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八成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

2020-12-11 界面新聞

生態環境部所屬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最新發布的《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顯示,79.85%的受訪者能夠準確識別生活垃圾分類標誌,80.8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簡稱《報告》)採取實地調查和網絡調查兩種方式開展。實地調查方面,此次調查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哈爾濱、西寧、烏魯木齊等12個城市開展,發放問卷5679份,最終回收問卷4510份,回收有效問卷數4363份,問卷有效率94.74%。網絡調查渠道自2018年4月9日開通以來,調查對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回收有效問卷5141份。

調查發現,我國公民高度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大部分公民對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面,符合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並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數據顯示,71.97%的受訪者在購買家電時,每次都會或者經常會選擇節能家電;69.04%的受訪者經常會優先選擇公交、自行車或順路拼車等綠色出行方式;55.83%的受訪者在購物時經常會自帶手提袋或購物袋;72.70%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適度消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

調查還發現,公民環保行為存在場景差異,家庭活動中踐行度最高,公共場所次之,工作場所最差。在家庭場所,公民環保行為實踐的比例為74.90%。調查表明84.19%的受訪者能做到「人走關燈」,79.85%的受訪者能夠準確識別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在公共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64.02%。調查表明80.8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70.25%的受訪者能夠做到外出用餐「光碟」。在工作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53.67%,調查發現56.81%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雙面列印」。

《報告》認為,公民環保行為存在顯著場景差異,報告建議,急需編制有引導性、針對性強、接地氣、可操作的全國性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

《報告》調查發現,公民環保行為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監督他人的意識。雖然有39.85%的受訪者在近半年內關注過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新聞報導,但近半年內參加環保志願活動和捐助環保項目的受訪者比例僅分別為24.48%和22.51%。28.40%的受訪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護野生動物,34.84%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保護飲用水源,在發現周圍有人使用野生動物製品或者食用野生動物時,只有25.00%的受訪者會加以勸阻或通知有關部門。

《報告》認為,這表明公民環保行為多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他人、監督他人的意識,且大多與自身利益相關。

同時數據也顯示,公民環保行為與文化水平呈正相關,中青年群體表現最好。52.06%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近半年內關注過生態環境新聞,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27.78%關注過;77.53%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捐助過環保項目,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59.29%捐助過;40.45%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投訴過企業汙染情況,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33.56%投訴過。

《報告》認為,大部分受訪者將自身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原因歸結於「社會責任感」和「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分別佔比51.18%和25.58%。可見,當前我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主要因素是社會責任感,但是選擇「隨大流」的受訪者比例也比較高,這造成了公民在生態環境行為實踐中缺乏主動性、互動性以及「知易行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發布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餘璐)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近日公布《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本調查主要了解我國公民環保行為的基本情況和特徵,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 垃圾分類獎勵措施獲八成受訪者支持 但超七成受訪者仍未習慣分類
    南都民調中心廣州公共服務監測榜課題組就此話題在熱點站站隊平臺上發起網絡調查,近八成受訪者支持這一舉措,表示有獎勵的話會更主動參與垃圾分類。但調查結果也顯示,超七成受訪者表示自己仍未習慣垃圾分類。為此,課題組同步走訪了市內15個社區,也發現雖然不少市民已有基本的分類意識,但在破袋投放、定時投放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培養習慣。
  • 瑞士對隨手亂扔垃圾實行罰款
    瑞士對隨手亂扔垃圾實行罰款         瑞士巴塞爾大學日前對蘇黎士、巴塞爾和洛桑等5個城市做了一項調查,發現這些城市的衛生狀況比以前有了下降。快速食品是造成衛生狀況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家很容易把吃不完的食品或包裝隨手一扔。        作為瑞士的金融中心,蘇黎士的「為我們的市容美麗而驕傲」的宣傳活動已進行了3年,但要讓大家都能自覺維護市容整潔,這還不是一個長久方法。
  • 亂扔垃圾是市民公認的陋習,卻隨處可見
    路上的垃圾箱空著,箱外卻堆著垃圾;人們吃完早點,塑膠袋、豆漿杯隨手扔到街角;行車過程中,乘客向車窗外亂扔垃圾。日常生活中,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隨處可見。  早在2011年,市統計局下屬的社情民調中心就曾在600名市民中開展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廣大市民認為最應該改正的陋習,是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
  • 調查顯示滬九成受訪者自備購物袋去超市
    儘量利用公共運輸出行,自己動手美化家園,去超市購物自帶購物袋……市統計局昨天公布的市民環保意識調查報告顯示,環保理念漸入人心。   八成受訪者「綠色出行」   世博會倡導的「綠色出行」(儘量利用公共運輸出行)的理念已漸為市民所接受。
  • 電梯內大小便 隨手亂扔垃圾 亂張貼小廣告請對電梯不文明行為說...
    然而,不少市民發現,電梯內方便、亂丟垃圾、張貼小廣告等不文明行為頻頻上演,有些甚至釀成安全事故。因此,有市民呼籲小區居民、業委會、物業公司形成合力,共同抵制電梯內不文明行為,營造良好的電梯環境。她當天下午回家時在電梯一角發現一堆橙子皮、紙屑和裝修廢料等垃圾,為了表示對這種行為的鄙視,她開玩笑地配文「幹得漂亮!」消息發出後,很多業主跟著發出了自己拍到的電梯內亂扔垃圾的圖片。杜女士的丈夫林先生告訴記者,夏天時他們夫婦被一袋垃圾噁心壞了:「電梯一打開,一袋廚餘垃圾就放在電梯按鈕下方,腐爛的氣味差點讓我們吐了。」而這並不是他們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隔段時間就碰到一次。
  • 93.9%受訪者表示小學生文明素養教育重要
    原標題:93.9%受訪者表示小學生文明素養教育重要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發布的一條微博受到廣大網民的關注,微博中指出了北京某小學學生在博物館裡亂扔垃圾、喧譁打鬧等不文明行為。當下,公民素養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哪些素養和行為是應該從小學培養的?
  • 【文明】請勿隨手往車外亂扔垃圾 切勿高空拋物
    【文明】請勿隨手往車外亂扔垃圾 切勿高空拋物 2020-09-02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亂扔垃圾、亂擺雜物……曝光這些影響市容的行為!
    亂扔垃圾、亂擺雜物……曝光這些影響市容的行為!為進一步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讓我們的家園更整潔、城市更靚麗,促進市民養成文明的良好習慣,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幸福指數,更好地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支持、宣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新會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辦公室攜手新會區融媒體中心設立《曝光臺》欄目,面向全區範圍,曝光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 守望綠色:聽民間環保人士講"護綠"經歷
    主動帶走垃圾,超八成受訪者能做到過半受訪者表示看到別人扔垃圾不會制止;大多數人表示會在日常中主動堅持環保舉動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近日在合肥市琥珀街道以及部分市民中發放了一份關於環保的問卷調查,調查發現,8成以上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帶走自己在公共場所產生的垃圾,而一半以上受訪者表示在看到別人扔垃圾時不會制止
  • 向不文明行為說NO!宿遷專項整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行為
    請不要再隨地吐痰、亂扔菸頭、亂扔垃圾啦!即日起,江蘇宿遷啟動開展了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危害公共衛生行為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對五大類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其中包括禁止隨地吐痰、亂扔菸頭、亂扔垃圾等。  據悉,宿遷市城管辦啟動開展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危害公共衛生行為專項整治行動,主要是進一步深化文明城市長效建設,切實加強市容環境整治,營造乾淨、規範、有序的城市環境,引導廣大群眾養成文明、衛生、健康的行為習慣。
  • 上海交大發布2017年《中國城市居民環保意識調查》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玉)9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度《中國城市居民環保意識調查》報告。該報告旨在分析掌握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為政府行政切實有力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提供諮詢參考。
  • 調查:八成受訪者認為應該改善泳池過濾系統
    中新網9月11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香港的公眾泳池不時被揭發衛生情況欠佳,香港民建聯8月底起訪問超過260名九龍公園泳客,超六成受訪者不滿意水質或清潔情況,另有近八成受訪者認為要改善水質過濾系統。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提升泳池過濾系統、加強保養和檢查、定時補充池水以衝淡尿液等。
  • 減少外賣垃圾 66.9%受訪者建議推廣可降解的環保餐盒
    伴隨著外賣行業的飛速發展,外賣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凸顯。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5%的受訪者已經意識到了外賣垃圾對環境的危害。41.1%的受訪者願意為外賣垃圾處理支付費用。66.9%的受訪者建議推廣可降解的環保餐盒,減少塑料餐盒的使用。
  • 到攤點就餐可別太「隨意」 食客亂扔垃圾成習慣
    一家早餐攤點桌椅下亂扔的垃圾  要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必須對症下藥,要了解不文明行為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周末兩天,記者走訪部分街道發現,市民對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等破壞市容市貌行為的不滿最為強烈,特別是一些小吃攤點集中的地方,此類行為比較常見,影響城市環境衛生。  為啥「隨手扔」「隨地吐」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早餐攤點生意紅紅火火的同時,所在地段卻是「雪花片片」。
  • 自帶購物袋、不用一次性餐具,綠色消費踐行較好的兩類行為,佔比尚...
    7月14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向社會公開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覆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試行)》中10類行為領域,並重點關注生態環境、踐行綠色消費、參加環保志願活動和汙染防治攻堅戰公眾評價等專題。
  • BRT電梯總出故障 乘客隨手亂扔垃圾是主因之一
    BRT電梯總出故障 乘客隨手亂扔垃圾是主因之一   不文明:電梯垃圾掃不盡  BRT火車站站點,也常被市民反映電梯停運。昨日,記者雖然看到電梯並未停運,但發現了一些不應在電梯上出現的小東西。臨近中午的BRT火車站站點,乘客絲毫不見少。人來人往中,記者在電梯口看到了一些紙屑菸頭。轉了一圈返回,垃圾已經被保潔員清理掉了。
  • 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隨手亂扔垃圾,不損壞公共設施
    方俊梅剛想對女兒道歉,可是轉念一想,又怕主動道歉會被女兒輕視,就只淡淡地說了一句:&34;小梅顯然對媽媽的話不滿意,還是不理媽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妥的做法。但是,很多父母卻不願意向自己的孩子道歉。為什麼?因為父母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如果對孩子認錯,會有損自己的形象。
  • 居民走上街推廣垃圾分類!4成受訪者知道如何正確分類
    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生活垃圾分類辦公室」)發布重慶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民意調查報告。
  • 隨手亂丟垃圾丟出形象「差評」
    亂丟垃圾現象還是隨處可見,我們亂丟垃圾時丟的不只是垃圾,還可能把自己的形象丟出「差評」。曾經新加坡的事件讓每個國人都印象深刻,在新加坡在草坪等公共場合用中文立牌提醒中國人,不要踐踏草坪、不能亂扔垃圾等。這讓許多國人感到氣憤,但更多的應該覺得羞愧,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    隨手亂丟垃圾,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舉止,不僅汙染環境,同時也影響了他人欣賞優美環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