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世界:如此優秀卻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原來是因「冒充者症候群」

2021-01-13 錢微火電影

心理學研究表明:男性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女性則通常低估。法國作家伊莉莎白·卡多赫與心理治療師安娜·德·蒙塔爾洛合著的《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鑑》引入一個新概念「冒充者症候群」,從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的角度為我們詳細分析女性複雜而奇妙的內心世界。

01什麼是「冒充者症候群」

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Imes)在1978年發現並命名的,是指個體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獲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覺是在欺騙他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此欺騙行為的一種現象。

冒充者症候群患者傾向系統性抹除自己成功的事實,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成功,把成功歸結於運氣或者隨機事件,進而對此進行自我批評。冒充的感覺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失敗者。這種症狀在女性,特別是優秀的女性中特別常見。女性在社會為社會奮鬥已不易,而事業有成的優秀女性卻仍自我懷疑,說到底她們內心深處充斥著不自信。

02女性缺乏自信的根源

研究證明,相比女性,男性更加樂觀自信。美國心理學家、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發現,試題非常難的時候男生女生的反映各異。男生通常認為,這門課太難了。他們把原因歸為外在因素。而女生則認為,我還不夠優秀。她們把原因歸為個人能力不足,這樣的視角容易自我貶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焦慮心態的影響,也更在意別人對她們的看法。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掌握了大權,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育工具。

因此,在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關係中,被支配者的權力、能力、創造性和自由都被剝奪,並且由於早上壓迫而缺乏自信。作為被支配者,女性的自信就是這樣被剝奪的。

男性主導的社會眼光決定著她們的發展軌跡,影響著她們的方向選擇。社會的眼光也通過壓抑她們的選擇達到限制她們自由的目的。社會的評判更塑造著她們的自信。

一旦女性使用所謂「男性化」的表達方式,她們就會受到審視,甚至被認為僭越了權威。以公開演講為例,當男性想要奪得滿堂喝彩時,幽默的說辭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如果女性同樣用幽默的口吻發表公共演說,那麼她就會被認定為缺乏公信力。

楊笠為什麼引發大眾討論。因為我們發現脫口秀也要限制女性表達。男性脫口秀吐槽女性等於「開玩笑而已不要當真你怎麼這麼斤斤計較」。女性脫口秀吐槽男性則被認為「挑起性別對立討好女性觀眾罷了」。

03尋找提升自信的新路徑

哲學家夏爾·佩潘在《自信的力量》一書指出:「我們的現狀並非生來如此,而是後天造就的。沒有自信?沒關係,我們可以再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慢慢找到自信。」

記錄並妥善保存一份你的成就清單或輝煌時刻的照片,記錄對你有所助益的品質,回想它們帶給你的感受。這個過程有助於你深入了解你的努力如何成就了你。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解讀他人目光的方法,也有能力以友善的目光看待自己。

只有女性不再強調自己是女性,並對自身的意識發生根本性改變時,真正的男女平等才有可能實現。

全員女性的福祿壽樂隊本身在音樂圈的存在,就是種明確的發聲:在一個男性成員為主的音樂節目裡,她們既不譁眾取寵,更不隨波逐流,在看似和諧的一片靜謐之中,卻充斥著堅韌、自省的強大能量。她們成立於2018年,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樂隊之一,三胞胎身份和歌詞裡直抵內心的細膩讓她們較快地出圈成名。、

曾有雜誌《SoFigaro》採訪她們,是否會在音樂、工作中刻意放大女性相關特質?她們坦言,我們其實不想強調自己的女性特質,而是從音樂本身出發,想成為一種有力量、有堅守的存在,並且能夠傳達這種能量。

04對於養育下一代的啟發

健康的「自我」最初是通過充滿愛的家庭培養,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有機會發展自身的獨特性,並有機會充分實現自我潛能。

自尊心是培養自信心的基石。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是至關重要的,自尊自愛的審視有助於「自我的良好成長」。

如果父母總是批評孩子,孩子很快自我懷疑,失去自發性,在有任何行動之前躊躇不前,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不確定感。這種無休止的自我追問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不願意做決定。出於自我保護,不做決定、不表態的習慣將成為他們重複採用的機制,猶豫和懷疑也將成為他們心理機制的一部分。

當一個兒童受到的關注與愛,是無條件的、積極的,他/她得以保留「真實的自我」不需要刻意改變自己去討好他人,並在其引領下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無條件的關注使兒童能夠完全接納自己。積極地自我審視是通向自主的跳板,使兒童在面對他人的眼光時能保有獨立性和自尊心。

結語

打破冒充者症候群,構建女性自信人生。無論何時,要始終堅定對自我的信念,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事情,認可自己的價值。無論是優秀出色的你,還是普普通通的你,相信閱讀了這本書後,能夠給予你啟發,並激勵你改變現狀。《她世界》陪伴女孩們一起呼吸,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新鮮】關於「冒充者症候群」,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簡妮知道自己不是一個騙子,但她總是這麼覺得。而這恰好是冒充者症候群的定義。冒充者症候群的簡單定義冒充者症候群雖然並無官方統一的實際定義,但是我認為有一個適用於多數人的簡單、直接的定義:冒充者症候群就是即便知道自己很好,但仍傾向於認為和感覺自己不夠好。雖然冒充者症候群患者明白自己不是騙子,但他們的感覺並非如此。
  • 你有「冒充者綜合症」麼,什麼是「冒充者綜合症」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這應該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存在這種現象,我最近學習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冒充者症候群冒充者症候群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這是精神上的一種病症,臨床顯示多發於成功人士。難道沒成功的自我否定叫「自卑」,成功人士的自我否定叫「冒充者症候群」,兩者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 被傷害太深,疑似罹患冒充者症候群?
    有人曾分析,她可能罹患冒充者症候群。Someone has analyzed that she may suffer from impostor syndrome.每次獲得成功,他們總會將原因歸結於運氣。
  • 連續創業者 Wayne Sutton :在矽谷對抗抑鬱和「冒充者症候群」
    在過去三到四年的時間裡,我開始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慢慢變好,但與此同時,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冒充者症候群(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冒充者症候群指個體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獲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從而覺得自己是在欺騙他人的一種現象。冒充者症候群是信心的殺手,我討厭它!
  • 走出「冒充者症候群」迷霧,追尋「合格博士生」的新定義
    她用「冒充者症候群」形容曾經的自己——對自己獲得的成功心存懷疑,認為自己不是靠能力取得成功,而更像是一個冒名頂替者。好在王程一懂得自我調解,微軟亞洲研究院也給了她足夠的幫助來擊碎對自己的懷疑。兩位 mentor 劉樹傑和吳俁巧妙地幫她建立了正反饋機制:努力,收穫,更努力,更大的收穫。人們總喜歡將論文數量作為衡量博士工作的首要標準。
  • 《她世界》:女孩,請自信地擁抱人生,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這本書為女性打開了一扇自我認知的大門:我們只有正視自己的表現,了解前因後果,才能更好地做出改變。01你知道「冒充者症候群」嗎?我的朋友徐徐,是一位很優秀的女性。從念書開始,她一刻都不敢鬆懈,大學、研究生、博士生一路披荊斬棘,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 《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實是個「騙子」——冒充者綜合症的困境
    這樣的自我評價,不禁讓人困惑——艾瑪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她本人身上的優點,更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可為什麼她還會如此不自信,覺得自己欺騙了全世界呢?其實,艾瑪沒有撒謊,「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就是她的真實想法,只不過,這種想法是一種心理困境,叫做——[冒充者綜合症]。
  • 我得了一種叫做冒充者綜合症的病
    「我感到很苦惱,因為我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優秀」一個朋友充滿惆悵的對我說出了這句話。她是計算機專業的,在學校一直很優秀,畢業後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工作中,她一如既往的認真負責,勤勤懇懇,所有人都對她有很高的評價。但她總是擔心——「如果我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怎麼辦?大家一定覺得我很糟糕。」
  • 「脫口秀女王」李雪琴:如何走出「冒充者綜合症」的心理怪圈?
    ,屬於別人眼中典型的「人生贏家」,但是她們內心卻有強烈的「冒充者綜合症」。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時刻活在對未來災難化事件的恐懼想像中。所謂「冒充者綜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是心理學家保琳(Pauline 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 住在豆瓣的失敗者聯盟
    這種共鳴感,讓失敗者在豆瓣上聚集起來,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接受自己的失敗,允許別人針對自己的失敗提建議,是走出失敗的第一步。同時,失敗者聚在一起,往往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溫馨。成功者受人簇擁,失敗者顧影自憐,這種狀態是孤獨的。好在豆瓣還有可供失敗者容身的失敗者小組,甚至他們失敗的方式與你都無二致。就像一個人從臺階上摔下去,本身是一個悲劇,但是如果你身邊一個人也摔了下去,兩個人相視一笑,「原來你也在這裡」,痛苦的程度就減輕了。
  • 為什麼毒液說他在自己的星球是失敗者?是什麼讓他這樣認為?
    毒液小編在前一段看到很多觀眾都在討論毒液在他們星球是個失敗者到底是什麼意思?關於這個失敗者小編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天就來和各位讀者討論一下。小編覺得第一是因為毒液寄宿過很多宿主,但是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在蜘蛛俠的劇情中,毒液可以說被打敗的很徹底,因此他可能因為自己多次共生失敗,還被宿主打敗趕走了,而在他們的星球上像他這樣的例子很少,所以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 「冒充者綜合症」:不敢找好工作不是你不行,你只是覺得自己不行
    冒充者綜合症,又叫自我能力否定傾向,就是一個人已經取得了客觀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感覺自己在欺騙眾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 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被稱為「Facebook的第一夫人」,是上榜福布斯的商業女精英之一,還登上過《時代》雜誌,並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但她在自己的書籍《向前一步》中就提過,自己曾得過「冒充者綜合症」。
  •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很優秀,卻總是自我否定?
    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點擊即可免費收聽音頻在電影《哈利波特》中,飾演女主角赫敏的艾瑪·沃特森,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她取得的一切成績,不但沒有增強她的自信,反而讓她更焦慮,生怕別人發現她其實沒有這麼優秀,她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
  • 紀錄片《冒充者》再受關注:真相可能被揭開
    失蹤3年後闖入冒充者?《冒充者》是導演巴特·雷頓首部進入院線放映的紀錄電影。在《冒充者》中,巴特用了很多懸疑劇情片擅用的手法架構這部99分鐘的紀錄片,但紀錄片充滿悖論謎團。負責認領男孩的姐姐認為,「尼克」雖和離開家時完全不同,但因為已經闊別近4年,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一天一個變化,她在第一次見面就相信了這個變化巨大的人就是尼克。「他有著舅舅的鼻子!」姐姐此時還不知道「尼克」的金髮是剛染的,手上的刺青也是按照尋人啟事提供的信息剛紋的。一個像舅舅的鼻子成了她判斷的唯一證據。
  • 偉大的失敗者
    《偉大的失敗者》這本書告訴你失敗者也可以很偉大。 書中介紹了歷史上很多「失敗者」的故事,他們明明很有才華,而且為自己的事業付出了艱辛努力,但也許運氣不夠好,也許競爭太殘酷,總之最後還是失敗了。坦白講,看完這本書,你會覺得這裡面的一些人恐怕還算不上是失敗者,倘若那種失敗也叫失敗,就真是雖敗猶榮了。 隆美爾就是一位很威風的失敗者。
  • 你那麼優秀卻總是單身?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症候群
    而且他們也總覺得自己呆板、無趣,不善於與別人特別是自己喜歡的人交流。這是怎麼回事呢?這類人也許需要考慮下是不是患上了阿斯伯格症候群了!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常常會因為人際交流困難而遭遇戀愛睏難。Maxine Aston是《阿斯伯格戀愛》一書的作者,也是為數不多的專為受阿斯伯格症候群影響的夫妻/戀人做心理諮詢的專家之一。她認為「阿斯伯格症候群可以說是一種『人際關係障礙』。」她說,「它影響到人的交流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和從他人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 四川一女子被冒充離婚,法官:冒充者戴著口罩沒認出來
    本月17日,四川的吳女士就發現自己和丈夫居然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離婚了?據了解,吳女士和丈夫的婚姻出現矛盾,丈夫打電話叫她去離婚的時候,她不想離,所以就就沒去法庭調解。但到9月18日吳女士去婚姻巡迴法庭調檔案時,她發現自己和丈夫已經判離了。
  • 川普不喜歡的人是失敗者盧瑟 結果自己活成了盧瑟
    中國小康網11月30日訊 老馬 「他首先會稱那些虧待過他的人是失敗者,」1980年代曾為川普在大西洋城經營一家賭場的傑克·奧唐納(Jack O』Donnell)說。「這是他主要的攻擊用語。在他的世界裡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成為失敗者。為了不被稱為失敗者,他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說。」
  • 女性如何打破限制,喚醒自信,不再被世界低估,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這兩位偉大的女性,將生平學識和見解,共同融入這本《她世界》,為所有女性推開了一扇關於成長的大門。02 為什么女性總是不自信的弱者?在男性視角裡,女性是弱者,就女性本身,也會認為自己是弱者,有時候,女性取得了傲人成績後,竟然感覺是個「冒充者」,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這麼優秀,甚至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