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研究 | 生物學科大觀念和學科實踐研討會

2021-02-15 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

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生物組大觀念和學科實踐理念下的課程研究會議如期舉行。會議由集團生物課程負責人楊青老師主持,集團濟南五校區和省實驗初中、歷城三中和寶華中學的全體生物老師參會。

第一環節由李曉霞老師和楊楠老師進行「從教走向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的讀書領學。兩位老師都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從課時教學到單元重構、從知識點到學科大概念、從教學目標到學習目標、從開展活動到任務驅動、從使用教材到準備資源、從結果檢測到過程評估六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李曉霞老師細緻的運用多學科多例子詳細講解六個過程的落實方法。

楊楠老師著重以同課異構課程《生態系統的組成》為例說明了六個過程的落實方法,同時結合讀書學習,對自己的課例進行了反思。

第二環節楊青老師結合案例「種一粒粟,收萬顆子」,重點介紹了大觀念對整個項目的引領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學科實踐,學習概念和知識,形成核心觀念,突出強調了素養目標的含義。從「聆聽花開的聲音」到「種一粒粟,收萬顆子」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也意味著項目由含蓄到直接,從生命歷程不完整到體現完整的生命歷程,核心價值觀從細心觀察生命現象、發現生命之美優化為構建「附中種子庫」、體現與時俱進、體現勞動的艱辛和價值、種子資源安全問題。項目的設計也更加注重實用和耐用,比如要寫清楚這個項目要幹什麼,任務有哪些,目的和意義等。

接下來,全體老師對生物學科的大觀念展開研討,研討首先從劉永巖老師的匯報「生命觀念與生命哲學」開始。劉永巖老師從生命觀念的涵義、生命觀念的理論研究、朱正威生命哲學教育思想、優化生命哲學教育的途徑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劉永巖老師隨後又介紹了趙佔良教授、譚永平教授、吳成軍教授、徐宜蘭教授、朱正威教授等多個專家對於生命觀念的不同理解。隨後,老師們針對生物學科大觀念提出困惑、分享自己的理解,充分研討和交流。

最後由李林主任進行」指向核心素養的案例設計」設計思路的指導。李林主任針對各位老師的分享和提出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

李主任以《製作生物微景觀》為例,說明如何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通過自己教學中運用的多個實例指出生物學科大觀念: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感悟生命,認識生命,講述生命。李主任指出課標中50條重要概念是從課程內容中提煉出來的重要知識,其中有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有的不是。課標中的「概念」比邏輯學、心理學意義上的「概念」要寬泛。不要糾結於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具體概念的區分。重要的是理清相關概念的關係,把握其內容邏輯聯繫,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還要區分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李主任給老師們推薦了幾本書,指出我們還需要不停探索。

最後楊青老師進行總結,我們大部分老師還停留在從專家總結的觀念中尋找能體現在課例中的觀念,而李林主任已經上升到了凝練觀念的高度,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當老師有能力嘗試凝練觀念時,就會讓觀念真正引領我們的課程設計,進而真正落實。楊老師談到,學校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平臺,用心程度不同收穫也是不同的,楊老師鼓勵大家多多學習、多多參與、多多提升自己。

經過多位老師的的分享,以及全體生物教師齊心協力、集思廣益的交流,生物組大觀念和學科實踐理念下的課程研究會議幫助教師進一步理解了生物學科大觀念、學習了核心素養在課堂上落實的方法,梳理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我們將不斷努力,繼續前行!

圖文:楊楠

審核:楊青

編輯:杜團章

相關焦點

  • 優先出版|生命觀念視域下的生物學大概念深度學習實踐
    生命觀念是《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4個要素中獨具生物學學科特點的維度,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標誌、基礎和支柱,將引領和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核心素養?
  • 校本課程普通生物學的研發
    普通生物學是覆蓋生命科學眾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基礎課程,也是生物技術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了解決在醫學院校低年級開設該課程所面臨的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學時少,學生基本知識欠缺的突出矛盾,我教研室對普通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與探索,旨在提高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為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提供科學保證。
  • 三中動態|轉變觀念,鑽研核心素養;身體力行,踐行課程標準——高一生物學新教材培訓簡報
    為正確理解、把握普通高中新教材在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編寫思路,7月27日至7月30日,我校新高一生物學教師在生物學學科領導李強主任、王玉主任和生物學中心教研組長王芳老師的組織下
  • 華中科大召開就業研討會 直面就業難題
    研討會上,各小組代表分別就華中科大就業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當前面臨的問題以及今後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進行主題發言。 大家一致認為,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華中科技大學的就業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與會代表們表示,要推動學校就業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首先要真正將學生就業工作當成學校和學院的「一把手工程」來抓,積極構建全校重視、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格局。其次,要對學科結構中不太適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適度調整,以「出口」為導向改革、調整專業設置,調整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 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內容聚焦大概念」是《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基本理念。學生深刻理解和應用生物學概念,有利於發展其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概念的含義及其與定義、術語等相關名詞間的關係,探索概念教學常用的方式並思考了實施概念教學的意義和措施。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史維校長:全球大學跨學科的現實之困
    1、香港科大史維校長:全球大學跨學科的現實之困。香港科大史維校長表示,「學科交叉」是現代科學的必然趨勢,這個觀念越來越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何既維持專業的清晰度,又要打破邊界,讓學科之間發生化學反應,成為最大的挑戰。
  • 2020四川省生物科學專業師範生教育培養模式研討會在成都師範學院...
    2020四川省生物科學專業師範生教育培養模式研討會於2020年9月19日-21日在成都師範學院順利召開。成都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嶽正華教授,教務處副處長嶽雲華教授,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松青教授,副院長何冰副教授,全省各市(區)的中學生物學一線教師和教研員代表以及成都師範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師生100餘人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丁奕然、呂立傑、任小文 | 朱正威生物教育思想的時代迴響——兼論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啟示
    就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而言,其描繪著「學科導向下多邊融通」的生命觀念、「能力導向下多方交流」的科學探究、「邏輯導向下多維生成」的科學思維與「人本導向下多面應用」的社會責任。研究過程置於建國70年來學科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加以審視,啟示了當下的學科育人研究應當走「比較借鑑與返本開新共轉化」的道路,而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方式應為「觀念提煉與科學本質共落地」和「高階思維與道德修養共發展」。
  • 張丹 於國文︱大觀念的研究評介——以數學學科為例
    它居於學科的中心位置,具有超越課堂的持久和遷移價值,[1] 是理解的基石,[2] 是對知識內容新的整體式建構方式,學科觀念是發展學科素養的前提條件。[3](一)大觀念的內涵我國有學者指出教育領域大觀念的研究源自布魯納關於教育過程的研究。[4] 布魯納倡導了解學科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之上實現知識的有序習得,並進而促進學生解決具體問題。
  • 建設鼎新課程體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科大附中「建設鼎新課程體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研討會的主旨為深化課程改革,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重構課程體系,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直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 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組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他指出,作為清華獨創的學術制度,講席教授組邀請國際一流科學家,幫助清華大學學生提升研究水平,發展基礎和新興交叉學科,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駟表示,Michael S.Waterman領導的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講席教授組是學校最成功的教授組之一,通過對生物信息學學術特區在學科規劃、學術文化、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研究生培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幫助,成功將他們所具有的學術智力等國際性外部優勢轉化為清華生物信息學師資隊伍、學術運行機制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本土內在優勢,為清華在傳統工科中發展前沿與交叉學科研究探索出一條成功之道。
  • 生物學研究:實驗和數據的辯證法
    眾所周知,基因組學是一個新興學科,可以看作是傳統生物學中遺傳學的分支,以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作為代表和標誌。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基因組學的研究開始大規模興起,同時也帶動了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等新的研究領域的發展。郭小森認為,這些鮮明的特點揭示出生命科學或基因組學的研究方式確實在發生轉變。
  • 《基於CSE中小學英語能力AI智能測評研究與實踐》課題開題研討會
    10月17日,由NCET全國青少兒英語能力智考中心組織的「《基於CSE的中小學英語能力AI智能測評研究與實踐》課題開題研討會」在北京順利舉行,活動邀請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學院院長韓寶成教授,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英語教育研究中心秘書長師傳寶老師,太原市杏花嶺區教研科研中心英語教研員
  • 聚焦學科融合| 「CLIL理念下英語與 科學融合學習研究」開題及研討會
    2020年10月16日上午,中國教育學會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CLIL理念下英語與科學融合學習研究」開題及研討會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順利召開。課題負責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王建平副主任和科學教研員範穎老師出席會議。
  • 中美科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下)
    東南大學的師資隊伍是一支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的年輕科研隊伍,研究人員學術背景包括:腦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信息科學和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眾多學科。UTeach項目側重於應用,以培養高素質的基礎教育科學教師為目標,東南大學科學教育專業則注重學術研究與技術開發,以培養一專多能的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人才為目標。
  • 注重生物科學史教學,提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以新版《必修1 分子與細胞》為例
    ,包含豐富的育人價值,以新版《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為例,在梳理生物科學史內容的基礎上,舉例說明運用生物科學史的方法,促進生命觀念的形成,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 「2020青少年音樂美育研究與實踐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9日-20日,由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美學學會、中央音樂學院聯合支持的「2020青少年音樂美育研究與實踐研討會」在新中心八層報告廳成功舉辦。期待此次研討會能進一步促使美育教師、藝術愛好者、學生和家長開闊音樂美育視野,更加理解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的本質。
  • 中國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研討會順利舉行
    中國科大信息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主任趙剛教授從發展歷史、現狀分析、師資和學生情況等方面介紹中國科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基本情況。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Fellow潘挺睿教授通過網絡視頻,從新一代柔性觸覺傳感技術、數字微流控與晶片技術和穿戴式健康與個性化醫療技術等方面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並對學科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
  • 國內十大生物學研究機構學科優勢比較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地區的生物學研究快速進步,論文發表量穩步增長。為了更好地分析這一進程中主要研究機構的特色,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為數據源(資料庫檢索日期為2014年3月14日),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主要研究機構的學科優勢進行比較分析。
  • 課程與教學 嶽輝 和學新:學科素養研究的進展、問題及展望
    2011年頒布的修訂後的19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有16門提及學科素養在課程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及課程體系對學科素養的支持作用,即使未提及學科素養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三門課程,也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與方法、知識、行為與習慣等維度描述了課程目標。學術界也開始關注「學科素養」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