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詩詞 品美麗江蘇
浩浩長江,浪奔浪流,波瀾壯闊,瑰麗多姿。千百年來,長江不僅滋養了華夏兒女,也孕育了璀璨的長江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長江中下遊的重要一段,長江江蘇段蜿蜒432.5公裡,波濤洶湧,氣勢磅礴,匯入茫茫大海。兩岸山川秀麗,勝跡星羅棋布,數不勝數的文人騷客寫下華彩詩篇。從「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到「春江潮水連海平」,從「京口瓜洲一水間」到「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長江江蘇段不但奔騰著浪花,更流淌著靈動浪漫的畫意詩情。
雄壯柔美
古詩中的多樣長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明代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長江從安徽馬鞍山進入江蘇,在流過南京、揚州、鎮江、常州、泰州、無錫、蘇州、南通八座城市後流入大海。從最窄處不到兩公裡的江陰段江面,到最寬可達90公裡的長江口,江蘇段長江氣象萬千,變幻多端。在不同的地點,在不同詩人的筆下,這400多公裡的長江或奔放,或雄奇,或沉靜,或安詳,或柔美,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萬裡崑崙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曉寒雲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狼山觀海》)北宋詩人王安石站在南通狼山山頂,眺望長江入海口,無邊波浪,接天蔽日,磅礴的氣勢使他深深折服。宋代時,南通的狼山尚在長江之中,南宋文天祥由通州渡海南歸時,在《渡海望狼山》中寫道:「狼山青幾點,極目是天涯」,江海交匯處給文丞相留下浩渺壯闊的深刻印象。
長江入海,江水與海水互相激蕩,震撼著每一位觀江望海者。歷代寫長江口的佳作層出不窮。清代屈大均《通州望海》:「狼山秋草滿,魚海暮雲黃。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從「日月」「乾坤」著眼,展現長江入海的宏大氣勢;唐代白居易《雜曲歌辭·浪淘沙》:「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道出了長江口的變遷,滄海變成桑田,如今南通、泰州的很多地域,就是從江之尾、海之頭處「漲」出來的。
長江的面貌是多變的。元代詩人崔斌在遊覽鎮江金山後寫詩讚嘆長江水波濤澎湃:「浩浩長江天際來,中流砥柱獨崔巍。風搖萬壑秋聲動,潮捲千堆雪浪回。」(《金山》)但在距離鎮江不遠的南京段,長江有時卻是一副安詳寧靜的樣貌。南齊山水詩人謝朓在離開建康(南京),赴任宣城途中寫下著名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在他看來,靜靜流淌的長江,好似一條鋪在大地上的白綢子。「澄江靜如練」因此成為描繪長江靜謐的名句。唐代,謝朓的「粉絲」、大詩人李白來到南京,尋找謝朓詩句中的長江。他在南京寫的70多首詩中,有將近一半寫到了長江。「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和自己的偶像心靈相通,李白看到了謝朓眼中的長江。
在《春江花月夜》中,唐代揚州詩人張若虛寫的則是夜晚時分揚州南郊的江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溶溶月光鋪瀉在水面上,江水、沙灘、天空、楓樹、扁舟、小樓……組成一幅雋永的水墨長卷,營造出清幽淡雅的意境美,無怪乎有人稱這首寫長江的長詩能夠「孤篇蓋全唐」。寫長江夜色的佳作,還有元代詩人朱經的《驥渚漁燈》:「漁舟薦宿傍清江,燈火熒煌月一窗。素焰映沙光耿耿,餘輝照水影雙雙。」清代詩人徐來的《離亭燕·浦口晚泊》:「江弄瓊花如練,好景經秋初染。漠漠蔚藍天水合,誰落歸帆一片?漁火蓼村邊,驚起斷行徵雁。」前者寫的是靖江,後者寫的是南京浦口,漁火、孤舟、斷雁,表現了夜晚的長江邊溼地,不為人關注的漁人閒適生活。
大江東去
兩岸勝跡星羅棋布
江蘇段長江兩岸,坐落著諸多歷史文化名城,星星點點的人文勝跡和自然景觀如繁星點綴,使人目不暇接。詩人們用詩文描繪江蘇的長江文化地標,記錄它們的千年變遷。
南京閱江樓,俯瞰著腳下的長江水東流而去。「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明代大學士宋濂一篇《閱江樓記》被收入《古文觀止》,記錄了閱江樓的緣起。「山色古今餘王氣,江流天地變秋聲」,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登閱江樓》為後人解開閱江樓「有記無樓」還是「有記有樓」之謎提供了線索。
燕子磯是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峭壁聳立,三面臨水,有如江邊一隻展翅欲飛的燕子。「江天忽無跡,一舸在中流。遠岫已將沒,夕陽猶未收。」(《晚出燕子磯東下》)明末畫家龔賢寫燕子磯的詩,就如同他的山水畫一樣,意蘊深邃悠遠;「石勢渾如掠水飛,漁罾絕壁掛清暉。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清代詩人厲鶚的《歸舟江行望燕子磯作》,從長江船上遙望燕子磯,江上之人、亭中之人,互相成了有趣的風景;一生寫詩四萬多首,大多質量不高的清代乾隆皇帝,在燕子磯倒是留下了佳作:「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這首《題燕子磯》既寫出了長江江岸的變遷,也記錄下了長江邊安寧的鄉間田園生活。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白居易《長相思》),揚州瓜洲古渡雖然在清代就已坍入長江中,卻在經典古詩詞中「栩栩如生」。最有名的當然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隔著長江和鐘山,南京、揚州、鎮江三座城市遙遙相望,江水寄寓了王安石深深的鄉愁。地處長江和運河交匯處,瓜洲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讀讀這些名句你就能知曉:「一夕瓜洲渡頭宿,天風吹盡廣陵塵」(高蟾《瓜洲夜泊》);「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書憤》);「揚州酒力四十裡,睡到瓜洲始渡江」(薩都剌《過江後書寄成居竹》)。
金山、焦山、北固山,鎮江這三座名山或在長江之濱,或在長江之中,每一座都承載著了大量詩篇。「古今斯島絕,南北大江分。水闊吞滄海,亭高宿斷雲。返潮千澗落,啼鳥半空聞。皆是登臨處,歸航酒半醺。」(《登金山寺》)唐代詩人張祜登上長江中的金山寺,看到氣吞天地的壯闊情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唐代詩人王灣泊舟北固山下,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長江美景呈現在他的眼前;北固山上,南宋詞人辛棄疾寫下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膾炙人口,「不盡長江滾滾流」,眼前的壯景令詞人豪情大發,登樓詠懷。
如今,從古人寫長江的詩句中,我們依然能還原出逝去的歲月中,和長江有關的點點滴滴。「黃田港北水如天,萬裡風檣看賈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王安石寫於江陰的《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陰見及之作》,再現了長江給江陰帶來的富庶與繁華;「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蘇州名臣範仲淹的《江上漁者》寫的是長江支流吳淞江上漁人捕捉鱸魚的危險,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王安石的《江上》則堪稱一份宋代的長江航行日誌:「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秋天的江面上,烏雲徘徊,眼前的青山似乎擋住了去路。突然,船順著江水轉了個彎,只看到對面成片的白帆迎面駛來。
滾滾江水
寄託悲歡喜樂
滾滾長江東逝水,詩人們往來於長江之上,穿梭於長江兩岸,寫於江蘇長江段的詩句,也寄託著他們的悲歡喜樂,讓今天的讀者在字裡行間走近他們的心靈世界。
奔流的江水中,有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也有旅途中的愁緒蕭索。《送孟浩然之廣陵》可能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送別詩,雖不是寫於江蘇,詩中孟浩然的目的地卻是名城揚州。孟浩然告別李白,沿著長江水路一路東下,在黃鶴樓上揮手的李白「唯見長江天際流」。有意思的是,孟浩然著名的送別詩《送杜十四之江南》也寫於長江之畔:「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唐代詩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也是家喻戶曉的送別詩,都寫於「揚子江頭」,芙蓉樓則是鎮江長江邊的一處名勝。「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張祜的《題金陵渡》是寫客愁的名作,在長江邊的金陵渡,枕著拍岸江水,寂寞愁苦的詩人難以入眠。
奔流的江水中,有對往事的感懷追念,也有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萬裡長江天上來,石頭卻欲打江回。」(楊萬裡)南京清涼山上的石頭城是始建於東吳的軍事要塞,六朝時,長江從石頭城下流過,城下的石頭津停滿了來自各國的商船貨船。「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劉禹錫《石頭城》《西塞山懷古》等金陵懷古詩,回顧了發生在石頭城的六朝舊事,慨嘆了東吳的滅亡,借拍打空城的長江潮水,表達了對國是日非的憂慮;「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在金陵鳳凰臺上眺望長江,懷古傷今,憂憤奸邪當道,賢良不受重用;「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終於脫險南歸,寫於長江口的《揚子江》,抒發的是誓死抗元、決不投降的堅強決心。
奔流的江水中,有對愛人的依戀思念,也有對純真愛情的熱切嚮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宋代詩人李之儀借一位住在「長江頭」的女子的口吻,表達了對愛人的思念和忠貞;長幹裡是今南京城南雨花臺到長幹橋中間的裡巷。李白的長詩《長幹行》寫長幹少婦與夫君的離別之苦,產生了「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兩個著名成語。「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等句中,瞿塘、灩澦、三巴、長風沙,都是長幹少婦熟悉的愛人路過的長江地名,她期盼著長江水能早日將愛人送回到自己身邊。
延伸閱讀
江蘇戰疫觀察:怎得梅花撲鼻香
五峰山長江大橋建成運營 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
婁勤儉在揚州主持召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座談會
今天,江蘇省委書記在揚州現場接待群眾來訪
2000萬人翹首以盼!為這件大事,江蘇書記省長雙雙出席
來源 新華日報《文藝周刊》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於鋒
圖片 視覺中國
值班主編 鬱芬
實習編輯 王晗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
歡迎轉發 侵權必究
版 權 說 明
如需轉載本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眾號ID、作者、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的,本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