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糾正自己的孩子,這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痛!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裡面有提到「如何糾正你的孩子」,我覺得寫得非常好,我也從是千萬次挫折中,偶然發現的。這個功勞要歸宗給我女兒,有一天我們去散步,我們同往常一樣討論著問題,那天我心情特別好,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發現她講得比平時都有道理,我點頭表示認同。
到現在我還記得女兒說得內容,她說:「媽媽,這幾天我跟同學關係處理不好,我忍不住罵了她,是很兇,很毒的那種。」我沒有評判她,只是說:「你當時肯定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應對。」沒想到女兒說:「媽,你怎麼知道,還是媽了解我!」此次自然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她也越來越願意與我分享她的喜怒哀樂。
我想說的是,當孩子主動跟你溝通時,家長沒必要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給孩子評判,只需認真聽,偶爾給與回應,無需過多的參與,因為她的感受不代表你,你的感受不能詮釋孩子的感受。
當你想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謹慎使用語言尤為重要。聽多了惡言惡語的孩子,她們也會出言不遜,包括爸媽。例如,你罵孩子:「神經病!」,他也會回你:「神經病!」糾正你的孩子一定要說原由,要不然不是被誤解,就是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你不通情達理的映象。
如果你說話不給孩子維護自尊,她就會形成挫敗感,父母既是家長也是老師,你平時糾正孩子的習慣在孩子的行為中都會表現出來,因為你就是孩子的鏡子。所以我們糾正孩子行為時要使用自尊語言,這樣孩子會明白改正的意義,從而改變行為,同時也不會損毀自己。
糾正孩子的語言與表揚孩子的語言很相似,它分以下四步:
1.描述行為(不加任何評判)
2.改正行為的理由。
3.承認孩子的感覺(或努力,困境,動機)
4.明確說出你的期待
例如,看到孩子的房間太亂,有的父母會說:「你房間太亂了,簡直跟豬窩沒什麼兩樣(貼標籤),」這是攻擊加評判型家長通常罵孩子的語言。還有家長會這樣說:「孩子,我看到你的房間裡到處都是衣服,襪子,書本(描述事實行為)。如果你把房間收拾整潔,會騰出很大空間(改變行為的原因)。我可能沒教過你,你不知道從哪下手做起(承認孩子的感覺),我希望你今天上午把衣服放進衣櫃,書放到書架上,襪子收拾好(說我出你的期待)」。效果哪種好,顯而易見。
千萬不要隨意指責自己的孩子,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她們,要保留孩子的自尊,家長要做到既不過度表揚孩子,也不過度批評自己的孩子,這樣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例如,有一個孩子很優秀,她的畫作在學校被展覽了,她的父親得知後,想用最美的語言誇讚女兒,就說:「孩子,你太棒了,你是最優秀的!」孩子聽了反而不高興,她問父親,我的畫好在哪兒,我不是最優秀的,班上還有好多畫的好的呢!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表揚孩子要說出具體感受,要不然會給孩子壓力,這也許是一些孩子小時候表現特優秀,家長經常逢人就誇的,後來為什麼不優秀了家長頭疼的地方。糾正孩子也是一樣,過猶不及,也許你稍不留神就落入貼標籤,批判,威脅的俗套。學會使用保留孩子自尊的語言,也許事半功倍。
慢慢學習,想想過去自己還是孩子時,對父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