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題」是日文,接在動詞後面表示:隨便、自由、無限制等的意思,譬如,「食放題」就是隨便吃,「飲放題」就是自由飲的意思。
我們那時的留學生都比較清貧,學費、生活費等費用都要靠課餘打工掙來,平時吃得當然簡單,就是有日本朋友請客,也大多是所謂的「懷石料理」,高級是高級,但不能盡興,一道道的小菜,像孩子過家家似的,剛剛吊起胃口來,便沒了,往往別人請客吃飯,結束後自己還得去吃上一碗拉麵什麼的才能夠填飽,因此放題則是最開心的事情。但那時放題基本都是三四千日元,換算人民幣100多元,國內工資都在幾十元的年代,花差不多兩個月的工資去放題,實在是有點奢侈了吧!所以「放題」在我們窮留學生圈子裡委實是個有誘惑力的詞眼。
日本的放題,品種都比較單一,譬如燒肉的食放題,就全是牛肉,燒雞的食放題,就只有一串串的雞肉。不過也有例外,就是那些三四流的小賓館,為了招攬客人,也兼廣告的作用,某一天會有放題活動,這種場合品種就豐富了,可以說有魚有肉有菜有酒。記得第一次放題就是在一家這樣的賓館裡,開始與普通餐館一樣客人入座,菜單點餐,服務員上菜,但那可是放題呀!所以老實不客氣,挑好的貴的點,菜上來了,都是一個個小盤子,東西也只是一點點,我們則是充分發揮使用筷子的技巧,將筷子往盤子裡一插,夾住食物輕輕一卷,基本上一盤東西就報銷了,馬上接著下一盤,真正是風捲殘雲,快意人生!不一會,我們每個人面前都疊起了高高的一大疊盤子,那天真是吃得太開心了,心滿意足地摸著肚子,望著桌子上一大疊的盤子,突然想到我們的前輩留學生、一位老作家寫的文章,他在日本留學時是20世紀初,也許那時還沒有放題的餐館,他說的是去吃旋轉壽司。自助的形式,吃完按空盤子結帳,他們也是窮留學生,為了省錢便帶一隻大大的包去,吃過的空盤子便偷偷地丟入包裡,桌上只留下不多的幾隻空盤,這樣買單時便會便宜許多,包裡的空盤子帶回去還可以使用,這樣一舉兩得,可以說也是種變相的放題吧!只是現在想想他們的行為很不光彩。
曾幾何時,放題在中國也流行起來了,名稱叫自助餐。但形式有些不同,為了節約成本,自助餐都沒有服務員送餐,都是由客人自己按需所取,這樣,某種好吃的食品便會供不應求。
中國與日本人食文化有差異,最典型的是宴席上筷子的置放,中國都在豎放,日本則全是橫放,竊認為,這樣筷子的放法可以映射出一種食文化的心態。具體說來,中國人講究直來直去,好吃的就不客氣地使勁吃,自助餐是暢吃,那當然就該放開肚子,平時吃七八分飽,今天則必須吃十分,甚至十二分飽才肯罷休,那些自助餐時哄搶的行為,就是這種心態的最好的註腳。日本的筷子橫放,則表達一種保守,自斂的心態。放題時別人都去哄搶,自己則等一下,慢慢來不著急。這種行為,有人說是素質問題,但我認為,決定素質的還是文化和心態!
再說一句題外話,中國的道德中有拾金不昧之說,但日本沒有,他們認為你一旦「拾」了,潛在意識中就有了「昧」的成分,只是由於種種客觀因素,譬如邊上有人什麼的,才違心地將拾到的東西交出去。你如果真心地不昧,就不應該去拾!日本電車、飯店等場所客人忘記的東西,事後想起再回去基本都能失而復得,或許也是一種心態的反應吧!
從放題說到拾金不昧,好像有些走題了,目的是想說明思維不同所引起的行為與結果則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