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開車卻討厭汽車;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卻沒有上過一天中文課;有時候用中文寫詩,有時候又用英文寫詩;不喜歡黛玉也不喜歡寶釵,卻喜歡出家的妙玉。斷斷續續在南京生活了六年的美國人陶亦然是一個「怪人」,本周一,這個身材高大、一臉絡腮鬍須、包著頭巾的「老南京」出現在了快報「生活南京」的視頻訪談現場,短短一個小時,他向網友們展示了屬於他的「傳奇生活」。
「我不是老外」
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陶亦然,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典型的老外,哪怕他中文說得再流利,中文俏皮話說得再地道,也不能抵消他那張百分百的「美國臉」。但是陶亦然不這麼認為,這個鐵了心要在南京紮根的傢伙,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周圍的人把他當老外看。「『老外』就是『不是我們之一』的意思,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友好的說法。」陶亦然即將出版的用中文寫就的書的名字也叫做《我不是老外》。陶亦然介紹說,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我希望對家長和學生都有所啟發。我父母撫養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別的父母不太一樣,他們很開明,他們總是讓我先理解要做的事情,然後獨立地做。」
「我沒上過一天中文補習班」
陶亦然的中文好得沒話說,他不僅可以很自然地和中國人交流,而且可以用中文寫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他的一首名為《西藏之詩》的中文詩歌,還入選了《2004年中國最佳詩歌》。談及他的中文學習,陶亦然很平靜地表示,沒什麼訣竅,就是自學。「我沒有上過一天中文補習班,沒有請過一個中文老師。」他覺得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自學是最好的方法,字典是最好的老師。「我建議自學的人多買材料,不要對自己吝嗇,你看到對你有好處的教材,買下來,你的辦公桌上堆這麼高的東西,書、磁帶、軟體,你看著看著,它們就能打入你的思維。」
「在南京我不用開車」
陶亦然15歲時在美國就考到了駕駛執照,但他並不喜歡汽車。「無論交通規則多好多合理,開車還是件很危險的事情。每個美國人一生至少會出一次交通事故。而且汽車會造成汙染,汽車尾氣太糟糕了。」1999年,當24歲的陶亦然來到北京,他就被北京街頭的自行車車流吸引了。在美國很難找到一個不依靠汽車便能生活自如的城市。他喜歡上了北京,喜歡上了中國。2001年的一天,當他來到南京時,他決定留下來。「在南京,從最遠的地方騎到市中心,不會超過40分鐘。」陶亦然相信南京這個城市可以容納他這個人,「南京很平和,不是很先鋒,也不落後,在中間的位置,有一點中庸之道的感覺。我喜歡這種感覺。」
「我的中文詩歌比較樸素」
陶亦然的中文詩曾經入選年度中國最佳詩歌,對於一個中文不是母語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奇蹟,因為詩歌對語言的要求太高了。他坦言用中文寫詩不容易,「我的確詞彙有限,語法也沒完全過關,所以我的中文詩歌一般都比較簡單,比較樸素,我會試圖把複雜的意思簡單化;如果想寫『很油』的東西,我就用英文,那個我拿手。」曾經有人形容多才多藝的余光中,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這說法套在陶亦然身上也很合適,不過要變通一下,那就是:左手寫中文詩,右手寫英文詩。
「我選擇和自己結婚」
既然打算在南京定居,老是租房子不是辦法。陶亦然決定在南京買一套房子,結束自己的漂泊狀態。最近房子買到了,在龍江小區。「總算有個家了。」陶亦然說房子很貴,裝修很貴,但買下了覺得心安。記者建議他乾脆找個合適的南京女孩結婚,這樣就更像一個家了。他連連擺手,「我是個很自我的人,這個自我非常強大,如果找一個女孩子結婚,我肯定要做出妥協,但是我這個自我不能妥協,這個自我不能為一個女人,一個家庭妥協。」學哲學出身的陶亦然把他的「不婚論」闡述得很「邏輯」,「如果要結婚,我會選擇和自己結婚。」快報記者 倪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