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1月「饑渴周四」(Thirsty Thursday)的總結,Ivan同學已經寫在稚園公號裡了。具體參見 --> 如果不面對面地聊策略這件事,有些觀點我永遠也想不到
看到有回覆說寫得太泛泛了,缺少具體案例細節,這讓我萌生了一個小小的想法 -- 策略思考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學會幾套工具就行,是不是可以把點滴瑣碎的策略思考快速分享,和大家一起做一些頻率更高的、更加刻意的思考練習?
下面是我上周四分享的案例,源自於一篇對芒果臺大熱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導演的採訪稿。當時看到那篇文章,就覺得可以構成一個精煉的策略思考case study,而其別致之處在於它跳脫了傳統商業品牌的範疇,卻又在節目籌劃與執行過程中不斷體現出相似的策略思考邏輯。
採訪原文可參見 --> 如果說「姐姐」是突圍,那「哥哥」做的就是喚醒
總導演是女性
自覺缺乏對男性群體的理解
同時顧慮「哥哥」跟「姐姐」不同
缺乏社會文化衝突
導致缺乏情緒共鳴
那什麼是「姐姐」的社會文化衝突?
男權社會中女性的困頓和壓抑
尤其是對30+職業女性
因此「姐姐」有統一充分的情緒共鳴
無懼年齡,自我探索,變成更好的自己
因此,導演組將「姐姐」的關鍵詞設為
突圍
突破個人困境,尋求更好的自己
但是,哥哥作為男權社會的受益者
即使是「過氣」的中年男藝人
也沒有普遍性地缺乏機會和舞臺
因此沒有足夠的動力
參加一檔「比賽類」綜藝節目
但是,節目推進中導演組發現
哥哥們更在意戰鬥欲的覺醒
尤其是和兄弟們在一起的時候
因此,「哥哥」的關鍵詞與「姐姐」截然不同
喚醒戰鬥欲
O.S. 好鬥的男人們
在姐姐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現個性?
對於女性來說
一個火鍋(食物)就能讓姐妹們打開話題
分享家庭、情感、個人困境與內心隱秘
而對於男性來說
陌生人社交最容易打開自己的方式是
玩在一起
因此,遊戲成為「哥哥」日常生活最基礎的底層設計
最後的最後
導演說到讓「真人秀」好看的核心
你無法讓成年成功男性遵照劇本人設
呈現也會很假
與其設計人設
不如設計場景
充滿選擇與困境的場景
讓人物個性與故事在場景中自然發生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是不是很有趣?
策略無處不在
一起繼續練習吧