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在一種隨時會被戳穿的恐懼中」| 冒名頂替綜合症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收錄於話題#如何才算真正的愛自己?Ta這樣說11個

昨天看一個 BBC 採訪,一個在 NASA 工作了13年而且幹到了管理層的工程師莫琳·扎帕拉講述自己長期以來在工作中的自我懷疑:

「多年來,我覺得美國宇航局僱傭我,只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女人。我打心眼裡覺得自己不夠格。我長時間地工作,試圖證明自己。我不敢尋求幫助,因為我覺得如果我真有他們以為的那麼聰明,我應該能自己搞定這一切。」

這讓我想到之前一位讀者的留言:

終於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公司,但身邊每個人都比我優秀,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雖然業績也不錯,有時也會被同事和上司誇獎,但這並不能緩解我的焦慮,內心總有一個聲音:他們為什麼會僱我?

這種無法將外在成就內化、總是低估自己能力並因此產生」智力欺騙感「的狀態,有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名詞:冒名頂替綜合症 Imposter Syndrome。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接到任務時會比其他人更焦慮,在焦慮狀態下,要麼過度準備,要麼先拖延再瘋狂趕活;

即使任務完成後得到了他人的正面反饋,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能力強,而是歸因於運氣和努力;

總是會花更多的時間工作,哪怕實際上並不需要這麼多時間;

總是要求自己是團隊中最優秀的,否則就覺得自己不行,哪怕在一般的標準下,你真的已經夠好了;

害怕失敗,並將其災難化;

打心眼裡很難接受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和讚美(而不是「謙虛」),當別人這樣做時,你總能找出一大堆例子證明「我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好」;

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中,會要求自己扮演一個想像中的理想角色;

對他人的好感感到不安,常常會懷疑「對方喜歡的不是真正的我」;

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惶恐內疚,甚至擔心別人因此疏遠自己

……

如果上面這段描述讓你覺得「這就是我」,那你可能也在經歷「冒名頂替綜合症」。

不是你一個人在經歷這種自我懷疑

「我已經出了好幾本書了,但我深信有一天,有人會敲開我家的門,一個手拿寫字板的男人會站在門外,告訴我一切都結束了。我必須離開,去找份正兒八經的工作。」

——尼爾·蓋曼

冒名頂替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不是一種能夠在DSM上識別的精神障礙,它是一種很多人都可能經歷的心理狀態。很長時間裡,它被認為只存在於像莫琳·扎帕拉這樣的高成就女性之中。

1978年,臨床心理學家寶琳·克蘭斯和蘇珊娜·伊姆斯在一篇名叫《高成就婦女中的冒名頂替現象:動態和治療幹預》的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在文章中,冒名頂替綜合症被定義為:在特定的高成就女性群體中尤其普遍和強烈的一種自我虛假的瞬時體驗。

之所以會把研究對象集中在高成就女性,跟當時的女權主義潮流和克蘭斯自己的經歷有關。當時正是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尾期,克蘭斯任職的俄亥俄州奧伯林學院是美國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學院,在這裡,她發現自己學生時期體驗到的「冒名頂替感」在奧伯林的女學生中非常常見。這激發了她研究這一課題的欲望。

當時,她們採訪了150位在各個領域表現優異的女性,主要是20-45歲中產階級及以上的白人,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和職場女性,發現了一個現象:

儘管她們都取得了客觀上的不錯成就,但很少有人相信這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她們有很強烈的「智力欺騙」的感覺,比如認為自己的能力被同事和管理者高估,甚至覺得自己會被錄取是招生會評分的時候出錯了。

在論文中,寶琳·克蘭斯博士和蘇珊娜·伊姆斯把這一現象部分歸因於性別角色期待:

在男權主導的社會,「成功」不是社會期待的女性氣質,如果你太成功,別人就會覺得你不夠「女人」。如果女性把這些期待內化,當她們取得成就時,就會為自己的成就尋找能力之外的解釋:比如運氣和努力,而男性則傾向於把它歸因於內在穩定的能力。

但後續的研究證明:這一現象並不僅僅存在於女性群體中,很多男性也會出現這種「冒名頂替」的感覺(Bussotti,1990)。

哈佛心理學家艾米·卡迪曾收到過數千封表達自己「冒名頂替感」的來信,這其中有大約一半是男性。

之所以很長時間被認為是女性特有的症狀,可能恰恰是因為男性更害怕被發現自己是個「冒充者」。寶琳·克蘭斯發現:「在私下的訪談中,很少有男性談論這個現象。但是當(診斷冒名頂替現象的調查)是匿名時,男性的表達程度與女性相同。」

從1978年到現在,學界對「冒充者綜合症」的研究越深入,就越發現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的人們都會經歷「冒名頂替綜合症」,即便你沒有取得特殊的成就,也會在生活中經歷這種「冒名頂替」的不安感。據估計,70%的人們在生活中會經歷至少一次這樣的心理狀態(Gravois,2007)。

你可以想像它是一種流感,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我們會變得「易感」。有些諷刺的是,這些時刻往往是別人眼裡的「成功時刻」:比如剛進入期待已久的學校/公司,被暗戀對象表白,被升職到管理崗,或者突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自我懷疑?

「不管贏得了什麼樣的掌聲,他們都有辦法解釋。他們堅信 『我不夠格『,任何形式的勝利都不會動搖他們對這一信念的信心。」 ——瓦萊麗·楊

可能導致冒名頂替綜合症的因素很多,比如小時候老師和父母激勵你的方式,結構性的不平等問題(比如種族和性別歧視),但花了近40年時間研究這一現象的瓦萊麗·楊認為,最直接、也最有必要讓」冒充者「們意識到的原因是,他們對」合格「都懷有不合理的信念:

」冒充者「們自己在內心有一個」合格「的能力標準,但這些標準不是高得難以實現,就是很難持續做到。當他們達不到時,就會因此產生自我懷疑。

在收集了幾萬人的」合格標準「之後,她把這些不合理信念分成了5大類:

完美主義者:做事不僅要追求結果完美,過程也應該是完美的。

比如寫一篇文章,他們沒法忍受先寫一稿60分的再修改,他們希望自己能一氣呵成、並且文章沒有一點瑕疵。

專家:「完美主義者」的高知版本,他們希望自己在接觸到的領域都能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如果不能,就會覺得自己有問題。

獨奏家:他們覺得自己必須獨立完成這個任務/解決這個問題,並且認為向別人求助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自然天才:他們覺得自己必須又快又好地完成一切任務,不然就是能力不足。

超女/超人:他們需要在每個角色中都表現完美,不能忍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

冒名頂替綜合症會對個人發展產生實際的影響。首先,它真的會阻礙成功:

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你很難主動爭取想要的機會和職位;而當你失敗,你會把它歸因於」我不夠好「,而不是去思考真正的原因。

另一種情況是,你因為」害怕失敗「加倍努力取得成功,從而陷入更嚴重的自我懷疑。

這是一個糟糕的惡性循環,可能會導致長期的焦慮、倦怠和抑鬱情緒。這是「冒名頂替綜合症」最大的問題:

不管你成功不成功,你都不會開心。

如何跟自我懷疑的狀態共處?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感覺,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舒服一點呢?

下面是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

1.不要放棄努力,但可以改變努力的動機

不要要求自己一下子就放棄「過度努力」的行為模式,這可能會讓你陷入更大的焦慮。但你可以改變那個頭腦中驅動你的聲音:過去,這個聲音是「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搞砸了」,但現在,你可以告訴自己:「如果我試試這樣做,可能會做得挺不錯。」

當結果真的「挺不錯」的時候,你的努力就會變成一種自發的、對成就的追求,而不是為了「不被揭穿」。

2.和他人談論

很多「冒充者」都會覺得這種感覺是自己獨有的,這會讓他們習慣隱藏自己的想法,陷入孤立、自卑和羞恥。知道」原來別人也會這樣「,會讓他們大大地鬆一口氣。

小組團體治療「冒名頂替綜合症」這個問題上作用非常明顯。在一個坦誠的、支持性的群體中分享自己的感覺,會很大程度緩解這種焦慮,同時,他人的評價也會讓你更客觀地看待自己。

3.記錄自己收到的正面反饋,以及你「拒絕」它的過程

這可以幫你識別自己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把它們寫到紙上,然後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問自己:這些證據真的能證明」我不好「嗎?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這些反饋是真實的?為什麼我會忽略它?

4.修正自己的「應該」

把你腦子裡那個很難達成的」合格標準「寫出來,拿著它跟實際的標準進行比對。比如,你可以拿著它詢問你的導師、上司或者行業前輩,為自己制定一個更加真實、可達成的目標。

5.識別讓你感到自己是「冒充者」的因素

有時,冒充者的感覺並不來自自己,而是外部環境:比如一個有色人種女性到了一個周圍都是白人男性的管理崗位,比如 LBGT 群體,再比如周圍都是比你更有工作經驗的前輩。不要覺得有這種感覺是你的問題,這很正常。而當你識別到它的時候,就可以更理性地審視這個問題:

我真的有必要因為自己是「少數」懷疑自己嗎?

6.找到更內在的驅動力

「冒充者」的思維讓我們過度在乎對自我的評價,就好像在一個很大的房間,你的眼睛只停留在一個牆上的斑點。

這個時候,尋找更大的價值坐標會把你從這一點上拉開,問問自己:

我正在做的這件事歸根結底是為了什麼?它為誰服務?會給誰帶來價值?

當你知道自己是在為一件高於自己的事情服務時,就不再會糾結於「我到底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了。

「冒名頂替綜合症」並不是一種「病症」,它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一種感覺,混雜著自我懷疑、恐懼、焦慮、自卑和挫敗感。

但感覺不等於真實,它也許在提醒你存在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但永遠不能說明「你不夠好」。不要把它跟你的自我價值掛鈎。

事實上,沒有任何標準有資格判定「你沒有價值」,因為你天然就有價值。這不需要什麼證明。

請堅信這一點,活得再理直氣壯一點。

Reference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0 (3): 495–501. doi:10.1037/0033-3204.30.3.495.

Sakulku, J.; Alexander, J. (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6: 73–92. doi:10.14456/ijbs.2011.6

Clance, Pauline R.; Imes, Suzanne A. (Fall 1978).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PDF).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 (3): 241–247. CiteSeerX 10.1.1.452.4294. doi:10.1037/h0086006

Hoang, Queena (January 2013).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Overcoming Internalized Barriers and Recognizing Achievements". The Vermont Connection. 34, Article 6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活在一種隨時會被戳穿的恐懼中」
    ——尼爾·蓋曼冒名頂替綜合症不是一種能夠在DSM上識別的精神障礙,它是一種很多人都可能經歷的心理狀態。很長時間裡,它被認為只存在於像莫琳·扎帕拉這樣的高成就女性之中。1978年,臨床心理學家寶琳·克蘭斯和蘇珊娜·伊姆斯在一篇名叫《高成就婦女中的冒名頂替現象:動態和治療幹預》的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概念,在文章中,冒名頂替綜合症被定義為:在特定的高成就女性群體中尤其普遍和強烈的一種自我虛假的瞬時體驗。
  • 閉嘴吧,冒名頂替綜合症們,我太會編程了
    :冒名頂替綜合症這種現象就像是一盤在人們大腦中播放的磁帶,以學生A為例,這盤磁帶就像是A坐在教室上課,看著周圍的人心想:哎呀,大家都好優秀啊,他們能向老師提問、甚至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業都會做,考試分都不錯。
  • 冒名頂替綜合症,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深受其擾,要怎樣擺脫?
    我們在工作中會經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認為有更大的天賦能夠勝任更重要的工作,所以我們經常會認為自己是不屬於這個地方的。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認為自己是濫竽充數的,得到了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在未來有一天會被揭穿,這種想法被稱為「冒名頂替症候群」。
  • 你可能是患了「冒名頂替綜合症」
    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開始思考,產生「冒名頂替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是不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格,或者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工作不是我們擅長的,而且缺少興趣。你可能會懷疑你正在做的工作是不是你想要做的工作。雖然你可能在職業生涯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這種成功對你來說可能感覺缺乏意義。即使你能處理好你的工作,但可能仍然會覺得你在「假裝」。
  • 精神病學.心理學專家談警惕"SARS恐懼綜合症"
    由於「非典」傳播迅速、易於感染和目前尚無有效的特異性治療,少數人會因恐慌、害怕心理過分強烈,以致進一步引起厭食、失眠、焦慮、抑鬱等症狀,並且嚴重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社交能力,嚴重損害個人軀體和心理健康。如果這種情況歷經數周到一月內還不能緩解,在排除了其他精神障礙後,即可診斷為「SARS(非典)恐懼綜合症」。
  • 勇敢面對灼口綜合症的症狀,不要恐懼!
    近年來在臨床接診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病例,一些50歲左右處於更年期的婦女 ,自訴舌及口腔其他部位出現灼痛、麻木感,味覺減退,但檢查發現舌頭仍可運動自如,也沒有明顯的病變,僅有輕度舌乳頭炎。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定義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此外,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現象,但由於情節較輕,不被重視。通常有三個特徵: 1、受害者感到害怕,產生嚴重的心裡恐懼。 2、受害者最終安全的離開,沒有實際的身體上的傷害。 3、受害者對於類似情況始終不知所措。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會經歷以下四大曆程: 1、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 冒名頂替症候群:為何今日之路更為艱難
    無論何種情況,我都能找到無數合適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當前的工作並不合適我,但絕口不提是因為自己在工作中非常不舒坦。這種情況出現後,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幾年前,一家維吉尼亞州的旅遊公司僱我做法語翻譯。我在加拿大蒙特婁長大,而且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一直都在接受英法雙語的教育。
  • 我是一名冒名頂替者
    但是當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他們看我時有「愛的濾鏡」,因為他們喜愛我,所以才覺得我很棒。我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努力和價值。這讓我非常痛苦。和初戀男友分手的時候,我覺得世界上不會再有人喜歡我了。實習結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這麼廢一定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在人生的低谷期,我的心態讓自己很容易就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懊惱中。
  • 《輝夜小姐想讓我告白》,究竟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中,石上優懷疑自己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跟會長請假回家。看過第六話的漫友,應該對這個詞尤為深刻。記得還有好心的漫友在彈幕上專門解釋這個詞。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聊聊啥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我得了一種叫做冒充者綜合症的病
    面對生活中他人的誇獎,我難以優雅自信的用一個微笑加一句「謝謝」來回應。我總覺得自己不配現在擁有的一切,仿佛我是一個小偷,偷走了別人的信任和讚譽。「我真的夠好嗎?讓別人以為我很好,我是一個騙子嗎?」後來我才知道,這種心態是一種病。一種叫做冒充者綜合症的病。
  • 被「網課綜合症」支配的恐懼,這屆大學生真實心態,網友:說我呢
    聽說刷手機上癮,但是你聽說過上網課也會上癮嗎?沒錯,被「網課綜合症」支配的恐懼,這些大學生真實心態,網友:說我呢。 眼看著國內新冠病毒肺炎已經開始逐漸清零,各地也陸續開始通知上學事宜,但是誰知道一波三折,疫情又有了反彈,各地網友及在校大學生也是紛紛大呼,再不開學就要轉行了。
  • 美尼爾綜合症能活多久 治療方法有哪些
    那麼,美尼爾綜合症能活多久呢?它有什麼症狀?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美尼爾綜合症能活多久美尼爾症候群是由於內耳壓力升高導致的,它是一種內耳膜迷路非炎性疾病,類型有很多,可以分為八大類。一般症狀是突發性頭暈、噁心嘔吐、耳鳴等,意識清楚,對人的生命不會造成影響。
  • 腎病綜合症能治好嗎 腎病綜合症能活多久
    腎病綜合症和其他的疾病一樣,在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見的,有的患者甚至不顧及自己的健康,去一些小診所去看病,結果久治不愈,就開始懷疑腎病綜合症能不能治好,腎病綜合症能活多久?患者腎病綜合症的患者會出現哪些症狀表現呢?相信很多人對此都是不知道的。那下面就跟隨我一起去看看吧。
  • 腎病綜合症能活多久 五種食療緩解腎病綜合症
    在疾病面前我們是很脆弱的,腎病綜合症給患者會帶來沉重的打擊。那麼腎病綜合症能活多久這個問題,相信大部分的患者都想得到明確的回答。那麼腎病綜合症能活多久呢?應該如何預防呢?平時應該吃什麼?下面小編就具體的講解一下。
  • 談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談過質的變化,講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愛上劫犯。這裡面有好多東西可以講。先比如說「愛」 這個詞,其實那不是愛,只是一種恐懼的轉移(我一直有這種感覺,我們人類社會裡,真正能說的出來的,表達情緒的詞彙往往是某種意圖的轉移面)。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洛陽性奴的悲劇
    認識「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很多人都分析認為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它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最早是1973年8月23日,兩名劫匪闖進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扣押6名職員作人質的案件。
  • 著名作家王斌近日推出新小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多年的好友——著名作家王斌又推出他的一部最新創作的小說,書名字聽上去頗有些怪異,貌似敘述某類「病症」的小說,其實不然。專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分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虐待的受害者為何會愛上罪犯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至今為止,無數心理學家難以理解的奇怪精神疾病。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心理疾病。一般情況下,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或許會付出自己的情感,在面對傷害自己的人時,都會充滿恨意。
  • 高考被冒名頂替,我的學籍能恢復嗎?
    特別是在媒體爆出冒名頂替事件絕對不止這一起兩起的時候。我可以先把結論放在這裡:現有法律文件中,對於高校要怎麼處理冒名頂替者,是有規定的。但對於高校如何解決被冒名頂替者的學籍問題,還真沒有具體規定。這是很考驗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解決問題的智慧的一個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