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個產品小群裡閒聊,有個哥們拋出一個話題,說每個人都公布下自己當前的薪資收入,做個對比。
群裡人不多,基本都是工作三年以上的 PM,大廠小廠的都有,平時主要話題就是找對方產品的體驗問題。
看了一圈,我挑選了幾個典型的產品經理畫像跟你們分享下,也做個參考。
當然,僅供參考,不構成統一標準。
先說第一個,力哥,他是供應鏈產品經理,工作 5 年,在某大廠工作 3 年,現在月薪 28K,年終基礎 + 2。
力哥比較佛系,來大廠工作三年了,只普調過一次。他說他不做頭部、也不當尾部,居中安穩度日就行,漲薪純粹看緣分。
他是北京人,家裡有房有車沒貸款,工作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尋找自我價值的過程。當然,人家還是很努力的,在供應鏈領域,他比較專業。
力哥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國企的 IT 部門,當時覺得沒啥意思,所以出來想去更有活力的網際網路公司。
在他看來,除了加班猛一點,跟技術撕逼多一點,其他的都在他預期之內。
他說自己也沒多大理想,把工作做好、把錢賺到、平時搗鼓一下自己喜歡的摩託車,愜意生活挺好。
講真,力哥這種狀態還是會讓很多人羨慕的。我們都說他幸福,他說,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尺度不一樣而已。
第二個,林少,B 端產品經理,在上海。工作 3 年,一直在創業公司,現在月薪 21 K,沒有年終獎,年底能拿一點期權獎勵。
林少經歷比較豐富,大學學的土木工程,後來畢業後受不了蹲工地,所以籌劃轉行,目標產品經理。
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有個工作機會,不管多少錢他都去。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他加入了當前這個創業團隊,月薪 5000。
起初主要工作是協助運營打雜,邊幹邊學。後來轉崗到產品團隊繼續打雜,終於如願成了一名產品助理。
他學習能力其實挺強的,第一年基本在打雜中度過,但該學的知識和技能他都掌握了。第二年就開始承擔一些產品設計工作,同事和領導都挺認可他,所以第二年他薪資就漲到了 12 K。
後來公司發展不錯,人也多了,產品團隊也壯大起來,他也成了公司產品團隊的主力,自己的專業能力也提升很快。
今年 6 月份公司普調時,他被老闆任命為其中一條產品線的負責人,月薪漲到了 21 K。
第三個,U 姐,產品負責人,在深圳工作 6 年。如今在某大廠負責一個產品團隊,做 OA 產品。現在月薪 42 K,手上還有股票。
說實話,U 姐屬於那種一路開掛的人,能力很強、性格也很強,典型的女強人。
她思路很活,每次我們討論產品,她都是那個發言最多的人,也是控場人。
U 姐是從設計師轉型過來的,工作的前兩年,她一直在做 UI 設計,她的微信暱稱就叫 U 姐。後來因為受不了公司產品經理的折磨,於是自己轉崗成了產品經理。
這一幹,就是 4 年多。可能也是自己比較喜歡折騰,好勝心和好奇心都比較強,特別能拼,所以她成長速度很快。
有次夜裡 11 點多了,她在群裡說今天下班真早。
我們。。。
好了,說完這幾個產品經理,可能有人會說,他們都算好的,對於我們這些還在爬坡階段的怎麼辦?
我想說,先別酸,看到差距才能找到動力。
其實他們都不是舒舒服服過來的,背後的努力和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
就像很多人看我,覺得我不上班一定很爽。但實際情況是,我的工作模式沒幾個人能堅持超過一周。
跟你們分享這些的目的,其實是想告訴大家,產品經理這個職業是有發展空間的,也是有機會成就自己的。
現在有些聲音在唱衰產品經理,說未來產品經理會消失,我覺得完全沒必要。
一個行業和一個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產生分化。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過程中一定會淘汰掉一批人,這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並不能說這個職業本身有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用羨慕,也不要沮喪。說句雞湯話,想辦法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哪有那麼多偉大需要去成就啊,我們都是普通人,接受自己的普通,有時候會更幸福一些。
畢竟,要偉大是很累的,而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這種累。
加油吧,產品人!
·················END·················
北漂十年,寫過代碼、做過產品、出過一本書,在創業公司奮鬥過、在大廠服役過,如今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用產品視角觀察世界,用產品思維解決難題。我在這裡記錄自己想表達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