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慚愧,距離我學習、背誦《前出師表》已經十年有餘了,諸葛亮文中的一句告誡我卻始終未能學會。從最先對這句告誡的些許懷疑,到如今因為不會這一點而感到痛苦,我從上海走到了紐約又到了華盛頓,從每日享受於做數學題的少年變成了起床先看新聞努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政治學小學生。有時我會懷疑,因為這一點缺失,我心理的負擔是不是比別人重,又是不是錯失了什麼。我不清楚,但我想要改變。
諸葛先生的這句告誡是「不宜妄自菲薄」。
從某些方面來看,我算是典型的經傳統中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尤其是在價值觀方面。其中突出的一點恐怕就是我今天要聊的這一點。我總認為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的不成功一定是我自己所」謀「不夠。努力後若是成功便是應然,若是失敗必是自己有所不足。
抱著這樣的信念,一旦下定決心,我對自己一向比較狠,要求也較為嚴苛。我所信奉的是事在人為。這與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也有所關聯,他們一直告訴我凡事「既然做了就要用盡全力去做,然後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也許這聽起來是十分具備「吾日三省吾身」的優良品德,但當這樣的信念滲入到生活的每一方面時,就會帶來無窮盡的負擔。
舉一個例子。聖誕假期期間,我和一些朋友去波多黎各度假,其中一天我們需要坐船去V島。船票不能提前購買,每天只有上午9點和下午1點、4點三班船。因為還有遊玩的安排,我們原計劃坐9點的船。於是當天7點我們從Old San Juan出發開車前往Fajardo碼頭搭船。結果沒想到我們到的時候船票已經賣光了,雖然理論上說是趕上了船,實際卻不能登船。於是我們四個人空等了一小時等售票口開放,購買下一班船票,又在附近沒有好去處的碼頭生生熬到了1點登船上島。因為上島比較晚,當天V島上的自然保護區已經關閉了,而第二天就要返程的我們只能選擇錯過一些景點。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非常自責,總覺得如果我多看一點攻略、準備做完全一點,大家就不用浪費這半天了。這讓我非常懊惱,覺得自己應該要為這個遺憾「負責」,甚至有些覺得對不起同行的人。儘管我知道,要論「過錯」,同行的人也沒有做好準備,但我心裡忍不住地覺得「如果我做好了,就沒有這個遺憾了」,好像所有的責任都在我。
在學習與工作中,這種價值觀就體現於我總認為自己的得到是因為有幸運的加持,而得不到是因為自己實在太沒用。我一直覺得考上復旦是我太幸運,因為身邊好像所有的人都比我努力,高考完對答案時我的化學好像怎麼算都過不了百,最後竟然能上第一志願的專業。天哪,老天太眷顧我了。其實高三那一年我也挺努力的,但潛意識裡我一直在淡化那個「努力」,而加強那份莫名其妙的「幸運」。抱著這樣的想法,從進大學以來我就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比我優秀、能力比我強。
後來我得到了一份不錯的實習機會,我總覺得是因為我很幸運認識了介紹這個機會給我的人,一定是她的原因我才能得到這個實習。再後來我拿到了幾個不錯的研究生offer,我就覺得這個offer是因為我參加過它的活動吧,那個offer是不是因為它在擴招中國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每一次被老師、上級表揚,我都覺得這是他們在「客氣」,因為能夠做到這些是我應該且必須的。於是願意給我寫推薦信的上司,我覺得他們都特別善良。給我A的老師,我覺得他們簡直是聖誕老人來人間。
總而言之,我經常覺得自己配不上我所得到的機會與褒獎。
於是這些又反過來影響了我的學習與生活。例如在課堂上,若不能100%確定自己說的是正確的,我不願意發言。相比來說,我的外國同學即便是滿嘴跑火車也說得停不下來。而在工作中,我完全不知道要怎樣向上司提出要求。我的每一份來自上司的推薦信都是上司本人主動提出的。我總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提出什麼要求。其實這讓我活得很累,因為我每天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在我的評價體系裡,似乎沒有「好」,只有「最好」。同時,我很清楚,我不過是平平庸庸的普通人,我只是一直在懊惱,為什麼不能時常突破自我。但憑良心說,又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突破自我呢?
我男朋友是一個聰明且自信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自己的長處。例如玩遊戲的時候,即便是優勢對局我也很容易覺得」我要輸了「、」這遊戲也太友好了吧我竟然是MVP「,但他總是說」好的,節奏在我這裡「、」這都能輸太扯淡了吧什麼機率呀「、」穩了,這遊戲太簡單了「。工作時,他對自己和上司都有合理的期待與信心。前幾天聊到我這次實習結束了,我說老闆主動offer幫我寫推薦信,讓我有任何需要都不要猶豫去求助於他哦,他卻說寫個推薦信那不是應該的嘛。看來我們對實習公司的期待,有太大的不同。我覺得上司能主動提出為我寫推薦信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他卻覺得他努力工作了這就是應該的。這不是說我沒有努力,而是受到肯定、努力工作的我,竟然覺得自己的付出如此不值錢嗎?
當聽到來自父母、朋友、同事的嘉獎時,我心裡的一部分是喜悅的,會覺得自己也挺棒的。但另一部分,又是懷疑的,總覺得他們是在安慰我。每當我不自信、踟躕、茫然得嚎啕大哭時,我男朋友總會跟我說希望我相信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委曲求全。他經常對我說覺得我很棒,很喜歡讀我寫的東西,他說他覺得我應該多寫點東西、爭取發表出來。我的父母一直告訴我,心有多大我就能得到多少,他們從不計較我的失敗,而是肯定、欣賞我的每一次成功,不斷告訴我我是聰明、優秀的。但是當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他們看我時有「愛的濾鏡」,因為他們喜愛我,所以才覺得我很棒。
我一直在否定自己的努力和價值。
這讓我非常痛苦。和初戀男友分手的時候,我覺得世界上不會再有人喜歡我了。實習結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這麼廢一定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在人生的低谷期,我的心態讓自己很容易就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懊惱中。我常常漠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拿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和別人最擅長的東西做比較,最後得出自己「一無是處」的結論。最難受的是,我一度覺得無能為力,因為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還是只是我對自己比較不滿意。」妄自菲薄「這一點在生性敏感的我身上也許體現地特別明顯。
而意識到很多人有這個問題,是幾天前我看到@kazekkk 的一條微博:
保持心理健康,有一個很簡單的小方法,希望看到這條微博的人都能學到。
當什麼事情出問題的時候,正確的反思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是不是客觀環境的問題?是不是相關人員的問題?最後才應該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問題,那麼再想想,別人是不是也會出這樣的問題?最後發現人人都有很高概率出這樣的問題,這事兒就可以輕鬆地翻篇了。
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是反過來的:遇到問題先反思自己,再反思別人,而客觀環境從來沒有問題。好像一切都很完美,只有自己是個傻瓜。胖友我告訴你,你這樣很容易得抑鬱症的。要是控制不住走火入魔了,很容易要麼自殺要麼反社會的。
小時候被批評過太以自己為中心吧?被要求照顧別人的感受吧?小時候被教育過凡事先反思自己吧?這些都是毒雞湯哦,該催吐的趕緊催吐。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要以自己為中心(保護自己的感受),凡事先反思別人。註:本結論有科學依據。
這條微博描述的,完完全全就是我啊。這條微博被轉發了4萬餘次、贊了1.7萬餘次。我看到挺多轉發留言都是在說「對對對這就是我」。
緊接著我看到了@浴中奇思 的解答:
有一種心理「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典型特徵就是認為自己的成功都是因為運氣好,然後很怕出醜暴露自己的無能
今天早上提到的 "Imposter Syndrome",中文一般譯作「騙子症候群/冒名頂替綜合症」,常見於中國教育背景下培養起的乖孩子。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於是最終變成了被命運欺負的老實人。推薦閱讀圖 2 的這本書《亞優秀症候群》,我也是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很多人都有這種心理問題。
IS 患者的一個典型特徵是:把自己的成功向外歸因,把自己的失敗向內歸因。其實破解方法很簡單,就是「學會甩鍋」。
啥也不說了,我已經準備下單這本書了。
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中介紹的Imposte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亦稱為冒名頂替現像、騙子症候群。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像。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表現為:
1.勤奮﹕這些人通常非常努力工作,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是為了避免讓別人發現自己是騙子。但是勤奮工作會換來更多成功與掌聲,讓他們持續陷入擔心被識破的輪迴中。
2.造假的感覺:根據上司、教授、同事的喜好而刻意做出某些舉動以尋求認可。
3.運用魅力:某些人除了展現工作能力外,可能會在職場運用自己的魅力來獲得讚許,但當他們獲得認可後又會認為自己的成就完全是依靠魅力得來的,與自己的工作能力無關。
4.避免展露自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去翻閱了克蘭斯和因墨斯的論文,文中做了兩種解釋:
我們發現「冒名頂替者」通常來自兩種家庭背景。在一種情況下,這位「冒名頂替者」的家庭認為她的某位兄弟姐妹或近親非常「聰明」。相比之下,家人們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這位「冒名頂替者」更為「敏感」或善於社交,其暗含的意思是這位「冒名頂替者」沒有那位親戚聰明。於是,她一方面深信家人的話,另一方面又很想證明他們說的是錯的。學校為她提供了證明自己的機會。當「冒名頂替者」取得學業成績、榮譽或獲得老師的讚揚時,她很希望家人能夠認可這些成就。但是這些家人對此並不以為然,還是認為那個「聰明」的人更加優秀,即便那人也有表現不好的時候。於是「冒名頂替者」一邊努力地尋求機會繼續證明自己,一邊又覺得也許家人們是對的,她就是不如那人聰明,繼而敏感地開始懷疑也許自己獲得表揚也許不過是出於老師的期望、自己的社交技巧或個人魅力等各種外界原因。最後,「冒名頂替」現象出現了。
另一種家庭中,家人總是告訴孩子無論從智力上、性格上、外貌上還是才能上她都是最優秀的,只要她想做,沒有什麼她做不到的,她能輕而易舉完成任何事。家人們總是重複嬰兒、孩童時期的她做出了多麼令人驚異的舉動,比如很早就能說話、閱讀、背誦兒歌。在家人的眼中,這個孩子是完美的。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難,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但這個孩子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完成家人的所有期待,即便她心裡明白自己不可能真的完美。因為家人的不吝讚美,孩子開始不相信父母對她的評價,進而開始懷疑自己。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她對自己的懷疑就越來越多。學業表現的優異自然是通過努力獲得的,但家人總說她「輕輕鬆鬆就能取得完美」,於是孩子開始認為自己與家人的描述不符,進而跳到了結論:也許自己是笨的。因為不是天才,所以這個孩子成為了「冒名頂替者」。
上文由筆者翻譯,原文連結::http://www.paulineroseclance.com/pdf/ip_high_achieving_women.pdf
上述的兩種情況,在中國的家庭中十分多見。簡單來說,第一種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第二種就是「我的孩子最棒」。
換言之,家長的盲目自信和盲目不自信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負擔。不敏感的孩子會把「別人家的孩子」視作童年陰影,或是總認為自己最棒。而敏感的孩子,可能就會發展成「冒名頂替症候」。
我的成長過程,大概是上述兩種情況的微妙融合吧。
在「別人家的孩子」這一點上,我非常感激我的父母。他們從不拿我與別人做比較。我自身也非常討厭七大姑八大姨將我與他人對比。而在「我的孩子最棒」這一點上,不可否認我的父母和很多中國式父母一樣,都對自己的獨生子女有種難以忽視的自豪感。也許作為子女的我們對自己的評分是60分、50分,但父母對我們的評分一定高於90達到「優秀」水平。但同時,我的父母對我要求非常嚴格,我記憶裡得到父母的褒獎之前一定有長久的堅持,所以我也挺清楚父母對我並沒有「盲目自信」或「盲目不自信」。問題出在,回想過去,我所聽到的來自親戚、朋友或老師的嘉獎,一向只注重結果,例如考了年級第幾啊、上了什麼學校啊。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些也是我努力得來的呀。像那些成績不夠好的孩子一樣,我也每天學習到很晚啊,也許我的效率或天賦稍微強那麼一點點,但我也是努力了的啊。除了主動汲取,知識並不會天上掉餡餅一般掉到我的腦袋裡啊。長久下來,我的努力和自製被掩蓋在了「聰明」和「優秀」的光環下,除了父母,沒有人看得到。但我很清楚,我根本就是莘莘學子中普普通通的一個。於是父母肯定我的努力,外界只肯定我所得到的結果,慢慢地我開始覺得父母對努力的看重和對結果的不那麼看重是「安慰我」的做法,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有一段時間我覺得經過拼命努力所得來的成功比起所謂「天才」的成功,價值不那麼高。我至今都記得高中時候我有位同學學習非常努力,ta的堅毅讓我都覺得自慚形穢,同學常開玩笑說我們要有ta一半的拼命早就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吧,而每當ta取得成績時,大家都覺得如此努力的ta如果不得到進步也太慘了吧。從沒有人由衷讚賞過ta的不懼挫折和孜孜不倦。這種價值觀也許是扭曲的吧,勤勞勇敢難道不是我們中國人最值得珍惜的古老品質嗎?我所成長的環境,太偏愛「聰明的孩子」了,甚至到了讓孩子們覺得沒有得到優異結果的努力不值得讚頌的地步。這或多或少歸因於教育體制。因為注重考試的分數所以將老師、家長們逼得只看結果。但更多地歸因於我們的家長都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忘了若人人都是龍鳳,這世上還有什麼龍和鳳呢?正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長處和優勢,這世界才光怪陸離。天才讓人豔羨,但我們都不是天才。努力尋求進步的凡人才是世間的大多數,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啊。環境對我的影響,僅靠我父母對我的「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是無法改變的。
我想這就是我冒名頂替症候的來源。
冒名頂替症候當然不是一種疾病,學界也不傾向於將它歸類為一種人格特質,但很顯然它會對人的生活態度產生極大的影響。畢竟,誰不想活得輕鬆自在呢?
我一向鄙夷遇到問題只會強調自己的付出而推卸責任的人。但為了糾正自己沉重的心理負擔,2017年我大概需要向他們學習,學會肯定自己、學會「甩鍋」。從前的每一天,我都在告誡自己「戒驕、戒躁」。今年,我想告訴自己「不要妄自菲薄、為自己驕傲」。
而對於父母們、同學的父母們以及老師們,我想說,不要讓孩子太想做天才。家庭教育的結果很有可能被大環境逆轉,孩子需要你們的共同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自信、樂觀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