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很苦惱,因為我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優秀」
一個朋友充滿惆悵的對我說出了這句話。她是計算機專業的,在學校一直很優秀,畢業後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工作中,她一如既往的認真負責,勤勤懇懇,所有人都對她有很高的評價。
但她總是擔心——「如果我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怎麼辦?大家一定覺得我很糟糕。」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眼裡是真真切切的迷茫和困擾。那雙注視著我的眼睛,仿佛照進了我的心底,揭開了我的面具。
我告訴她,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身邊有很多博士,他們應當是專業領域的頂尖人物,但很多人卻認為自己的知識與學位並不相符——「別人的研究做得比我好太多了,我只不過是幸運了點,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
而我,就是他們的其中一個。
——「你好厲害!」
——「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好啦,都是運氣而已」
——「你學這個專業,肯定很懂這方面的知識吧」
——「沒有沒有,我就只懂一些皮毛,完全比不上其他人」
—— 「恭喜你,這個獎只有極少的人才能獲得」
——「可能正好參加的人就這麼幾個,碰巧選上了,你要去了說不定就是你被選上了」
這樣的對話,你熟悉嗎?
我很熟悉。
面對生活中他人的誇獎,我難以優雅自信的用一個微笑加一句「謝謝」來回應。
我總覺得自己不配現在擁有的一切,仿佛我是一個小偷,偷走了別人的信任和讚譽。
「我真的夠好嗎?讓別人以為我很好,我是一個騙子嗎?」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心態是一種病。
一種叫做冒充者綜合症的病。
冒充者綜合症的英文名字叫做「Impostor Syndrome」,是指那些不能從內心接納外界對自己認可的一種心態,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妄自菲薄」。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是在謝麗爾·桑德伯格的書《向前一步》中,她是Facebook的營運長。當桑德伯格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時,朋友們都向她祝賀,而桑德伯格卻很難為情的回答:「那個排行榜很無稽,那都是娛樂而已」。後來她的助手對她說:「你的回應很差勁!你只需要微笑並說聲謝謝就好了」。
桑德伯格說,這種行為叫做冒充者綜合症。她提到的這個概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彷佛心中被猛地一擊。後來,當我開始去了解這個所謂的冒充者綜合症之後,我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曾經對媒體表示:我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優秀。她坦言自己曾患上冒充者綜合症,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一切,這都不過是運氣好而已。
雖然最初提出這個概念是針對女性的,但事實上不僅僅是女性,很多男性也表示有過這種感覺。
安德魯·格裡菲斯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創業家,寫過12本暢銷書,在很多人眼裡,他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人士,但他卻總是想——「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作家和演說家,那些所謂的『優秀』只是媒體和大眾塑造出來的,我的公眾形象越是高大,我越是感到自己無法與之匹配」。
這樣的人生讓他感到十分疲憊。
同樣,也讓我感到疲憊。
有心理研究表明,這種心態的形成因素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寄予厚望,面對過度的誇讚,孩子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完美不能匹配;另一類是在被忽視的環境中長大,童年時總是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即便是通過努力獲得成就的時候,也被告知那僅僅是僥倖而已。
這兩種極端環境都有可能會在一個人的心中埋下「自我否定」的種子,並通過生命中經歷的「階段性儀式」來觸發自我懷疑。
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成因。
在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那個沉默如山的角色,母親則是期望如海。
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是班級裡的前幾名。母親會很自豪的向別人提起我,而我也習慣於生活在長輩們的讚美中。初中畢業,我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大概是喜歡看閒書的緣故,我的成績跌落在了平庸的分數線上。
我至今仍然記得每一次考完試後,我恥辱的站在排名榜前滿臉通紅的樣子。
我害怕讓母親失望,但我不得不讓她失望。
我再也不是那個大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小孩」了,然而身邊的親戚們依然用著「你肯定是要上清華北大的吧?」或者「你從小到大就這麼厲害,你爸媽真是沒有白付出這麼多。」這樣的話和我交流,無論我怎麼解釋,他們都不改話風。
慢慢的,我習慣於尷尬的笑著,自卑卻不敢聲張的活著。
後來保研去了清華。親戚朋友開始說:「你畢業了肯定能賺好多錢。聽說有的畢業了一個月就**萬呢」,無論我走到哪一步,總有人能更快更高的為我設立一塊牌子立在前面。
我仿佛依舊是當初那個站在排名榜前,卑微的小女孩。
冒充者們的心理對行為的導向並不是總往一個方向的。
比如,同一個職位上的兩個人,假如他們都是冒充者。當老闆布置了一個很難的任務時,A B都因為擔心完不成任務而焦慮,但行為卻完全不同。
A會變得非常積極,每天加班,因為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無能,所以不得不更加努力。但圓滿完成了工作後,他認為只是因為自己的勤奮才獲得了成功,因此變得更加焦慮。
B選擇了一種消極的態度,拖延工作進度,最後勉強完成工作。如果失敗,他可以告訴別人是自己缺乏準備才導致的失敗,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如果成功了,就是運氣特別好。等下一次任務來臨時,他和A一樣無法認同自己的能力,所以同樣會更加焦慮。
無論是哪種行為,都會導向同樣焦慮的結果,變成一個逃不脫的封閉怪圈。
「放棄自己的力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認為自己毫無力量」。
這是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說過的一句話。我把這句話寫在了筆記本裡,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要改變。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少年時期,我喜歡畫畫,自己偷偷參加比賽得過全國金獎。然而我不敢去學畫畫,因為大家多說我成績好應該讀普通高中。高中的時候,我喜歡寫作,但是大家都說學不好理科才去學文科,所以我學了理科。我的人生按照常規的路線走著,仿佛一切都盡如人意,但只是盡如他人之意,而非我意。
後來我發現,這些成功絲毫不能增加我的快樂,那不過是我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去迎合他人而已。
我決定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於是我拿起了畫筆重新畫畫,並且重新開始寫作。在做這些事情一段時間後,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我開始不再害怕把一件事情弄得很糟糕。因為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做得不好,我會立刻充滿激情的投入修復工作中,而不是選擇沉浸在「我沒有能力完成任務」的苦悶當中。
·告訴別人我們的想法
你的想法或許並不是真實的。當你嘗試與他人坦誠交流,才能學會理智的看待自己。
其實很多人都患有冒充者綜合症,據調查有70%的人承認自己有相同的感覺。當我選擇告訴別人我的想法時,大部分人選擇笑一笑,並告訴我他們也有這種感覺。聊著聊著,就像找到了同伴一樣開心,原來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忽然覺得沒有必要自卑的活在成就裡了。
·換一個思維角度
失敗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成功的時候,我們又以為是運氣好。不敢肯定自己變成了我們內心不可承受的負擔。
我參加過一次實習面試,實習崗位的領導已經通過了我的面試,然而上層領導卻將我刷掉了。我當時內心非常沮喪,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應聘失敗。一直以來,我對自己都過於苛刻,並且喜歡把事情的錯誤全部歸咎在自己身上。我認為改變不了別人,所以只有自己擔負全責。
後來,那位領導私下告訴我,這次應聘失敗不是我的個人能力不足,是因為公司的實習制度,上級說只能招收應屆畢業生。他說:「別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句話似乎與我從小接受的教育並不相符,但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控變量,當我們已經努力做好了自己,那麼失敗的時候,偶爾找找外界原因,又何嘗不可?
·看到事實
我開始著手製作一份個人簡歷,把自己獲得過的成就,克服過的困難,完成的事情,以及每一次激動人心的進步都一一列舉出來。看到白紙上一行行增多的字跡,我慢慢為自己感到自豪。當我們列舉得越來越多,我們的大腦就會不斷被告知:我不是一個冒充者,這些事實都能說明我真的很棒。
從開始決定治癒自己的冒充者綜合症後,我的內心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輕鬆和愉悅。我不再總給自己找不開心,我學著認可自己。
就像此時,我寫我的文章,如果有人不喜歡,這並不會像以前一樣讓我難過。
因為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我不再是一個冒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