價格最貴,不在一般父母的考慮範圍內。
其次,就是各種普通的美術、器樂、運動類興趣班,價格次之。
最便宜的,才是各種學科輔導班。
前幾年,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被推上了熱搜。
只有上過課外班的父母,才知道課外班有多貴。
前段時間,知乎有個帖子:
學鋼琴大概要花費多少人民幣?
網友@恰好路過了 說了她學琴9年的花費:
她家在二線城市,買琴、上課(150塊45分鐘,2011年時)、買書、加上考級、鋼琴調律、日常比賽、年終匯報……9年總共花了25萬多,也就是說,平均一年2萬7千多……
學過美術的也知道,美術學習,一點不比音樂學習便宜……
孩子們的學科輔導,大部分父母挺挺胸,吸口氣,還是能輔導個一、二的。
可美術、音樂這種學科,對父母的要求極高,父母們輔導不了,就只能向外「求援」了。
要有足夠的精力陪伴學習、要請的起名師、要置辦得起各類藝術學習用品、還要時不時帶孩子外出「長長見識」,以增加審美情趣……
對於很多「搬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的普通父母而言,美育輔導,奢侈,又遙不可及。
很多父母害怕的「階級差距加大」,也是有足夠理由的。
我們不怕美育教育,怕的是,以此為契機,拉大更多不同家庭之間孩子的差距。
別被培訓班漲價
帶著節奏走
關於報班,我的看法是,別被培訓班漲價的事帶著節奏走,老母親要擦亮眼睛,看清楚兩點:
一是孩子的時間:之前網上瘋傳的那個海澱媽媽,一度瘋狂給孩子報了14個培訓班。後來她發現,有些課孩子一周只上一次,蜻蜓點水,根本無法深入,孩子也難以培養起興趣。於是,她開始一步步做減法,最後給孩子只保留了3個班。我們想讓孩子學的太多太多了,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學了這個,留給那個的時間必然會減少。那就得抓重點,孩子實實在在發展出一項特長,總比樣樣涉獵,啥都不深入要好。報的太多,到時候,受累的是父母,受苦的是孩子。
二是明確體美考試的目的:學校教什麼,我們就考什麼。不是說家長要送孩子到校外去學習,各個地方都按照這樣一個標準來執行。」所以,我覺得,現在給孩子報班,抱著應付考試的心理押寶某一種樂器,某一種繪畫技法,大可不必。著眼於發展一兩項特長,通過特長,帶動孩子的整體審美能力,倒是可行的。另外,萬麗君還說,「並非要求2022年全部鋪開中考藝術考試,也不要求具體分值。」以雲南的新中考為例,它是音樂、美術各佔20分,最終成績是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劃分的,對應的分值依次是20,15,10,0。再比如江蘇淮安地區,它的音樂、美術中考各佔5分,主要考察孩子們的音樂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素養,自2017推行試點到現在,學生兩門功課的平均分都能拿到9分以上。時代在進步,觀念也在更新,讓孩子單純拼應試的時代,恐怕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們只能期望:
孩子的考試改革,在大概率上能保證公平公正,讓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雖然苦點累點,但是還能夠得到希望。
讓大部分父母們,雖然苦點難點,但看到孩子學有所成,心理能安慰些。
屬於專業運動員的公眾號
聽說運動健將都在關注哦
● 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